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麗萍
在我國學前教育領域,“入學準備”大多與“幼小銜接”并提,二者界限模糊。2021年3月底,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文件中附帶了《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將“幼小銜接”劃歸為兩項相互聯(lián)系又重點各異的工作:一是由幼兒園引導的“入學準備”工作,二是由小學實現(xiàn)的“入學適應”工作。兩個階段的工作均包含身心、生活、社會、學習四大領域。
無論是“入學準備”還是“入學適應”,都離不開家長的參與。因為家長是孩子完成銜接過程的持續(xù)陪伴者,也是在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之間的重要溝通者,家長的態(tài)度和行為直接影響幼兒入學準備的進程與效果。研究顯示,多數(shù)家長對幼兒的入學準備認識較為片面,更加重視幼兒的基礎性知識學習,而對幼兒的運動發(fā)展、操作能力培養(yǎng)等關注不夠。家長一方面認為兒童的入學準備更應該看重非學業(yè)能力,另一方面仍然給孩子報各種學前班,從而導致家長盲目跟風,讓孩子超前學習,“小學化”傾向嚴重,打擊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家長的這種從眾行為雖然不值得提倡,但也體現(xiàn)出他們極其渴望參與幼兒入學準備活動的愿望。
我園自評選為“幼小銜接實驗園”以來,一直高度重視家園合作在幼兒入學準備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堅持從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學習準備四個方面著手,采用持續(xù)性計劃與關鍵性活動相繼、日常保教與專項活動相結合的方式,探索家園雙向互動的入學準備策略,用科學的方法助力幼兒入學準備。
一、家園合力,幫助幼兒做好入學的身心準備
《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中有關身心準備的發(fā)展目標包括:向往入學、情緒良好、喜歡運動、動作協(xié)調(diào)。為了幫助幼兒順利入學,讓幼兒做好身體和心理兩方面準備,我園引領家庭從以下三個方面采取行動。
(一)堅持運動,增強體質(zhì)
良好的身體素質(zhì)和心理適應能力是開啟新的學習階段的堅實基礎,也是長期鍛煉和調(diào)和的結果。我園始終將“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fā)展”作為開展一切保教活動的主要任務。為了逐步增強孩子的體質(zhì),教師從幼兒入園初期就與家長一起制訂了小、中、大三個年齡階段的“家園運動計劃”。
(二)關注情緒,平衡心理發(fā)展
除了強健幼兒的體質(zhì)之外,我們還要關注幼兒的心理發(fā)展,從小班的“情緒記錄墻”到中班的“情緒宣泄小屋”再到大班的“情感交流空間”,一步步引導幼兒關注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變化,選擇適當?shù)男问奖磉_情感,探索控制自己情緒的方法。幼兒園在輔助幼兒心理發(fā)展的過程中,一定要爭取家長的配合。我園根據(jù)幼兒心理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特征,召開相應的“幼兒心理發(fā)展與家庭教育”主題家長會,幫助家長了解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心理特征、思維方式,并鼓勵家長做孩子的榜樣,在家庭中營造和諧溝通、平等交流、合理表達情緒及自己內(nèi)心想法的良好氛圍。
(三)三方聯(lián)動,激發(fā)入學興趣
大班是幼小銜接的關鍵期。我們組織大班幼兒參觀了附近的小學,親身了解小學的環(huán)境、規(guī)則和學習內(nèi)容,還邀請了幾名小學生來園介紹小學的特色活動及學習趣事,激發(fā)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同時,我們根據(jù)“家中是否有小學生”這一具體情況將家長分為兩組,分別召開家長會。一方面,建議家中沒有小學生的家長不要用小學“嚇?!焙⒆?,避免對孩子說“你快珍惜吧,上小學就不能玩了”“不用你不聽話,等小學老師收拾你”“要是考試沒考好,你就等著挨揍吧”之類的消極言語;另一方面,建議家中有小學生的家長正確對待小學生的學習任務,不苛求小學生的成績,不將小學教師形容得過分嚴苛,以免幼兒對上小學產(chǎn)生恐懼情緒,抵觸入學。家長可以向幼兒介紹小學學習的豐富性,聊一聊自己上小學時的趣事,說一說和老師、同學之間的感情,讓幼兒感受到小學生活是值得期待的。
