蔣己蘭
(湖南女子學院 文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隨著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如何正確處理好“管”與“不管”的關系,不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體現教師課堂教學的管理智慧。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使出了渾身解數抓到課率、管紀律,課堂看起來有模有樣,學生到課率很高,紀律情況良好,卻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而有些教師從不花心思去管這些,反而課堂氣氛熱烈,師生互動良好,教學效果非常好,受到了學生的喜愛和歡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不止于維持表面的課堂紀律;教師的‘教’更包含著對這種行為本身的一種管理意味,在教的時候密切關注學生學的需求,及時調控自身的教學行為,恰當處理教學中的固有矛盾,把握和利用教學中的反饋,有目的地對教和學進行恰當有效的管理?!盵1]1這就需要教師弄清楚課堂教學中哪些需要“管”,而且一定要“管好”;哪些不需要“管”,“管”了還會起反作用,“不管”比“管”效果更好。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管”好學生的思想流和問題流,就能夠“管”到點子上,“管”得恰到好處,非常巧妙的寓“管”于“不管”之中,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實現促進學生有效學習與生命成長兩個使命”[2]32-35,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培養(yǎng)學生是高校最主要的職能,學生就是學校生產出來的產品。只是這個產品與一般工廠生產的產品不同,工廠生產的是物質產品,而學校生產的是精神產品。工廠通過設備生產的產品是單向的、機械的、靜態(tài)的,而學校通過教育生產的產品是雙向的、靈動的、動態(tài)的。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學校的產品——學生直接“參與自己的‘生產’過程,并且起決定性作用?!盵3]111學生的思想或內隱、或外顯,直接或間接通過其言行舉止體現出來。
課堂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是學校生產產品最重要的場所,是師生互動交流最多的地方。在這里,教師通過言傳身教向學生傳授知識播撒智慧的種子,叩開學生的心靈窗口,打開學生的智慧之門。學生孜孜不倦向老師虛心學習請教,用心消化每一個知識點,建構自己的知識理論體系,通過“內省”“外鑠”等手段,把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學生自身直接參與精神生產的全過程。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思想的碰撞,產生思想的火花,從而生產出新思想、新觀點、新理論、新成果。
我國著名教育家張楚廷先生有一條教育公理——存在公理:“人身上存在著天賦的未發(fā)展的自然力,或種子,或胚芽?!盵4]6可以很好的解釋教育為什么能夠培養(yǎng)人,就是因為人身上存在著待開發(fā)的種子。正如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所說:“種子自然存在我們身上?!盵5]13有了天賦的種子,就可以對其進行澆水、施肥和培育,促進種子的生長發(fā)育。
我國古代的萬世師表孔子有句名言:“性相近,習相遠?!币馕吨伺c人之間天賦的思想種子都差不多,由于每個人所處的環(huán)境和接受的教育不同,思想發(fā)展的軌跡也會大不一樣。亞圣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性本善,每個人生來都具有四種善端?!盵6]27教育對于個體的作用在于擴充善端,開發(fā)思想的種子,激發(fā)學習自覺。
學生是人,是正在發(fā)展中的人?!叭说陌l(fā)展,即自己的發(fā)展,自我發(fā)展,發(fā)展后的自己還是自己,獲得了新的生命的自己。”[7]146課堂教學就是讓學生自己成為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思想上更成熟,道德上更高尚,知識上更豐富,行為舉止更智慧。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可以從“有字書”上學到知識,練好本領,更可以從教師的思想中學習很多“無字書”上的豐富知識,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做學問,跟隨教師的思想印記前行,形成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教師的思想引領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正確的三觀是指路明燈,可以指引學生前進的方向。課堂教學信息量大,師生的時空交流頻繁,教師的思想浸潤于教學內容之中,滲透到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流淌在每一個學生的心田?!肮堋焙脤W生的思想流,就抓住了學生的思想脈搏,讓學生的思想種子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
課堂教學不需要說教,學生的思想通了,就會一通百通。學生知道自己想要學什么,自然而然就會跟隨教師的思想節(jié)奏進入到知識的殿堂自由翱翔,達到快樂學習的美好境界。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學生與教師的思想碰撞產生火花與共鳴,達到同頻共振的理想效果。
1.追求真理思想。亞里士多德有句至理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真理至上的思想,培養(yǎng)學習信念,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探究真理的真諦。
