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燕
《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這為我們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方式、落實核心素養(yǎng)提供了指導。
一、融合:基于反思,生成策略
近年來,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科素養(yǎng),我們在教學中嘗試進行歷史大單元教學。隨著實踐的深入,我們不斷反思:在單元教學中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讓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何讓學生主動地建構知識,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
基于實踐與反思,我們開始探索項目化學習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將歷史單元教學與項目化學習融合,開展項目化主題單元教學。通過任務驅動,學生以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的方式,發(fā)現和解決問題,共同完成任務,在真實的情境中實現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yǎng),進而促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生發(fā)。
這樣的教學策略通過單元教學整合知識,深度建構,通過項目化學習解決問題,實踐運用。二者有機融合,通過指導學生圍繞主題任務開展合作探究,提升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的。
二、實踐:基于案例,形成模式
我們結合歷史教學的特點,打破教材單元原有結構,對課時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匯整成一個統(tǒng)一的歷史主題任務,統(tǒng)領整個單元知識內容,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討論展示交流,發(fā)現解決問題。歷史項目化主題單元教學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一)任務發(fā)布:明確任務,自主合作
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有4節(jié)課,主要講述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華民國的建立等內容,涉及的知識點多而細碎,學生識記理解比較困難。因此,我們打破本單元原有結構,以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革命歷程為主線,設置主題任務:建立孫中山的人物傳記目錄并為之做一篇序言,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這一時期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
上課時,教師發(fā)布學習任務:孫中山是本單元貫穿始終的人物,他一生致力于中國的革命事業(y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為《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這本書編寫目錄,并做一篇序言。任務發(fā)布后,學生進行分組研討,在這一過程中將知識學習轉換成真實問題的解決,教師教的過程轉變成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
(二)知識建構:主干梳理,體系建構
為完成學習任務,學生首先要對單元知識進行主干梳理、體系建構。這需要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自主學習,通過年代尺等工具概括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中華民國成立的基本史實;然后通過學生展示、小組合作補充完善,將零散的知識梳理整合起來,厘清事件的基本脈絡、因果聯(lián)系,形成清晰的知識結構。
在此基礎上討論:要編寫孫中山先生的傳記《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你將收錄哪些事跡?對照年代尺進行查找,合作完成傳記目錄。
在完成過程中,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得到激發(fā),不斷產生新的問題,想要了解更多知識。學生在梳理課本知識的同時進行持續(xù)深入的探索,共疑共思,繼續(xù)探究本單元更細節(jié)、更具體的內容,通過網絡、報刊等途徑主動搜集查找相關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深度加工。
(三)詮釋表達:遷移運用,自主表達
學生對單元知識進行加工、匯總,初步形成《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這本書的框架及目錄。接下來要完成為這本書做一篇序言的任務,實現對知識的整合運用,自主進行詮釋表達。
唯物史觀指導我們要全面、客觀、辯證地觀察、評述歷史人物,學生在充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基礎上,以歷史體驗者的姿態(tài),將人物置于時代背景下進行分析思考,深刻體驗革命歷程的艱難曲折,感受歷史人物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艱難抉擇、責任擔當,進而感悟事理,生發(fā)情懷,在知識、能力和情感等多方面獲得發(fā)展。
學生用自己飽含感情的文字,概括孫中山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以曲折的史事發(fā)展塑造出豐滿的人物形象,實現知識的應用和遷移,汲取人生智慧和能量,打開深度學習之門。
(四)展示交流:合作分享,反饋完善
學生的作品首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展示,組員相互進行評價分享,找到優(yōu)點和不足,對作品進行改進完善,然后在班級、年級層面展評優(yōu)秀作品。
三、反思:總結省思,改進提升
歷史主題單元教學培養(yǎng)學生從整體角度思考問題,在對史事的全面認知與把握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整個學習過程掌握在學生自己手中,主動建構、多維合作、持續(xù)探究,為創(chuàng)造性學習和歷史核心素養(yǎng)落地提供可能。在實踐探索中,我們有了以下幾點感悟。
(一)高質量的學習任務設計是項目化主題單元教學的首要前提
項目化主題單元教學的高效開展,首先要有高質量的項目化學習任務設計。高質量的學習任務就像觸發(fā)器,能迅速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機,點燃學生的熱情,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實現學習建構與實踐運用的高度統(tǒng)一。
(二)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建構是項目化主題單元教學的基礎
項目化主題單元教學建立在學生對知識與能力主動建構的基礎上,這一過程不是學生對知識內容進行簡單的歸納加工,而是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準確把握課程內容,運用有效工具,通過鞏固、轉換和內化等過程將知識進行深度加工。故而要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邏輯關系對知識進行梳理、提煉、重構、闡述、解釋、遷移,加工成有意義的、完整的知識。
(三)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是項目化主題單元教學的目標
項目化主題單元教學最終指向學生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價值觀念的培育,指向學生問題解決能力、遷移運用能力和融合創(chuàng)新能力的生成。這不僅幫助學生實現從認知歷史到表達歷史、展示歷史的轉變,還可借此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總結能力、遷移運用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歷史核心素養(yǎng)。
(四)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fā)展是實踐探索的最大收獲
項目化主題單元教學的實施,顯著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研究能力和設計能力,極大提高了學生參與、合作、探究的興趣,使學生具備融合、實踐、創(chuàng)新的能力,更深入地聯(lián)系現實、聯(lián)系社會、聯(lián)系生活,接近歷史、理解歷史、探索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