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連防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青陽鎮(zhèn)醴泉小學,山東 濱州)
目前,多口述理論知識、少動手實驗的教育模式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還占主導地位,教學模式枯燥,教師在臺上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在臺下學得頭暈目眩、不知所謂,極大地降低了課堂利用率。我國在20 世紀末提出教育改革,鼓勵教師推陳出新,改變教學方式,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新知識。教學方式的改變要貼合學生身心特點,符合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積累與能力水平,改變學生固定的學習方法。教師在課堂上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繼而增強學生學習信心,強化學習動力,奠定學習基礎,最終收獲成就感。因此,小學科學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成為教師新的教學任務。
教師在講授新知識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投入課堂學習中,組建討論小組,人數(shù)控制在4 人以內(nèi),提出具體問題,鼓勵學生思考、進行討論,學生必須開動大腦,將自己所知道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不僅能鍛煉思維邏輯,還能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渴望。討論前,他們利用課外時間大量閱讀文章、查找資料,豐富自己的大腦,通過小組探討聽取同學不同的見解,也能很好地形成判斷性思維。以教育科學出版社五年級上冊《風的作用》為例,在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內(nèi)容的過程中,應注意通過團隊探討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性思維意識,促進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已有的認知能力探討風的作用,進而對大自然的神奇力量進行體會。此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放大鏡、砂紙、砂巖等開展小組實驗,以此對地球表面受到風的影響進行認知,并逐步幫助學生認知受風的作用的影響,地球表面被改變,而這也是一種自然遺產(chǎn),有助于人類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讓學生通過對本知識點的理解,提高判斷思維能力。
課堂討論增加了學生與課堂的黏合度,并能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協(xié)作精神。學生之間是樂于合作的,但以往的課堂氛圍不利于這種合作的發(fā)展,主要是教師與學生一對一的問與答,利用小組討論可以讓小組共同思考問題、解答問題。以教育科學出版社五年級上冊“火山噴發(fā)的成因及作用”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導模式,啟發(fā)小組學生思考火山噴發(fā)的成因及作用,以此在提高學生對知識問題進行認知的層面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教師可以讓每個小組的學生自主思索用何種材料作為火山噴發(fā)的實驗素材并自主開展實驗,在實驗結束后可以對實驗創(chuàng)意、過程、結果進行模擬,以此提高學生的合作實驗能力。
培養(yǎng)學生信心,是教師每時每刻都要注意的問題,很多時候,學生的信心是在學習中被打擊掉的,重視并保護學生信心,是教師在科學教學中首要考慮的問題。以教育科學出版社五年級上冊“時間在流逝”為例,教師可以在導課環(huán)節(jié)通過一個小謎語開展教學:“能過去,回不來,摸不著,看不見,跑得快,沒有腿?!蓖ㄟ^趣味性較強的活動,營造活躍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專注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然后,對學生引出時間的概念,并讓學生估算時間長度,提高學生對時間的感知能力。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在黑板上寫出問題并解答問題,學生在臺下記筆記,課后回家進行練習,但有些實驗因為工具的不同結果會有偏差,導致學生缺少動手實驗的機會。以教育科學出版社五年級上冊“我們的身體”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近五年的照片,然后進行對比,使學生通過照片了解自己身體的變化,看到自己逐漸長大的過程。這種實驗具有較強的真實性,增加了學生實驗學習的機會,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愿。
在當代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開展多方面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課堂參與感,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運用小組式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性思維、團結合作精神;開展“小講師”活動,培養(yǎng)學生自信,奠定學習基礎,學生收獲成就感,強化學習動力,極大地提高了教師課堂利用率,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創(chuàng)新人才做好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