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瑋琪,岳文勝,劉燕清,楊 芳,鄒 媛,袁 源
(1.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超聲科 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院士工作站 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超聲研究室醫(yī)學影像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超聲醫(yī)學工程南充市重點實驗室,四川 南充 637000;2.南充市中心醫(yī)院超聲科,四川 南充 637000;3.川北醫(yī)學院臨床醫(yī)學系,四川 南充 637000)
功能性胃腸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 FGID)在世界范圍內發(fā)病率較高[1],且患病人群呈逐漸低齡化[2]。大學生群體長期面對學習、情感及就業(yè)等壓力,精神狀態(tài)高度緊張,易致胃功能障礙[3]及FGID發(fā)病率增加[4]。目前臨床診斷FGID主要依靠對癥狀進行主觀評價,缺乏與疾病進展程度相關的定量分析方法。本研究以胃腸超聲造影定量分析高壓力生活狀態(tài)下大學生胃結構及動力變化。
1.1 研究對象 于2018年3月—12月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對779名南充市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根據(jù)漢密爾頓焦慮量表,將52名總分>7分者歸入高壓力組,男15名,女37名,年齡18~24歲,平均(21.9±2.0)歲;另隨機抽取60名總分≤7分作為非高壓力組,男27名,女33名,年齡17~26歲,平均(21.8±1.9)歲。排除標準:①罹患消化系統(tǒng)器質性病變及全身代謝性疾病;②近1個月內服用解痙類、抗膽堿類、抗抑郁類、非甾體類抗炎或促胃動力藥物;③乳糖不耐受;④乳糜瀉。本研究經(jīng)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編號:2019ER(R)020]。檢查前受試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GE Logiq E9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C1-6-D凸陣探頭,頻率2.8~3.7 MHz;或ML6-15-D線陣探頭,頻率8.3~11.1 MHz。囑受試者禁食、禁水8~12 h,檢查前靜息狀態(tài)下休息10 min。以100℃飲用水沖泡胃腸超聲助顯影劑(湖州東亞醫(yī)藥用品有限公司)至約1 000 ml,冷卻至37℃?zhèn)溆?。行胃容受性舒張試驗,囑受試者站立,? min內飲盡助顯影劑,根據(jù)是否出現(xiàn)飽脹(2分)、惡心(2分)、嘔吐(3分)及腹痛(3分)進行標準化視覺模擬評分,評分為2~4分時記錄初始飽感飲入量,評分為7~10分時記錄最大飽感飲入量。
囑受試者取半臥位,與檢查床成45°~60°角,行胃排空功能檢查,由1名具有2年工作經(jīng)驗的超聲科醫(yī)師(醫(yī)師1)于飲盡助顯影劑0、30、60、90及120 min時測量相關參數(shù),并留存預設標準化動態(tài)圖像。將探頭置于劍突下T11~T12水平,顯示賁門、食管下段長軸切面,于賁門下3 cm處逆時針旋轉探頭90°,向左平移探頭顯示近端胃(左界為肝左葉,下界為胰尾),于呼氣末屏氣測量近端胃橫軸面面積。將探頭橫置于上腹部L1~L2水平,需顯示腹主動脈、胰腺、下腔靜脈及脾靜脈于同一切面(胃角橫切面),此時胃竇與胃體呈“∞”形,左側環(huán)為胃體部,右側環(huán)為胃竇部,于呼氣末屏氣測量遠端胃橫軸面面積。計算不同時間點胃排空率(gastric evacuation rate, GER),GER=(最大胃面積-不同時間點胃面積)/最大胃面積×100%,最大胃面積為飲盡助顯影劑后即刻測量結果。記錄胃內容物排出一半所需時間,即胃半排空時間(gastric half-emptying time, T50)。
將探頭長軸斜置于臍部與右上腹間,顯示胃竇長軸切面,將M型超聲取樣線置于胃竇部正中,垂直于胃前后壁,掃描速度調至“0”刻度,記錄2 min內胃竇部蠕動次數(shù),計算胃蠕動波頻率;測量胃后壁收縮時厚度(S0)及舒張時厚度(S1),計算胃壁增厚率,胃壁增厚率=(S0-S1)/S0×100%;測量胃蠕動波凹陷時腔徑D1、蠕動波兩側非凹陷處腔徑D2及D3、胃蠕動波向幽門移動的距離(X)及移動時間(t),計算以下參數(shù):蠕動波幅度(d)=(D2+D3)/2-D1[5];胃蠕動波速度(V)=ΔX/t;胃動力指數(shù)=ΔV/d[6]。見圖1~3。由另2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經(jīng)驗的超聲科醫(yī)師(醫(yī)師2、3)根據(jù)留存的標準化動態(tài)圖像再次測量以上參數(shù),其中1名測量2次。
圖1 非高壓力組受試者,男,20歲 A.超聲測量蠕動波幅度,D1=1.7 cm,D2=2.3 cm,D3=2.5 cm; B.于胃壁M型超聲圖像中計數(shù)胃蠕動波通過取樣線的次數(shù)
圖2 高壓力組受試者,女,20歲 A、B.超聲分別測量飲盡助顯影劑0 min(A)及120 min(B)后近端胃橫軸面面積分別為37.9、9.2 cm2; C、D.0 min(C)及120 min(D)遠端胃橫軸面面積分別為24.2、10.0 cm2
圖3 非高壓力組受試者,女,21歲 A、B.超聲測量飲盡助顯影劑0 min(A)及120 min(B)后近端胃橫軸面面積分別為33.3、7.2 cm2; C、D.0 min(C)及120 min(D)遠端胃橫軸面面積分別為31.7、5.2 cm2
