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喜陽
(大連市實驗小學)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強調要“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優(yōu)化教學方式,強化教學管理,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效率”。本人認為,落實該文件精神的關鍵是提高課堂質量和效率,教師能在課堂上解決的問題,就不放在課后的作業(yè)中。也就是說,教師要探索如何更好地組織課堂,優(yōu)化教學方式。課堂提問是其中的關鍵,“怎么提問,提問什么”會影響課堂的節(jié)奏、容量、學生的聽課狀態(tài),也會影響學生的參與程度及學習進程。語文教師需要優(yōu)化課堂提問,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促進學生更好地開展語文學習,拓展學習資源,以達到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目的。
優(yōu)化語文課堂提問,首先必須明確優(yōu)質的語文課堂提問應該具備的功能。本人認為,教師可以從五個方面總結語文課堂提問的功能,即檢測診斷功能、促進提升功能、情感培育功能、整合建構功能和評價反饋功能。只有真正發(fā)揮課堂提問的功能,提出好問題,才能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目標。教師可從完善課堂提問功能的視角優(yōu)化課堂提問,使有效提問滲透在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中,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思考和自主建構,進而創(chuàng)設高效的語文課堂。
在教學開展之前和開展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狀態(tài)進行檢測,目的是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及時診斷,不斷調整教學的進程和方法。因此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教師應該保證問題能夠實現(xiàn)檢測診斷功能。
以《曹沖稱象》一課為例,這一課的教學難點之一是讓學生理解“稱”和浮力的原理,因此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經(jīng)驗。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大家通過預習,已經(jīng)知道曹沖通過巧妙的方法稱了大象,這種方法你會用嗎?你還會將這種方法用到生活中的其他地方嗎?你知道這種方法的原理嗎?”這樣的問題既可以檢測學生預習的效果,使預習環(huán)節(jié)得到學生重視,又可以了解學生在前期學習中產生的困難。雖然學生的答案很可能各不相同,但是問題讓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加快了,使課堂教學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大幅提升。
教學過程中的診斷是教師把握課堂節(jié)奏、實時調整課堂內容的依據(jù)。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中設計有價值的問題,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而不能一直沿著預設的思路上課。以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風箏》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的基本預設是圍繞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講解和推進課程。其實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問題了解學生的認知情況,可以問:“剛才我們圍繞做風箏進行學習,那么,作者是怎么寫‘做風箏’的?這樣寫好不好?用這種方法繼續(xù)往下寫好不好?”這些問題看似有一定難度,卻既有助于教師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又能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依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可以更好地生成課程。
通過設計探索性問題、引領性問題、多元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教師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開展主動、有趣、高效的學習。以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大小多少》一課的教學為例,提出經(jīng)過優(yōu)化的好問題,可以幫助教師大幅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探索性問題是指能激發(fā)學生探索意愿,使其主動發(fā)現(xiàn)未知的問題。探索性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逐步學會主動學習。在《大小多少》一課的導入中,教師可以采用常規(guī)的導入方式:“小朋友,我們來玩一個‘比一比’的游戲。請看我出示的圖片,它們是什么?蘋果和青棗相比,誰大誰小?(學生回答:蘋果大棗?。┰儆^察,哪個多哪個少?(學生回答:棗多蘋果少)小朋友觀察得真仔細,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第7課《大小多少》,請大家齊讀課題?!?/p>
在導入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直接引入“大小多少”這一主題,但這樣導入顯得過于簡單,教師可以嘗試采取更具探索性的問題來導入。例如,教師可以問:“我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蘋果和青棗的區(qū)別,那么生活中還有什么可以拿來做對比,同樣也能讓我們發(fā)現(xiàn)大小多少的區(qū)別呢?”通過這種探索性較強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在生活中尋找相似的例子,使學生開闊視野,拓展思維。
在量詞的學習中,教師也可以采用類似的問題,促進學生了解更多的語文知識。例如,教師可以問:“一( )牛,括號里可以填什么?”(學生回答:一頭牛、一只牛、一條牛)也可以問:“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可以用‘一頭’來形容嗎?”(學生回答:一頭大象、一頭豬、一頭驢)“‘一只’什么呢?”(學生回答:一只鳥、一只狗、一只鴨子、一只雞、一只鵝)還可以問學生:“在教室里你可以發(fā)現(xiàn)哪些量詞?”學生通過相互討論,能發(fā)現(xiàn)很多新的、沒有用過的量詞。
