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圖像圖像文字*
        ——卜辭與銘文的圖像學(xué)考察

        2022-03-11 09:31:18韓叢耀
        深圳社會科學(xué) 2022年2期
        關(guān)鍵詞:卜辭甲骨甲骨文

        韓叢耀

        (南京大學(xué)新聞傳播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93)

        我們頭頂?shù)奶焓呛螘r有的?我們腳下的地是何時有的?我是何時有的?天地將如何?我將何往?……類似的疑問你我都曾有并且一直追問,只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從公開好奇地問長輩變成了默默感傷地問自己。

        “撲通-哐當(dāng)!”五六千年前的一個清晨被這清脆的聲響驚醒了。一個瓦缶破碎在地上,一群人圍著觀看,表情虔誠而焦慮,有一個人仔細拼合著瓦缶的碎片,端詳裂紋的粗細長短和走向,他向近旁一人做了一個動作,似乎是行了一個禮,然后簡單說了幾句,那個人微微點頭,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來。于是拼合瓦罐碎片的人高高地舉起最大的一片碎片間斷而堅定地對圍觀地那群人說了一通話,人群發(fā)出開心的歡呼。

        是的,這就是我們至今仍掛在嘴邊嫌棄小朋友不斷追問到你理屈詞窮又愛又恨又急又惱的那句——“你這是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啊”的終極溯源。——在遙遠的從前,我們的先人就是這樣打破了砂鍋(瓦缶)來問到底該怎樣做的。他們事先在瓦缶上寫好了要詢問的事,大到與方國的戰(zhàn)爭、祭祀祖先,小到今天狩獵的路線、會不會下雨、牙痛會不會好。而神所使用的是另一個表達系統(tǒng),神用陶罐上裂紋的走向告知人們他的旨意,人與神的語言隔閡需要打破砂鍋(瓦缶)這樣一個能造成破壞的動作來實現(xiàn)“跨界”。一切溝通都暗含著突破,都建立在出界和跨界的基礎(chǔ)上,都是對對方完整性或限制性的局部或短暫破壞,神也不能例外。

        圖1 甲骨文“鼎”和“貞”同一字形

        圖2 甲骨文“缶”

        圖3 甲骨文“占”

        圖4 刻辭卜甲

        圖5 卜辭拓片

        在使用龜甲和獸骨占卜前的很長一段時光,人們把一切愿望與疑惑都刻畫在瓦缶之類的陶器上,相比甲骨,這種寄托方式對刻畫的工具及承載物的要求都不高,獲取容易些,操作起來也簡單。但是數(shù)千年過去這些泥捏的瓦缶早已回歸塵土,只在存留的甲骨文字中留下了它們漫漶不清的生平故事。比如“鼎”和“貞”為同一字,民以食為天,先民樸素地以他們認為最重要的飲食器虔問天意;比如甲骨文缶,部落首領(lǐng)觀此以觀天下;甲骨文占,心中一切疑惑皆可來“占一缶”……先民有如此多的疑問和期待又如此地虔誠謹慎,“撲通-哐當(dāng)”的清脆聲響也許曾經(jīng)在一段漫長的時光里決定了他們每一天醒來后的所有事件的順序及其行為方式。

        一、洹上訪古:昔時大邑,今日殷墟

        到達安陽殷墟時,首先令我心生肅穆的是夾道的樹。樹并不高,大多兩米上下,主干筆直向上,絕無旁逸斜出的側(cè)枝,之上即是以主干為圓心水平開散的茂盛樹冠,樹冠直徑多在一米以上,大些的幾有兩米,亭亭如華蓋。每一棵樹都雍容整肅,從容井然,有畫像石上瑞樹的風(fēng)儀,當(dāng)?shù)厝苏f這是一種槐樹。它們在道路兩旁,如謙謙君子列隊恭迎,華蓋葳蕤大國儀仗之氣勢撲面而來,令叩謁者我們不禁有被尊為國士對待的激越。風(fēng)塵仆仆的我們自覺斂容整裝、清平心緒,在它們的注目與引領(lǐng)下,從這千米長路走過去,就走進了三千年前商的宮殿朝堂、巷陌街衢、生地死穴,穿越光陰去拜謁先民們的威嚴神秘的娛神問天之所,煙火切近的生活起居之地。

        這里是商代都城遺址,三千多年前,發(fā)源于太行山的古老洹水從這里蜿蜒流過,商人在洹水兩岸生息。甲骨文洹字正是對彼時都邑與洹水相傍的形象摹寫。洹水河畔是甲骨文最早的發(fā)現(xiàn)地,這種古老的文字因首次發(fā)現(xiàn)是在用作藥材的甲骨上而被命名。不過,近年的考古發(fā)現(xiàn)證明,這種文字不但契刻在甲骨上,也同時刻劃在陶罐上、鐫鑄在青銅上、書寫在簡冊上,這種文字至少已經(jīng)有了3000年到6000年的歷史。雖然如此古老,但甲骨文已經(jīng)是一種成熟的文字。也許你會驚愕地提問:先民們是如何創(chuàng)造了這些字?是如何書寫的?又是用什么工具書寫?寫在怎樣的載體上?它們有顏色么?等等。你的疑問一個接一個問不完,我將用“打破砂鍋問到底”這個俗語概括你好奇疑惑的可愛模樣。而讓你更加難以置信的是,連這個我們現(xiàn)在依然常常用到的俗語“打破砂鍋問到底”也是直接來源于甲骨文。關(guān)于這個俗語的緣起我將在文末作為福利讓你get到,非常驚喜。而現(xiàn)在,為了透徹地get這個小小的福利,我們必須對它龐大而有趣的“周邊”有一個粗淺的認識。

        圖6 甲骨文“洹”

        早在約25000年前至約13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安陽一帶已經(jīng)有人類居住。戰(zhàn)國史書《竹書紀(jì)年》記載:夏朝第六個國王胤甲建都于西河(今安陽湯陰西河)。繼夏的商頻繁遷移都城,據(jù)史料記載,商朝一共進行了13次遷都。約公元前1300年,商代第20位國王盤庚率領(lǐng)臣民從“奄”(位于今山東省境內(nèi))遷到時稱北蒙的安陽并稱此地為“殷”,史稱“盤庚遷殷”。盤庚遷殷以后,社會秩序穩(wěn)定,人民安居樂業(yè),國家繁榮發(fā)展。殷是商使用時間最長的都邑,在商人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被稱為“大邑商”。殷也是商的最后一個都邑,商王朝從公元前1600建立到前1064為周所滅,共傳17代,35王,存在了近600年。

        商滅以后,邑商故都逐漸荒蕪湮滅,從春秋戰(zhàn)國到秦漢三國,從晉南北朝到隋唐,從五代十國到宋元明清,歲月更迭,金戈鐵馬踏碎了草蛇灰線,舊名塵封,故地沉寂,幾千年來無人知曉在這片戎馬不絕的焦土之下沉睡著先民留下的厚重文明寶藏。直到19世紀(jì)末,先后出土的15萬多片甲骨文、上萬件青銅器、包括宮殿區(qū)、王陵區(qū)、平民區(qū)、鑄銅遺址、手工作坊及大型祭祀場的50多座宮殿遺址一一露面,人們難以置信又歡欣鼓舞地找尋到了傳說中的殷墟,清晰的坐標(biāo)和豐富的實物揭開了邑商故都的神秘面紗,見證著古老的華夏文明的源起化育之墟。

        一片甲骨驚天下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時任國子監(jiān)祭酒(國家最高學(xué)府校長)的王懿榮染疾服藥,偶然在中藥龍骨上發(fā)現(xiàn)了一些陌生的字符,多年金石學(xué)研究的素養(yǎng)讓他敏感而驚喜地認定:這是一種比籀文更加古老的文字!然而,王懿榮尚未來得及對這種文字進行深入研究就在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時憤然自殺殉國了。

        1917年學(xué)者王國維拼合了兩塊破裂的甲骨,讀出這是一版記載商代先公先王的卜辭,他以此對照《史記》商王世系,糾正了幾千年來無人發(fā)現(xiàn)的《史記》的錯誤。感于此,王國維進而提出了“以地下出土材料,印證紙上材料”的歷史研究的二重證據(jù)法。此前的學(xué)者,只是在書齋中研究碑文和銅器銘文,從不去田野里考察和發(fā)掘?!岸刈C據(jù)法”不僅讓甲骨文研究成為一門嚴謹?shù)膶W(xué)問,而且解除了當(dāng)時彌漫學(xué)界的疑古風(fēng)潮,轟動了國內(nèi)外學(xué)術(shù)界。

