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具體的文本分析,對祥林嫂悲劇的成因進行多方位解讀。從祥林嫂自身說起,是幾千年男權壓迫下的奴隸意識在作祟;于外而言,有以魯四老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的壓迫,有魯鎮(zhèn)眾多的看客的流言侵襲等。本文層層推進分析矛盾,對祥林嫂死亡的悲劇成因進行探析。
關鍵詞:祥林嫂 悲劇 成因
祥林嫂的一生是掙扎不斷、抗爭不歇的一生,也是不斷被踐踏、被摧殘、被迫害的一生。她勤勞善良,樸實頑強,卻最終被吞噬。對于祥林嫂的死因一直是眾說紛紜,本文將從不同維度,通過具體的文本分析對祥林嫂的悲劇成因進行探析。
一、男權意識內化后的無望女人
幾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制度一直是束縛勞動人民特別是農村勞動婦女的枷鎖,她們沒有地位和人身自由,完全依附于男性。a她們的身體與心靈被奴役、被剝削,像一株株女蘿依附于男性的強權之下,不曾被解救。祥林嫂就是封建社會中典型農村勞動婦女的代表,她將男權至上的理念貫徹到底,給自己的悲劇人生“剪彩”。
首先,魯四老爺是看不上這個喪夫的女人的,祥林嫂難道不自知?想來是不知道的,所以面對魯四老爺的皺眉,祥林嫂充滿“希望”地做好自己分內分外的工作,儼然已經是主家的“忠仆”。她拼命工作無不盡心,讓主家再沒有添過短工,辛勤勞動讓她得到了成就感,臉頰紅潤了,人也比剛來時豐腴一些,向下的嘴角也漸漸彎了起來。她默默地承受住了命運不公的安排,把希望寄寓于用自己的勤勞換來主家的認可(尤其是魯四老爺),而不是選擇反抗男權的壓迫,祥林嫂自始至終未曾發(fā)現自己的悲劇來源于男權的壓迫。所有不公的壓迫在日積月累的剝削中浸入她的骨血,成為她的行為準則。她完全按照男權所期許的方式生活,但最終得到的只是被牢牢捆綁與殘酷迫害。
其次,魯迅先生說:“立傳的通例,開首大抵該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祥林嫂姓什么。有一回,她似乎是姓衛(wèi),但第二日便模糊了,便只稱祥林嫂了?!毕榱稚┑谋瘧K遭遇映射著舊中國婦女的不幸,在封建社會中女性被完全地剝奪了獨立性,她們被要求如同女蘿一般依附于自己的“男人”,在家從父,出嫁從夫。祥林嫂同樣沒有她自己的名字。“衛(wèi)老婆子叫她祥林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b。即便她后來改嫁賀老六,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這個名字一直跟隨她到死后。祥林嫂不僅僅是個名字,更是封建統(tǒng)治下所推崇的從一而終的產物。祥林嫂的悲劇是整個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維護和支持下男權制度的產物,更是彼時女性將男權意識內化的產物。
身為一名女性,祥林嫂生來被奴役、被壓迫、被剝削著,她的出生對于她的父親來說或許只是換了一杯酒錢(僅做猜想)。對于她的第一任丈夫而言,她只是個生育的工具,甚至于她的再嫁都是為了成全另外一個男人的婚姻。她一生被男權的蛛網纏繞,看不見的蛛絲吸食她的血肉,抽離她的骨髓,最終又將形容枯槁的她丟棄在最燦爛的“祝福之夜”。祥林嫂的悲劇是整個男權社會的產物,男權占據著祥林嫂的軀體與靈魂,占有著她的生前與死后,鐫刻進她的每一寸皮膚,最終導致她的悲劇命運。
二、宗教倫理鎮(zhèn)壓下的凋零