二、家園同步,強化幼兒入學的生活準備
《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中有關生活準備的發(fā)展目標包括:生活習慣、生活自理、安全防護、參與勞動。生活準備要求個體具備初步的照顧自己的能力,在這種能力的輔助下開展新的學習活動,由幼兒園保教結合的模式向小學教育模式過渡,幼兒的生活則由成人照料過渡到自我服務。
(一)培養(yǎng)服務能力,樂于參與勞動
孩子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后要面對的最直觀的問題就是生活模式的轉(zhuǎn)變。通常來講,小學的師生比更低,這意味著相較于幼兒園教師而言,小學教師要看顧更多的孩子,分散在每個孩子身上的精力極為有限,因而需要孩子進行自我服務、彼此服務。此外,小學的課程安排更加緊密,很少有緩沖等待的時間,因此需要孩子有一定的時間觀念,做事不拖沓。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在學前期形成的生活習慣就是他們適應小學生活的關鍵。
我園一向注重培養(yǎng)幼兒自我服務、為他人服務的意識和能力,在小班幼兒適應園所環(huán)境后,教師會借助“娃娃家”區(qū)域活動、角色扮演游戲、圖書和視頻等途徑,向幼兒滲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觀念;同時建議家長減少包辦代替,讓孩子在家也能像在園一樣獨立進餐、自己穿衣、自主整理玩具。對于中班幼兒,教師抓住幼兒好模仿的年齡特征,向其滲透勞動技能,在班級設置“值日生制度”,調(diào)動幼兒的勞動積極性;同時建議家長在家中準備適合幼兒使用的清理工具,帶領幼兒一起勞動。經(jīng)過將近一年的鍛煉,升入大班以后,幼兒的勞動技能已經(jīng)較為熟練了,此時我們會在“值日生”的基礎上增設“值周衛(wèi)士”,“值周衛(wèi)士”負責全園的晨間接待、晨間廣播等工作,在疫情期間還肩負著護送小班弟弟妹妹順利入班的重任;同時我們也會定期組織幼兒和家長志愿者到社區(qū)清理垃圾、植樹種花,培養(yǎng)幼兒為他人服務的意識。
(二)家園作息規(guī)律保持同步
與自我服務、為他人服務活動共同發(fā)起的還有“幼兒園、家庭同步作息時間表”?!巴阶飨r間表”由各年級組家委會制訂,大致參考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同時兼顧多數(shù)家長的工作時間,為家長提供了假期帶娃的時間參考??紤]到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不同,我們沒有要求家長必須嚴格執(zhí)行“同步作息時間表”,只是希望能夠為家長提供一些家庭教育線索。令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在“同步作息時間表”發(fā)布的半年后,有家長向我們反饋:寒假初期,孩子每天無所事事,不是看動畫片就是玩小游戲,家長一方面沒有時間陪孩子,另一方面也不知道帶孩子做什么活動,十分迷茫。不久,家長放年假了,又看到老師在家長群里發(fā)消息建議執(zhí)行“同步作息時間表”,就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執(zhí)行。開始執(zhí)行的時候有些困難,尤其是“早起”這一項,大人和孩子都堅持不下來。但是,考慮到合理的作息確實能提高生活質(zhì)量,家長就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同步作息時間表”稍加改動,然后繼續(xù)執(zhí)行。如今,全家人每天的生活不僅過得十分充實,而且形成了早睡早起、今日事今日畢等良好生活習慣,受益匪淺。
三、家園聯(lián)動,豐富幼兒入學的社會準備
《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中有關社會準備的發(fā)展目標包括:交往合作、誠實守規(guī)、任務意識、熱愛集體。社會準備在于幫助幼兒學習如何協(xié)調(diào)個人與他人、個體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幼兒園和家庭聯(lián)合,共同幫助幼兒去自我中心,可以讓幼兒更好、更快地適應小學生活。