        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了編號“屯南2172”的卜骨,這片卜骨的11句卜辭記載了商王田獵事。在上古時期,田獵是一項具有軍事意義的生產(chǎn)活動,并與祭祀有關(guān)。殷商甲骨文中有大量田獵記錄,“屯南2172所占內(nèi)容屬于例行占卜,以祈求田獵時能平安無事并有所收獲。因為刻畫時刀有鈍銳,骨質(zhì)有粗細軟硬,所以甲骨文的筆畫粗細不一,有的纖細如發(fā),筆畫連接處又有剝落而顯渾厚粗重,一篇卜辭或疏落參差,或密匝嚴整,別有古樸多姿的情趣。甲骨文已具備了此前圖畫符號所無的中國書法用筆、結(jié)字、章法的三個基本要素。一片甲骨驚天下,這枚長22厘米的卜骨被視為書法藝術(shù)的肇端的甲骨文書法的典型代表,更重要的是它也是甲骨文超越簡單孤立的圖畫符號確認為一種成熟文字系統(tǒng)的典型實物見證。

        圖7 田獵卜辭。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長22厘米。記載商王田獵事項。

        圖8 卜骨“屯南2172”拓片

        對甲骨文研究作出卓越貢獻的羅振玉、董作賓、郭沫若與王國維一起被稱為“甲骨四堂”。正是在他們和后來延續(xù)他們事業(yè)的學(xué)者共同研究的成果上,我們才得以對古老的甲骨文,對這些甲骨和青銅上的卜辭與銘文,對給予我們血脈與風(fēng)神的祖先有了拜謁和問候的路徑,看到他們細數(shù)狩獵斬獲的興高采烈,聽到他們虔誠祈雨的焦急。誰能卜知將來的事情?誰又能盡知過去的事情?既然都不能,何遣有涯之生?不如我們一起試著從這古老的文字,由著好奇,本著虔誠,揣著敬畏,從甲骨契刻的卜辭和青銅鐫鑄的銘文中探尋我們的根脈,神遇你我的前塵往事。

        與天地神明溝通

        占卜是商人與天地神明溝通的途徑,甲骨文的出現(xiàn),與占卜是分不開的。先民們認為各式各樣的自然現(xiàn)象或山川河流都有專屬的獨特神靈,打雷有雷神、閃電有電母、河川有河伯。犧牲與舞蹈都是向神表達虔誠,讓神歡愉,從而得到神的護佑,瓦罐、甲骨、蓍草等占卜物是與神明溝通的中介。

        商人對于生活中的各種事都要通過占卜指導(dǎo)行動,占卜的內(nèi)容包括對祖先與自然神的祭祀和求告、田獵征伐、疾病生死、婚娶生子、天氣收成、天象夢境,等等。占卜的結(jié)果甚至對整個王國的決策都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卜龜筮蓍是不同的占卜方法,其中利用甲骨進行占卜,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就已經(jīng)存在了。商人占卜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是經(jīng)過銼磨打光的龜甲和牛肩胛骨,修治好的甲骨由史官保存?zhèn)溆?。卜龜是通過燒灼龜甲或獸骨產(chǎn)生的兆痕判斷吉兇,筮蓍是用蓍草的排列來判斷吉兇。

        在商朝,占卜是具有規(guī)范性的成熟行為,商人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這項神圣而嚴肅的儀式。占卜的方式是先由貞人說明卜問內(nèi)容,然后用燒紅的樹枝在鉆鑿的地方燒灼,接著甲骨會發(fā)出“卜”的一聲,同時在正面出現(xiàn)一個像甲骨文“卜”的字形的兆痕,這也是“卜”字的由來,后來便用以指稱占卜之事,貞人根據(jù)兆象來判斷事情吉兇,并將占卜的事情契刻在甲骨上。

        圖9 甲骨文“卜”

        刻在甲骨上的卜辭是有一定格式的,完整的卜辭有四個部分:記載占卜時間與卜人名字的“序辭”(或稱前辭),記載卜問事情的“命辭”,記錄視兆人判斷吉兇的話的“占辭”和記錄應(yīng)驗情況的“驗辭”。不過常見的卜辭多是簡省形式,大部分只有前兩項或三項。命辭同時以正反命題占卜,比如左邊命辭為“明天會下雨”,那么右邊的命辭就是“明天不會下雨”,最后通過甲骨上燒灼后呈現(xiàn)的裂紋來確定會不會下雨。序辭和命辭一般刻在甲骨正面,占辭和驗辭一般刻在甲骨的反面。有時在甲橋、背甲、甲尾、牛肩胛骨的骨白和骨面下方還會有關(guān)于甲骨來源、修治者和保管者信息的紀(jì)事刻辭??剔o會隨著占卜事情的重要程度不同,而填上不同顏色的顏料,即“涂朱”或“涂墨”。整個占卜過程雖然煩瑣,但是井然有序。對于占卜后的甲骨,即使沒有任何用途,商人也不愿隨意棄置,而是集中留存相當(dāng)長時間后才一起掩埋處理?!凹婪謩t焚之,龜筮敝則埋之”,《禮記·曲禮上》是將商人的這個行動作為理當(dāng)遵守的禮儀來記錄的,這也足見商人對祭祀和占卜的高度虔敬。

        圖10 刻辭卜骨(牛胛骨)

        圖11 刻辭骨柶(刻辭內(nèi)鑲嵌了綠松石)

        殷墟出土的15萬片刻辭甲骨中,有卜辭10萬余條,單字5000余個,目前公認已考釋出的有1500字左右。甲骨文文字豐富,行文有式,虛詞有致,已經(jīng)是較成熟的文字體系了,記錄占卜過程的甲骨卜辭顯然是當(dāng)時有意識的記事方式。但甲骨上的文字大部分都是關(guān)于商王室和貴族活動的記錄,大約當(dāng)時拿甲骨占卜是商王和貴族的一種特殊權(quán)力,并非所有人都可以隨意取用,普通人占卜,可能是用相對甲骨更容易獲得的陶缶瓦罐之類吧。正因為占卜的內(nèi)容非常廣泛,我們據(jù)此可以透過卜辭管窺商的社會;正因為商人貞卜態(tài)度的審慎真誠,我們可以由此試著去理解他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我們從何而來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詩·商頌·玄鳥》),這是關(guān)于商的起源最早和最具概括性的文字記錄。此外,《史記》、《楚辭》、《呂氏春秋》等多種上古典籍都有對這一神奇?zhèn)髡f的記載。雖然傳說中的人物場景和女主角的社會關(guān)系不太一樣,但主要的故事情節(jié)還是一致的:

        很久很久以前,有娀氏有一個名叫簡狄的美麗姑娘。一天,一只矯健的燕子從天上飛落,在簡狄的手中留下一枚蛋就飛走了。簡狄把蛋噙在口中保護起來,可是一不小心咽了下去,就有了身孕,不久她的孩子出生了,他就是商的始祖契。

        這個神奇的傳說正好與商人甲骨卜辭中對先祖“王亥”的描述相印證,卜辭中的“亥”字,總與“鳥”的造型連在一起,可見“玄鳥生商”是商人對自己族群起源的神秘描述。甲骨文燕看上去就是一只有著漂亮剪尾的小燕子形象,黑色小燕子大概就是商人意念中的神鳥“玄鳥”吧。

        圖12 甲骨文“燕”

        吞了玄鳥卵的簡狄是商的始祖母,她的孩子契生于不尋常的神跡,這也正與人類最初母系氏族時期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社會狀況契合。很顯然,從始祖契到大邑商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漫長的時光,商王朝是父系的并且是等級分明的社會了。但是女性依然得到尊重,而不是男尊女卑,比如女將軍婦好就是3000年前一朵備受呵護的盛開的鏗鏘玫瑰,生前她作為統(tǒng)帥多次領(lǐng)兵征戰(zhàn)并取得勝利,她參與并主持王朝神圣的祭祀,生病時商王多次為她占卜祈禱,她死后配享了極高榮耀和豐厚的陪葬。

        圖13 商代“三通”水管,兩段水管均為長45厘米,直徑23厘米

        圖14 1975年該陶水管出土?xí)r的現(xiàn)場照片

        關(guān)于商的發(fā)達與繁榮,也許這件建筑部件能幫助你管中窺豹。這是一件陶制的“三通”水管,除了材質(zhì),其形制的規(guī)整、組裝的合恰與我們現(xiàn)代城市所用的并無二致。可以想象3000年前就使用這樣管徑并有這樣工藝的灌溉或排水設(shè)施的城市,非但并不蠻荒原始,而且很可能是興盛發(fā)達,更不要說那些名目繁多、樣式紛呈的食具、酒具、各種日用器,商人的富足講究竟然令你我眼花繚亂!

