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明 王思玥 樸宙元 David M.Watson
(1.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生態(tài)學實驗室,北京 100084;2.澳大利亞查爾斯特大學約翰斯通中心和環(huán)境研究組,新南威爾士州巴瑟斯特 2795)
很久以前人們就關注到槲寄生(Mistletoe)植物與動物之間的關系,達爾文把它作為進化適應的典范[34]。Linne首先描述了槲寄生植物的生活史,注意到畫眉鳥吃槲寄生果實后會將黏黏的種子吐在后來的棲木上[112]。Pliny描述了發(fā)生在1600年前類似的觀察結果[160]。實際上,大多數(shù)槲寄生植物都依靠動物(主要是鳥類)傳播種子[37,83,105,173,177,209],這種密切關系是典型的種子傳播模式[89,92,93,127,207,242]。在一些區(qū)域,有研究鳥類利用槲寄生植物的記錄:印度[49,51]、北美[84,220]、澳大利亞[173,330]、拉丁美洲[183,195,202];和研究食果過程[177,209]。達爾文曾指出:槲寄生植物也通過動物傳粉(主要是鳥類和昆蟲),但關于其生活史的研究較少[34,51,67,159,173,244]。實際上,大多數(shù)槲寄生植物與動物相互作用的研究都是附帶的。已經進行系統(tǒng)整理的類似工作如:地衣[198]和棕櫚樹[248]。
本文主要研究脊椎動物與槲寄生植物的關系。盡管我們知道許多昆蟲為槲寄生植物傳粉(主要為鞘翅目、雙翅目、膜翅目和鱗翅目)[85,244]。據記載,有200多種昆蟲為一種槲寄生植物傳粉[159]。鞘翅目、雙翅目、半翅目、同翅目、膜翅目、鱗翅目、直翅目和纓翅目內的許多昆蟲都以槲寄生為食,所有目都含有槲寄生植物的寄生種類。除了一些順帶研究,專門研究槲寄生—昆蟲關系的工作很少,并且沒有比較綜合性研究[55,85,132,244]。
槲寄生是多類有花植物有1300多種,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大陸[37,38,105,138,240]。專營半寄生:所有水和礦物質都是通過特殊的寄生根從宿主獲得[59,110,111,156]。它們分別屬于檀香目(Santales)的5個科[104,105,141],且氣生形式至少有4~5個分支(見圖1)[138,139,140]。因此,槲寄生(Mistletoe)不是指植物分類群,而是表示功能群(類似紅樹林),代表檀香目中所有半寄生植物。其中2個科:Misodendronaceae和Eremolepidaceae鮮為人知,僅分布在新熱帶森林,而檀香科(Santalaceae)的幾個氣生屬則分布于從拉丁美洲到東南亞的熱帶雨林中[104,105,240]。相比之下,桑寄生科(Loranthaceae)和槲寄生科(Viscaceae)世界范圍分布,研究較多,大約分別包括940和350種,包括絕大多數(shù)槲寄生植物(>98%)[138,240]。這些科不是姐妹分類群,其氣生形式是獨立進化的(見圖1)[37,105,138,139]。根據白堊紀的化石,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美洲發(fā)現(xiàn)的親緣屬[16,105],認為:桑寄生科最先出現(xiàn)在岡瓦納大陸,后來傳播到非洲、歐洲和北美。而槲寄生科則起源于東亞,在第三紀早期通過勞亞大陸輻射,二次傳播到南部大陸[16,161,170]。
圖1 基于來自核18s rDNA和葉綠體rbcL序列的檀香目分支樹粗線的分支表示槲寄生植物類群,星號表示空中半寄生形式的獨立進化起源。[138]
目前,桑寄生科和槲寄生科廣泛分布于歐洲、美洲、非洲、亞洲和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除外),從北方氣候帶到溫帶,熱帶和干旱地區(qū),僅在極端干燥或寒冷地區(qū)不存在[16,105,170]。在海洋島嶼上也有很廣泛的分布,亞速爾群島、馬達加斯加、阿爾達布拉、科摩羅群島、馬斯克林群島、加拉巴哥群島、夏威夷群島、新喀里多尼亞、豪勛爵島、諾??藣u、新西蘭、斐濟群島、亨德森島,大、小安的列斯群島和伊斯帕尼奧拉等都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種類[16,85,105,161]。
