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紅LIU Cui-hong;李鍵LI Jian;劉斌LIU Bin;俞平橋YU Ping-qiao;李杰LI Jie;袁少洋YUAN Shao-yang
(①云南省交通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昆明 650011;②云南交通咨詢有限公司,昆明 650031)
麗江古城至寧蒗高速公路是云南省“十三五”及中長期公路規(guī)劃中麗江~寧蒗~西昌中的一段,項目的建成將對當?shù)鼐用竦某鲂袔砗艽蟮谋憷?,對促進當?shù)芈糜螛I(yè)、加快經(jīng)濟發(fā)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大東金沙江大橋是麗江古城至寧蒗高速公路工程的控制性工程,跨越金沙江,橋軸與金沙江交角約79°,其中古城岸(后退岸)自然地形坡度約41°,寧蒗岸(前進岸)坡度約32°,橋位標高至江面約590m。橋位處河谷寬約2080m,橋面至江面約590m。橋型方案的制約因素主要為兩岸地質(zhì)條件、經(jīng)濟性、施工便利性、景觀環(huán)保等。根據(jù)橋位處的地質(zhì)、地形、地貌特點,并結合制約因素,將大橋主橋布置為1520m雙塔單跨鋼桁梁懸索橋,兩岸引橋采用組合梁橋。(圖1)
圖1 總體布置圖
①地形地貌。橋址區(qū)主要是受金沙江控制的中高山-狹谷地貌。②氣象水文。橋址區(qū)屬低緯暖溫帶高原山地季風氣候,氣候的干濕季節(jié)分明、垂直變化差異明顯。大東金沙江大橋走廊范圍內(nèi)河流屬金沙江水系。③工程地質(zhì)。兩岸巖性主要為二疊系上統(tǒng)峨眉山玄武巖組杏仁狀、致密狀、凝灰質(zhì)、角礫狀、斑狀玄武巖夾灰?guī)r扁豆體,岸坡穩(wěn)定。
①道路等級:高速公路;②行車道數(shù):雙向四車道;③計算行車速度:80 公里/小時;④設計荷載:公路-I 級;⑤主橋?qū)挾龋?1.0m;⑥橋面橫坡:2.0%;⑦設計洪水頻率:1/300;⑧設計風速:31.83m/s(1/100);⑨地震基本烈度:VIII 度。E1 設計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34g,E2 設計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42g。
大橋跨越金沙江,兩岸岸坡較陡,橋位處山高谷深。河谷呈十分開闊的“V”字形,設計高度處河谷寬約2060m。橋面至江面高差非常大,約為590m。針對這樣的地形特點,大橋的主跨須采用千米級以上的大跨徑一跨跨越。若采用拱橋結構形式,主橋?qū)⒆龀缮铣惺焦皹蚯抑骺缈鐝匠^1100m,遠超出拱橋的經(jīng)濟跨徑范圍及世界拱橋最大跨徑。若采用斜拉橋結構形式,主跨跨徑將超過1200m,超出世界斜拉橋最大跨徑。而采用懸索橋結構形式,大橋的主跨跨徑將控制在1500m 附近,其安全性和經(jīng)濟性都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因此本橋主橋方案推薦為1520m 雙塔單跨鋼桁梁懸索橋。
索塔采用門形框架結構,索塔整體造型以及各部分的斷面形式考慮了受力、風阻系數(shù)以及景觀方面的要求,同時盡可能便于施工。兩岸橋塔構造完全一致,古城岸索塔總高度為261m,寧蒗岸索塔總高度為291m。塔柱均采用D 形薄壁空心斷面,古城岸索塔:順橋向9~14.381m,橫橋向6~10.485m;寧蒗岸索塔:順橋向9~15m,橫橋向6~11m。上塔柱壁厚1.0m,下塔柱壁厚1.2m。塔柱在橫梁位置處設加厚段,塔底設實心段。在塔柱橫橋向設置通氣孔,塔頂、上下橫梁、塔柱的加勁梁側(cè)設有人孔互通,塔柱內(nèi)設有電梯、爬梯,以便于施工及檢修。上下橫梁為箱形預應力混凝土結構,上橫梁截面為8×8m,壁厚1m,下橫梁截面10×9m,壁厚1m。上下橫梁布置預應力鋼絞線。單個索塔采用32根D2.8m 的鉆孔灌注樁基礎,承臺為梯臺狀,高度8m;古城岸單個塔柱底的承臺間設置系梁。(圖2)
