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強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閱讀教學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當前的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改革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模式,更新閱讀教學理念,把握新課程改革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為高中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語文閱讀環(huán)境,從而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增加語文知識的儲備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思想深度,進而做到全面綜合發(fā)展。
對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來說,備課工作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備課的質量將直接決定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課程的開展質量。為此,教師要意識到課前備課的重要性,“不打無準備之仗”,要針對每一堂閱讀教學課,進行科學有效的準備。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備課。
1.對學生展開分析
對于高中學生來說,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在閱讀課程的興趣、認知基礎、學習態(tài)度以及學習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展開深入的分析,并且根據(jù)學生的認知制定合理的閱讀教學方法。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有效地提升閱讀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技能和水平。
2.深層解讀閱讀文本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把握閱讀文本,要對教學內容有一個全面而清晰的認知,進而引導學生能夠運用不同的視角和思維對閱讀文本進行理解和思考。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自己帶入閱讀情境中,增強自身的情感體驗。此外,教師要根據(jù)閱讀文本的內容,預設一些相關的課程問題,將學生進行分組后,讓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分組討論,從而達到深層探究的目的。
課堂是語文教師開展閱讀教學的主戰(zhàn)場,在科學地進行課前準備的前提下,教師還要把握課堂閱讀教學的質量,針對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分析和優(yōu)化,注重閱讀教學理念和方法的設計,從而切實提高閱讀教學的成效。
1.教學過程中明確閱讀教學的目標性
每一篇閱讀文本都是不同的,其描繪的自然風光或是社會現(xiàn)象能夠帶給學生審美和情感上的感知,教師要意識到閱讀文本帶給學生的啟發(fā)性意義,讓學生在閱讀當中有所收獲、有所啟迪。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將傳統(tǒng)的閱讀模式轉化成新型的思辨式的閱讀模式。也就是說,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和思考的思維方式,而不是簡單地了解文章內容,進行瀏覽式的閱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fā)散思維,鼓勵學生在不脫離文章主旨的前提下進行大膽的想象和聯(lián)想。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成果進行分析,糾正學生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閱讀思維。
2.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地位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學生不再僅僅是傳統(tǒng)的傾聽者和被動的接受者,他們已經逐漸變成學習的中心和重心,教師要意識到在現(xiàn)代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已經處在一個相對主動的位置上。因此,在進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思維和人文認知基礎,將傳統(tǒng)的“改變學生的思維”轉換為“尊重學生的思維模式”,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自主想法給予一定的理解,甚至與學生就這些想法進行探討,從而提升學生對于閱讀課堂的參與度。
3.進行差異化引導
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思考和感悟。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意識到學生思維和理解能力的差異化,要鼓勵支持學生主動思考,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進行差異化的引導教學。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對閱讀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思考,問題的設置要具有層次性和開放性,這樣學生在思考和回答時就能放開手腳,消除顧慮。其次,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進行分組,讓不同小組的學生針對同一問題進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將會進行思維的碰撞,傾聽到他人對同一問題的不同想法,從而鍛煉學生思辨式閱讀的能力。
4.提升閱讀導入的藝術性
在進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提升課堂導入的藝術性,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提升閱讀教學的質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秉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和思路,針對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設計合理的教學情境來進行課堂閱讀導學。課堂導入藝術性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對于閱讀課堂的興趣。高中階段的學生課程較多,又面臨著升學的壓力,學生很難對閱讀課堂產生興趣。為此,教師可以將閱讀課堂看成一個放松學生學習神經的機會,在這個基礎上展開各種教學工作,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
5.優(yōu)化閱讀教學反饋
在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中,許多教師往往不注重學生的閱讀教學評價,這種反饋機制的缺失,導致了學生的閱讀效果很難得到提升。為此,結合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在深入開展各項閱讀教學方法改革的前提下,教師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等多種教學手段開展閱讀教學反饋評價工作,在自我審查和學生反饋中尋找到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查漏補缺,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如,教師在完成一篇文章的閱讀教學工作后,要及時地進行跟蹤反饋,可通過線上線下提問等方式,讓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掌握程度和教師的教學方法進行反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保證評價機制的科學性和真實性,只有獲取了第一手的真實性的反饋,教師才能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調整,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案,提升整體的閱讀教學效果。
課后的教學反思除了教學評價反饋機制外,還要結合實際的教學效果,對閱讀教學的每一個具體環(huán)節(jié)都進行反思。這種反思必須是深層次的、客觀性的、多方面的。唯有如此,教師才能在教學反思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如,教師可以多與學生和其他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在對比中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之處;可以多參加一些教研活動,在其他教師的課堂中汲取有用的教學方法;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獲取多方面的閱讀教學資料,豐富自己的閱讀教學儲備。通過這些反思方式,教師能夠有效提高自己的閱讀教學技能,強化自己的專業(yè)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成效。
總之,閱讀課程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要更新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將閱讀教學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持續(xù)優(yōu)化自身的教學技能。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做好課前、課中和課后多方面的準備工作,要明確教學的目標性,針對高中學生的認知情況進行差異化的引導教學。同時,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閱讀能力,從而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第一中學)(責任編輯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