        至此,關(guān)于商的起源與社會你已經(jīng)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而這個神奇又模糊的印象讓你更是百爪撓心:商人,我們的祖先,或者就是你我的從前——我們從前究竟是如何生息?又有怎樣的日常?簡單點說也就是,你我從前過得好不好?你我曾經(jīng)最在意和最得意的是什么?

        子曰:食色,性也。這是大白話也是大實話,是從個人層面上對人的本能需求的最根本概括和最坦率承認。書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也是大白話大實話,是從國家層面上對人們思想與行動的規(guī)束性,是國家文治與武功兩方面的最低和最高需求的概括。而這個人層面的和國家層面的綜合,決定了你我從前過得好不好以及你我曾經(jīng)最在意的榮耀是什么。

        因為無可定論,所以有無數(shù)條道路或可通往3000多年前的故地晨昏;因為有血脈傳承,所以有無數(shù)點思慮紛沓遙揣先民們(你我從前)的歡娛畏懼?,F(xiàn)在,讓我們經(jīng)由這食、色、祀、戰(zhàn)的圖畫諦視從前生活的點滴。

        二、甲骨文中的食色祀戎

        食:神嗜飲食,使君壽考,(《詩·小雅·楚茨》)

        “泌之洋洋,可以樂饑”(《詩·陳風(fēng)·衡門》),“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詩·陳風(fēng)·衡門》)從求充饑到尋美味,從迫于生到樂于游,就先從這幾個美食當(dāng)前、酒足飯飽的字,幾篇有關(guān)田獵、祈禱豐收的卜辭,去試著管窺那個生機勃勃、安居樂業(yè)的先民盛世吧。

        誰能想到與粗魯、魯莽連用慣了的魯竟然是一道美味佳肴呢?一條魚,甚至還帶著剛從水里撈出來的水花,被懸置在器皿之上,想要表達的是把新鮮的魚兒烹制成美味道嘉美的菜肴。吃得好說得好,因此,先民賦予“魯”嘉、美之義。

        圖15 甲骨文“魯”

        酒是用糧食發(fā)酵制成的香甜醉人的興奮飲料。甲骨文“酉”是指事字,“酉”是“酒”的本字,字形像是有酒器伸進了裝酒的大缸,大缸中的一橫是指事符號,很明顯,就是表示壇中有美釀。后來“酉”的“酒壇”本義弱化了,甲骨文就給“酉”再加上意符“水”,成為 “酒”,強調(diào)壇中所盛裝的是液態(tài)的酒飲料。至于商人的好飲酒,真的是相當(dāng)有口碑的,從那些樣式繁多到令人嘆為觀止的商代盛酒器、分酒器、飲酒器,能大致揣測那種相聚痛飲的快意和灑脫。有人說商人是酒鬼,而周人是食客。還真是從吃相看心相,酒鬼是感性的,而食客是理性的,對食物的嗜欲透露了商人與周人的不同秉性氣質(zhì),商人的任性恣肆與繼商的周克己復(fù)禮的嚴格自律真的是大相徑庭。而這兩種異質(zhì)的基因,浪漫與理性,共同滋養(yǎng)出兼容并蓄的華夏文明,融入了華夏子孫的呼吸行止。

        圖16 甲骨文“酉”是“酒”的本字

        甲、金文“鼎”和“貞”同字,在卜辭中都讀“貞”,是卜問的意思,這是商人既用鼎為炊具又用為卜具的佐證?!柏憽币彩恰皞伞钡谋咀?,甲骨文貞表示在神鼎上祭拜占卜,察看神跡。摔破或擊破瓦罐、鍋、盤、碗等器具是為了占卜需要。筮、卦之類以數(shù)為征兆,瓦卜、龜卜則以破碎裂紋為征兆,有所差別。有人愛尋根刨底,遇事問個究竟,別人會用俗話說他是“打破沙鍋問到底”,問字是璺(紋)的諧聲字,原指陶器的裂紋破到底了?!墩f文》釋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下,入山林川澤魑魅魍魎莫能逢之,以協(xié)承天休。大禹鑄鼎的傳說神化了金鼎。其實鼎最早是百姓家家都有的瓦鼎,不僅用來煮食,也用來進行瓦卜。

        圖17 甲骨文“鼎”和“貞”為同一字

        甲骨文的即與既。據(jù)考證,在商代,人們一天吃兩頓,也就是說每天人們都會即并既兩次。這兩個字的差別在于跽坐的小人兒正面還是背面對著那個叫做豆的食器。即是面對的樣子,開飯啦,小人兒靠近豆,眼巴巴地看著,垂涎欲滴,空氣里食物的香氣四溢。既,已經(jīng)用餐完畢,小人兒調(diào)轉(zhuǎn)頭來,溫飽思淫欲,吃飽喝足之后就會有更多地要求和想法,也只有在既之后,才會有動力展開那么多逐鹿曠野、跨越山河的夢想和實踐的力量。

        圖18 甲骨文“即”

        圖19 甲骨文“既”

        關(guān)于田獵,以上文提過的《屯南2172》的卜辭為例,它的內(nèi)容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意思大致為這樣的11句:

        …貞人…,出外打獵……

        戊子日這天貞人占卜,王外出田獵是否沒有災(zāi)禍?//辛卯日這天貞人占卜,王外出田獵是否沒有災(zāi)禍?//乙未日這天貞人占卜,王外出田獵是否沒有災(zāi)禍?//戊戌日這天貞人占卜,王外出田獵是否沒有災(zāi)禍?//辛丑日這天貞人占卜,王外出田獵是否沒有災(zāi)禍?//壬寅日這天貞人占卜,王外出田獵是否沒有災(zāi)禍?//戊申日這天貞人占卜,王外出田獵是否沒有災(zāi)禍?//己未日這天貞人占卜,王外出田獵是否沒有災(zāi)禍?//辛酉日這天貞人占卜,王外出田獵是否沒有…?//乙丑日這天貞人占卜,王外出田獵是否沒有災(zāi)禍?

        除了問卜時間不同,問卜的內(nèi)容都是當(dāng)日田獵的吉兇,可見這是常規(guī)性的占卜。在上古時期,源于集體狩獵活動的田獵最初的意義當(dāng)然是為了獲取食物,用以飽腹。然而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逐漸提高,同樣的田獵行動,其意義卻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甲骨文中有大量的田獵記錄,所獲獵物有麋、鹿、兔、兕、狐等。田獵的意義逐漸擴大,如為保護農(nóng)作物不受禽獸的禍害,所獲山珍野味可以用于宴饗賓客,等等,但是最最重要的不再是果腹,而是驅(qū)馳車馬進行軍事訓(xùn)練并與祭祀有關(guān)。

        從卜辭中我們可以還原商人的食譜,除了偶爾獵獲的山珍野味,特別是田獵所獲可能只是王和貴族才能得享,商人的食物中為國之根本也更為大眾和日常的主食應(yīng)當(dāng)是谷物。商人對于農(nóng)作物的收成非常關(guān)心,他們祭祀求告于神明,希望能夠保佑莊稼順利生長。來看這篇卜辭:

        壬申貞:禱禾于河,燎三牛,沉三牛。

        壬申貞:禱禾于夔,燎三牛,卯三小羊。

        內(nèi)容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意思大致是這樣的:

        在壬申日占卜,向河神禱祭,希望保佑禾順利生長,燒三頭牛,沉三頭牛作為犧牲。

        在壬申日占卜,向夔神禱祭,希望保佑禾順利生長,燒三頭牛,殺三頭小羊作為犧牲。

        這是在同一天分別向河神和夔神禱祭,從卜辭可知為了農(nóng)作物順利生長,商人不吝用大量犧牲祭祀神明,可見農(nóng)業(yè)在商人心中的地位。而從獻祭的牛、羊數(shù)量,可知當(dāng)時的農(nóng)牧業(yè)也應(yīng)該是相當(dāng)發(fā)達的。

        色: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詩·邶風(fēng)·靜女》)