雖然槲寄生通常被認為是森林植物,但擁有廣泛的宿主:北方森林中的針葉樹[83,85]、非洲和拉丁美洲沙漠中的肉質植物和仙人掌[124,161],澳大利亞沿海荒地的草本植物和一年生禾本植物[64],甚至是中美洲云霧林中的蘭花和蕨類植物[106]。然而,大多數(shù)槲寄生植物寄生于樹木和灌木,其多樣性因地而異[37,83,105]。
除了幾種根寄生外,槲寄生植物的特點是它們的生境[64,105]。它們通常在宿主樹冠上長成密叢[見圖2(a)和(c)],這些密叢通常由半肉質的槲寄生莖和葉組成[見圖2(a)和(b)]。矮小的槲寄生(Viscaceae,Arceuthobium spp.)密叢(稱為a witch's broom,VA矮小密叢)表示宿主對寄生感染的反應:由加厚和扭曲的枝條組成[見圖2(c)和(d)][85,197]。通常認為槲寄生植物危害樹木健康[43,83,86,180],但并不一定如此[178,179,216]。槲寄生植物的年生存率很低[133],2種澳洲槲寄生植物年生存率估計分別為19%和31%[178],被認為是“低級K選擇森林寄生物”[8]。許多槲寄生植物對火[85,101,193]和霜[95,206]敏感。由此限制了槲寄生植物在一些區(qū)域的分布[82,85,214]。槲寄生植物種子需要高水平光照才萌芽、定植和生長成熟[103,108,109,161],但隨著宿主冠層的發(fā)育,經常被遮蔽[108,186]。因此,盡管傳播成功率和發(fā)芽率很高,但定植的很少,目前研究的所有槲寄生植物的微生境都很狹小[85,103,108,109,151,195,196,247]。
圖2 槲寄生植物
槲寄生通過寄生根從宿主獲得所有的水、礦物質和營養(yǎng)[37,163]:見圖2(b)。腫脹的固著部分既可以將槲寄生植物固著在宿主上,又可以將水和礦物質等轉移到寄生植物中。使用半寄生物一詞是因為大多數(shù)槲寄生植物盡管可以從宿主獲得高達60%的碳水化合物,但還能進行光合作用[96,110]。這種生長形式的結果使槲寄生植物很少受到土壤、降水和營養(yǎng)因素的影響,宿主植物緩沖了生境資源大規(guī)模波動對槲寄生植物的影響[59]。
在哥倫比亞雨季云霧林中,5種槲寄生植物具有連續(xù)的結果期和廣闊的峰值,花期具有同樣的連續(xù)性,全年都有花蜜和果實。開花和結果期10~12個月不等,具有明顯的潮濕季高峰[62,113,183,195,202,217]。非洲南部的槲寄生植物也有較長的結果期,從3個月到全年不等[72,161]。而Burkhina Faso的槲寄生植物全年表現(xiàn)出交錯的結果模式[31]。在Palearctic的矮小槲寄生植物開花和結果季節(jié)非常有限,持續(xù)4~6個月:開花通常在初秋,中秋達到頂峰,在秋末到初冬結果率最高[85]。印度南部6種槲寄生植物的物候,開花期為3~9個月,結果期為4~7個月。其果實和花蜜的豐盛度都呈資源分割狀,因此任何時候都有至少2種的花蜜和果實[50]。13種澳大利亞桑寄生科的植物:幾種是全年花期,其他不同模式與區(qū)域氣候有關。在潮濕地區(qū),明顯的夏季高峰值與較干旱冬季低峰值形成梯度,此時開花較少,果期全年。一個區(qū)域內至少有一種槲寄生植物在花果期[173]。
