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涓,孔佳佳,劉文偉,肖玉華,陸林林,龍詩琳
1.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江濱醫(yī)院,廣西 530021;2.廣西區(qū)第三人民醫(yī)院
為了使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達到理想水平,必須依賴每日進行皮下注射胰島素,以避免或延遲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注射胰島素已成為糖尿病治療的常規(guī)手段之一。研究表明,注射部位規(guī)律更換可以預防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常規(guī)腹部皮下注射胰島素為肚臍左右旁開3~4 橫指的部位,最理想的兩次注射點距離應超過2 cm,由于護士實行24 h 輪班,無法對每個注射點進行逐一標記及交班,很難確保兩次注射點的距離達標[2]。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團隊設計制作了胰島素定位標尺,經(jīng)臨床應用,取得了滿意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7 月—12 月在廣西區(qū)第三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三科住院且需行胰島素注射的120 例2 型糖尿病病人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頒布的2 型糖尿病診斷標準[3];②需每日注射胰島素3 次;③體型正常;④認知、言語交流正常;⑤凝血功能正常,腹部皮下均無紅腫、硬結、脂肪增生等。排除標準:①體型不正常者,如脊柱側彎、左右腹部不對稱等;②腹部已出現(xiàn)紅腫、硬結、脂肪萎縮等;③認知障礙,不能定期復診者。本研究經(jīng)廣西區(qū)第三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獲批,病人及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1.2 設計并制作胰島素定位標尺 設計的胰島素定位標尺為圓盤狀,包括標尺盤、弧邊連接裝置、限位搭扣和扭簧,由“早”“中”“晚”3 個小扇形組成,分別代表三餐前胰島素的注射區(qū)域,每個小扇形有兩排數(shù)字1~7 分別表示周一至周日,數(shù)字“8”為補充注射點,通孔的直徑為0.5 cm;標尺盤的半徑為8 cm,校準孔即肚臍,中線即人體的中線;標尺盤通過弧邊連接裝置將缺口固定形成一個完整的圓盤,保證其在使用時的穩(wěn)定性更好,收起時按虛線折疊,利于攜帶及整理,使用靈活便捷。例如:星期一早餐前胰島素注射點為“早”小扇形的“1”,星期一中餐前胰島素注射點為“中”小扇形的“1”,星期一晚餐前胰島素注射點為“晚”小扇形的“1”,以此類推,3 個小扇形的“8”為胰島素注射劑量不足時更換筆芯后的補充注射點。詳見圖1。
圖1 胰島素定位標尺設計圖
1.3 應用方法 兩組病人均采用統(tǒng)一的注射方法。病人取端坐位,右手采用握筆式持胰島素筆,左手固定腹部皮膚,垂直90°進針,注射深度以2/3 針梗為宜,注藥10 s,再停留10 s,拔針,勿按、勿揉,左手松開固定的皮膚。
1.3.1 觀察組 采用胰島素定位標尺定位并指導病人自行注射胰島素。注射時病人取端坐位,護士打開胰島素定位標尺,校準孔放置于肚臍處,中線與人體中線重疊,根據(jù)星期幾及“早”“中”“晚”在對應的部位標記,移開標尺再消毒、注射,注射完畢折疊標尺后收起,一人一標尺。
1.3.2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方法指導病人自行進行胰島素腹部注射。按照《中國糖尿病藥物注射技術指南(2016 年版)》中注射部位的輪換方法確定注射部位,即腹部U 形劃分為4 個等分,按順時針輪換。按同樣方法教會病人自行腹部注射胰島素技術。
1.4 評價指標 兩組病人注射前凝血功能均正常,腹部皮下均無紅腫、硬結、脂肪增生等。
1.4.1 腹部皮下出血 觀察記錄兩組病人注射胰島素12 周腹部皮下出血情況。無皮下出血、瘀斑為(-);皮下出血直徑<5 cm 為(+);皮下出血直徑5~20 cm 為(++);皮下出血直徑>20 cm 為(+++);皮下血腫形成為(++++)[5]。
1.4.2 腹部皮下不良反應 注射胰島素12 周,采用B超檢查兩組病人腹部皮下注射部位局部硬結及脂肪增生情況,出現(xiàn)腹部硬結樣變、瘢痕樣變及橡皮樣變即為陽性[6]。