        甲骨文的許多文字透露給我們,商人不僅對外表的高顏值有態(tài)度,還對是否具有品鑒美的眼光和誠意有要求。

        好(美好之好)色和好(愛好之好)色,一個是“美自在”,一個是“愛美在”,都是經(jīng)由視覺而達于心的。說起來先民們對視覺的運用和感知比現(xiàn)在的我們更為細致和用心,更有比我們簡潔明了的觀看之“道”。只咂摸下商人的“視”“見”“看”“望”這四種看“法”,你就知道你對自己的體感心會是多么的潦草和粗陋。

        甲骨文“看”與“見”,寫法相似,區(qū)別在大眼睛之下的腿是直立的還是跽坐著的,直立者為“看”,跽坐者為“見”①李零先生引用裘錫圭先生看法,認為這兩種寫法不應(yīng)按照歷來譯文被譯成同一字“見”。這是極有見地的,對我也很有啟發(fā)。但先生認為此當(dāng)為“視”與“見”之別,對此,我另有陋見。甲骨文中固有“視”,且甲骨文“視”為會意字,本意所指為占卜時查看征兆,場景較為明確因而也較具體局限,未若“看”與“見”所指之寬泛,故本文以此兩種寫法為“看”與“見”之別。。這很好理解,與坐著看的專注仔細相較,站著看總是相對浮泛的,坐著看更能“有所見”,而站著看更可能走馬觀花,看而不見。

        圖20 甲骨文“看”

        圖21 甲骨文“見”

        甲骨文“視”與“望”?!耙暋北臼且粋€會意字,后來又以“示”為音符,也算是一個形聲字了。視由祭祀臺和“目”組合而成,意思是向神祭告時仔細察看顯示的征兆。甲骨文“望”則是個象形字,是人站在小丘上登高引頸而看的樣子?!耙暋迸c“望”這兩種看的區(qū)別是,在動作上一個是低頭仔細看,一個是引頸舉目而看;在看的視野范圍上,顯然“望”的視野大得多,而“視”的目光更為專注;在距離上,“視”是看近,“望”是看遠。但在甲骨文中,“視”與“望”有著同樣殷切期盼的情愫。

        圖22 甲骨文“視”

        圖23 甲骨文“望”

        看近看遠、瀏覽還是審閱,泛泛而看還是有所欲望,甲骨文都表達得清清楚楚,絕不含糊。先民們體察入微的觀看之道,說吧,你服不服?

        朝暉與暮色的美貌人人喜愛,但如果站在某個角度,當(dāng)然也可以說,朝暮不過是錯覺,因為那一個太陽就是那一個,并沒有換。不過,我們依然可以大大咧咧地依仗人的局限和自以為是,持續(xù)不斷地“好色”下去?!暗迸c“暮”,甲骨文旦有倒影,可見日出在水邊,日落卻不在水邊而是落在草木中。據(jù)此造字法可推知,造字之民所居之地東臨水,而西面為茂盛草木。這個地望倒是契合東海之濱的地理概貌。

        與旦有關(guān)的還有一首古老的《卿云歌》:

        卿云爛兮,

        糾縵縵兮,

        日月光華,

        旦復(fù)旦兮。

        相傳此歌為虞舜所作,“日月光華,旦復(fù)旦兮”是跨越了生而后死、旦而后暮的實存的黯淡,只論“旦”不提“暮”,只訴溫暖不言殤,只說生而復(fù)生、生生不息,透露著先民通透的樂觀精神和從光明到光明的殷切期盼。

        圖24 日在林中初入暮,風(fēng)來水上自成文(董作賓手書)

        這是甲骨學(xué)家董作賓先生的詩句,清俊飄逸的田園詩,惟妙惟肖地描繪了先民初造文字的目遇心會、手書所本。三千多年前的太陽與我們今天所見大致相同,在晴朗的天氣,清晨,人們看到朝陽從海上升起;傍晚,看到它隱沒在茂密的草木中。甲骨文的旦和暮忠實地記錄了他們所見的景象。甲骨文“莫”字由一“日”和四“木”(或草)組成,像太陽落入草木叢中,表示日落時分,白晝行將結(jié)束,夜晚快要來臨,其本義指傍晚、黃昏,也就是日暮時分。“暮”是“莫”的后起字,“莫”是暮的本字。彼時照明昂貴不易,因而先民的選擇遵時養(yǎng)生的“日落而息”,實則也是因為日暮天黑很多事都沒法做了,莫就與“不能”有了確定的關(guān)聯(lián),最終原本是生動描摹所見的“莫”不得不加上意符“日”,從簡潔傳神的象形字變成了有點啰嗦的不純粹的象形字“暮”。

        圖25 甲骨文“旦”

        圖26 甲骨文“莫”

        中文所說的色所指涉,除了顏色,還有姿態(tài),所謂“姿色”。比如甲骨文“若”,就是一個頗有幾分姿色的字?!叭簟钡男蜗笫且粋€跽坐著的小人在梳理自己的長發(fā),因此“理順”其實是“若”最早的意思。在卜辭中有“有若”、“不若”的占問,就是問這件事情是否順利。甲骨文里還有一個更加嫵媚的字,這就是 “曼”,用雙手遮掩臉龐,美麗動人的大眼睛在半遮半掩的兩手之間向外看,好奇又羞澀的樣子,真是曼妙得很噢。

        圖27 甲骨文“若”

        圖28 甲骨文“曼”

        “五色令人目盲”,真正令人目盲的并不是五色,而是為五色所凌亂的心思。在甲骨文里有個字簡潔明了地表達了行于五色之地而能跨越魅惑的坦蕩,這個字就是甲骨文“德”?!暗隆痹诩坠俏睦锉犞髁恋拇笱劬Γm置身于四通八達又熱鬧非凡的大街上,卻目光堅定地看著前方,直行于道路,從容坦蕩。本來么,只要守著初心就不會目迷五色,只要心有所屬就不會眼花繚亂。

        圖29 甲骨文“德”

        祀:我其夙夜,畏天之威,(《詩·周頌·我將》)

        敬畏是人們普遍認同的對祭祀所執(zhí)的態(tài)度。但如果僅僅是因為恐懼和害怕而去祭祀,不如去認真學(xué)習(xí)《演員的自我修養(yǎng)》,“使恐懼”絕不是祭祀的初衷。在先民的祭祀里,敬畏是欽佩、崇拜和愛,有那么一絲畏也是因為珍惜、看重這份愛的“怕失去”的畏。因為他們相信祖先和天地自然神是站在自己一邊的,它們用它們的無邊神力庇佑著自己。

        甲骨文“福”字是個會意字。左邊是一個表示神主牌位的“示”,右邊是一個酒器“酉”。酒象征著生活的豐富完備,以酒祭祀祖先神靈,有祈福和報神之福的雙重含義。甲骨文“?!弊忠彩莻€會意字,人跪在祭桌前有所禱告的樣子,表示祈禱、求神降福的意思。

        圖30 甲骨文“?!?/p>

        圖31 甲骨文“?!?/p>

        商人祭拜重要的祖先,會使用大量牛羊,被飼養(yǎng)的羊和牛稱為“牢”,現(xiàn)在的“牢”字寶蓋頭底下是個“?!保诩坠俏睦铩袄巍庇袕难蚝蛷呐煞N。用于祭祀的牛羊則稱為“太牢”。這些牛羊在祭祀中被通過燔燒、沉水或瘞埋等方式獻給所祭祀的祖先和神祇,并不像現(xiàn)在祭祀后仍是桌上佳肴。

        圖32 甲骨文“牢”

        商人早已認識到氣候?qū)ιa(chǎn)活動和作物生長的重要影響,他們非常關(guān)心天氣和天象,認為天氣和天象的變化都源于神的喜怒恩責(zé)。甲骨文中關(guān)于天氣的占卜,除了問會不會下雨,也記錄風(fēng)、雨、星、月、日食等各種天象氣候。一起來看這篇問雨的卜辭:

        (序辭)癸巳卜,爭貞。

        占卜是在癸巳日進行的,負責(zé)占卜的人是爭。

        (命辭)今一月其雨/今一月不其雨

        這個月會下雨?/這個月不會下雨?

