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保瑞
(南陽理工學(xué)院 數(shù)字媒體與藝術(shù)設(shè)計學(xué)院 河南 南陽 473004)
石人坡巨石猴位于南召縣石門鄉(xiāng)石人溝自然村。在一個長約400米的淺山坡上,分布著密集的巨石崇拜遺存,以石人坡山頂巨石猴為主體,周圍環(huán)繞有巨石排列組合、龜背紋石壁、祭壇、生殖崇拜圖騰、中原凹穴巖畫、石龜、巨石蠶及石蠶蛹等,這些巨石依次分布在山坡上,排列有序、主次分明,展現(xiàn)出古人在精神層面的社會需求。
石人坡為南北走向,從南邊往坡上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圓形祭壇,直徑2.5米,用一塊巖石雕刻而成。祭壇側(cè)面經(jīng)過修整。壇面雕刻有中原凹穴巖畫。旁邊擺放有石蠶,長度4米,由6節(jié)經(jīng)過雕刻的石頭拼接而成,造型準確(見圖1)。
圖1 石人坡石蠶
在祭壇上方約100米處,還存在一個更大的巨石蠶,長度15米,胸廓高約1.6米,頭東尾西,橫臥于山坡,巨石蠶由原生石、移動石組合搭配成形,蠶結(jié)構(gòu)分兩個門齒、胸廓、腹節(jié)、尾部等。兩個門齒由高1米、寬1.5米、厚50厘米的移動石頭擺放而成,其中右側(cè)門齒風化嚴重。胸廓結(jié)構(gòu)為原生石雕刻,高1.6米、寬1.5米,頂部削平,可能是在祭祀時胸廓頂部放置祭品所用。巨石蠶腹節(jié)和尾部均是原生石,尾部位置是裸露地面的片巖,沒有蠶尾的形狀,古人就在片巖上刻出一個長三角形的蠶尾,刻線寬約5厘米、深3厘米,蠶尾形狀清晰(見圖2)。
圖2 石人坡巨石蠶
石人坡半山腰處,有巨石龜,長約2米、寬1.5米、高1米。巨石龜為整塊石頭雕刻,方法是先把石頭雕刻打磨成龜形狀,然后在頭與龜背處切割成牛軛狀,頭頂削低,頭部縮在軛狀背甲里,這種手法簡潔、造型生動、形象逼真(見圖3)。
圖3 石人坡巨石龜
石人坡山頂為中心區(qū),依次分布著生殖崇拜祭壇、刻有龜背紋的石壁、8塊巨石排列的環(huán)形結(jié)構(gòu)和被巨石環(huán)繞在中間的巨石猴。
從南坡登至山頂,迎面擺放一組生殖崇拜祭壇,祭壇雕刻在一塊巨石上,由祭壇頂面和男根組合而成??偢呒s3米,其中,祭壇頂面距離地面2米、寬3.5米,祭壇主體是男根,高出祭壇面1米,男根底部周圍有25厘米寬的小路供環(huán)繞行走。祭祀時,人需要從左側(cè)攀登至壇面,才能圍繞男根祭祀,該祭壇與生殖崇拜內(nèi)涵有關(guān)(見圖4)。
圖4 石人坡生殖崇拜祭壇
生殖崇拜祭壇后面是一塊豎立的雕刻有龜背紋的巨石壁,石壁高于祭壇,這種形制有點像今天的照壁,龜背紋石壁輪廓經(jīng)過修整,頂部呈尖狀,形似火炬,很具有標志意味。