失去阿毛的祥林嫂再回到魯家?guī)凸?,“魯四老爺暗暗地告誡四嬸說,這種人雖然似乎很可憐,但是敗壞風俗的,用她幫忙還可以,祭祀時候可用不著她沾手,一切飯菜,只好自己做,否則,不干不凈,祖宗是不吃的”。此時的祥林嫂渾然不覺,單純的她想再一次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魯鎮(zhèn)生存。又一次“祝?!睍r,她被迫變得“養(yǎng)尊處優(yōu)”起來。她去收拾碗筷,去取燭臺,但都遭到了四嬸慌張堅定的拒絕。再嫁的女人——祥林嫂被以魯四老爺一家為代表的封建勢力看是不祥不潔之物,避之不及。被婆婆像牲口一樣拿來換取利益,死了兩任丈夫,以慘烈的方式痛失愛子……這些都不曾磨滅這個女人求生的欲望,但魯四老爺一家的行為輕而易舉地澆滅了這個可憐女人的生存希望。她無法掙脫,也無望得救,就如同暗夜里的一朵枯萎的花再也無力支撐花瓣的重量。她生而不得,死也難恕,祥林嫂的死亡是那么不合時宜,打擾到了魯鎮(zhèn)人的祝福活動,破壞了魯鎮(zhèn)人迎接福神的氣氛。所以在聽到祥林嫂去世的消息時,魯四老爺說:“不遲不早,偏偏要到這個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
被婆婆當成牲口一樣換取物質再嫁的祥林嫂被“女人”柳媽告知,一如她這樣“不忠不貞”的女子死后是要被兩個男人爭奪、鋸成兩半的。這成了她的心病,一個收入微薄的可憐女人,膽戰(zhàn)心驚地一分一厘地攢夠了香火錢,“捐了門檻當作替身給千人踏,萬人跨,贖了這一世的罪名,免去她死后的痛苦”??尚Φ氖瞧鸪鯊R祝竟執(zhí)意不肯收,原因想來也不是廟祝覺得窮女人攢錢不易,而是怕這“腌臜之人”的香油錢造次了這滿殿的神佛。初讀不曾細想,所以笑祥林嫂迷信愚昧,再讀卻明白了祥林嫂對捐門檻是否可以免去自己的罪孽也是存疑的,所以才問“我”人是否有靈魂。但不信何以為生?她還是要選擇相信人有魂靈,因為這是她得以活下去的精神依托。祥林嫂在宗教倫理的鎮(zhèn)壓下一邊懷疑,一邊盲從,她苦苦尋找一個逃離的出口,卻又在其迫害下泯滅個性淪為犧牲品。
封建禮教就這樣變成無形的枷鎖套在祥林嫂的身上,撕扯著她的靈魂。一個無依的女人曾在祭祀中找到安慰,但一朵鮮花尚未開放又枯萎在祭壇腳下……
三、看客“求知”目光的凌遲
“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眂“于是他背后的人們須竭力伸長脖子,有一個瘦子竟至于連嘴都張得很大,像一條死鱸魚。”d這是魯迅先生對看客的看法與描寫,是對國民劣根性的無情揭露。《祝?!分型瑯哟嬖谥@樣一群看客,他們“求知”的目光就這樣鯨吞蠶食著祥林嫂的身體,盤剝著她的靈魂。
首先是以魯四爺為代表的高高在上的看客。初到魯鎮(zhèn),魯四老爺即便因為祥林嫂寡婦的身份而不滿,但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留下了祥林嫂,中途祥林嫂被婆婆強行捆綁回去再嫁。出于對家族體面與尊嚴的維護,他說:“可惡,然而……”一句“然而”道盡了這個高高在上的看客的冷漠無情,祥林嫂再到魯鎮(zhèn),因為再嫁女人的身份,他再三叮囑四嬸絕不可讓祥林嫂參與祭祀這種神圣的活動,否則祖宗是要怪罪的。他肆意地踩踏著祥林嫂的尊嚴與希望,絲毫不顧及這個“奴隸”給自己帶來了怎樣大的便利,后來祥林嫂變得遲鈍,魯四老爺更是無情地將這無根的女人趕出家門。這位高高在上的魯書生一面壓榨著這可憐“奴隸”的最后一絲價值,一面又用神權壓迫著這無辜的女人。他本有能力拉這個女人一把,但最終還是選擇感嘆一句:“可惡,然而……”