        (占辭)王占曰:丙雨。旬,壬寅雨,甲辰亦雨。

        商王看了兆象之后說:丙日會下雨。接下來的一旬,壬寅日會下雨,甲辰日也會下雨。

        (驗辭)己酉雨,辛亥亦雨。

        實際的情況是己酉日下雨了,辛亥日也下雨了。

        一般的貞問不用獻祭,而如果久旱不雨的祈雨或久雨成災(zāi)的乞晴便要重禮獻祭,以向神說明祈愿并表達對神的虔誠和恭敬了。祭祀的場面是怎樣的呢?也許可以透過這個手舞足蹈的字來管窺一二。

        甲骨文“無”是“舞”的本字,它的形象是人雙手舞動編織成串的花束,這刻畫的大概就是祭祀儀式上的娛神舞蹈了。這個字的遭遇與我們前文說到的暮有點像,它被假借為表示“沒有”的“無”,本字就只好加上腳印的意符表示舞步了。

        圖33 甲骨文“無”是“舞”的本字

        能不能有孕關(guān)系到人丁的興旺,特別是分娩是否順利攸關(guān)孕婦與胎兒兩條生命,商人看中子嗣也知道其中的兇險,對此十分警惕緊張。在甲骨占卜中能看到人們常在分娩之前向神明祈求生產(chǎn)能夠順利平安。

        問生子的卜辭一:

        甲申卜,殼貞:婦好娩嘉?

        王乩曰:其叀(惟)丁娩,嘉;其叀(惟)庚娩,弘吉。

        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嘉,叀(惟)女。

        問生子的卜辭二:

        庚子卜,故貞:婦好有子?二月。

        辛丑卜,沒貞:婦好有子?三月。

        辛丑卜,亙貞:王固曰:好其有子。

        這兩篇都是武丁貞問婦好生育的卜辭。第一篇卜辭大意是:甲申日,殼負責(zé)貞問,婦好的分娩過程會順利嗎?王看了卜兆之后說,如果是在丁日分娩,那就會順利;如果是在庚日分娩,那就會非常吉利。結(jié)果婦好在三十一日后的甲寅日分娩了,過程不是非常順利,但生了一個女孩。第二篇卜辭中“庚子”、“辛丑”是前后連續(xù)的兩天,庚子為二月,辛丑為三月,說明這是月底、月初之事。這兩天,武丁為之連續(xù)貞問,說明婦好已近臨產(chǎn),武丁對此極為關(guān)心。

        戎: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詩·秦風(fēng)·無衣》)

        武力為尊:王

        甲骨文“王”,是個象形字,但不是象的不是人的形象,而是一種兵器。這是一種叫被稱為鉞的斧狀兵器。考古發(fā)現(xiàn),往往在王室墓葬中會有玉制的鉞。玉,美而易碎,玉鉞顯然不是用來實際作戰(zhàn)的,以鉞為王,這里旗幟鮮明地使用了一種叫做象征的修辭,鉞在古代被視為王權(quán)的象征,“王”就是“鉞”,“鉞”就是“王”,這一象征毫不含糊地表明了“武力為王”的國家機器的實質(zhì)。

        圖34 甲骨文“王”

        執(zhí)杖的手:尹

        甲骨文“尹”是一只手拿著手杖的形象??梢韵胍姡钤缯仁且环N有用的工具,然后也是一種有力的兵器,之后有用有力之上又加上拄杖長者見多識廣受人尊重的權(quán)威,于是手杖是一種權(quán)力的象征,手握權(quán)杖即表明有能力和權(quán)力處理大小事務(wù),這就是“尹”,治理、管理,治理者、管理者的意思。比如“京兆尹”就是治理京城的官。

        圖35 甲骨文“尹”

        武士的樣子:武

        甲骨文“武”是一個會意字,上邊是一個兵器“戈”,下邊是一個腳印“止”。反戰(zhàn)人士愛好和平,痛恨戰(zhàn)爭,釋“武”的時候往往引經(jīng)據(jù)典,言之鑿鑿地說:“止戈為武”,先祖在造字之初就用心良苦地把真意藏在字里面了。其實“止戈為武”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武,是維護仁義、和平的實力。這是楚莊王的有意曲解或者說是他從會意字武領(lǐng)悟到的妙處,但武本來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象形字,是小心翼翼充滿戒備地拿著武器在行軍或者巡邏,是戰(zhàn)爭中人的樣子。止在甲骨文中是腳的形象化,止在甲骨文中微妙的寫法差異其實是表示了去往的方向,止描繪了行走的足跡來表示行走,初文的里并沒有阻止、停止的意思。

        圖36 甲骨文“武”

        橫眉冷對:蔑

        蔑在甲骨文里不但睜著大眼睛,而且連眉毛都高揚得意氣風(fēng)發(fā),字形充分表達了自我得傲嬌和對對象得輕視。橫眉冷對得是誰?是伐,是殺戮。一個蔑字表達了戰(zhàn)士蔑視敵人,冷對殺戮的豪邁之情。

        圖37 甲骨文“蔑”

        作為戰(zhàn)旗:“中”

        戰(zhàn)旗是戰(zhàn)斗的定海神針和風(fēng)向標(biāo),是戰(zhàn)斗指揮“中心”的標(biāo)志和意志表示。甲骨文“中”就是一面飄揚戰(zhàn)旗的圖畫。當(dāng)兩軍對峙時,在中間的非軍事地帶樹立旗幟作為標(biāo)志,這是“中”的本意,卜辭中就有“立中”的表述。卜辭又有“中日”用來指一天的中間,很明顯,這是借用了旗幟立在中間的意思。在甲骨文里“中”的豎筆上下處,有時還會添加“~”造型,表示旗幟隨風(fēng)飄舞的樣子。

        圖38 甲骨文“中”

        細數(shù)戰(zhàn)績:還本歸“元”

        最早“元”和“?!笔峭粋€字形,為了強調(diào)人的“頭”部,就在上方畫上一個大圓點,但是圓點在甲骨上刻畫不易,就用一短橫代點,就是甲骨文“元”。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爭中,常會用“斬獲多少首級”來論功行賞,用“于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來夸贊武將的驍勇,荊軻刺秦也是拿著大將樊于期的人頭作見面禮去見秦始皇的,古書中常見的“喪元”、“歸元”就是指失去人頭以及歸還人頭。這種做法與在重要祭祀中用人為犧牲、以及在殷墟所見盛有人頭的青銅甗是同一信仰及行為淵源的。說起來齒寒,寫出來指冷,戰(zhàn)爭的血腥殘酷真的是“一元可鑒”。好在“元”并不是為戰(zhàn)爭而生的,頭部是在最上的、最重要的,如一國“元首”,又引申出初始、領(lǐng)頭、開端的意思,如“一元復(fù)始”、“還本歸元”,這個引申意成為元字更常用的意思。

        圖39 甲骨文“元”

        為戎而卜:人為犧牲

        武丁時“盧方”已經(jīng)臣服于商,歷祖庚、祖甲、廩辛三朝,可是在康丁之世盧方首領(lǐng)被商王朝所殺,作了祭祀中的“人牲”。卜辭:

        ?午卜,□翊日乙,王其□盧伯□,不雨?

        父甲彡日,□又正?大吉。(《甲》3652)

        全辭大意為:“甲午日占卜,第二天乙(未),王要用盧伯□作犧牲,不雨? □父甲彡祭之日,禱,又正? 大吉?!睆霓o意看,盧伯□很可能是在一次征戰(zhàn)前的祭祀中被殺的。商王祭祀中的人牲,通常是俘虜或奴隸,但特別重大的事件也有用方伯為祭的。這種情況,到春秋時候還存在,如《左傳·昭公十一年》:“楚子減蔡,用隱太子于岡山”,又《左傳·僖公十九年》:“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但對盧方來說,首領(lǐng)被殺,作了祭祀中的犧牲,這是不能忘記的深仇大恨。

        最早的宮斗:暗戰(zhàn)

        從《步步驚心》、《甄嬛傳》到《延禧攻略》、《如懿傳》,近些年宮斗劇熱度不減,而這些宮斗大戲都是講述清王室成員或是以清王室為背景的,似乎只是到了清朝才有這些外表美麗柔弱的帝王后妃間的你死我活、爾虞我詐的紛爭。其實“宮斗”差不多是在有了封建王朝、王有了后宮以及政治聯(lián)姻時早已有之,因其背負著君權(quán)之爭和家國背景特別觸目驚心,令人唏噓。商王朝有這樣的戰(zhàn)爭嗎?當(dāng)然有。

        看幾條記錄:

        高宗放孝子孝已。(《世說新語》)

        殷高宗有賢子孝已,其母早死,高宗感后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太平御覽》八十三引《帝王世紀(jì)》)

        殷高宗之子日孝已,母早死,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竹書紀(jì)年疏證》引《尸子》)

        從這些古籍的記載可知殷高宗武丁的長子孝已可能為其后母所害,雖然不一定是親手殺害,可能是孝已因受讒言被父王武丁疏遠,心中哀怨憂憤而逝,甲骨卜辭中也有顯示孝已確實是早死的。這大約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后宮發(fā)動的宮廷繼承人斗爭了。

