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個學科都需要相應的語言能力,在各個學科中滲透語言學習是廣義的語文跨學科學習。在新課程方案中,跨學科學習是加強課程設置綜合化的核心舉措,語文課程也不例外。語文課程標準中設置的“跨學科學習”學習任務群就是微觀意義上課程樣態(tài)的跨學科學習。
【關鍵詞】綜合性;實踐性;語文綜合性學習;學科融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91-0014-03
【作者簡介】沈曉麗,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中學(江蘇蘇州,215007)教師,高級教師。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課標”)專門提出了“跨學科學習”學習任務群。雖然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2017年版2020年修訂課標”)里未專設跨學科學習任務群,但是跨學科的思想是貫穿多個任務群設計的重要指導原則,可以說是組織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觀念上的前提和實踐中的必然結果。2022年版課標提出的“跨學科學習”屬于課程樣態(tài),是最直接繼承原先綜合性學習板塊的課程樣態(tài),但放在整個課標劃定的三個層次的任務群當中整體觀照,會發(fā)現(xiàn)它具有特殊的新意義。
一、在各學科中滲透語言學習的廣義跨學科學習
“語文綜合性學習”這一概念在中國雖然是從2001年才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出現(xiàn),但是世界各民族的語言教育多數(shù)都是被包含在綜合教育中的。從中國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實然形態(tài)來看,語文教育也被包含在綜合教育的形態(tài)中并處于基礎地位。分科教育的出現(xiàn)是歷史的必然和進步,同時提高了語文教學和其他各學科的教學效率。但是,“大機器的生產(chǎn)方式不斷強化,技術主義、工具理性過多侵入語文課程,突出了語文知識點、能力點的線性排列與逐項訓練,使得語文教育中人文精神逐漸缺失。語文新課程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注重三個維度教育目標的融合,突出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但體現(xiàn)了新時代的要求,也符合語文教育的特點和傳統(tǒng)”[1]。
強調語言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融通是國際語言教育變革的發(fā)展動向。很多國家都倡導廣義的跨學科學習,鼓勵教師充分開發(fā)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拓展學生運用語言的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多樣的學習機會。例如,英國充分運用“鏈接其他學科的交叉課程”,有意識地將不同學科的內容整合到英語課程中,引導學生以更開闊的視野和更靈活的思維看待閱讀與寫作等核心領域的學習。在我國已經(jīng)實施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中,語文課程占比達到五分之一以上,其原因在于語文課程在全部課程中的基礎作用和統(tǒng)攝作用。但2022年版課標里提出的跨學科學習具有獨特的設置思路,它統(tǒng)籌了綜合性學習的三大策略,是一種微型課程。
二、跨學科學習與讀寫結合、課內外結合兩大綜合性學習策略的關系
語文課程天然具有跨學科特性。究其原因,從廣義上來看,“世界”就是一個“文本”;從狹義上看,文化成果多數(shù)都有文本形式與之對應。語文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學科融合并不意味著消解語文學習,而是從更為廣闊的視角補充和完善語文學習的內容和過程。
筆者梳理了跨學科學習、讀寫結合與課內外結合這三大策略之間的關系(見表1),發(fā)現(xiàn)從整個課程方案的設置來看,跨學科學習是推進綜合學習的核心,是課程走向綜合性、實踐性的關鍵。
