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京,關(guān)晉平,陳國強,程獻偉
(1.蘇州大學紡織與服裝工程學院,江蘇蘇州 215006;2.現(xiàn)代絲綢國家工程實驗室,江蘇蘇州 215123)
丁香是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又名公丁香,不僅是一種中草藥,還是一種香料[1]。丁香油是從丁香中提取的芳香性揮發(fā)油,主要包含丁香酚、β-石竹烯和乙?;∠惴樱?]。丁香油的外觀是澄清透明的油狀液體,顏色呈淡黃色或無色,易溶于醇、冰醋酸中,但不溶于水[3]。丁香油具有優(yōu)良的抗腫瘤、抗菌、抗氧化等性能[4],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志賀痢疾桿菌、枯草桿菌、表皮葡萄球菌等皆有明顯的抑制和殺滅作用[5]。因為丁香油可以與細菌的細胞膜作用(對細胞膜產(chǎn)生破壞作用),引起細胞內(nèi)溶物發(fā)生滲透,導致細胞死亡,從而起到抗菌效果[6]。然而,丁香油易揮發(fā)、不溶于水,且對光線和氧氣等較敏感[7],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實際應用。
微膠囊技術(shù)是利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將分散的固體、液體或氣體物質(zhì)包裹起來,形成具有半透性或密封囊膜的微小粒子的技術(shù)[8]。其中,芯材是指被包裹的物質(zhì),壁材是指包裹物質(zhì)。由于芯材不同,微膠囊具有多種形態(tài),如球形、谷粒形、粒形、塊形等。微膠囊還可以分為單核與多核,其囊壁也可以有所不同,分為單層結(jié)構(gòu)和多層結(jié)構(gòu)[9]。微膠囊技術(shù)具有很大優(yōu)勢,可以盡可能保留芯材物質(zhì)的色、香、味、營養(yǎng)及活性[10],已被用于醫(yī)藥、紡織、食品、黏合劑、建筑混凝土等許多領(lǐng)域[11]。使用微膠囊技術(shù)可以有效解決丁香油易揮發(fā)、水溶性低等問題。
黃潔[12]利用形成的明膠-鞣酸復合物對丁香油進行包埋,并研究不同條件下復合物在乳液中穩(wěn)定精油類物質(zhì)的能力和包埋效率。孫淼[13]采用飽和水溶液法,通過β-CD 對丁香精油進行微膠囊化處理,制備出丁香精油β-CD 包合物,包埋率為21.79%。華彩麗[14]使用海藻酸鈉、丁香酚、乳化劑吐溫-80、CaCl2制備丁香酚微膠囊,以家兔為實驗對象,結(jié)果顯示丁香酚微膠囊(18.26、9.13 mg/kg)與丁香酚(7.5 mg/kg)和氯苯胍(50 mg/kg)具有相似的驅(qū)殺效果。徐文秀[15]使用銳孔法和噴霧干燥法制備丁香油微膠囊,得到包埋效果良好的微膠囊。Chong Yongbing 等[16]通過原位聚合和界面聚合合成丁香油微膠囊,并對其形態(tài)、核殼結(jié)構(gòu)、組成以及不同反應參數(shù)下合成的微膠囊的釋放行為進行研究。Jiang Ping 等[17]采用單凝聚法制備丁香油微膠囊,研究殼聚糖濃度、核殼比、乳化劑種類等對微膠囊粒徑以及粒徑分布的影響。
本文通過復凝聚法,以明膠和海藻酸鈉為壁材制備丁香油微膠囊,采用噴霧干燥法得到干燥的微膠囊產(chǎn)物。以包埋率為指標,探討制備丁香油微膠囊的優(yōu)化工藝條件,并對該條件下制備的微膠囊的熱穩(wěn)定性、分子結(jié)構(gòu)和表面形態(tài)進行研究。
丁香油(生物試劑,上海源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明膠(分析純,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藻酸鈉(化學純)、戊二醛(分析純)(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無水乙醇、乙酸(分析純,江蘇強盛功能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氫氧化鈉(分析純,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SCILOGEX 數(shù)顯型頂置式強力電子攪拌儀、DF-101S 集熱式恒溫加熱磁力攪拌器、SHZ-D(Ⅲ)循環(huán)水式多用真空泵(鞏義市予華儀器有限責任公司),電子天平(瑞安市英衡電器有限公司),離心式噴霧干燥機(上海大川原干燥設備有限公司),實驗室超聲波清洗機(芯硅谷)、pH 檢測儀(上海儀電科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TU-1900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責任公司),S-4800 冷場發(fā)射掃描電鏡(日本日立株式會社日立制作所),Nicolet 5700 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賽默飛世爾科技有限公司),Diamond 熱重差熱綜合分析儀(美國珀金埃爾默股份有限公司)。