其次是以柳媽為代表性的身為受害者卻不自知的看客們?!吧婆恕背运氐牧鴭屢约奥牴适碌呐藗?,她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與祥林嫂無異,她們善良不殺生,富有同情心。面對祥林嫂的哭訴,她們一起流下眼淚,然而看似同情的背后,實則是對于他人不幸的探究與好奇,所以當祥林嫂對著來打聽的人們一遍又一遍重復著阿毛的故事時,人們會打斷她的話,孩子們會吃驚似的看著她,然后被母親帶走,女人們會似笑非笑似地問她的阿毛……就像魯迅先生說的:“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經大家咀嚼賞鑒了許多天,早已成為渣滓,只值得煩厭和唾棄……”人們發(fā)現他人的不幸可以慰藉自己的痛苦時,特地尋來,咀嚼著祥林嫂的悲哀,用他人的不幸證明著自己的“有幸”。當這個故事失去藥性時,人們則厭煩唾棄,甚至對祥林嫂施以“又尖又冷的笑”。這群和祥林嫂生活在同一階級卻不自知的看客們,愚昧、麻木、冷血,他們在尋找著生活的“慰藉”時,無意識地殺死了祥林嫂。他們用“精神勝利法”以上位者的姿態(tài)俯瞰著、挖掘著他人的不幸,反復品味享受著病態(tài)的快感,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總結最是恰當:“哀其不幸,怒其不爭?!?/p>
正如現代女作家丁玲所說:“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把她往死地里趕,是一樣使她增加痛苦?!濒旀?zhèn)的人們把祥林嫂當作甘蔗一般,吸吮她的甜,又把她當作不堪的垃圾遠遠地扔在地上,用腳碾壓,眼神中吐露出厭惡,仿佛早已忘記那被視為最骯臟的渣滓曾是他們放在嘴中反復咀嚼著的“珍饈”。眾人的意志匯集成一聲鈍響,照亮了魯鎮(zhèn)漆黑的夜晚,彌漫在魯鎮(zhèn)的祝福之夜的上空,撕裂了祥林嫂僅存的希望。一生至此,命運仍然無情地捉弄著祥林嫂,她再也看不見春天的百花,被時間留在這溫暖的夜,魯迅先生說的“想做奴隸而不得”大抵就是如此了,看客們用套住自己的枷鎖又去殘害祥林嫂,他們壓榨著這個女人生命中最后的價值——給魯鎮(zhèn)的苦悶帶來一絲慰藉。眾神歆享福禮的祝福之夜的“殺戮”就這樣平靜而安然地發(fā)生了!
四、貧窮而破敗家庭中的無根浮萍
“后來?——起來了。她到年底就生了一個孩子,男的,新年就兩歲了。我在娘家這幾天,就有人到賀家坳去,回來說看見他們娘兒倆,母親也胖,兒子也胖;上頭又沒有婆婆,男人有的是力氣,會做活;房子是自家的?!Π?,她真是交了好運了。”這是中間人衛(wèi)老婆子對再嫁的祥林嫂的婚后生活的轉述。祥林嫂再嫁不再有婆婆的欺壓,有著安身立命的房子,又有一個能賺錢養(yǎng)家的漢子,祥林嫂的婚姻似乎也慢慢地變得順了,所以她胖了,養(yǎng)的孩子也胖……然而所謂悲劇就是撕碎喜劇,不幸再次降臨。年紀輕輕的男人斷送在一碗冷飯引發(fā)的傷寒上,死了。好在祥林嫂勤快也吃得苦,日子也還過得,然而兒子被狼叼走吃了,與賀家最后的一絲關聯(lián)斷了,大伯來收屋趕走她,她又成了無根的飄萍。不同于上一次死了丈夫,彼時她還有一個“婆家”,尚且還有一個可以逃離的家,而此時的她徹底斷了與這世界的最后一絲關聯(lián),成了無根之人(這也是最令人恐懼的)。
賀家坳貧窮,所以過得粗糙,一場傷寒過后,或許是著急去打柴,賀老六來不及等祥林嫂熱了飯,所以吃了冷飯斷送了一條性命。為了打到更多的柴火換錢養(yǎng)家,他們住在有狼的山里,讓阿毛成了饑餓野狼的腹中餐。更是因為貧窮,大伯在阿毛死后來收屋子,這個女人在賀家再無有用之處,也就不再有必要“養(yǎng)”著無用之人,收回房子或許還能換上一筆錢……
如果不是因為貧窮,賀老六可以在平原地區(qū)(江浙一帶以平原地形為主)謀生,憑著一把子力氣也可以過下去,阿毛不會有機會遇到狼,大伯不會盯著賀老六的房子……貧窮就這樣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帶走了祥林嫂與這世界最后的關聯(lián)。
五、朦朧中的“啟蒙者”的見證