(一)共商約定,增強規(guī)則意識
眾所周知,幼兒升入小學后積極遵守班規(guī)、校紀,會更容易贏得同伴和老師的認可。我園一方面注重向幼兒滲透規(guī)則意識和任務意識,另一方面設計了“我們的約定”家園聯(lián)動活動,包含“幼兒園公約”“班級公約”“家庭公約”“游戲約定”“守約標兵”五個子項目?!拔覀兊募s定”旨在強化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和任務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幫助其做好入學前的社會準備。
(二)挑戰(zhàn)自我,感受集體力量
為了增強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激發(fā)其集體精神與挑戰(zhàn)精神,我園在家長的支持與幫助下特別為大班幼兒籌備了“勇敢者之夜——終極挑戰(zhàn)”活動,邀請幼兒傍晚來園參與團體游戲、分組探險尋寶、共享篝火晚宴,并在沒有家長陪同的情況下挑戰(zhàn)在幼兒園留宿一夜?;顒忧?,我們做了充分的物質(zhì)準備,并且多次與家長溝通,幫助家長做好心理建設——相信孩子足夠勇敢,能夠在群體中擊敗孤獨與未知;相信孩子足夠自立,能夠在引導下完成睡前活動并獨自入睡;相信老師會像家長一樣,守護孩子夜晚安然入夢?;顒赢斕?,孩子們一起游戲、尋寶、載歌載舞、享用美食,全然無畏夜幕的侵襲。直至夜深就寢時,孩子們?nèi)匀粚顒舆^程念念不忘,意猶未盡地與伙伴分享活動中的見聞,慢慢進入夢鄉(xiāng)。這不僅是孩子的“勇敢者之夜”,更是家長的“勇敢者之夜”。起初,有的家長擔心孩子晚上怕黑、怕蚊蟲而哭鬧著要回家,還特意打電話向老師詢問情況。但是,當家長從錄像和照片中看到孩子活躍的身影、開懷地大笑、恬靜的睡顏時,他們的一切顧慮和擔憂都一掃而光了。家長們驚訝于孩子的勇敢和在集體中的變化,也感謝教師的用心設計和精心籌備,同時也意識到自己曾經(jīng)“小瞧”了孩子,表示以后會更加信任、尊重孩子。
四、家園協(xié)調(diào),引導幼兒做好學習準備
《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中有關學習準備的發(fā)展目標包括:好奇好問、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做好學習準備不僅可以為幼小銜接工作服務,更有益于個體終身發(fā)展。
家長最關心的入學準備問題主要集中在學業(yè)方面,雖然關注學業(yè)并無過錯,但部分家長的認知非常片面,過于重視孩子的基礎性知識學習,忽略了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品質(zhì),有些激進的家長甚至成為培養(yǎng)幼兒學習品質(zhì)的主要沖擊力量,阻礙了幼兒的學習準備。我園以“從生活開始,用文化浸潤,養(yǎng)生存潛能,育幸福人生”為育人目標,除了常規(guī)的在家長會上宣傳“科學銜接,平穩(wěn)過渡”之外,還堅持在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保教活動、儀式慶典等活動中巧設探索契機,引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其學習潛能。同時,我們也希望借助這些形式潛移默化地向家長滲透“幼兒之‘學’,源于生活,始于興趣,重在過程”的觀點,啟示家長守護幼兒的天性,遵循幼兒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教師一起幫助幼兒做好入學學習準備。
(一)記錄活動過程
過程性的教育價值往往容易被忽略,然而正是這些過程讓教育結果更加多樣化,幼兒的所感和所得也是在過程中才更顯清晰。因此,我園非常注重活動的過程。例如,在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我們化“展示墻”為“記錄墻”,將主題活動的思路、過程、結果一步步記錄在墻上,引導幼兒經(jīng)常回顧和反思。教師和幼兒也可以隨時利用繪畫、符號、文字等形式將自己在活動中的困惑、思考和感悟記錄在墻上,大家相互討論交流?!坝涗泬Α辈粌H服務于本班幼兒和教師,而且為家長、幼兒園其他成員及來園參觀的客人還原出真實的主題活動過程,引發(fā)了大家的興趣。
(二)指導親子閱讀