1.4.3 血糖水平 比較兩組病人腹部皮下注射胰島素12 周時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1.4.4 輪換注射部位情況 自制問卷調查兩組病人自行腹部皮下注射胰島素3 d時重復注射點、間隔距離<2 cm、隨意注射情況,分析腹部皮下注射輪換部位的正確率[6]。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 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Fisher 精確概率檢驗或秩和檢驗,定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腹部皮下出血情況比較 兩組病人連續(xù)腹部皮下注射胰島素12 周,觀察組病人腹部皮下出血情況輕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腹部皮下出血情況比較單位:例(%)
2.2 兩組病人腹部皮下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病人腹部皮下注射胰島素12 周,觀察組腹部不良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腹部皮下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單位:例(%)
2.3 兩組病人血糖水平比較 兩組病人腹部皮下注射胰島素12 周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病人入院時及12 周時血糖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病人入院時及12 周時血糖水平比較(±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值P例數(shù)60 60空腹血糖(mmol/L)入院時12.16±2.34 12.52±2.17-0.874 0.384注射12 周時6.28±0.35 7.32±0.46-13.937<0.001糖化血紅蛋白(%)入院時11.46±2.84 11.55±2.16-0.195 2.001注射12 周時5.05±0.54 6.93±0.37-10.413 0.004
2.4 兩組病人自行輪換注射部位情況比較(見表5)
表5 兩組病人輪換注射部位情況比較單位:次
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指出,在同一解剖區(qū)域進行規(guī)律輪換注射胰島素,要求每2 周每1 個注射點注射次數(shù)≤2 次[7‐8]。腹部具有較豐富的皮下組織,能避免注射至肌肉組織的風險,且注射面積大,吸收率高達100%,可作為胰島素注射的首選部位。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胰島素定位標尺定位再行胰島素注射12 周,觀察組腹部皮下出血情況輕于對照組(P<0.05),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病人腹部皮下注射胰島素12 周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低于入院時,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本研究團隊設計的胰島素定位標尺以肚臍為中心,半徑為8 cm,同一天進行3 次餐前胰島素注射,每次注射的間隔距離>2 cm,間隔7 d 才會在同一點注射,延長了同一點注射的間隔時間,能有效降低腹部皮下出血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9],提高組織對胰島素的吸收,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臨床應用安全、有效、便捷。
本研究團隊設計的胰島素定位標尺僅需校準肚臍、人體中線,再根據(jù)星期幾及“早”“中”“晚”注射區(qū)域即可確定3 餐前的注射點,使用方法簡單易學,方便記憶,容易教會病人自我腹部皮下注射胰島素,特別是60 歲以上的老年病人,大大提高了自行注射胰島素輪換部位的正確率[10‐11]。本研究顯示兩組病人自行腹部皮下注射胰島素3 d,觀察組腹部皮下注射部位輪換正確率高于對照組(P<0.05)。標尺采用薄片透明材料制作,成本低,便于擦拭或浸泡消毒;將標尺盤的3 個小扇形像扇子一樣折疊,收起標尺盤,方便攜帶、整理;標尺盤通過弧邊連接裝置將缺口固定形成一個完整的圓盤,保證其在使用時的穩(wěn)定性更好;每一個小扇形增加了一個補充注射點,當胰島素用量不足時作為更換筆芯的二次注射點,避免了藥液浪費,節(jié)約了病人藥費開支。
綜上所述,胰島素定位標尺結構簡單,設計科學合理,可以有效指導護士及病人正確輪換腹部皮下注射點,避免同一注射點反復注射及2 個注射點距離≤2 cm[4],有利于促進胰島素的吸收,達到理想血糖控制的目的,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