        上古木蘭:戰(zhàn)將婦好

        若要說有據(jù)可考的中國第一位戰(zhàn)斗英雄,婦好毫無爭議地排在第一位,她同時也是杰出的將領(lǐng)和軍事家。甲骨文記錄了她指揮的多次軍事行動,如消滅了長年與商征戰(zhàn)的土方、攻打羌族和巴國,最多時曾帶兵一萬多人出征。婦好是商王武丁的三個法定配偶之一,據(jù)說武丁有六十余位妻妾。但武丁對婦好的珍愛和重視可謂是“萬千寵愛在一身”,婦好不但負責(zé)重大祭祀,而且擁有自己的封地。在目前出土的甲骨文中,婦好的名字出現(xiàn)了兩百多次,商王親自為婦好問卜,內(nèi)容涵括了婦好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征戰(zhàn)、生育、疾病,甚至包括她去世后的狀況。

        武丁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君主,他在位的五十九年間,擊敗了土方、羌方、鬼方等大大小小的敵國,擴大了商王朝的疆域,征服了與商毗鄰的許多氏族部落,建立了隸屬關(guān)系。武丁知人善任,最著名的是破格拔擢奴隸出身的傅說為相。在傅說的輔佐下,武丁時期的商國土擴大、生產(chǎn)發(fā)展、人民安居,史稱“武丁中興”。《詩·商頌·殷武》記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朝,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薄对姟ど添灐ばB》也描述了武丁時期“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钡氖⑹谰跋?。

        考古發(fā)現(xiàn)的實物也佐證了三千多年前婦好、武丁時期是商王朝的盛世。在出土的婦好墓器物銘文中,除了商族還有有屬于商部落聯(lián)盟的“子方”,有屬于夏族后裔的“戈□”,屬于獯鬻的盧方??梢钥吹?,武丁婦好時期,通過征戰(zhàn)與交流,中國北方夏、商兩大部落已經(jīng)融合,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關(guān)系也在不斷增強,中華民族正在逐漸形成。

        圖40 婦好(婦好墓器物銘文)

        圖41 后(司)母辛(婦好墓器物銘文)

        從甲骨文中的食、色、祀、戎,管窺商人的生息愛惡,先民們的生活日常如此安樂如此活色生香,又如此大開大闔地生生死死地殘酷激蕩,似乎比如今更有剛猛的血性,至今猶感其血脈賁張的熱切與愛戀生活的溫度。

        三、此中有真意:獨寐寤言,永矢弗諼

        拾光之舟

        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和內(nèi)閣大庫檔案是二十世紀(jì)中國轟動世界的四大發(fā)現(xiàn)。①20世紀(jì)中國有轟動世界的四大發(fā)現(xiàn),分別是殷墟安陽甲骨、居延漢簡、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以及內(nèi)閣大庫檔案。這四大發(fā)現(xiàn)是中國不同時代的記錄。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記錄,距今已3600余年,出土數(shù)量在15萬片以上,內(nèi)容多為商代王室貞問占卜的記錄,說明商代神權(quán)政治的特色。居延漢簡則是瑞典人斯文·赫定率領(lǐng)考察團在居延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漢代竹簡,出土共2萬余枚,簡文生動地記錄西漢中晚期至東漢初期當(dāng)?shù)剀娒窕顒拥臓顩r,具有高度的史料價值,同時也是珍貴的書法墨跡。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則在公元1900年敦煌城東南鳴沙山的藏經(jīng)洞內(nèi)被發(fā)現(xiàn),該洞藏有公元四世紀(jì)到十四世紀(jì)的經(jīng)卷文獻材料5萬多件,世稱“敦煌遺書”,更于世界上形成一門專門研究敦煌文獻的“敦煌學(xué)”。內(nèi)閣大庫檔案則是清朝中央最重要的政務(wù)文件,內(nèi)容多半為制誥典冊,是中國歷史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檔案。大而觀之,這四大發(fā)現(xiàn)是文明發(fā)展的印記,是光陰的檔案;微而觀之,它們本體上同時也是中國字和文形態(tài)與應(yīng)用的展現(xiàn)與發(fā)展。其中,距今至少已三千六百年的甲骨文無疑是四大發(fā)現(xiàn)中最有劃時代意義的。這些出土數(shù)量在十五萬片以上的商代文字記錄,確證了遙遠商代是真實存在不是無憑囈語,商代成熟發(fā)達的文明是輝煌史實不是幻境神話。

        最初,甲骨文是在甲骨上被發(fā)現(xiàn)的,并因此命名。但越來越多的證據(jù)顯示,甲骨文不僅刻在甲骨上,也寫在陶罐瓦缶以及木簡竹簡上,被鐫刻鑄造在青銅器物上,其書寫工具不僅有骨刀、石刀、竹刀,還有毛筆。關(guān)于毛筆起源,“蒙恬造筆”②傳說秦朝大將蒙恬伐楚南下時看到許多兔子,覺得兔毛用來造筆甚佳,于是發(fā)明了毛筆。其實毛筆早在商代就已經(jīng)存在了,并非蒙恬發(fā)明的。但蒙恬可能改良了毛筆,使其能夠更普遍地制作和使用,于是人們就以為毛筆是蒙恬發(fā)明的了。以一員武將而發(fā)明寫字的毛筆,實際蒙恬的形象也寄托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理想的文武雙全“儒將”的尊崇。的傳說流傳很廣且深入人心。蒙恬是秦國大將,毛筆既然是蒙恬所造就是在秦以后才有,商自然還沒有毛筆。這種看法在樓蘭出土漢代居延筆的那一段時間,更是被大多數(shù)人們所確信。但事實并非如此,我們來看甲骨文自己對此的陳述。

        筆,甲骨文“筆”就字形看,是手中拿著一支筆的圖畫。這支筆的筆頭分岔成三,應(yīng)該在筆頭的部分有類似獸毛的有條理且柔軟的東西才會分岔,這應(yīng)該就是商代毛筆的模樣。不過,商代的毛筆不耐三千多年的歲月風(fēng)化,早已朽化,現(xiàn)在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毛筆,是和居延漢簡同時被發(fā)現(xiàn)的漢代毛筆。

        圖42 甲骨文“筆”

        書,甲骨文“書”的字形是一只手抓著一支筆在寫寫畫畫。注意,那支筆的筆端也是分岔的。

        圖43 甲骨文“書”

        畫,甲骨文“畫”是“劃”的本字,字形是手執(zhí)毛筆劃出分界符號,表示劃分地界。依然是筆端有分岔的筆。

        圖44 甲骨文“畫”

        冊,甲骨文“冊”的字形像是用繩索串連起來的許多竹片或木片,這也許就是商代簡冊的模樣。古代可移動的文件中,用竹片書寫的叫“簡” ,用木片書寫的叫“札”或“牘”;若干“簡”或“札”編綴在一起叫“冊”。此外,甲骨上的卜辭通常都是縱向下行書寫,這應(yīng)該是使用竹簡形成的書寫習(xí)慣;甲骨文中的動物字,如馬、虎、犬、豕、兔、龜?shù)?,都是向上爬行的姿態(tài),這實際上也是為了適應(yīng)竹簡寬度而作的書寫調(diào)整。這種規(guī)律性的改變正是文字和圖畫的不同之處,相比埃及文和東巴文的動物字,就絕不如此,以此可知它們還是圖畫,而甲骨文已經(jīng)是文字符號了。

        圖45 甲骨文“冊”

        圖46 甲骨文“馬”

        圖47 甲骨文“虎”

        圖48 甲骨文“犬”

        圖49 甲骨文“豕”

        圖50 甲骨文“兔”

        圖51 甲骨文“龜”

        典,甲骨文“典”非常形象,是雙手舉著一疊竹簡的樣子。雙手捧舉是恭敬虔誠的態(tài)度,“典”就是可以引為依據(jù)的經(jīng)典,是可以作為學(xué)習(xí)榜樣的典范,從“典”字的字形可以看出商人不但早已認識到“冊”的重要性,并且還將其中重要的“冊”視為神圣之物。而且,甲骨卜辭的辭句文法,多同于商周古籍,由此可知當(dāng)時在卜辭之外,應(yīng)該還有典冊。

        圖52 甲骨文“典”