首先,強化學科實踐是推進綜合學習的前提條件,而聽說讀寫結合就是語文課程的學科實踐。聽說讀寫的應用范圍本就超過語文課程本身,語文課程的“課外”首先應當包含其他同步學習的課程,然后推及整個生活的范圍。其次,聽說讀寫之外的實踐活動與聽說讀寫之間的關系是需要經(jīng)過思維整體加工的,聽說讀寫的結合必須以思維為紐帶。因此,語文課程跨學科學習的關鍵就在于把握好語言學習與思維訓練的特殊關系。最后,“生活化”是綜合性學習的總方針和總目標,但生活化不是在生活現(xiàn)象與文本之間建立點對點的單線聯(lián)系,而是要解決真實的問題。例如,2017年版2020年修訂課標中提出的“學習任務群9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研習”的教學提示3指出“重視對作品有關背景的深入了解,可通過實地考察、人物訪談等課外活動,獲取真實資料,撰寫讀書筆記,整理采訪記錄,撰寫學習體會和感想,以加深對革命活動背景和英雄人物思想境界的深刻理解。也可以與歷史課、地理課結合,組織跨學科的學習活動,在提高思想水平的同時,提高學生口頭交流、現(xiàn)場記錄、文稿整理、理論論證的能力和水平”。[2]
三、課程化的“跨學科學習”微項目實施
高中語文中的跨學科學習相較義務教育階段專門的跨學科學習更具有以某一學科為主、兼容其他學科的學科化專題研究的色彩。而義務教育階段的跨學科學習所體現(xiàn)的學科融合程度更高。例如,在2022年版課標第四學段“跨學科學習”的五條實施建議中,第一條較為明確地指向自然科學學科群,第二條指向心理學,第三條指向社會學(指向社會問題的綜合性更強一些),第四條指向道德與法治,第五條指向文學藝術學科群,但是僅有第一條明確提出了“學科”,其他各條實際上提出的是復合性的“現(xiàn)象”。即便是這些明確提出的學科在各自的任務設置建議中也都是解決真實問題的知識工具。
若論廣義的跨學科學習,跨學科、全學科、超學科閱讀目前研究已比較可觀。2022年版課標頒布前后,全學科、全課程都強調讀寫作為學習方式的重要性,但有完整的文體意識的學科寫作教學尚不充分。我們應該充分研讀2022年版課標中關于跨學科學習的五條建議[3](第四學段),進而將其分為兩種方式進行貫徹。首先是通過閱讀、寫作,研究其他學科或者綜合性課題的研究性學習。除閱讀和寫作之外,可能還會融合其他學習和實踐方式,例如數(shù)學方式、實驗方式,但是以語文的方式為主。其次是包含鮮明語文因素的綜合性藝術活動,例如主題化的微電影制作等。筆者在實踐中設計了“‘云游蘇州園林腳本撰寫與拍攝”跨學科實踐項目,具體如下。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的生活再次按下了暫停鍵。蘇州園林里卻春意盎然,惠風和暢,奈何良辰美景無人賞。抖音是當下最流行的短視頻App,蘇州園林抖音號已先后推出《遇見蘇州園林》《二十四節(jié)氣》等系列視頻?,F(xiàn)在請你依據(jù)葉圣陶先生的《蘇州園林》和老師推薦閱讀的其他文本,在蘇州園林抖音號上開一期《云游蘇州園林》的直播,期待你的直播能讓更多的人了解蘇州園林。
該項目是語文與新媒體的融合學習,創(chuàng)設了一個直播運營的工作場景,賦予了學生具體的職業(yè)或人物身份,使學生獲得角色認同感,從而明確活動的意義,激發(fā)探究的興趣。直播方案的情境任務由三個任務構成一個整體的活動:確定拍攝思路、選擇拍攝鏡頭、撰寫說明文案。這三個活動不僅能促使學生主動深挖文本,在語言運用的新環(huán)境中自然地學會抓住說明對象的特點、理清說明的順序,還能促使學生完成對實用性文本從閱讀到交流的轉化。拍攝部分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還是比較容易完成的,學生可以根據(jù)實景調整拍攝腳本,使實踐學習的意味更加濃厚。
真正實施跨學科課程肯定會遭遇實踐方式和多課程協(xié)調等方面的問題,對學科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也有一定要求。此外,其他學科中的語文能力如何與語文課程配合,又是否需要、是否能夠單獨檢測,也亟須展開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陸志平. 語文學習任務群的特點[J].語文學習,2018(3):5.
[2]教育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3.
[3]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