1.3 基本資料 詳細記錄受試者生活、飲食習慣及有無上腹痛、食欲改變或失眠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分析軟件。以組內相關系數(shù)(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評價觀察者間與觀察者內測量結果的一致性(醫(yī)師2、3),ICC<0.40為一致性較差,0.40~0.75為一致性一般,>0.75為一致性良好。基于醫(yī)師1測量結果,以±s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組間比較行兩獨立樣本t檢驗;以中位數(shù)(上下四分位數(shù))表示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組間比較行秩和檢驗。以頻數(shù)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基本資料 2組受試者性別(χ2=3.10,P=0.08)及年齡(t=0.34,P=0.74)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高壓力組每天學習時間>4 h并出現(xiàn)失眠、食欲降低、上腹痛綜合征、餐后窘迫綜合征者占比明顯高于非高壓力組(P均<0.05);組間其余生活及飲食習慣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高壓力與非高壓力在校大學生基本資料比較[例(%)]
2.2 胃容受性舒張試驗 高壓力組平均初始飽感飲入量為260.0(200.0,350.0)ml,非高壓力組為250.0(200.0,322.5)ml,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Z=-0.88,P=0.38);高壓力組平均最大飽感飲入量為500.0(400.0,500.0)ml,非高壓力組為450.0(400.0,500.0)ml,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Z=-0.81,P=0.42)。
2.3 胃動力參數(shù) 觀察者間及觀察者內測量各參數(shù)的一致性均良好(ICC:0.89~0.96,P均<0.05)。高壓力組各時間點胃近端與胃遠端GER均顯著低于非高壓力組(P均<0.05),見表2;高壓力組胃近、遠端T50均大于非高壓力組(P均<0.05),胃蠕動波的頻率、胃壁增厚率、胃蠕動波速度及胃動力指數(shù)均低于非高壓力組(P均<0.05),見表3。
表2 高壓力與非高壓力在校大學生各時間點GER比較(%)
表3 高壓力與非高壓力在校大學生胃動力參數(shù)比較
FGID與多種病理生理因素相互作用有關,如動力紊亂、內臟高敏感性、黏膜和免疫功能改變、腸道菌群改變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處理功能異常[7]。腸-腦互動與FGID密切相關,精神心理因素可能為FGID發(fā)病因素之一[8]。FGID患者常有焦慮、抑郁等情緒異常,有學者[9]認為FGID是焦慮、抑郁情緒所衍生的軀體表現(xiàn),心理壓力或對壓力產(chǎn)生的情緒反應可能加重胃腸道癥狀,導致病情進一步發(fā)展。本研究結果亦顯示高壓力組大學生更易出現(xiàn)上腹部疼痛或灼燒感、餐后飽脹及早期飽腹感等相關胃腸道癥狀。
大腦-腸神經(jīng)軸通過雙向信息傳遞將胃腸道功能與中樞情感認知中心相聯(lián)系,來自上消化道的內臟信號通過明確的上行通路到達腦干及更高皮層區(qū)域,外界應激或內臟感覺信息可影響胃腸道神經(jīng)支配,而焦慮、抑郁、痛苦、恐懼及憤怒等情緒變化則會延遲胃排空和腸道蠕動[10]。高壓力應激下,血液中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及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濃度增高,介導肥大細胞活化,增加胃黏膜通透性,損害黏膜分泌和屏障功能,抑制胃腸蠕動,導致胃排空功能下降。胃壁增厚率可間接反映胃壁平滑肌的收縮能力,收縮幅度越大,幽門周圍壓力增加越明顯,排空量越多,胃近、遠端排空時間越短,即胃動力增強。
早期飽腹感是胃底擴張及調節(jié)功能受損的主要癥狀。胃底擴張是既定的生理邏輯反應,允許胃內體積增加而不增加胃內壓力[11]。胃調節(jié)功能受損患者胃近端無法放松并改變容量,進食后胃內壓力增加,導致餐后不適[12]。本研究高壓力組初始飽感飲入量與非高壓力組比較無明顯差異,提示精神壓力因素對胃近端儲存食物能力無顯著影響;而既往研究[13]認為生活及社會壓力較大的人群飲食量更多,以緩解壓力。此外,本研究中高壓力組失眠率高于非高壓力組,學習時間延長可能使機體無法得到正常休息及調整,過度負荷狀態(tài)導致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到刺激,最終導致胃腸消化功能障礙[14]。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僅基于問卷調查篩選受檢者,不能排除器質性胃疾??;②研究對象為本地在校大學生,無法完全代表同年齡大學生人群;③胃近、遠端形態(tài)不規(guī)則,部分受試者胃腸助顯影劑排空后胃腔變小,受氣體干擾,局部胃壁與顯影劑分界面顯示稍欠清晰,僅依賴局部胃壁解剖結構測量面積,可能對測量結果造成影響。
綜上,長期高壓力生活狀態(tài)下,大學生易出現(xiàn)胃排空延遲和胃腸運動功能減弱。實時胃腸超聲造影可用于診斷及監(jiān)測胃功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