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吉,唐能能
(1.甘肅省慶陽市人民醫(yī)院骨一科,甘肅慶陽 745000;2.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qū)人民醫(yī)院影像科,甘肅慶陽 745000)
腰椎間盤切除術可解除突出物所致機械性壓迫、化學性刺激,改善或消除患者腰部疼痛,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重要方式[1,2],但隨訪顯示,有2.8%~25%的患者仍會因復發(fā)而再次手術治療[3]。二期翻修手術更為復雜,術后血管、硬腦膜撕裂、神經根損傷和淺表傷口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4]。3D打印技術已應用于嚴重脊柱畸形、四肢骨折和器官移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術精度,減少了并發(fā)癥。鑒于3D打印技術具備準確、直觀等特點,考慮將之用于LDH減壓術后的翻修手術可能使患者受益,本研究探討3D打印技術在復發(fā)性LDH翻修術中的有效性,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5年1月~2018年8月在本院就診的腰椎間盤切除術后翻修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既往曾行腰椎間盤減壓術,術后至少有6個月的疼痛緩解期;②MRI證實相同水平復發(fā)性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根性疼痛,患者無腰椎失穩(wěn)、退變性滑脫或椎管狹窄;③保守治療3個月病情無緩解。排除標準:①存在腰椎融合指征;②合并可能影響結果的其他治療或嚴重系統(tǒng)性疾病;③有精神疾病,不能理解研究內容者。共納入患者78例,根據治療方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8例;年齡38~69歲,平均(52.38±9.74)歲;體質量指數(23.85±3.96)kg/m2;癥狀持續(xù)時間(8.03±3.82)個月;責任節(jié)段:L3-45例,L4-519例,L5-S115例;初次手術方式:后路腰椎板開窗髓核摘除12例,半椎板切除14例,全椎板切除13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16例;年齡39~67歲,平均(53.03±8.62)歲;體質量指數(23.59±4.08)kg/m2;癥狀持續(xù)時間(8.42±3.59)個月;責任節(jié)段:L3-43例,L4-518例,L5-S118例;初次手術方式:后路腰椎板開窗髓核摘除12例,半椎板切除15例,全椎板切除12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翻修術治療,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沿原手術瘢痕處行5cm切口,逐層剝離組織和椎旁肌,充分顯露椎板和關節(jié)突關節(jié),逐層剝離組織和椎旁肌,小心剝離瘢痕組織,剝離病變間隙瘢痕組織上下的正常組織,緩慢清除硬膜外瘢痕至暴露神經根與硬膜囊,牽開神經根,顯露椎間盤,摘除髓核組織,擴大側隱窩,解除神經根卡壓,徹底松解黏連,沖洗術區(qū),留置引流管。
觀察組在翻修手術前,使用Aquilion ONE640型CT掃描儀對患者腰椎區(qū)域進行掃描,層厚0.5mm,利用Mimcs6.3軟件進行三維重建,然后將三維重建的脊柱數據轉換成STL格式文件,建立聚苯乙烯模型,模型保留脊柱內外結構的所有細節(jié),紅色橡皮泥模擬人體肌肉包裹模擬內固定的模型,塑造人體腰部大致模樣,再置于塑料盒中,用肉色布料纏繞模擬人體皮膚(圖1),術前采用該模型進行模擬切開、骨質切除等手術過程,完成輔助手術后,行翻修手術操作,手術方式同對照組。兩組患者均由同一組醫(yī)師完成手術。
圖1 腰椎三維打印模型外觀圖
收集患者手術時間、失血量及并發(fā)癥等圍手術期指標數據。術前、術后進行以下指標評價: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JOA評分、腰痛和腿痛VAS評分。JOA評分的改善率=(術前評分-術后)/(29-術前)×100%,優(yōu):改善率≥75%,良:改善率50%~74%,可:改善率25%~49%,差:改善率<25%[5]。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患者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末次隨訪時,兩組患者ODI指數、腰痛和腿痛VAS評分均較術前顯著降低、JOA評分均顯著升高(P<0.05),但上述指標的兩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以JOA評分改善率進行療效評價,觀察組優(yōu)7例,良14例,可18例,優(yōu)良率53.85%;對照組優(yōu)5例,良13例,可21例,優(yōu)良率為46.15%;兩組優(yōu)良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x2=0.462;P>0.05)。
表2 兩組患者ODI、JOA和VAS評分比較
腰椎間盤切除術可有效減輕患者癥狀和功能障礙及改善生活質量,但有較高的復發(fā)率,因減壓手術導致局部解剖結構改變,再次翻修手術時增加了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因此LDH翻修手術的結果仍存在爭議[6]。部分研究顯示,翻修手術結果并不能提高療效,但也有研究認為,翻修手術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腰部功能,50%~90%的患者可獲得滿意效果[7-8]。本研究結果支持后一種理論。
LDH的翻修術具有較高的硬膜囊撕裂發(fā)生率,研究顯示,術中硬膜囊撕裂率為16.7%,高于一期手術的5.5%[9]。Tafazal等[10]對1549例患者的回顧性研究顯示,初次椎間盤切除術中硬膜囊撕裂發(fā)生率為3.5%,而翻修術中硬膜囊發(fā)生率達13.2%;Patel等[11]的結論與之相近。研究顯示,翻修手術中硬膜囊撕裂的因素包括骨缺損、硬膜外纖維化或瘢痕、黃韌帶粘連[12]。因此,了解翻修手術患者解剖結構和潛在的異常解剖結構特點,有助于減少硬膜囊撕裂發(fā)生,本研究顯示,對照組患者硬膜囊撕裂發(fā)生率為12.82%,與上述研究類似。而觀察組硬膜囊撕裂發(fā)生率雖然低于對照組,但兩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一方面考慮與本研究樣本量過少有關,另一方面考慮3D打印快速成型技術可提供高度準確的骨缺損和骨贅生物的詳細信息,但對于椎間盤、脊髓及神經等信息的提供相對缺乏,因此,3D打印技術對硬膜囊撕裂發(fā)生率的影響尚需要納入更多樣本進一步研究。
3D打印快速成型技術可提供骨缺損和骨贅生物的詳細信息,可幫助術前制訂手術計劃,并且可在模型上模擬手術,增加手術醫(yī)師的熟練程度[13]。任鵬飛等[14]研究顯示,應用三維打印模型進行術前模擬,可幫助手術醫(yī)師在復雜脊柱畸形手術中識別重要解剖標志,降低螺釘錯位和并發(fā)癥風險,縮短手術時間。劉少華等[15]在12例脊柱畸形患者的研究中顯示,3D打印模型可提供更準確的形態(tài)測量信息,有助于制訂手術計劃、改善術中導航和加強患者教育。本研究也支持3D打印技術在腰椎間盤翻修術患者中的應用,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和失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這可能與3D模擬手術及對骨形態(tài)的直觀了解有關。
本研究中未觀察到兩組患者JOA、VAS評分和ODI指數的差異性,考慮到與本研究的手術者臨床經驗豐富,經常處理復雜病例,而對照組患者術前雖未使用3D打印模型進行模擬和輔助制訂手術計劃,但術前仍需進行三維CT重建,因此雖然手術時間延長,但仍可有效完成減壓手術。
綜上所述,在腰椎間盤切除術翻修前采用3D打印技術,可減少手術時間和術中失血量,本研究不支持該技術可改善相關療效指標,現階段與三維CT重建相比較,3D打印的主要優(yōu)勢在于減少術中創(chuàng)傷,而非術后功能改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