幾種槲寄生植物使用液壓爆方式擴散種子(特別是Viscaceae科),接著是鳥類進行遠距離傳播[84]。一般認為槲寄生種子是鳥類傳播[37,83,105,173]。對新世界槲寄生植物研究表明:脊椎動物的種子傳播在槲寄生植物多樣性上起著關鍵作用[182]。由脊椎動物傳播種子的槲寄生植物具有更高的多樣性。大多數(shù)進行槲寄生植物果實種子擴散的鳥類是幾種高度特化種類[175,176,195,208,235]。這些特化的生理,解剖和行為等特征相互協(xié)同適應[72,73,116,174,175,177,182,187,208,209,234]。許多槲寄生植物果實也表現(xiàn)出一系列協(xié)同性狀:大、甜、成熟時顏色明顯,有小花?;蛑苯娱L在枝上。果肉組成不同,但大多數(shù)具有高比例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通常干重為40%至60%[73,110,183],有的高達74%[209]。一些loranthaceous種類的果實含有高脂質(干物質含量高達35%)[73,183],Loranthus europaeus果實含有純脂肪滴[41]。粘性果實種類往往比其他果實具有更高的蛋白質含量[243]:3種Phoradendron的平均含量為22%[183]。含有多達18種游離氨基酸[41,73]。槲寄生果實的詳細生化分析已確定了10種必需氨基酸,尤其是精氨酸,賴氨酸和苯丙氨酸[36,41,73,191,246]。與其他槲寄生組織一樣,果實還含有高濃度的礦物質(特別是P和K)和微量元素(如Mn和Fe)[110,156]。據說槲寄生植物有毒,但僅在Viscaceae中的少數(shù)種類中分離出毒素,且毒性很小[18,36]。許多槲寄生植物果實不連續(xù)成熟,單株植物在整個結果期都有成熟的果實,不同植物不同種類高峰期不同[173,183]。這些種內種間的適應輻射,使一些區(qū)域全年都有果實和花[31,50,161,173]。
盡管大多數(shù)槲寄生種類都是鳥類傳粉,但槲寄生科的種類主要通過風和昆蟲傳粉[85,105,161,244]。確定具體喜風或喜昆蟲傳粉的屬性,還很不容易[85,159]。桑寄生科主要由鳥類傳粉[37,51,105,107,173,189],具有與鳥類傳粉相關的特化性狀:大無味花,通常顏色鮮艷(黃色、橙色、紅色),具有堅固的花冠,短花柄,并且通常有大花序(圖2b)[173,240]。通?;鄣确置谖镓S富,且富含糖:葡萄糖、蔗糖,尤其是果糖(總糖含量高達60%[13,173,218])。與果實擴散不同,目前沒有鳥類,昆蟲或其他物種完全依賴槲寄生花蜜作為主要食物來源[50,51,173]。更確切地說,各種各樣的物種為槲寄生植物傳粉,其中一些可能只在特定季節(jié)依賴于花蜜[51,62,67,107,189,217,237]。
一些鳥類和哺乳類以槲寄生植物為食,包括采食其花蜜、花、果實、種子或葉。以科為單位列于表1。
表1 以槲寄生植物為食的科
(在營養(yǎng)模式欄中,F(xiàn)果實,F(xiàn)l花,N花蜜,S種子,W全株及槲寄生的昆蟲。在頻率方面,R表示科中罕見,S表示幾個記錄,C表示常見科,V是非常常見的——并且是針對單型科。)
有66個鳥類和30個哺乳類科利用槲寄生植物,分屬12和10個目。還有在亞馬遜洪水高發(fā)季節(jié)以槲寄生植物為食的特殊魚類(Triportheus angulatus)[76]。鳥類一般采食槲寄生植物的果實和花蜜,而大多數(shù)哺乳類采食果和葉。一般認為只有鳥類專吃槲寄生植物果實,但在南安第斯云霧林中,古代有袋動物目Microbiotheria中的一種負鼠Dromiciops australis是槲寄生植物果實的專性擴散者。二者起源于岡瓦納大陸,在早期就存在關聯(lián)[5]。雖然許多爬行動物是果食性或葉食性,但食性分析中沒有發(fā)現(xiàn)采食槲寄生植物[168]。
許多區(qū)域全年都有槲寄生植物的果實,很多物種都會來采食,但槲寄生植物的種類并不多,這些消費者大多采食果實,可能偶爾起到傳播作用。這種隨機性是不可預測的,出人意料的是槲寄生植物具有高度特異的擴散系統(tǒng),在進化過程中逃避廣食果動物[89,127,129,177,242]。許多槲寄生植物果實大都具有大而粘、相對隱形的特點,以逃避泛食果動物,有利于特化種類[127,242],許多區(qū)域的槲寄生植物依靠少數(shù)特化食果鳥類完成種子擴散[32,72,74,87,116,165,173,175,176,183,195,208,239]。
槲寄生植物還有豐富的花蜜,來覓食的不僅有許多食蜜種類[50,107,173,207,217],還有肉食性昆蟲和廣食性種類[14,15,47,147,173,192],和幾種哺乳動物(常見的是吃整花)[58,88,98,125,150]。沒有哺乳動物傳粉的記錄。