龜背紋石壁后面是開闊的山頂,山頂右側(cè)山坡上按順序豎起8塊石頭,左側(cè)也橫臥有巨石,形成半圓形巨石陣,巨石平均高1.5米左右,將一個高約5.5米的巨石猴環(huán)繞在中央,使巨石猴主體位置更加突出。巨石猴由頭部和軀干組成,頭部刻畫出了眼眶、耳朵、發(fā)際線、面頰等幾個大的結(jié)構(gòu),頭頂挽有發(fā)簪。猴頭是雕刻后擺放在軀干上面的。軀干由胸廓、肩膀、胳膊、腹部、臍空構(gòu)成,兩臂形狀經(jīng)雕刻打磨,特別是兩個前臂、手形狀結(jié)構(gòu)清晰,兩手捧腹,體態(tài)肥胖,沉穩(wěn)大氣。巨石猴呈仰視角度,凝視東南方向的夢山(見圖5至圖7)。
圖5 石人坡巨石猴正面
圖6 石人坡巨石猴背面
圖7 石人坡巨石猴效果圖
二郎船村位于南召縣四棵樹鄉(xiāng),該村住戶分散于多個山坳中,山坳中水源充足,梯田縱橫,是理想的宜居之地。村落周圍,保留著巨石猴、生殖崇拜、石室和中原凹穴巖畫等。
巨石猴位于山坳間的田地旁,高約3.5米,由整塊石頭雕刻而成。頭部寬闊,毛發(fā)垂至前胸,臉部較小,眉弓突出,眼眶深陷,鼻子、嘴巴結(jié)構(gòu)清晰,胸廓飽滿,體格健壯,雄性特征明顯(見圖8)。
圖8 二郎船村巨石猴
二郎船村生殖崇拜圖騰為一對,其中,男根造型高約4.5米、直徑約2米,刻有龜頭、尿道等。旁邊有形似桃子的巨石,高2.5米、寬4米,人工修飾明顯,中間裂開,左右對稱,表面拋光打磨,象征女陰。該組生殖崇拜豎于二郎船村對面山頂,方圓數(shù)里都能看到它的存在,是伏牛山區(qū)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大男根圖騰(見圖9)。
圖9 二郎船村生殖崇拜圖騰
山上還分布有中原凹穴巖畫,在半山腰路旁,12個凹穴符號雕刻在一塊豎立的巖石上,格外醒目,該石頂部還刻有約30個單凹穴,這些單凹穴由5根溝槽線串聯(lián),山脊也分布有4組約60個凹穴符號組合(見圖10)。
圖10 豎起的石頭上雕刻的中原凹穴巖畫
石室雕刻于二郎船山口巖壁之上,下臨河床,河水湍急,洞口直徑1.3米,洞內(nèi)高1.6米,寬和深各2米,洞口距離水面1.8米,需攀巖方能彎腰入洞,洞內(nèi)頂部和墻面上雕刻有12個直徑8厘米的凹穴巖畫。從石室所鑿懸崖位置和洞內(nèi)巖畫看,石室并非普通人生活之居所,更像是遠古“智者”在此鑿洞隱居的福地,即使今天的人們,仍形象地稱它為“神仙洞”或“神仙崖”。
靈山位于方城縣獨樹鎮(zhèn),山上分布著巨石猴圖騰、生殖崇拜、祭壇、巨石龜、石室、中原巖畫等文化遺存。
沿山路往上走。離公路不遠處,有塊巨大巖石,長約15米,頂部平整,上面雕刻有數(shù)組中原凹穴巖畫,巖石陡面挖鑿有石室,石室門口為長方形。門邊框挖鑿有圓拱形門槽,用于扣置大門。石室內(nèi)部呈長方形,制作規(guī)整,高2. 5米、寬3米、深5米,墻壁上有整齊的斜紋雕刻痕跡,右側(cè)墻壁刻有凹穴巖畫。石室不遠處有圓形祭壇,直徑約2米、高度60厘米,中間豎有男根造型,這與生殖崇拜和祭祀有關(guān)。石室上端山坡有一蠶圖騰,長約8米,背部隆起,用一塊白色花崗巖雕刻,耀眼醒目。