將明膠和海藻酸鈉分別溶于去離子水中,50 ℃攪拌溶解;將丁香油加入明膠溶液中乳化,再加入溶解好的海藻酸鈉溶液,攪拌5 min,滴加20%乙酸溶液調(diào)節(jié)pH 至3,50 ℃攪拌30 min,停止加熱,冰浴攪拌至0~10 ℃開始凝膠,滴加20%氫氧化鈉溶液調(diào)節(jié)pH 至8~9,加入戊二醛,升溫至40 ℃固化1 h,反應結(jié)束后噴霧干燥,得到干燥的丁香油微膠囊。
稱取0.2 g 丁香油置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無水乙醇定容,從中取1 mL 放入另一個100 mL 容量瓶中,用無水乙醇定容,以無水乙醇為空白對照樣,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在200~600 nm 波長范圍內(nèi)掃描,確定最大吸收波長。
稱取0.2 g 丁香油置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無水乙醇定容,配制成2 mg/mL 標準溶液。分別取不同體積的標準溶液加入50 mL 容量瓶中,用無水乙醇定容,搖勻,配制成不同質(zhì)量濃度的溶液,在最大吸收波長處測試吸光度。以質(zhì)量濃度為橫坐標、吸光度為縱坐標繪制標準工作曲線。
Zeta 電位:配制0.05%氫氧化鈉溶液和0.20%醋酸溶液。稱取0.1 g 明膠或海藻酸鈉放入燒杯,加入100 mL 去離子水,50 ℃加熱攪拌溶解,用0.05%氫氧化鈉溶液和0.20%醋酸溶液調(diào)節(jié)pH,再用Zeta 電位儀測試Zeta電位。
包埋率:稱取0.1 g 微膠囊,用無水乙醇洗滌3次,濾液用無水乙醇定容至50 mL,在282 nm 下測試吸光度,利用標準工作曲線回歸方程得到表面油量;稱取0.1 g 微膠囊,加入10 mL 乙醇,20 ℃超聲10 min破壁,過濾后濾液用無水乙醇定容,在282 nm 下測試吸光度,利用標準工作曲線回歸方程得到總油量。按照下列公式計算包埋率:
緩釋性:分別稱取1 g丁香油以及1 g丁香油微膠囊置于2個干凈的培養(yǎng)皿中,放入80 ℃烘箱,每隔1 h稱質(zhì)量,按照下列公式計算丁香油和丁香油微膠囊的揮發(fā)率:
式中:m0為樣品的初始質(zhì)量,g;mt為樣品t小時后的剩余質(zhì)量,g。
掃描電鏡(SEM):將優(yōu)化工藝條件下制備的微膠囊置于導電膠帶上,在表面鍍金后,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放大2 000倍、5 000倍)。
紅外光譜:利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進行測試,掃描范圍500~4 000 cm-1。
熱穩(wěn)定性:利用熱重分析儀進行測試(在N2氣流中從30 ℃升溫至700 ℃,觀察其質(zhì)量損失情況)。
由圖1 可以看出,在282、230 nm 處出現(xiàn)吸收峰值,所以丁香油的最大吸收波長為282、230 nm。以丁香油質(zhì)量濃度為橫坐標,282、230 nm 處的吸光度為縱坐標繪制標準工作曲線,結(jié)果如圖2 所示。由于在282 nm(y=19.431 56x-0.024 78,R2=0.997 75)和230 nm(y=41.106 44x-0.024 04,R2=0.997 62)波長下曲線的擬合性都比較好,選擇在282 nm 波長下進行實驗。
圖1 丁香油的最大吸收波長
圖2 丁香油在282 nm(a)、230 nm(b)波長下的標準工作曲線
2.2.1 pH
由圖3 可知,明膠的等電點約為4.8,等電點以下的明膠溶液呈正電性,等電點以上的明膠溶液呈負電性;在不同pH 下,海藻酸鈉溶液均呈負電性。調(diào)節(jié)溶液pH 可使明膠和海藻酸鈉因正負電荷間的作用力形成微膠囊,在pH 為3 時,明膠溶液呈正電性,海藻酸鈉溶液呈負電性,故pH 選擇3。
圖3 pH 對明膠溶液(a)、海藻酸鈉溶液(b)Zeta 電位的影響
