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教育,是人類文明寶庫中最為燦爛的瑰寶,時時閃爍著神奇的光芒,但只有思想敏銳的智者才能發(fā)現(xiàn)它的光,進而捕捉到它,并開發(fā)它。比如課堂,比如課桌,我們對此已習以為常,甚至覺得它們平淡無奇,但是蘇霍姆林斯基卻說:“課堂是人成為思想者的發(fā)祥地”“應當經(jīng)常跳動著好鉆研的思想脈搏”,而學生則是坐在課桌旁的“思想勞動者”。
“學生,課桌旁的思想勞動者”,這幾個字猶有千鈞之力,一下子撞擊了我的心靈。因為,這一用感性方式所表達的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學的本質(zhì),觸及學生課堂學習最深層次的本意,讓我們從慣常的思維和認識中跳脫出來,躍上一個更新更高的境界,看到一片亮光。這片光亮掃除了陳腐的觀念,用哲學家莫蘭的話來說,我們走出了教學中的“黑洞”,一切都敞亮、澄明起來。
認真想來,已往我們只是把課堂當作學習的場所,學生是學習者,這本身沒錯,但是這樣的認知還不深刻。我們當然知道學習是一種勞動,但從沒有挑明學習這一勞動的深層含義,因而也就沒有把馬克思“勞動是‘改變世界’的第一支點”這一論述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學習聯(lián)系起來,因而常常想辦法把學生困在知識的灌輸和習題的簡單再訓練中,于是,“第一支點”失卻了光彩、失卻了榮耀感。從此,學習與勞動分離甚至對立起來,“第一支點”成為“第一根繩”把學生死死地捆在課桌旁,學習成了一種被壓迫被壓制的機械勞動,毫無快樂,更無崇高感和美感。無疑,這是對學習本質(zhì)的扭曲。
課堂是思想的發(fā)祥地,是生長思想、生長精神、生長智慧的地方。我堅持一個理念,中國的軟實力是在課堂里培育的。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約瑟夫·奈曾對中國科學院盲人學者楊佳教授說過,您讓我看到了中國的軟實力。因為楊佳一直深耕在課堂,既在中國的課堂,也在美國哈佛大學的課堂?!八枷氲陌l(fā)祥地”“培育軟實力”,是對長期以來“課堂是知識的傳習所”的改造、優(yōu)化與躍升。不能誕生思想的課堂不是理想的課堂,不能誕生思想的課堂中也很難有所謂的深度學習。
值得注意的是,“思想者發(fā)祥地”的課桌旁的學生不是一般的勞動者,而是“思想勞動者”。蘇霍姆林斯基緊接著對“思想勞動者”的內(nèi)涵與意義進行了闡釋:“只有首先使自己成為一個思想者的條件下,學習思考和學習感受才會成為一種幸福,一種引人入勝的活動?!彼€詩意地表達了對孩子們的期待:“學校連同它的基礎知識、識字課本和第一次上課,連同它的老師、連同它的第一本書,都將作為你的智慧、你的才能、你的品格和你的心靈的高度教養(yǎng)的第一源泉,永遠留在你心中。”他告訴我們,思想者之思想是基于學習的思考,包括學習中的思考,也包括對學生的思考;思想者,是將課程、教科書、教學當作教養(yǎng)的第一資源,思想者之思想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是智慧、才能、品格和心靈。如此的闡釋與描述,正是課堂教學所期待和追求的境界。
對此,我也有自己的理解。首先,思想勞動者,應是思維勞動者,具有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理性精神,批判性能力-積極態(tài)度、開放胸懷下的質(zhì)疑能力,元認知能力-對認知的認知、學會學習,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學會學習就是要學會思維,學會思維正是思想勞動者的特質(zhì)及其思想勞動的方式。其次,思想勞動者,應是問題解決者,在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思路和方法。獨特的見解、解決問題的精神與能力正是思想勞動者的核心與標識。再次,思想勞動者,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問題意識,有自由而豐富的想象力,以想象為先導,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與創(chuàng)造能力。這是思想勞動者的可貴品格與新境界。學生不是思想家,但應當是思想的勞動者,他們今天是課桌旁的思想勞動者,明天也可能就成為思想家或是有思想的實踐家。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這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讓課堂成為思想者的發(fā)祥地,讓學生成為思想勞動者,有一個重要的條件,那就是教學要成為“引人入勝的活動”。引人入勝,在于激發(fā)渴望學習的熱情,在于點燃心靈向往美好未來的思想火花,在于讓情感的脈搏跳動起來,還在于讓意義流淌起來,而這一切要讓學生處在緊張的智力生活中。這是教學的藝術(shù)、教育的智慧。學生成為思想勞動者,說到底是講臺旁的教師首先要成為思想勞動者,而且是優(yōu)秀的、杰出的思想勞動者,平庸的教師培養(yǎng)不出思想勞動者。
老師們,讓自己的思維活躍起來,讓自己的見解豐富起來,才會讓學生這一思想勞動者生長起來。這,正是教師最珍貴的人格尊嚴、最偉大的專業(yè)價值。
(編輯 孫金鑫)
301050190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