靈山半腰處分布有巨石猴、生殖崇拜、巨石龜、中原凹穴巖畫等。
巨石猴高約4米,最寬處約5米。分頭部和軀干兩部分。頭部造型生動,眼睛微閉,呈睡眠狀態(tài)。軀干由肩膀、胸廓、腹部、肚臍構(gòu)成,重心后移,似背靠于山坡。肋骨位置鑿有6個大凹穴,胸前刻有數(shù)條衣紋,翻轉(zhuǎn)起伏,似身穿披風,顯得莊重威儀。
考察發(fā)現(xiàn),巨石猴的頭和身體在色澤、節(jié)理方面均相同,這表明它是用整塊石頭雕刻而成。古人是站在腳手架上面工作,先把頭部與軀干鑿開,然后隨頭部形狀雕刻出眼睛、鼻子、嘴巴及面部結(jié)構(gòu)。頭部雕成后,為避免頭和軀干組合呆板,于是就對猴頭位置進行偏移,從背后看,移動位置30多厘米,從而使觀賞面的視角完美(見圖11和圖12)。
圖11 靈山巨石猴正面
圖12 靈山巨石猴背面
巨石猴附近有生殖崇拜組合(見圖13),由石男根和一個開裂桃子狀的巖石組成,這種生殖崇拜組合與皇后鄉(xiāng)發(fā)現(xiàn)的生殖崇拜(見圖14)以及前面已經(jīng)介紹過的二郎船的生殖崇拜為同一類型,它們都蘊含著對生命繁衍的渴求。附近另有巨石龜,長度約3米,由龜甲、龜頭及龜爪組成。整個靈山周圍分布著密集的中原凹穴巖畫,單體凹穴數(shù)量達350余個。
圖13 靈山生殖崇拜圖騰
圖14 皇后鄉(xiāng)生殖崇拜圖騰
該巨石猴位于潦河坡鎮(zhèn)溝口村一個叫懸天樓的山頂上,因山頂有一個寬2.7米、厚1.5米的懸空巖石,被另塊石頭巧妙支撐,該石看上去隨時要滑落懸崖,令人心懸而得名懸天樓。懸石頂部有打磨平整的臺面,1米見方,用于祭祀(見圖15)。
圖15 懸天樓巨石
以懸石為中心,西邊相擁3塊巨石組合,平均高度2.7米、寬度2至4米不等。三塊巨石上面均雕刻有1至2條刻線,其制作方法是:首先是在準備破開的巨石上刻出雙陰線,以固定破口位置,然后剔掉雙線內(nèi)的巖石,所剔寬度5厘米、深度2厘米,形成凹槽,然后在凹槽內(nèi)向下挖鑿,可能限于工具長度,所鑿深度最多8至10厘米,且外寬里窄,這些屬于半成品的凹槽線使人感到,古人是想用此種方法將這幾塊巨石破開。在山頂破巨石沒有實用功能,應(yīng)該是某種原始宗教活動遺存(見圖16)。
圖16 三塊巨石上面的刻線痕跡
懸石東側(cè)便是巨石猴。巨石猴頭部為一塊稍扁的巖石雕刻,高1米、長1.3米,身體為一傾斜臂膀,高約2.3米,面部結(jié)構(gòu)由眼睛、鼻子、嘴巴、顴骨、口腔構(gòu)成,腦顱部分有額骨、頂骨、枕骨構(gòu)成,造型生動,比例準確,結(jié)構(gòu)清晰,是上述發(fā)現(xiàn)的幾個巨石猴中最寫實的圖騰。該石猴的精彩之處是對于五官的刻畫,巨石猴上眼瞼飽滿,雙眼微閉,鼻梁凸起,鼻孔、嘴巴閉合,口腔像鼓滿空氣在呼吸,憨態(tài)可掬。巨石猴表面呈現(xiàn)淺淡的灰綠色,這是因為黏附著一種生長緩慢的地衣植物。巨石猴被固定在4塊巨石的中間,最大的巨石高3米、寬2米。從東面觀巨石猴是最佳角度,從該角度看巨石猴很像是從頭到臂膀被擠壓在石中,動彈不得。巨石猴南面的巖石最大,站在南面仔細觀察,該石被人工破開,裂縫長度2米,最寬處50厘米。從縫隙看,巨石猴就像被擠壓在石縫里面,將欲蹦出,非常生動(見圖17)。