圖2 橋塔布置圖
懸索橋加勁梁一般有鋼桁架加勁梁和鋼箱梁加勁梁兩種。鋼箱加勁梁對運輸和吊裝條件要求較高,適用于運輸條件好的地方,鋼桁加勁梁為散件組拼,對運輸和吊裝要求低,適用于運輸條件困難的地方。本橋位位于麗江古城區(qū)大東鄉(xiāng),橋位處地勢陡峭,巖層破碎,運輸條件較差,故選用滿足當?shù)亟ㄔO條件的鋼桁梁加勁梁方案以滿足當?shù)亟ㄔO條件。(圖3)
圖3 主梁標準橫斷面
本橋上部結構為主跨1520m 的單跨雙鉸板桁結合式鋼桁梁懸索橋。主桁架采用帶豎腹桿的華倫式結構,桁高9.5m,標準節(jié)間長10.8m,靠近橋塔兩岸端部各有兩個11.8m 長梁段,具體布置為(2×11.8m+136×10.8m+2×11.8m)。兩片主桁架弦桿,中心間距31.0m。標準梁段含橋面板最大吊裝重量為193.2t。
鋼桁梁包含鋼桁架和正交異性鋼橋面板兩部分,板桁結合。正交異性鋼橋面板與鋼桁架通過焊接方式組成整體,共同抵抗各工況荷載效應。鋼桁架包含主桁架、橫桁架和下平聯(lián)。主桁架由上弦桿、下弦桿、豎腹桿和斜腹桿組成。橫桁架由上橫梁、下橫梁、外斜腹桿、內(nèi)斜腹桿和豎腹桿組成。
主纜矢跨比是懸索橋的重要設計參數(shù),經(jīng)綜合比較,本橋主纜采用1/10 的矢跨比進行設計。全橋共設兩根主纜,主纜采用預制平行鋼絲索股(PPWS)。每根主纜中,從古寧岸錨碇到古城岸錨碇的通長索股有212 股,無背索。每根索股由127 根直徑為5.25mm、公稱抗拉強度為1960 MPa 的高強度鍍鋅鋼絲組成。主纜在架設時豎向排列成近似尖頂?shù)恼呅危o纜后主纜為圓形。索夾內(nèi)直徑為951mm,索夾外直徑為963mm。
本橋采用鋼絲繩吊索,每一吊點設2 根吊索。吊索與索夾為騎跨式連接,吊索與加勁梁為銷鉸式連接。吊索鋼絲繩公稱直徑為φ54mm,公稱抗拉強度為1770MPa。吊索上每20m 設置一個減震架,以減少吊索的風致振動。為了減小纜梁位移差,提高上部結構縱向剛度,在跨中設置三對中央扣斜拉索,斜拉索與吊索同規(guī)格。
大橋中跨設置吊索,中跨索夾水平間距為10.8m,邊跨索夾的水平間距為14.8m。吊索與索夾為騎跨式連接,每個吊點設2 根吊索。索夾均采用左右對合的結構形式,用螺桿相連并夾緊于主纜上,接縫處嵌填橡膠防水條防水。中央扣索夾設計壁厚為40mm,其余各索夾的設計壁厚均為35mm。全橋的索夾分為7 種類型,其中有吊索索夾5 種,無吊索索夾2 種。
主索鞍鞍體采用鑄焊組合結構,鞍槽、縱肋、橫肋和底板用鑄鋼鑄造,側(cè)板由鋼板焊成。鞍體下設不銹鋼板-聚四氟乙烯板滑動副,以適應施工中的相對移動。散索鞍鞍體采用鑄焊結合的結構方案。鞍槽用鑄鋼鑄造,鞍體由鋼板焊成。
隧道式錨碇根植于基巖,可充分發(fā)揮巖石巖性,是山區(qū)懸索橋錨碇的首選形式。由于兩岸錨碇區(qū)持力層地質(zhì)較好,具備實施隧道錨的條件,因此推薦環(huán)保性和經(jīng)濟性較好的隧道錨方案。
古城岸錨碇結構分為錨塞體、散索鞍基礎、前錨室、后錨室四部分。錨塞體主要承受錨固系統(tǒng)傳遞的主纜索股拉力;散索鞍基礎主要承受由散索鞍傳遞的主纜壓力;前錨室指前錨面到洞門間的部分,為封閉空間,內(nèi)設除濕系統(tǒng),對主纜索股起保護作用;后錨室指后錨面之后的空間。前錨室洞口尺寸為11.6m×10.0m(寬×高),頂部為圓弧形,圓弧半徑5.8m。前錨面尺寸為11.6m×15.2m(寬×高),頂部為圓弧形,圓弧半徑5.8,后錨面尺寸為17m×24m(寬×高),頂部圓弧半徑為8.5m,錨塞體長度為50m。后錨室端部尺寸為17m×21.3m(寬×高),長3m。散索鞍基礎采用擴大基礎。寧蒗岸錨碇比古城岸增加了纜洞,散索鞍基礎采用樁基礎。