        刪,甲骨文“刪”的樣子是在簡冊的旁邊放著一把刀,意思是萬一寫錯了字可以用刀刮去竹木的表層重新書寫,或者割斷串繩,除去部分竹簡或札片。前者與我們現(xiàn)在寫錯了字用小刀刮除紙面表層或用修正液涂抹表層是一樣的,后者跟我們寫錯了字直接換紙是一樣的。這個“刪”的工具、動作和場面,居然三千多年都沒怎么變,真是親切。

        這是甲骨文自己的陳述??梢?,龜甲獸骨并非商人最常用的書寫載體,在商代,并不是人人都能用甲骨去占卜并刻辭,從甲骨所記載的內(nèi)容可以推知,只有王和貴族才能使用甲骨,平民可能是不被允許的。而骨片等尖利的工具也并非商人日常書寫的主要工具,商人日常書寫更多的時候是用毛筆寫在類似于竹簡的竹條、木條、樹皮上。這是很自然的選擇,畢竟這些要比甲骨取材便利也更容易書寫。《尚書·多士》也有關(guān)于殷商有典冊的記錄。

        契刻在甲骨上的這些生動形象的卜辭文字讓我們驚喜、好奇、振奮,它們仿佛是開啟上古社會結(jié)界的密碼,讓三千多年后的神游竟然能腳踏實地!我們因此對這些收留了字契的龜甲骨片愛如珍寶,而在商代,人們更為喜愛的應(yīng)該是青銅器。

        貴族們通過形制、數(shù)量、紋飾的差異,以青銅器承載和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榮寵。青銅器上的銘文稱為“金文”,這些銘文的內(nèi)容有的是作器者的族氏族徽,有的是祖先稱號、官名、爵位,有的記載了王的賞賜,等等。商代青銅器上的銘文大多字數(shù)不多,通常只有兩三個字,而戍嗣子鼎鑄有30個字,是目前出土的銘文最長的商代青銅器。戍嗣子鼎為三足圓鼎,口沿有二直耳,頸部飾有獸面紋,銘文記錄了鑄鼎的事由:九月丙午這天,商王在宗廟明堂大室與戍嗣子共飲,并賞賜給戍嗣子貝二十朋,戍嗣子因受榮寵,作了這件祭祀父親的寶鼎。銘文末日期后的像“犬魚”的字樣可能是戍嗣子所屬家族的族徽。

        圖54 戍嗣子鼎

        銅器鑄造之前用柔軟的粘士制造范型,文字的原型被鐫刻在鑄范的毛坯上,鑄造出來之后,銘文就出現(xiàn)在堅硬的銅器上。戍嗣子鼎銘文幾乎每個字都有筆峰,其銘文的制作方法應(yīng)該就是先制成陽文字范再翻制而成的。一個是用刀在甲骨上刻寫,一個是用軟筆書寫在模具上再范鑄,最終呈現(xiàn)的字形效果必定是大不一樣的。然而,線條硬直的甲骨文與線條流利的銘文就這樣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同時共存著。甲骨卜辭往往只供皇室貴族和貞人看,因為要保密的緣故,行文盡量簡省,而青銅銘文意在讓子子孫孫閱讀并長久流傳,因而行文簡潔曉暢,傳播廣泛,由此推知,可能是青銅銘文而非甲骨卜辭,才是商代通行字體風(fēng)格的代表。

        圖55 戍嗣子鼎銘文拓片

        甲骨文字大者如螽斯,小者如蚋蚊,用刀如筆,頗見功力。而契刻須先經(jīng)書寫,書寫的工具可能就是毛筆。是的,合上你驚愕下巴,沒錯,就是毛筆。這從現(xiàn)有甲骨文的契刻內(nèi)容上,從一些字已寫好但未及鐫刻的甲骨上,都可以得到佐證,在商代人們確實已經(jīng)使用毛筆寫字了。而且,商人寫字多用紅、黑兩色,其中的紅色經(jīng)過科學(xué)檢測其成分與后世所用相同,都是礦物朱砂。修治甲骨所用的刀削鋸鑿等,應(yīng)該同時也是制作竹木簡冊的利器??上P和簡冊不像龜甲獸骨,很難長久保存,數(shù)千年的歲月風(fēng)塵將它們帶回到了元初的塵土,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實物痕跡。而在一些甲骨上幸存著三千年前毛筆書寫的文字,出土?xí)r朱墨相映,色澤猶新,令考古學(xué)家愛不釋手。

        甲骨與簡冊,骨刀與毛筆,書寫、鑿刻、鑄造技藝的精煉靈活、功力周至,我們必須對商人有一個認識上的更新,他們比我們所想象的樣子更灑脫睿智。隔著三千多年的風(fēng)塵,他們對我們的淺陋和狂妄大度地回眸一笑,繼續(xù)他們的歌舞唱、磬鼓擊節(jié)、觥籌交錯。

        表意字符:書寫的世界語

        文字是文明形成的標(biāo)志,更是文明傳承的載體。作為信息傳遞的媒介,文字具有社會約定性。“蓋文字者,經(jīng)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保ā墩f文解字·序》)社會成員的共同接受和認可,使文字符號實現(xiàn)了傳遞信息的功能。作為文明的載體,文字使信息能夠保存和遠傳,使思想得以交流和積累。漢字攜帶著中華民族不同歷史時期大量的社會文化信息,超越了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的層面,其形體結(jié)構(gòu)本身自成為一個與歷史進程、社會狀況、思想觀念有著深層聯(lián)系的獨特的文化符號系統(tǒng)。文字是“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的憑借,文字的至高地位在中華數(shù)千年的文明傳承中從來沒有動搖過,中國人以掌握漢字為修身之本,在此之上才能參與治國平天下的大任;華人以識得漢字為自豪,為不忘根本,以看到漢字為歸港回家,溫暖還鄉(xiāng)。

        甲骨文是既能準(zhǔn)確完整地記錄語言,又具有一定體系和較嚴密規(guī)律的成熟文字系統(tǒng)。漢字從本源上是象形表意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構(gòu)形方式和轉(zhuǎn)注、假借兩種通假方式,雖然是在戰(zhàn)國以后才被總結(jié)歸納成“六書”,但這六種方法在甲骨文中就已充分實踐,功力齊備了。其中,象形、指事、會意三種造字法完全是表意的,而后起的意符與音符合二為一的形聲字卻是漢字中數(shù)量最多的。漢字雖被稱為意符文字,其實很早就意、音符同時使用了。

        趙元任先生曾作趣文《施氏食獅史》考試他的弟子,原文如下: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尸,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食是十獅。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尸。試釋是事。

        這是用了漢字的表意及以陰陽上去的聲調(diào)來區(qū)別同音字的妙處,這種同音多義造成的文字樂趣是漢字特有的。假使采用音標(biāo)文字來陳述就唯有一個重復(fù)了近百次的“shi”音——非但不能成文,僅僅是連著發(fā)這么多個無聲調(diào)區(qū)別的饒舌音,怕就要撟舌難下了。據(jù)說,如果有人不幸患了失語癥,使用英、美等表音文字國家的病人就會陷于無法與人交流的巨大困境,而使用漢字的病人依然可以通過閱讀寫在紙上的文字與人溝通。意符文字的豐盈樂趣和強大功用是音符文字無法比擬的。

        表音的文字訴諸聽覺和時間,表意的文字與圖像一樣,訴諸視覺與空間。作為表意文字的漢字充分發(fā)揮視覺符號系統(tǒng)的特點,實現(xiàn)了在方言紛雜的廣袤疆域交流的可能,并因此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巨大向心力。以中國語言學(xué)者聞名世界的瑞典人高本漢曾說:“這個大國里,各處地方都能彼此結(jié)合,是由于中國的文字,一種‘書寫的世界語’做了維系的工具。假使采用音標(biāo)文字,那么這種維系的能力就要摧毀了。”[1](P11)

        跨越變亂的巴別塔

        甲骨文距離我們至少已經(jīng)3600年,并且是成熟的文字系統(tǒng),而我國原始文字的創(chuàng)制時間則可以追溯到距今約75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關(guān)于文字的起源,影響最大的是文字源于圖畫說。我國的漢字甲骨文和納西族東巴經(jīng)文、古埃及的圣書字、蘇美爾人的銘文、印第安人的圖畫文字,都留下了從圖畫到文字的發(fā)展軌跡。《世本·作篇》說“史皇作圖,倉頡作書”,宋代鄭樵明確作出了“書畫同出”的推測。