許多食葉和瀏食動物非常喜歡采食槲寄生植物的葉子,從鹿和犀牛到大猩猩和負鼠(見表1)。一般認為從澳洲引進的刷尾負鼠(Trichosaurus vulpeca)摧毀了新西蘭當?shù)亻渭纳参锏臄?shù)量[143,148],當然還有傳粉鳥類種類減少的因素[189],實際上,食葉哺乳動物是槲寄生植物葉子宿主擬態(tài)的自然選擇壓力[18,42,99,155,245],沒有哺乳動物專門采食槲寄生植物,但有幾種表現(xiàn)出季節(jié)性依賴[166,188],有幾種以槲寄生植物葉為食的鳥類,但類群很少[2,30,200,224,131]。
槲寄生密叢常被食蟲類作為覓食場所。如前所述,密叢中有大量與槲寄生植物有關的如傳粉昆蟲、植食昆蟲群落[21,55,132,244],幾個高度特化的食蟲鳥類利用槲寄生密叢進行覓食活動(如,Prodotiscus regulus,Arachnothera longirostris)[4,21,69,87,147,230]。然而,這些食蟲動物基本不食槲寄生植物,這類物種超過10個科。還有一種捕食性蜥蜴(Varanus albigularis)利用槲寄生密叢作為獵鳥場所[190]。突顯了槲寄生密叢棲息地的重要性和復雜性。
槲寄生植物被廣泛用作營巢和棲息場所[27,33,39,61,69,120,142,154,167,184,201,228,231,241]。相關的鳥類與哺乳動物科列于表2。
有43個鳥類和7個哺乳動物科利用槲寄生植物營巢或棲息(見表2),沒有專性類群,但有幾種鳥類喜歡在槲寄生密叢中營巢(特別是Coccyzinae,Musophagidae,Striginae,Accipitrinae,Ptilogonatidae和 Ptilonorhynchidae)[27,69,142,154]。尚不清楚其選擇因素[29,97,126,192,223,247]。例如,長耳鸮(Asio otus)使VA矮小密叢為巢的主要結構支撐,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20個巢中有19個與槲寄生植物相關[33]。有許多雀形目的巢較小,隱藏在多葉槲寄生密叢中[6,23,29,32,126,142]。以槲寄生植物營巢除了結構因素外,還有微氣候因素。如豪豬(Erethizon epixanthum),松貂(Martes americana)和幾種松鼠會在密叢中休眠[120,153,154,204,225]。在炎熱的天氣里,槲寄生密叢是幾種鳥類和哺乳動物隱蔽場所[32,97,220],此外,非洲和北美的鳥類用新鮮槲寄生枝條作巢襯。雖然鳥類使用綠葉作巢襯的行為很普遍,但至少有7種猛禽選擇槲寄生科植物作巢襯,經常每天更換[32,69,154,231]。槲寄生植物(Viscum spp.)提取物具有抗菌活性[77],臨床試驗發(fā)現(xiàn)其中一些化學物質可以誘發(fā)免疫反應[68,181,219,233]。紫翅椋鳥(Sturnus vulgaris)的實驗表明:巢中有各種芳香草本植物時,雛鳥具有較高的免疫功能[79],槲寄生科植物在巢中可能與清潔與抗感染,改善微氣候有關[21,23,85],槲寄生植物很多生長在大尺度的林緣[169],直接或間接成為脊椎動物的營巢和棲息場所,槲寄生植物豐盛度與營巢鳥類的多樣性和豐盛度有密切關系[21-23,84,120,153]。
關鍵種概念已經應用于各種群落群,包括捕食者、獵物、寄生蜂、附生物、過渡群落和優(yōu)勢種群落[152]。一般認為關健種對群落或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較大,其豐盛度卻很低[162],許多學者認為槲寄生植物是森林的關健種或重要資源[9,70,128,135,172,179,180,199,216,227],有2個研究較多的群落。