目前,主纜常用的錨固體系有鋼支架體系及預應力體系兩種。為了減小隧道錨規(guī)模,本橋優(yōu)選預應力體系。預應力錨固體系主要分為預應力鋼絞線體系和預應力鋼拉桿體系。
預應力鋼絞線錨固體系,即主纜絲股與錨體前面的鋼制拉桿相連,拉桿通過連接平板、連接套筒預應力鋼絞線錨固在錨體上。拉桿采用40Cr 鋼,螺母、墊圈采用40Cr鋼,連接平板和連接套筒采用優(yōu)質(zhì)碳素結構鋼(鍛鋼)。錨固系統(tǒng)采用雙股錨和單股錨相結合,與主纜索股等強設計。
預應力鋼拉桿體系即將單體截面較小的預應力鋼絞線替換為40CrNiMo 合金拉桿,以增大的截面換取防腐耐久性。高強鋼拉桿錨固系統(tǒng)在型鋼錨固系統(tǒng)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由兩個子系統(tǒng)組成:一是索股錨固系統(tǒng),二是鋼拉桿系統(tǒng),兩子系統(tǒng)通過聯(lián)接器結為統(tǒng)一整體,主纜索股拉力通過聯(lián)接器平板轉(zhuǎn)換為鋼拉桿拉力,鋼拉桿拉力通過鋼墊板直接傳給錨塊混凝土。索股錨固系統(tǒng)由連接拉桿組件、連接器平板組成;索股錨固連接構造分為單索股錨固單元和雙索股錨固單元,單索股錨固單元由2根連接拉桿和單索股聯(lián)接器平板構成,雙索股錨固單元由4 根連接拉桿和雙索股聯(lián)接器平板構成。鋼拉桿系統(tǒng)由錨固鋼拉桿、后端錨固承壓螺母、前端轉(zhuǎn)換螺母等構成;錨固鋼拉桿采用表面發(fā)藍+孔道灌注純水泥漿的防腐體系。經(jīng)過綜合比較,由于預應力鋼絞線錨固體系便于本橋位施工場地受限的隧道錨施工,因而采用預應力鋼絞線錨固體系。錨固系統(tǒng)采用環(huán)氧噴涂鋼絞線,錨固拉桿采用40CrNiMo,螺母、墊圈均采用40Cr,球面墊圈、內(nèi)球面墊圈采用40Cr,錨固連接器采用45 號鍛鋼,預應力管道定位支架采用Q235 型鋼。
古城岸引橋上部結構采用(65+3×70+65)m 鋼混組合梁,后退岸接橋臺,前進岸接主橋伸縮縫,單幅橋梁寬度12.55m。寧蒗岸引橋上部結構采用(60+65+60)m 鋼混組合梁,后退岸接主橋伸縮縫,前進岸接橋臺,單幅橋梁寬度12.55m。
單幅橋跨設置2 根主梁,端支點設置實腹式端橫梁,中支點位置設置實腹式中橫梁,跨間每隔5m 設置1 道箱內(nèi)橫撐和箱間橫聯(lián),箱間橫聯(lián)和箱內(nèi)橫撐均為空腹式桁架結構。本橋鋼縱梁采用槽型斷面,鋼梁底板及上翼緣水平,腹板外傾,為適應橋面橫坡。腹板厚度14mm 沿跨徑通長不變,腹板設置三道水平加勁肋,加勁肋沿跨徑通長布置,豎向加勁肋標準間距2.5m,兩端加密。上翼緣寬500~800mm,板厚20mm、40mm,底板板寬2400mm,板厚32mm、16mm,底板設置三道縱向板式加勁肋,加勁肋沿跨徑通長布置,加勁肋尺寸隨底板厚度變化,底板設置T 型橫向加勁肋,標準間距2.5m,近中支點區(qū)域加密。中支點兩側(cè)各5m 范圍內(nèi)鋼結構底板鋪設40cm 厚混凝土,底板混凝土應在鋼結構架設完成后,橋面板施工前鋪設。
下部結構橋墩采用變截面空心方形薄壁墩、變截面實心方形墩,下設承臺及群樁基礎。兩岸橋臺為重力臺。
大東金沙江大橋為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山區(qū)超大跨徑橋梁。大橋建成后,將成為世界上山區(qū)最大跨徑懸索橋。本橋的初步設計方案可為同類型山區(qū)大跨徑橋梁的設計提供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