“我”是一個走出魯鎮(zhèn)的知識分子,受到新思想的啟蒙,“我”看不慣魯四老爺那樣的封建迷信,感覺自己與魯鎮(zhèn)格格不入,所以下定決心“無論如何,明天決計要走了”。 然而“我”遇到了淪為乞丐的祥林嫂,她追問人死后是否有靈魂的問題,“我”遲疑著該如何回答,一想到“萬一回答不佳,大抵反成了怨懟”,便支支吾吾說不清,最后逃也似的回到魯四老爺家中,而那里本也是“我”決計要離開的場所。“我”是魯鎮(zhèn)為數不多的“覺醒者”,了解前因的“我”清楚祥林嫂需要什么答案,然而“我”選擇了逃避并用“沉睡者”的想法來自我安慰,“我”作為知識分子的軟弱與逃避就這樣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拔摇笔钦l?“我”是時代浪潮中的先進知識分子,“我”毫不留情地揭露著封建社會吃人的世相,抨擊著封建老朽的思想,試圖以此喚醒國人;“我”是清醒著的人,然而時代浪潮之大,幾番博弈下,“我”變得昏沉,在時代的旋渦中苦苦追尋著出路,“我”只是一個半舊不新的“啟蒙者”。祥林嫂失去了最后的救命稻草,時代的大浪將“我”這棵稻草打爛在她的眼前。面對出蟲生蠹的社會現實帶來的社會難題,“我”一個時代汪洋中漂泊的知識分子僅憑一己之力難以改變。
六、結語
“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只覺得天地圣眾歆享了牲醴和香煙,都醉醺醺地在空中蹣跚,預備給魯鎮(zhèn)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薄拔摇钡淖詈笠唤z疑慮在魯鎮(zhèn)熱鬧的祝福中煙消云散,唯一對祥林嫂動過惻隱之心的人也被拉入一場盛宴,祥林嫂死前的吶喊就這樣淹沒在眾人的禮贊聲中,魯鎮(zhèn)的人們在自己營造的腐朽中沉醉、旋轉……祥林嫂的人生悲劇,不僅讓愚昧麻木的“他們”發(fā)笑,更讓覺醒的“我們”發(fā)冷,魯迅用慘烈的筆墨寫著人性的慘劇。我們譴責封建社會的無情統(tǒng)治,指責被壓迫下的人們的麻木的同時,更應該反思人性的冷漠,在這場沒有殺手的慘案中,如若有一人伸出援手,或許祥林嫂尚能茍活。寒風刺骨的風雪之夜,火柴燭光亦可帶來一絲光亮與溫暖,不要讓人性的悲劇再以另一種模樣重現人間。
a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頁。
b魯迅:《仿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頁。(文中有關該作引文均出自此書,不再另注)
c魯迅:《〈吶喊〉自序》,見《吶喊》,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39頁。
d魯迅:《示眾》,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頁。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柏章疚.《祝?!分邢榱稚┬蜗蟮呐畽嘀髁x解讀[J].文學教育,2014(4).
[3]金雅.女性命運的文學風標——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與女性解放[N].文藝報(京),2012-12-15.
[4]王富仁.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 吶喊彷徨綜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侯慧麗.魯迅《祝?!分械摹皢⒚伞币庾R及效度解讀——基于敘事學理論視角[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
作 者: 邢煜菲,浙江海洋大學師范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