代表區(qū)域是以豆科類(Prosopis spp.),金合歡類(Acacia spp.)和石炭酸類(Larrea tridentata)等灌木和小樹為主,與河岸帶和高地之間形成的半干旱河谷[7,28,97,192,215]。這里有槲寄生科的兩個屬:Arceuthobium和Phoradendron,前者只寄生在針葉樹上,很少在豆科灌叢上出現(xiàn)。Phoradendron寄生在很多樹上,其中P.californicum和P.tomentosum在豆科灌木上最常見,昆蟲(主要是雙翅目和膜翅目)是主要的傳粉者[244]。鳥類主要擴散果實[171,192,214]。絲鹟屬鳥類(Phainopepla nitens)主要以Phoradendron漿果為食[234],其他幾種鳥類(西部藍鳥Sialia mexicanus,雪松太平鳥Bombycilla cedrorum,小嘲鶇Mimus polyglottos和幾種啄木鳥)根據果實豐盛度部分采食[171,192,223]。雖然這些種類是果實的主要傳播者,但許多其他食蟲和泛食鳥類也采食這些果實。冬季很少有其他果實資源可利用[7,12,185],因此一些鳥類與槲寄生植物協(xié)同適應[235],在夏季,槲寄生植物果實會被當作水源[97,234]。幾種哺乳動物采食果實和葉子(例如,美洲叉角羚Antilocapra americana[194],北美黑尾鹿Oedocoileus hemionus-Riney[188],大盆地小囊鼠perognathus parvus[35])。槲寄生植物還是土著人的食物和藥品[48,229],一些哺乳動物季節(jié)性依賴于槲寄生植物:在結果高峰期,中美蓬尾浣熊(Bassariscus astutus)的糞便中有很多Phoradendron種子[226]。P.tomentosum葉子可以占白尾鹿(Oedocoileus virginianus)冬季采食量的65%[166]。Phoradendron密叢被許多物種用于營巢[29,32,171,241],并被認為是幾個物種的優(yōu)選營巢地。在研究亞利桑那州的phainopeplas時,80%在豆科植物中營巢穴,其中80%是在槲寄生密叢中或之下[171]。18% 在仙人掌(Campylorhynchus brunneicappilus)中槲寄生P.californicum密叢營巢[6]。紅腹唧鹀(Pipilo aberti),50%的巢位于槲寄生密叢(P.californicum)[63]。此外,幾種猛禽通常在槲寄生密叢中營巢,還有動物使用新鮮的Phoradendron作巢襯,包括一些嚙齒動物[32,220],還有研究指出槲寄生植物P.californicum與幾種鳥類的豐盛度有關[12],是15/20種鳥類的重要棲息場所[7,185]。P.californicum漿果是該地區(qū)唯一可靠的果實來源,它決定了整個豆科灌從中果實的分布,冬季有以其漿果為主的11種重要食物[192],此群落Phoradendron植物密度差異很大:每公頃1至17棵植物[28];0.5%至8.7%植物有槲寄生[215]。
常綠硬葉的桉樹林遍布澳洲東部,延綿到內陸其他林地和稀樹草原,冠層以桉樹(Eucalyptus spp.)為主,小樹和灌木(如:Acacia spp.Leptosoermum spp.Casuarina spp.)一般會形成亞冠層,在與溝谷和干山坡過渡處會有其他群落[205,228,230]。此地有20多種桑寄生科植物,其中7種廣泛寄生在桉樹上[Amyema bifurcatum,A.miquelii,A.pendulum,Dendrophthoe glabrescens,D.vitellina,Diplatia grandibractea,和Muellerina eucalyptoides][57]。都營鳥類傳粉[67,173],食蜜昆蟲也有一定傳粉作用(主要在Meliphagidae)[157,173],很多鳥類會隨機采食槲寄生花[14,15,67,173,230],特別在夏季森林中花蜜量最低的時候[157]。鳥類是唯一的果實傳播者,林子里還有2種專門利用槲寄生植物的特化鳥(槲寄生鳥Dicaeumhirundaceum和畫食蜜鳥Grantiella picta),還有許多其他物種采食槲寄生果實[14,15,173]。槲寄生是林中為數(shù)不多的可利用果源之一[173],幾種哺乳動物經常采食槲寄生的葉和花[40,42,99,173],抑制一些區(qū)域槲寄生的豐盛度。槲寄生密叢還是許多食蟲類的捕食場所,可以指示昆蟲密度[230]。槲寄生密叢明顯比桉樹葉片密集[見圖2(a)],許多物種用其營巢[27,39,142,228],雖然大多是隨機的,但有些物種喜歡在槲寄生密叢中營巢[66]。新南威爾士州北部28%的嘰喳采蜜鳥和29%的紅食蜜鳥在槲寄生密叢中營巢。奇卷尾袋貂(Pseudocheirus peregrinus)幾乎完全生活在槲寄生密叢中[116,205,228,230,237],一般在退化和多干擾的區(qū)域,長槲寄生的桉樹密度范圍從每公頃不到3株到超過100株。而純自然林地,通常少于每公頃10株[86,146,206]。
