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興國
(甘肅省定西市岷縣清水學區(qū),甘肅 定西)
在科技和教育快速發(fā)展的當下,農村小學傳統(tǒng)的學科課程教學方法已經遠遠難以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因此,農村小學教師需要對學科課程教學進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掌握影響學科課程開展的重要因素,以全面提升學生信息技術與學科能力為目的,采取有效的方法,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F(xiàn)階段,農村小學教師必須充分掌握學科的特點和要求,圍繞教學宗旨與課程標準,充分對實際的教學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優(yōu)化。另外,還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接受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進行學習,并根據(jù)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況進行多元化信息技術的有效選擇。這樣不僅能夠推動學科課程教學的信息化和數(shù)字化發(fā)展,也使實際的學科課程教學能夠取得較為理想的成效。
受以往農村小學學科課程教學的遺留問題和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一些教師仍然習慣于以教材為主,將教學中心放在重難點知識和操作理論的講解方面,要求學生對每一個教材知識點進行死記硬背,以期使學生能夠對相關內容產生深刻的印象。這樣的教學形式收效甚微,還容易使學生對枯燥、單一的學科課程教學內容產生抵觸和厭倦。基于此,教師必須透徹掌握教材,掌握教學重難點,充分圍繞教材主題,對相關教學內容進行深度的拓展和創(chuàng)新[1]。教師可以收集一些學生生活中與學科課程有關的事件或者例子,將其整合為信息技術教學資源,并引導學生從熟悉事例入手進行抽象理論知識的學習。也可以利用網絡渠道來收集與學科課程教學有關,且具有較高的地域性、豐富性的教學素材,根據(jù)教學目標來對其進行篩選;或是直接通過課程資源數(shù)據(jù)庫來獲取相應的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把握適當?shù)臅r機進行導入,讓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層面入手來進行學科課程學習。
信息技術不僅能夠快速采集不同空間和時間中的重要學科課程教學信息,同時還能夠有效轉變課堂教學形式,使實際的學科課程教學更具趣味性、交互性、創(chuàng)新性。基于此,農村小學教師需要對以往的學科課程教學流程進行全面了解,充分掌握學生的形象性思維發(fā)展優(yōu)于邏輯思維發(fā)展的特性,對與課程有關的音頻、圖片、動畫、視頻等資源進行整合,利用信息技術來對其進行處理。然后,掌握學科課程的理論教學目標和實踐操作目標,為學生創(chuàng)設與之相適應的課堂教學情境。
例如,在進行“圖文并茂的幻燈片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端午節(jié)的幻燈片,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端午節(jié)的起源,以及不同地區(qū)端午節(jié)的風俗與習慣,全面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和興趣。然后,教師制作微視頻,引導學生認識軟件功能區(qū),以及制作幻燈片所需的工具,向學生演示在幻燈片中插入圖片和藝術字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練習。教師也可以結合情境讓學生思考“如何在已有幻燈片中插入新幻燈片?”鼓勵學生參考插入圖片和插入文字的方式來進行練習,根據(jù)學生的課堂練習情況來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受各種因素的作用和影響,班級中學生本身的信息技術水平和綜合能力存在明顯差異,若教師統(tǒng)一利用信息技術來進行相關知識點的分析和講解,往往很難有效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農村小學教師需有效將學科課程教學與信息技術、合作探究教學進行有機組合,通過調閱學生電子檔案的方式來了解其實際情況,合理地將學生劃分成組,確保每個小組中都有操作能力較強的學生。然后,利用信息系統(tǒng)來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匯總,遵循螺旋遞進式的原則來進行課堂學習任務設計,鼓勵學生以任務為切入點來進行學習,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對不同層次學生和小組進行科學指導,使其能夠更好地了解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且借助其他學生和教師的力量進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2]。
農村小學教師必須把握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發(fā)展趨勢和應用情況,結合各個年級的學科課程教學要求,推出具有引導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課堂教學方案,有效指導教師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學科課程教學中,從而為農村小學學科課程教學中全面應用信息技術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