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雅思
【摘 要】班主任要堅守 “班會”這一德育陣地,借助班會解決學生行為失范的問題,養(yǎng)成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要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德育高地,以系列性的長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為支架,有效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要以學科育人,以學生與學科知識的雙向循環(huán)來開展生命對話,實現(xiàn)生命覺醒,開拓德育的天地。
【關鍵詞】德性;德行;班主任;德育活動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07-0046-2
【作者簡介】
古語有云:“百行德為首?!痹诘赖陆逃?,德性與德行的培養(yǎng)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德性是促使學生個體德行外化的內(nèi)因,德行是學生個體德性外化的表現(xiàn)?!暗滦浴笔菍W生個體在道德意識層面的內(nèi)在品質,包括學生的道德觀念、道德意識、道德精神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德性,有利于學生提升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取向,形成道德外化的自覺意識?!暗滦小笔堑赖滦袨椋笇W生遵循社會道德規(guī)范、遵從內(nèi)心品質表現(xiàn)的外化行為。
在學校德育實踐的過程中,德性與德行的教育是相輔相成的。班主任應該注重學生的德性培養(yǎng),以個體內(nèi)在的道德品質驅動并穩(wěn)固外在的道德行為,以此真正提升學生個體的道德水平。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指出,為了適應不斷變革的世界,教育應圍繞四種基本學習加以安排,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并稱為學習化社會的“四大支柱”。在育人過程中,班主任更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四大支柱”。主題班會便是班主任應堅守的德育陣地,也是學生良好道德行為養(yǎng)成的豐厚土壤。
作為班主任,應堅守德育陣地,充分利用好“主題班會”這一支架,以解決學生行為失范的問題,養(yǎng)成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開展集體德行教育,搭建學生的德行要求框架。“我們需不需要班級規(guī)則?你覺得班級需要怎樣的班規(guī)?制定班規(guī)后你覺得怎樣促使大家遵守?” 本著“學生是班級主人”的治班理念,在班會課上,劉曉麗老師以“圓桌會議”的形式和學生共同制定班規(guī),并通過“法制先鋒”會議,建立了完整的班規(guī)班紀監(jiān)督機制。當學生缺乏時間觀念,遲到后仍然不以為然,甚至滿腹怨言時,劉曉麗老師以“法制”的力量教育學生的同時,召開了“珍惜時間,得大自由”的主題班會,和學生探討“時間”與“自由”之間的關系,重塑學生正確的時間觀念。
在“德行學習與實踐”的運行機制中,主題班會的開展應基于學生的生活需求、成長需要,從學生德性及德行的“痛點”出發(fā),找準教育的著眼點,避免無的放矢。此外,應轉一味說教的道德教育方式為沉浸體驗的道德學習手段,以學生的活動為主,在活動中引領學生體驗道德的學習,養(yǎng)成良好德行,從而以規(guī)范、穩(wěn)定的道德行為強化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初中階段,學生的身體開始明顯發(fā)育,心理上也開始快速發(fā)展。此時,是學生人生發(fā)展的重要轉折階段,也是學生塑造完善人格的關鍵時期。培養(yǎng)與完善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生活、適應社會。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德育高地,以系列性的長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為支架,有效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學生養(yǎng)成良好道德品質、踐行良好道德行為的保障與前提。
為了促進學生自我認同,喚醒學生自我成長的驅動力,劉曉麗老師充分了解班級學生的特長,建立了成長檔案,而后開展了“送我一根棒棒糖”系列活動,為擁有不同文體特長、興趣愛好的學生量身打造不同的活動,讓學生在成就感中增長自信。同時,劉曉麗老師舉辦的“送你一朵小紅花”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引領學生看到同伴的長處,幫助學生悅納同伴,增進友誼,在班集體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班風。
班主任應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德育工作,創(chuàng)設科學、合理的教育情境,根據(jù)活動目的的不同,設計不同的心理主題活動,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目標。開展有趣、活潑的破冰活動是心理團輔常用的“暖身”法,能快速拉近師生、生生之間的距離。而內(nèi)容新穎、形式多樣、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心理活動往往引領學生重新認知自己的認知、情緒和行為,深化自己的生活觀、生命觀。在心理團輔的過程中,重視學生的經(jīng)驗分享,可以讓生命在互動中實現(xiàn)心靈的成長,完善自我的人格。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德育工作的實施途徑之一是“學科育人”。學科育人,是我國當前基礎教育育人方式的改革取向之一。作為社會人,學生的社會本質、文化本質、精神本質都在學科的學習中得以豐富。學生也在學科的學習中完成從自然生命人向社會生命人、精神生命人的轉化。因此,班主任應立足任教學科的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挖掘學科學習中的德育素材,帶領學生探尋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穩(wěn)固學生德性的根基。
班主任可以以學科課程解讀為前提,建立本學科德育資源庫,對德育的資源分類歸整,建立書本德育資源與學生道德成長之間的關聯(lián),融合學科教學與道德教育,實現(xiàn)“人—知”互動,以學生與學科知識的雙向循環(huán)來開展生命對話,實現(xiàn)生命覺醒,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的價值觀,塑造學生的道德品格,開拓德育的天地。
比如,在“感恩親情”主題班會上,劉曉麗老師和學生共同回顧了朱自清描寫父愛的名篇《背影》,以“望父買橘”的細節(jié)喚醒學生對自身經(jīng)歷中親情的感受,從而在生活中珍惜親情、回報親人,踐行“孝”的傳統(tǒng)文化觀。
德行、德性相輔相成,而個體外在的德行往往受到個人需求或外界社會的影響,呈現(xiàn)出不確定性。穩(wěn)固德性的根基,強化德性對德行的導向功能,有利于提升個體外在良好道德行為的穩(wěn)定性,提高集體的道德品質。作為一名社會上的“小公民”,中學生是未來“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中學生整體的道德品質體現(xiàn)著社會的文明程度。作為立德樹人的主體之一,班主任更應重視中學生的德性培養(yǎng)、德行規(guī)范,提升中學生道德教育的實效。
124750170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