教師可以提出“舉例+抽象概念”模式的引領性問題,既可以讓學生借助具體實例理解抽象概念,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運用抽象概念。例如,教師可以提出:“黃牛和小貓的數(shù)量都是1,但是前面的量詞卻不同,黃牛是‘頭’,小貓卻是‘只’,這是怎么回事呢?”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接著向學生講解:“‘頭’用在體型較大的動物前面,而‘只’則用在體型較小的動物前面?!^’和‘只’用來形容物體的數(shù)量,因此叫它們‘量詞’”。教師也可以提問學生:“像‘大小’‘多少’這樣的反義詞,你還知道哪些呢?”學生的答案有很多,比如黑白、里外、上下、左右、胖瘦、好壞、高低,等等。教師也可以視情況進行引導,讓學生說出更多的反義詞。
在課堂教學中,問題可以多元化。多角度、多層面的問題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新知識,開拓語文視野。例如,教師可以提問:“在‘杏’字和‘桃’字中有一個相同的偏旁——木字旁,那么他們?yōu)槭裁炊际悄咀峙阅??”也可以問:“很多字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的,(出示‘?!B’‘犬’)你知道是哪些字嗎?”“‘牛’的象形字很像牛的哪個部位?除了黃牛,你們還知道哪些牛?”或者提問:“‘鳥’在這個字中是一個偏旁,誰能介紹一下新偏旁‘鳥字邊’?帶有‘鳥字邊’的字通常和鳥有關,作為偏旁要怎么寫呢?”多元化的問題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這種充滿趣味的語文學習歷程,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課堂是開放的。要打造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師的提問應具有開放性,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自由探索,自主建構。開放性問題的答案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唯一的。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生活,給出多種多樣的答案。教師還應根據(jù)學段的特點設計問題,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的形式,借助圖片,發(fā)揮想象?;卮痖_放性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調動已有的語文知識,向同伴群體學習的過程,這種學習有助于拓展學生的語文知識。
恰當有效的提問能協(xié)助學生表達思想,豐富情感體驗,有助于教師與學生建立緊密聯(lián)系。以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觀潮》一課的教學為例,師生經(jīng)過兩課時的分析討論之后,已經(jīng)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了整體的了解,教師需要通過課堂提問總結全文,同時協(xié)助學生表達學習的收獲和想法。對此,教師可以這樣提出問題:“同學們,我們既感受到了潮來前的壯美寧靜,領略了潮來時的氣勢雄偉,又體會到了潮去時的波濤洶涌,那么該怎么表達我們此刻的心情呢?如果用‘為之傾倒’這個詞,我們要怎么說呢?你還有別的詞可以用來表達嗎?”學生的情感表達是需要練習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仿寫,幫助學生練習有個性地表達。以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走月亮》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最后通常會提問:“如果你是文中的孩子,此刻和媽媽在一起,你會做些什么呢?”其實也可以提問:“老師也是一個孩子,你們猜一猜,如果老師和自己的媽媽一起走月亮,我們會做些什么呢?”這樣的問題能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更加親近教師。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課堂提問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學會解釋、組織學習資料,融合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逐步建立自身的知識體系。有效的提問能引領學生全面梳理知識,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考慮通過提問教會學生梳理知識的方法。
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也可以通過提問實現(xiàn),以《蝙蝠和雷達》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讓學生懂得開展科學試驗的必要性,同時又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將蝙蝠和雷達寫在一起的深刻用意,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教師可以采用這樣的提問方式:“蝙蝠是一種夜間飛行的哺乳動物,雷達是現(xiàn)代化的探測設備,它們是不是同一類事物呢?作者把蝙蝠和雷達這兩種不同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的目的是什么?他們之間有什么‘神秘’的聯(lián)系呢?”通過提問,尤其是“神秘”兩個字,教師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對人類與動物的內在關聯(lián)有更深刻的體會。
教師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例如,教師往往習慣性地在課堂教學的最后進行提問:“你們這節(jié)課收獲大不大?”學生的回答通常是“收獲大”,這時教師不能就此結束課程,而是要繼續(xù)追問:“你們在哪方面有收獲,誰來匯報一下,我們掌握了哪些生字生詞?誰還能說得更多一些?誰能總結一下,這節(jié)課告訴我們什么道理?”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反思與總結。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丁香結》一課時,當學生回答“我喜歡丁香花,因為它很美”的時候,教師可以追問:“你能不能用課文中的一個詞代替‘美’這個字呢?”這種提問方式既給了學生反饋,同時又進行了評價和引導,讓學生學會使用更豐富的詞語進行表達。因此,通過優(yōu)化課堂提問,教師能更好地把握課堂節(jié)奏,提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