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方
人教版美術鑒賞教材第二課《傳統(tǒng)藝術的根脈之玉器》有言,“大圭不琢”“返璞歸真”“君子比德于玉”等。古人佩玉,是時刻提醒自己要注重道德,講究情操。如今佩玉的人比較少,但道德追求依然是中華兒女永不更改的內在品質。師德師風建設影響著學校的未來。作為一名高中美術教師,除了要具備基本的專業(yè)知識素養(yǎng),還要有道德藝術修養(yǎng),要利用美術學科優(yōu)勢教育學生。
扎實技藝,樹立師德
馬卡連柯說:“學生可以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諒老師的不學無術?!痹鷮嵉膶W識是教師最基本的素養(yǎng)。有一次,我激情澎湃地給學生講西方現(xiàn)實繪畫時,一名學生突然說:“老師,你能不能在黑板上給我們示范一些現(xiàn)實繪畫?”我已經(jīng)長時間不練習了,只能把這個提問搪塞過去。事后反思,我想我錯過了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
具備扎實的本體性知識和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是師德的載體。教師要以更高的視角去引導學生,提高學生的審美,陶冶學生的情操。
在日常教學中立德育人
《禮記·文王世子》有言:“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苯處煵粌H要傳授學生知識,還要讓學生知曉立身處世的品德。以美術課為例,在鑒賞素描作品《血衣》時,教師除了讓學生掌握這幅作品的藝術語言,更要讓學生體會20世紀40年代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進行土地革命的道德情懷;在鑒賞唐朝的楷書作品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會柳公權等人的“心正則筆正”。
不忘初心,以美育人
明朝奇書《菜根譚》中說:“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教師也是如此。只有不忘育人初心,牢記教師使命,才能提高教學質量。西班牙繪畫大師畢加索從年輕時期的寫實畫風到79歲時的立體派畫風,一直是在做減法。看過他成熟時期作品的人也許認為這和涂鴉沒什么區(qū)別,但畢加索曾說過自己用了一生的時間去研究如何像孩子那樣去畫畫。意大利雕塑家米開朗基羅80多歲還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前進,最后完成了聞名于世的西斯廷教堂壁畫《創(chuàng)世紀》。在鑒賞名家作品時,這些美術故事無形中也起到了美育作用。
關心學生,仁愛育人
子曰:“仁者,人也?!苯處熞腥蕫壑?。如果教師只是機械地完成40分鐘的教學,沒有深入了解學生,就會造成師生關系疏離。因此,我們應該注意將教與學為中心的教育關系融入些以情感為中心的心理關系。嚴格要求是教師的責任,傾心幫助是朋友的熱忱,學生在嚴慈相濟、良師益友的環(huán)境中才能健康成長?!叭紵粜iL”張桂梅的事跡為什么感動著每一個人?就是因為她將學生視如己出,將教育事業(yè)褪去了繁復的“外衣”。這種仁愛之心應是每位教師所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