每一門課都有自己的理論體系,都有一個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自己的智慧建構一個適合學生學習的知識體系,引領學生勇攀科學高峰,而不是照本宣科,讓學生味同嚼蠟。學生天生具有模仿性,他們會跟隨教師的思想繼續(xù)前行,達到較好的學習境界。
2.“人主義”思想。這是張楚廷先生對教育問題、教育現象和教育生活所持有的系統理論和主張。在他看來,課堂教學管理要“特別關注人權、人性、人格,關注人的尊嚴、人的自由、人的個性發(fā)展和人的解放,關注人的思想、道德與情感,關注人的行為、舉止,亦即關注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8]46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教學管理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強調尊重學生、欣賞學生、教育學生、發(fā)展學生。
學生在課堂上的思想表達意愿如何,關鍵在于教師對學生作為一個人的特別關注。如果教師能夠適時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尊重學生的思想表達,并且予以正確的思想引領,學生就會暢所欲言,放飛自己的思想,行云流水般的傾吐自己的學習心得體會,課堂氣氛自然就會非常熱烈。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都會調動起來,勤于思考,各抒己見,踴躍發(fā)言。比如對已有知識的理解,對新知識的創(chuàng)新觀點與探究欲望,甚至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都會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學生的思想就會自然流淌。
3.“五I”教學思想。這是張楚廷先生提出的一個比較完整的課程教學觀,指的是信息(Information)、興趣(Interest)、直覺(Intuition)、質疑(Inquiry)、智慧(Intelligence)。先生認為:“信息寬于知識,興趣先于毅力,直覺重于邏輯,質疑貴于聆聽,智慧高于聰明?!盵9]94“五I”教學思想是“實現人美好發(fā)展的途徑,因為它在重視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非??粗嘏d趣等非認知心理能力的作用?!盵10]108學生思想素質的形成,是一個體會生命美好的過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之母”,這些表達都說明興趣對于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因為興趣是“人的一種心理傾向,它是心理活動展開的基礎之一。”[4]102學生對所學內容或者是任課教師一旦產生了興趣,就會自覺不自覺對其產生濃厚的喜愛,進而不由自主產生相應的學習意志行為,并由此產生理想追求,進入到自主學習的忘我境界,養(yǎng)成自主學習習慣,打開智慧之門,遨游知識海洋,不斷提高課堂學習質量和效果。并能在興趣指引下,走向成功彼岸,通往人生新征程。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千方百計為學生輸出足夠量的有效信息,不斷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善于捕捉學生的靈感瞬間,促使學生迸發(fā)出各種各樣的直覺,引導學生質疑,恰到好處地啟發(fā)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爭論、辯論,展現學生的智慧與才華。這樣的課堂,學生思想高速運轉,生動有趣,興致盎然,根本就沒有時間去做“低頭族”“手機控”,更不可能去做其他與課堂教學無關的事情了。
高校課堂教學沒有一個統一固定的模式,如何組織?如何管理?教師自己都有自己的計劃和打算,形成自己相對獨立的教學風格,具有極強的自組織力。換言之,教師本人擁有自己課堂教學的話語權,只要不違反校紀國法,外界無權干涉。學校只對教師的上課時間、地點作出規(guī)定,至于教學內容、教學進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教師都可以根據自己才藝特長、所授課程性質、特點、學生培養(yǎng)方向等進行確定。
絕大多數教師的課堂教學都是中規(guī)中矩,通過自己對教育教學規(guī)律、學生心理以及課程知識體系的感知、感悟和感受,用一些常規(gu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把自己的畢生所學教授給學生。但也有一些教師別出心裁,匠心獨運,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充分運用各種方法、手段和策略,用自己的才藝展示教學內容,讓學生耳目一新,在快樂中學習,大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比如,哈爾濱工程大學網紅教師于凡,活生生把一門選修課《孫子兵法中的思維智慧》講成了相聲。他將從小學習的相聲技巧應用到了大學課堂教學之中,每節(jié)課都會在教學內容上狠下功夫。他獨辟蹊徑,借鑒相聲技巧,通過說學逗唱、起承轉合、三翻四抖、鋪平墊穩(wěn)等豐富多彩的形式,把《孫子兵法》這本用文言文寫成的書,非常巧妙地轉換成學生喜聞樂見、可知可感且易于接受的形式去教授,在課堂上侃侃而談,娓娓道來,跟學生講事例、談兵法、說時政,不僅生動形象,而且深入淺出,非常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深受學生的喜愛和歡迎。據報道,原本一個班限選100人,卻有多達1000名學生參加選課,有的學生三年都沒能夠搶到線下課,真所謂“一課難求”。2018年12月,于凡主講的這門《孫子兵法中的思維智慧》入選了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運行6個學期,全國200多所高校將近10萬名學生選修,不禁讓人感嘆高校課堂教學自組織力的強大!