2.2.2 明膠和海藻酸鈉質(zhì)量比
由圖4可以看出,當m(明膠)∶m(海藻酸鈉)=2∶1時,Zeta 電位最接近0 mV,反應最充分,故選擇m(明膠)∶m(海藻酸鈉)=2∶1。
圖4 m(明膠)∶m(海藻酸鈉)對溶液Zeta 電位的影響
2.2.3 芯壁質(zhì)量比
由表1 可以看出,隨著芯壁質(zhì)量比的減小,包埋率先增大后減小。這是因為當芯壁質(zhì)量比較大時,芯材丁香油相對較多,表面油量較多,包埋率較低,隨著芯壁質(zhì)量比的減小,表面油量逐漸減少,直至達到最大包埋率,隨著芯壁質(zhì)量比繼續(xù)減小,空微膠囊增多,包埋率減小,所以芯壁質(zhì)量比選擇1∶3,此時包埋率達到最大值。
表1 芯壁質(zhì)量比對包覆率的影響
2.2.4 壁材用量
由圖5 可知,隨著壁材用量增加,包埋率先增大后減小。這是因為壁材用量較少時,芯材不能被完全包覆,包埋率較低,隨著壁材用量增加,更多芯材被包覆,直至達到最大包埋率,壁材用量繼續(xù)增加,空微膠囊增多,包埋率減小,故壁材用量選擇2%。
圖5 壁材用量對包埋率的影響
2.2.5 攪拌轉(zhuǎn)速
由圖6 可以看出,隨著攪拌轉(zhuǎn)速增大,包埋率先增大后減小。這是因為當攪拌轉(zhuǎn)速較低時,反應體系的分散能力較差,微膠囊易聚集,包埋率較低,隨著攪拌轉(zhuǎn)速的增加,分散效果變好,直至達到最大包埋率,隨著攪拌轉(zhuǎn)速繼續(xù)增加,過高的攪拌速度不利于壁材在芯材表面沉積,包埋率反而減小,所以攪拌轉(zhuǎn)速選擇500 r/min。
圖6 攪拌轉(zhuǎn)速對包埋率的影響
由圖7 可以看出,未被包埋的丁香油揮發(fā)率遠遠大于經(jīng)過包埋的丁香油,表明丁香油在高溫下的釋放速率較快,微膠囊化可以顯著減少其揮發(fā),釋放速率明顯降低。
圖7 丁香油與丁香油微膠囊緩釋性比較
2.4.1 紅外光譜
由圖8 可看出,海藻酸鈉在3 437 cm-1處有—OH的伸縮振動峰,在1 615 cm-1處有COO—的不對稱伸縮振動峰,在1 415 cm-1處有COO—的對稱伸縮振動峰,在1 032 cm-1處有C—O—C 的伸縮振動峰[18]。明膠在1 633 cm-1處有酰胺中的伸縮振動峰,在1 522 cm-1處有酰胺中N—H 的伸縮振動峰,在1 230 cm-1處有C—N 的伸縮振動峰[19]。丁香油中的伸縮在2 953、1 512、1 272 cm-1處有尖峰。丁香油微膠囊的紅外圖譜中有海藻酸鈉在3 437、1 415、1 032 cm-1處的峰;有明膠在1 633 cm-1處的峰;丁香油在2 953、1 272 cm-1處的特征峰減弱或消失,表明丁香油已經(jīng)被壁材包埋。
圖8 原料及產(chǎn)物的紅外光譜圖
2.4.2 熱重分析
由圖9 可看出,丁香油微膠囊的熱分解過程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微膠囊質(zhì)量損失較快(約30%),對應溫度為100 ℃左右,主要由微膠囊中的水分和表面油蒸發(fā)所致;第二階段溫度為100~480 ℃,隨著溫度升高,曲線變得平緩,微膠囊質(zhì)量損失減少,主要是由于明膠和海藻酸鈉之間因靜電作用形成的囊壁遭到破壞,丁香油被分解;第三階段溫度為480~700 ℃,微膠囊的質(zhì)量損失主要是由于殘留的壁材分解。與丁香油微膠囊相比較,丁香油質(zhì)量損失明顯,表明微膠囊化對丁香油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圖9 原料及產(chǎn)物的熱重分析圖
2.4.3 SEM
由圖10 可以看出,丁香油微膠囊成球性較好,囊壁上沒有破裂或者空洞,結(jié)構(gòu)較完整。表明在優(yōu)化工藝條件下制備的丁香油微膠囊較好。
圖10 丁香油微膠囊的SEM 圖
(1)制備丁香油微膠囊的優(yōu)化工藝:pH 為3、明膠和海藻酸鈉質(zhì)量比為2∶1、芯壁質(zhì)量比為1∶3、壁材用量為2%、攪拌轉(zhuǎn)速為500 r/min,在該條件下制備的微膠囊包埋率可達51.69%。
(2)采用復凝聚法制備丁香油微膠囊,再經(jīng)噴霧干燥法得到的干燥微膠囊結(jié)構(gòu)較完整,成球性較好。
(3)通過紅外光譜分析和熱重分析,丁香油微膠囊已被壁材包埋,且丁香油微膠囊的熱穩(wěn)定性明顯優(yōu)于沒有微膠囊化的丁香油。
(4)對微膠囊的緩釋性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微膠囊化的丁香油揮發(fā)率明顯降低,說明微膠囊化對丁香油有較好的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