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義
2021年的12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進行第三十五次集體學習。近日,《求是》發(fā)表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集體學習時的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興則民族興,法治強則國家強。當前,我國正處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艱巨繁重,對外開放深入推進,需要更好發(fā)揮法治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被納入“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同時,也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是重點領域、新興領域相關法律制度還存在薄弱點和空白區(qū),執(zhí)法司法職權運行機制不夠科學,法治監(jiān)督體系不夠嚴密,法治專門隊伍建設有待加強,涉外法治短板比較明顯,等等。
從國內看,滿足人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日益增長的要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促進共同富裕,都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具體而言,這里既有法治保障不到位的問題,又有法律如何正確實施的問題。
法治是我們的核心價值觀,也可以說是在一個劇烈變動的社會中的最大共識。不管價值觀的差異有多大,不管利益的紛爭有多大,但人們至少都可以在尊重法治的權威面前取得一致,或者說,在法治前面,人們都會有穩(wěn)定的預期。這種對法治的預期避免一個社會變成“叢林”。
而對一個國家來說,“國強”不僅僅包括國家富強這樣的含義,更是指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強大。人們往往習慣于把國家治理能力的強大和權力行使的沒有阻礙的狀態(tài)混為一談。這是一個誤區(qū)。從法治角度來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強大,是體現(xiàn)在國家能夠保障人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能夠維護國家法制統(tǒng)一、尊嚴、權威,一切違反憲法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也能夠得到追究。在現(xiàn)代社會,對國家能力而言,沒有什么比破壞國家法制統(tǒng)一的傷害性更大。對某個具體職位上的人來說,也許他從破壞法治中感受到“力量”的強大,但對國家而言,絕非如此,結果恰恰相反。
所以,推進法治建設的成效,可以有很多衡量標準,但最根本的標準,還是要看人們相信不相信法治。如果全體人民都能夠信仰法治、厲行法治,這樣的法治建設肯定是成功的,國家治理能力肯定也是強大的。為什么法治領域改革的根本目標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zhí)法決定、每一宗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道理也在這里。
在中國社會,老百姓判斷很多事情往往是先看干部怎么做。這是一種長期歷史固化下來的政治文化心理。那么,法治能不能保障自己的法定權利,老百姓自然首先看在實際生活中干部會怎么做,做了之后會有什么樣的法律后果。所以,要讓老百姓能夠信仰法治、厲行法治,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干部習慣于在監(jiān)督和法治的約束下行使權力,就是關鍵條件。
不必諱言,現(xiàn)代社會的法治對權力的行使者而言,帶來的首先是約束而不是便利。就像現(xiàn)在的疫情防控,黨中央也一直強調要堅持依法防控。依法防控包含多方面的內容,比如要打擊相關的違法犯罪行為,老百姓要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同時也包括對權力的規(guī)范,比如依法做好疫情報告和發(fā)布工作,要按照法定內容、程序、方式、時限及時準確報告疫情信息。各地在進行疫情防控的時候,都應當隨時檢視自己的具體做法是否做到了依法防控,不能因為怕“背鍋”,就“違法”防疫。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2月5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指出的,法治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只有全體人民信仰法治、厲行法治,國家和社會生活才能真正實現(xiàn)在法治軌道上運行。當前,一些領導干部還不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工作,領導干部心中無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是法治建設的大敵。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強化法治意識,帶頭尊法學法用法,做制度執(zhí)行的表率。
仔細想想,做好這樣的表率,對領導干部個人而言,不也正是一種最好的保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