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治平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在自讀課部分的比重有所增加,如何上好自讀課呢?“以生為本”的任務驅動式教學,具體來說就是在充分落實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基礎上,以任務為載體驅動學生合作探究,真正落實自主閱讀,讓閱讀真實發(fā)生在課堂。下面以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自讀課《夢回繁華》為例,重點講講“以生為本”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自讀課中的實際運用。
運用“以生為本”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科學布置閱讀任務,契合學生閱讀認知水平,便于學生參與多種形式的學習任務,鞏固和提升閱讀質量,促進學生深度閱讀。
本單元主要學習事物說明文,掌握說明文的特點,學習如何將一個事物介紹清楚。《夢回繁華》介紹了《清明上河圖》這幅傳世名畫的主要內容和藝術特點,作者從這一國寶級畫作的背景、作者、畫卷內容、藝術特色和歷史價值等方面逐一展開敘述,重現(xiàn)汴京繁華景象。學生在本單元已學過三篇說明文,對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已基本掌握,本課主要以學生自讀為主,任務驅動,自主學習。根據(jù)學情、課標要求及單元要求,將課堂目標定為: (1)把握說明對象,明確說明方法,梳理說明順序,概括文章內容,理解文章結構。 (2)品味文章語言,體會其既有科學性又富有文學色彩的語言特點。 (3)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聯(lián)系生活,弘揚民族文化。
依據(jù)教學目標,制定“學習任務單”,共分為三個部分:課前自讀理清文本;課上細讀合作探究及實踐;課后練習鞏固,深度閱讀。
《夢回繁華》學習任務單課前學習任務任務一自讀理繁華請用你喜歡的方式瀏覽課文,抓住文章關鍵語句,理清文章層次,填寫相關內容任務二暢想幻繁華想象自己心目中的繁華盛世,并進行文字描述課上學習任務任務一細讀說繁華請仔細閱讀文章的3、4自然段,從段落結構、語言特色、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等角度任選其一,在文中進行圈點勾畫,做好批注,先獨立思考,后小組合作,最后由小組代表總結發(fā)言,闡述本組觀點,并在紙上做好記錄任務二回歸敘繁華請模仿本文的語言,運用本單元學到的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向大家介紹這幅鼓浪嶼日光巖圖課后學習任務任務一浮世惜繁華請你完成課外閱讀《中國青綠山水畫的絕響》練習題,感悟文中介紹《千里江山圖》與課文介紹《清明上河圖》的異同 任務二泛讀憶繁華推薦閱讀:《〈清明上河圖〉的故事》《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
課前發(fā)放學習任務單,明確各項任務,教師要讓學生形成更多的自讀體驗,課前預習應該幫助學生感受文章的精彩紛呈,快速掌握文本,提高課堂效率。在這篇自讀說明文中,疏通文意,明確說明對象,把握說明順序是最基礎的任務,也是最重要的任務。除此之外,自讀課需要給予學生更多的閱讀時間和空間,通過教師展示的幾張動態(tài)圖,學生可以看到繁華的街道上人來人往,這幅長卷記載了各式人物550余個,驢、馬、牛、騾各類牲畜五六十匹,在圖片展示過程中,已經(jīng)有學生開始對《清明上河圖》進行討論……通過課前預習任務,學生對文本產(chǎn)生濃厚興趣,在任務驅動下,學生的預習效果良好。
通過“以生為本”任務驅動式教學,將閱讀以“任務”的形式布置下來,給予學生閱讀時間、空間,創(chuàng)設小組合作互助的閱讀氛圍,深化學生探究式閱讀。筆者將這節(jié)課的任務總括為以下幾點:(1)同桌互查、全班檢測:檢查預習任務中的字詞學習情況及課前任務完成情況。(2)小組合作、全班討論:利用思維導圖,疏通文意,明確說明順序,概括文章內容,理解文章結構。(3)個人思考、陳述:理清文章思路。(4)小組互助探究、學生展示:理解文章的說明方法,品味文章的語言特點。(5)先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拓展閱讀,聯(lián)系生活,弘揚民族文化。(6)個人練筆、小組評價:以生活實景為例,檢測說明文掌握情況。
首先,利用本冊教材中的名畫《富春山居圖》導入疑問:如何介紹畫作?學生快速感知怎樣介紹畫作,同時,明確本文的體裁是說明文,說明對象為《清明上河圖》,學生清楚本文是基于說明事物寫成的事物說明文。接著,初讀課文,理清行文思路。學生快速瀏覽,整體感知課文。能夠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認清文章邏輯順序和空間順序相結合的特點。隨后,細讀課文,品味語言。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重點品析文章的3、4自然段,從段落結構、語言特色、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等角度任選其一,學生在文中進行圈點勾畫,做好批注,先獨立思考,后小組合作。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加強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能夠通過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等多種學習方式,進一步了解文章的語言特色,讓學生能夠理解本文語言既有科學性又富有文學色彩的特點,加強品味說明文語言的魅力。最后,以小組競賽的形式,鼓勵學生上臺展示并發(fā)言。學以致用,鞏固學習成果。
興趣激發(fā),教學吸引,反饋與評定是必不可少的。 課程后半段,基于說明文的文本特質,拓展主題與情感,以學生為中心,深入激發(fā)學生的邏輯思維,讓學生思考“誰夢回”,深刻理解歷史的變遷、體味畫作背后的懷傷之感,以史為鑒,為祖國繁榮昌盛而繼續(xù)奮斗。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審美與創(chuàng)造的能力。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設置任務:談談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幅圖、一座橋、一個雕塑等物品,以學生熟悉的“同安文筆塔”“廈門跨海大橋”“鄭成功雕像”等圖為例,將學生的日常生活融入到說明文學習中,能讓學生引起共鳴,激發(fā)學習熱情。課堂教學結束后,布置兩個課后任務:精讀練習《中國青綠山水畫的絕響》,閱讀推薦《〈清明上河圖〉的故事》《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這兩個任務既有與課文息息相關的精練題目,又有拓寬視野的后續(xù)故事,能夠行之有效地鞏固課堂知識,并延伸到課外,增加閱讀深度。
從學生交流、展示和評價(過程性評價)及課堂作業(yè)(終結評價)的完成情況來看,本堂課的預設任務基本完成?!耙陨鸀楸尽比蝿镇寗邮浇虒W在自讀課上的運用,將課堂分為任務前、任務中、任務后三個階段,以目標和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任務為載體,驅動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以練習促進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真正落實自主閱讀探究模式,增添了課堂學習的樂趣,提升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及團隊協(xié)作的能力。當然,“以生為本”任務驅動式教學還需要兼顧學生個體差異,加強個別指導,優(yōu)化教學評價,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