高校課堂教學是教師展示智慧與才華的大舞臺,學生的習得和感受是一個試金石。一般來說,像于凡那種有著特殊才藝且能夠將之靈活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的教師應該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普通知識分子。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泵恳晃唤處煻枷M约菏且粋€受人愛戴的好教師,希望自己的課堂是一個魅力四射的場所,是一個愉悅身心的師生互動平臺。因此每一位教師都會千方百計設計好自己的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反復思考如何將自己的滿腹經綸教授給學生。
由于高校課堂教學具有極強的自組織力,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在完成“學問”這個共同的使命,學問就是學著問,學習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其關鍵詞就是兩個字:“人”和“問”。在這里,“人”指的是教師和學生,“問”成了衡量教師和學生的主要標準。
什么樣的教師是好教師?那就是“能引導學生常問、多問的老師是好老師,能引導學生愛問、會問的老師是更好的老師,能引導學生把自己問倒而掛在黑板上的老師是最好的老師?!盵11]8-11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詢問、追問、反問、質問、拷問、叩問,不管如何問,只要能夠引導學生問,慢慢地就會在問中學,在學中問,問出門道,問出方法,問出真知灼見,問出思想火花。
什么樣的學生是好學生呢?肯問、常問的學生是好學生,愛問、會問、好問的學生是更好的學生,能夠帶著問題進課堂并把教師問倒的學生是最好的學生。學生問得越多,說明思考得越多,因而也就會學習得越多。學生問得越深刻,說明問得越好,思考得越獨到,認識越深入,當然收獲越多,學習進步越快?!奥斆鞯娜顺枺腔鄣娜松茊?,天才的人能夠石破天驚,一問驚天下?!盵11]8-11學生問著,是問著的人,學問學問就是在學中問,在問中學。
課堂教學是教師中心的“填鴨式滿堂灌”還是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民主教學模式,主要取決于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落實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擇。通常情況下,教師如果能用啟發(fā)引導的方式,科學巧妙地設計師生互動,巧妙地解決“人”和“問”,課堂教學就會生動活潑、氣氛熱烈。如果教師能夠把一個一個的問題串聯起來,形成問題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在“問”與“答”中抽絲剝繭、答疑解惑,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掌握技能、練好真本領,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教師在課堂上的魅力不只是外表,更重要的是智慧與良知。如果能夠在學生面前充分展現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那必定是魅力四射的。而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力的主要表現之一就是展現問題流,這就是研究式的教學,是循循善誘的有力表現。因為“問題是學問的細胞,一串問題便構成一項研究。一堂課亦應是一個問題串。”[12]282教師用問題的方式言傳身教,層層深入,不斷進階,把學生帶入到一個奇妙的問題世界。
比如教師可以從自己是如何想到這個問題入手,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問題的真實存在,和教師一起探究問題的解決辦法,這比教師平鋪直述、照本宣科的教學效果好得多。緊接著,教師可以用疑問的方式與學生進行對話,讓問題貫穿教學的全過程,當然也就是與學生對話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可以不斷進行角色互換,既可以是教師問,學生答,也可以是學生問,教師答。就像連珠炮似的,一個接一個,形成問題串、問題流。
或許,問題可以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而令人稱奇的是答案隱藏在下一個問題之中,或者是夾雜在問題與問題之間的縫隙中,就像一個隱形的連環(huán)套。如果問題本身就是答案,給學生留下無限豐富的想象空間,那才讓人拍案叫絕!這樣的課堂怎不讓人流連忘返、記憶猶新呢?這樣的課堂還用得著去管嗎?這樣的教師不僅可以成為點亮學生心頭的指路明燈,更能夠成為指引學生前進方向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