在小學教育中的語文教學方面,對兒童的閱讀量、閱讀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閱讀是一項需要從小開始并長期堅持的活動。在保教活動方面,我園大力倡導開展親子閱讀,呼吁家長每天至少抽出15分鐘的時間陪伴孩子閱讀,每日在家長群中“打卡”,記錄美好的親子閱讀時刻。而且,我園每年都會開展“讀書月”活動,不斷強化親子閱讀。同時,我們會建議家長選擇購買圖多字少、畫面精美、情節(jié)簡單、適合孩子理解的繪本,并且采用講述、繪畫、表演等形式豐富幼兒的閱讀過程,全家共同參與閱讀,逐步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經(jīng)過幾年的堅持,幼兒的閱讀量、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都獲得了顯著提升。
(三)增強教育生活性
幼兒教育需要與生活保持密切聯(lián)系。我園借鑒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理念探索出系列家園互動活動——“生活中的數(shù)學”,從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引導幼兒學習數(shù)學知識,在此過程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的魅力,提升各方面能力。例如,大班社會活動“逛菜市場”?;顒忧?,幼兒圍繞“菜市場”展開了討論,并確定了任務:每個幼兒在菜市場找到10種不同的蔬菜,并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每個幼兒用10元錢買菜,并記錄每種菜的價格和所用錢數(shù)。隨后,教師和家長進行溝通,請家長配合幼兒園工作,帶領幼兒逛一次菜市場。一周以后,幼兒來園進行反饋。對于幼兒而言,本次活動涉及計數(shù)、二級分類、10以內(nèi)分解、比較等數(shù)學知識,同時鍛煉了他們書寫記錄、與人溝通的技能,并且增加了“貨比三家”的生活經(jīng)驗。對于家長而言,本次活動給了家長參與幼兒學習過程的機會,讓家長感受到幼兒帶著任務逛菜市場的激動心情,見證了幼兒在生活中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時刻,從而反思自己的“學習準備觀”。
(四)引發(fā)書寫興趣
前書寫能力是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方面。幼兒在達到一定生理成熟的基礎上,可以逐步掌握書寫技能并熟練地書寫簡單的漢字。我園專門為大班幼兒舉辦了“開筆禮”,以引起幼兒對書寫的重視,激發(fā)其書寫興趣。同時,我們鼓勵家長帶領幼兒來到文廟孔子文化園,讓幼兒懷著崇敬之心完成凈手、上泮橋、欞星祝福、金聲玉振、殿前正禮、朱砂啟智、執(zhí)筆釋德等七項儀式?;顒又?,無論是幼兒、教師還是家長,都或多或少被中華文化的魅力所震撼,對書寫生發(fā)敬意與向往,從而喚起書寫興趣,萌發(fā)書寫意愿,為日后的小學生活做好書寫方面的準備。
總之,入學準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幼兒園三年的點滴積累;入學準備也不僅僅局限于幾次特殊的活動,而是需要滲透于日常保教工作之中;入學準備更不是幼兒園的獨角戲,而是家園合作、共同努力的結果!
參考文獻
[1]Dockett S,Perry B. Transitions to School:Perceptions,Expectations,Experiences[M].Sydney:UNSW Press,2007.
[2]Sheridan,Susan M,Knoche L L,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Parent Engagement on Early Language and Literacy:The Getting Ready Intervention[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2011(49).
[3]李敏誼,劉麗偉.幼小銜接與家長參與:國外研究的新進展[J].比較教育研究,2014(9).
[4]翁琳,趙秀麗,馬早明.家長幼兒入學準備觀念的差異——基于中美日三國幼兒家長的實證比較[J].教育學術月刊,2021(1).
[5]俞文,涂艷國,李露,等.兒童健全成長取向下幼小銜接教育觀差異分析——基于主要利益相關者的調(diào)查[J].學前教育研究,2019(4).
334550033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