在森林中,一般槲寄生植物的生物量和豐盛度都非常小,但能提供優(yōu)質營養(yǎng)資源,支持幾種專性和許多廣食性物種,特別是在資源稀缺季節(jié),為許多物種提供營巢、棲息和捕食場所[162]。在以上2個群落中,一個是半干旱,以灌木為主的群落,其中粘性槲寄生主要是昆蟲傳粉。另一種是溫帶中等森林,主要由鳥類傳粉,矮小的槲寄生密度是影響鳥類豐盛度的重要因素,28種鳥類中24種的豐盛度受槲寄生密叢豐盛度的影響[21-23,84]。槲寄生植物與脊椎動物關系的研究有許多:南部非洲大草原的槲寄生植物與脊椎動物[54,69,72-74,231],澳洲中部的金合歡灌叢[14,15,27,142,175,176],印度的熱帶森林[3,4,49,50,51,132],智利以仙人掌為主的沙漠[123,124],哥斯達黎加的亞熱帶云霧林[62,195,196,201-3,217]。
有研究表明:脊椎動物豐盛度與槲寄生植物密度正相關。在澳洲南部林地中,29種常見林地鳥類的12種分布模式與槲寄生植物的密度有關。隨著槲寄生植物密度的增加,鳥類的豐盛度也增加,直至達到每公頃約20棵樹的閾值,但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高密度林斑(每公頃多達93棵樹被寄生)一般都嚴重過牧,有狀態(tài)不佳的鳥類群體[86,144-146,236,238],有4種槲寄生植物的林斑中鳥類的平均豐盛度比只有1種的林斑高63%[236]。鳥類與果實性槲寄生植物協(xié)同演化,促進附近區(qū)域的α多樣性[208,235]。南部非洲的槲寄生分布與土壤類型密切相關,槲寄生在較肥沃的土壤類型更為常見[54]。影響澳洲與新西蘭槲寄生分布的因素非常復雜,包括環(huán)境、宿主,傳粉者、果實擴散者等的綜合作用[144-145]。隨著歐洲移民定居點的增多,槲寄生在澳洲東部變得越來越普遍[86,180],而在新西蘭則變得越來越少[143,148],在西澳洲的林斑中或缺或剩[144,145]。
移除槲寄生植物對群落的影響:
(1)專性食槲寄生果實和葉的動物豐盛度降低,區(qū)域種群數(shù)量下降到局部滅絕。
(2)特化槲寄生采食者(食果,食葉和食蜜動物)的豐盛度降低。
(3)長期效果會減少枯枝、樹洞和樹疤等。
(4)降低在槲寄生密叢和樹洞中營巢的鳥類和哺乳動物的豐盛度。
(5)一般會降低脊椎動物的豐盛度。
(6)群落對干旱和其他干擾的敏感度增加。
(7)斑塊狀森林生境的槲寄生密度通常異常高或低。此方法可以用于商業(yè)種植園。澳洲東部商業(yè)林資料表明:槲寄生植物養(yǎng)殖和林業(yè)可以共存,該主題值得進一步探討[7,23,86,144,145,179,180,189,216,230]。
人們普遍認為槲寄生是破壞性的有害生物。許多土地所有者、管理者甚至生物學家都認為槲寄生是入侵的有害生物,對個體樹木造成破壞,危害森林健康,真正理解槲寄生植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地位與功能不是件容易事。本研究認為槲寄生植物是全世界許多森林和灌叢的重要種類,是重要的森林資源。盡管槲寄生植物占群落多樣性不到1%,對群落多樣性的影響難以確定,但作為營養(yǎng)源、營巢地、棲息地、隱蔽場所、捕食場所、營巢材料、特殊生境等,在2個新熱帶森林群落資源匱乏季節(jié)支撐了大多數(shù)食果脊椎動物[6,21,114,145,173,208,23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