        20世紀(jì)以來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多批新石器時代原始刻劃符號也成為漢字起源于圖畫的一個佐證。河南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一批甲骨,其中的一版龜甲上發(fā)現(xiàn)有9個符號,饒宗頤先生認為,它們中的3個分別是“目”、“日”和一個“有點像舉手人形”的字,并說“這三個字,都與殷代甲骨文形構(gòu)非常接近。雖然從裴里崗文化至武丁中間相隔兩千年,但因占卜而鍥刻于龜甲與獸骨上的習(xí)慣,萌芽已久,這種鍥刻示意的辦法,說明其淵源甚早?!盵2](P24-25)賈湖遺址的甲骨刻劃符號很可能就是我國原始文字的形態(tài)。哈佛大學(xué)沙可樂博物館收藏有一件良渚文化晚期的陶壺,壺圈足內(nèi)壁上有成行的刻劃符號。饒宗頤先生認為,陶壺上的刻劃符號就是一種早期文字,而且與甲骨文屬于同一個系統(tǒng),他將這組符號考釋為“孑孓人土宅氒(厥)厷……育”,指出這是“成文的句子,且保留一臂奇肱的故事”。[3](P49)新石器時代出現(xiàn)的這些原始文字符號由夏繼續(xù)創(chuàng)制發(fā)展,商承襲了夏的文字并在使用中進一步完善,最終發(fā)展為成熟的甲骨文文字系統(tǒng)。

        圖56 舞陽賈湖出土刻符龜甲[2](P25)

        圖57 哈佛大學(xué)沙可樂博物館良渚陶器文字拓片[2](P58)

        圖58 拓片摹本

        早期古文字“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隨物體象形畫出來的,漢字從圖畫符號逐漸發(fā)展為圖畫文字,繼而在圖畫文字的基礎(chǔ)上完善字形結(jié)構(gòu)、衍生化生字義,采用保存“意符”附加“音符”的方法造化新字,終于發(fā)展成為成熟的文字系統(tǒng)。從最初的入于圖像到后來的出于圖像、符號及其組合,從甲骨文、鐘鼎文到小篆、隸、草、行、楷,漢字是天地之間人與神取得聯(lián)絡(luò)的中介,是令人們的力量匯聚構(gòu)成自身并超越自身的通天之塔。漢字保留和繼承了圖像的魔力,它是往古來今的密鑰,能觸碰出從前、幻化出未來。解讀文字就是解讀社會,先民的食、色、祀、戰(zhàn)在這些象形的文字中留影、遺痕、流傳,那些具體的有溫度聲響的場面,那些有先來后到的事件,無邊的幾個圓和無限的幾根線,從切近的可觸的局限的,變得遙遠悠長而無所不在。

        四、結(jié)語

        結(jié)束本文之前,收到朋友捎來的幾枚大英博物館的埃及羅塞塔古碑紀(jì)念書簽,其中一枚上的符號看起來特別親切——這不是甲骨文“子”么?怎么是埃及的“生命之符”?

        圖59 女神哈托爾用安卡祝福拉美西斯二世的王后尼斐爾泰麗

        “生命之符”書簽上的符號提取自羅塞塔古碑。羅塞塔古碑是一塊刻有古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詔書的石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生命之符“安卡”(Ankh)是古埃及象形文字(圣書體)的符號,據(jù)說這個符號來源于古埃及最重要的女神伊西絲張開雙臂的圖像,象征著永恒的生命,同時能帶來智慧和洞察力,并具有返老還童的魔力,常被人們用作護身符。甲骨文“子”是展開雙臂充滿活力和熱情的小人兒的形象,本意表示生命、新生,并衍生作為對具有智慧和洞察力的圣人、長者的尊稱。

        圖60 古埃及的生命之符

        圖61 甲骨文“子”(寫法兩種)

        “安卡”與“子”不僅字形酷似,而且文字符號所含意義竟然也如此相像!莫非在遙遠的年代 “安卡”與“子”曾經(jīng)交集?或者,竟然源自一脈相傳?從模樣到內(nèi)心,從圖像符號到象征意旨,“安卡”與“子”所指無疑是具有蓬勃生命活力的人,以及希望這種生命活力能永恒的企盼。人,在天地之間佇立、奔走,生生不息,古埃及人與華夏先民早已認識到,人本身,人自己,就是“生命之符”,就是天地之“子”。

        一個字符從地球的這端聯(lián)通地球的那端,一條路從遠古走到今天。正是因為從圖像符號到甲骨文到今天,漢字持續(xù)不輟與光陰同行,你我才能從中識別我們來時的路。漢字是當(dāng)今世界上唯一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古文字體系,幾千年來它早已潛移默化為中國文化的基因和血脈,自然而然成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記錄者和傳播者,它汲取天地靈氣和歲月精華,以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鑄就跨越地域、溝通人神的通天之塔。

        當(dāng)倉頡造字①倉頡造字,并有傳說倉(蒼)頡是黃帝的史官?!俄n非子·五蠹》:“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huán)謂之私,背私謂之公。”《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薄妒辣尽ぷ髌芬舱f“史皇作圖,倉頡作書”?!墩f文解字·序》說:庖犧氏“始作八卦”,到神農(nóng)氏“結(jié)繩為治”,由于“庶業(yè)其繁,飾偽萌生”,倉頡就開始創(chuàng)制書契(文字)。《荀子·解蔽》說“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意思是在倉頡以前不但有文字,而且還“好書者眾”,倉頡只是其中之一。之所以唯有倉頡的創(chuàng)制得以流傳,皆因他下筆不容增損,注意字形筆畫的同一,避免書寫的隨意性,即“壹也”。而“天雨粟,鬼夜哭”——上天降下美味的粟米向人類的將更強大表示祝賀,鬼魅因為可預(yù)見的人類強大害怕得哭了;當(dāng)上帝為阻止人們鑄成通天的巴別塔威脅神的地位,通過變亂人們的語言(口語)使人心離散、人群分裂,我們充滿欽佩地感慨:原來我們的祖先,無論東西方,早就認識到了統(tǒng)一性與共同性是語言文字的核心屬性,語言(包括口語和文字)的一致性是人類溝通交流進而相互扶持共同發(fā)展的能量之源、生命所系。在圣經(jīng)故事中,因為語言的變亂,人們再也無法建成通天的巴別塔,人群從此陷入無止境的紛擾和戰(zhàn)爭——我們據(jù)此可做作一個形象的反向故事接力:多民族口語的華夏恰似巴別塔故事中被上帝變亂的人間,而統(tǒng)一的文字(書同文)對抗了這種變亂,將離散的人們重又聚簇成團,人們溝通無礙,相互幫助,重新投入通天之塔的持續(xù)建造中。華夏先民所創(chuàng)制并傳承不輟的文字傳統(tǒng)成就了中國輝煌而悠遠的燦爛文明,漢字將不同民族、說著不同方言的中國人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凝聚成一個堅韌而強大的整體,一路從遠古走到今天,并正走向未來。此中真意,永矢弗諼。

        猜你喜歡
        卜辭甲骨甲骨文
        字溯甲骨?文承龍韻
        殷墟卜辭所見宗法釋例
        東方考古(2020年0期)2020-11-06 05:34:20
        殷墟非王卜辭的再整理與研究
        三峽論壇(2020年2期)2020-10-20 05:04:56
        再談卜辭中的“/又史”及相關(guān)問題
        說甲骨新綴所見的“南孟”與“奠子方”
        甲骨釋字四則
        甲骨文“禍”字新證
        三千年甲骨文
        遵義(2017年24期)2017-12-22 06:10:48
        最“萌”甲骨文——心
        刻在甲骨上的愛情
        火花(2015年6期)2015-02-27 07:42:37
        久久精品免费视频亚洲| 男女一级毛片免费视频看|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电影| 美女和男人一起插插插| 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在线一区| 东方aⅴ免费观看久久av| 亚洲色图综合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不卡二区|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新版 | 国产乱了真实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久久波多野结衣av| 91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手机在线看片国产人妻| 女人张开腿让男桶喷水高潮| 91av国产视频| 久久深夜中文字幕高清中文| 国产毛片av最新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狠狠躁夜夜躁AV网站中文字幕| 少妇隔壁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女人av| 丰满熟妇乱又伦| 国产91第一页| 羞羞色院99精品全部免|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 国产人成无码中文字幕| 91成人自拍视频网站| 欧洲美女黑人粗性暴交视频| 丰满少妇被猛男猛烈进入久久| 国产免费无码9191精品|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进去女人爽免费视频|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 日韩产的人妻av在线网| 97久人人做人人妻人人玩精品|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性色| 中国老太老肥熟女视频| 一道本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最新高清无码专区| 欧美日本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