圖17 懸天樓巨石猴的正面和側(cè)面
懸天樓半山腰處有祭壇(見圖18),腰間寬闊,形似一個大鼓,高度2.3米,頂部直徑70厘米,上面挖鑿有可容納腳寬的臺階,旋轉(zhuǎn)而上至壇頂。同時,該處中原凹穴巖畫數(shù)量眾多,分布于山頂、山坳間。這就形成了以巨石猴崇拜為主體,伴有懸石、祭壇、中原凹穴巖畫的遠古巨石崇拜場域。
圖18 懸天樓祭壇
史料記載,南陽與夏人關(guān)系密切,章太炎《中華民國解》認為:“夏,以夏水(即漢水)而得名。因為夏族居住在夏水,所以成為族名?!盵4]南陽位于中原地區(qū),又居漢水上游,章太炎所說夏水實指南陽地域。有的金文 “夏”字,文體形似屋室,宋玉《招魂》載:“冬有穾廈,夏室寒些。”穾廈意思是結(jié)構(gòu)深邃、不受外間寒氣侵襲的大屋。王逸注:“穾,復(fù)室也,廈,大屋也?!薄墩f文》說:“廈,屋也。從廣夏聲?!睆V者,“因廣為屋,象對剌高屋之形?!盵5]李殿元認為:“這是把廣屋比作山崖壁上適合人居住的壁穴,即石室。”[6]南陽發(fā)現(xiàn)的十多個石室,選址考究、制作精細,室內(nèi)有石臺階、凹穴巖畫等,石室主人選址已超出普通生活需要,而更多地關(guān)注文化層面的、精神層面的需求?;蛟S,遠古智者就是居住石室里觀察、整合那個時代的典型符號,把它們臨摹下來而演變?yōu)橄笮挝淖??!妒酚洝へ浿沉袀鳌份d:“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樸,猶有先王之遺風?!卑喙獭稘h書·地理志》也說:“潁川、南陽,本夏禹之國,夏人尚忠,其蔽鄙樸。”潁川為古代郡名,以潁水得名,在今天禹州市,南陽在伏牛山南麓。在地圖上若把兩地用線連接起來,連線正好貫穿于古三鴉路,也就是著名的夏路。上述的幾處巨石猴場域就分布于該路南陽段東西兩側(cè)數(shù)十里范圍內(nèi)的淺山丘陵地區(qū)。南陽屬唐河、白河沖積平原,《國語·鄭語》記載了鄭桓公與史伯的一段對話:“謝西之九州,何如?對曰:‘其民沓貪而忍,不可因也。’”文中所指“謝”在唐河境內(nèi),唐河的西邊有“九州”,說明南陽盆地在當時是沼澤湖泊,湖泊中有幾個島嶼。從衛(wèi)星地圖觀看南陽盆地,有多個條形“島嶼”分布于中央,至今“島嶼”輪廓仍清晰,說明先秦時期記載的南陽“九州”地貌是存在的。對此,顧頡剛也有同樣的看法,他說:“在河南省的西部和陜西省的東南部,有個姜姓民族的居住地,喚作九州。”[7]那時的人們主要生活在淺山丘陵地區(qū),在那里可以躲避洪水,穩(wěn)定生活。巨石猴場域都雕刻有中原凹穴巖畫、動物崇拜、生殖崇拜、祭壇、日晷、祭祀坑等結(jié)構(gòu)。站在那里,能夠感受到古人的祭祀場景,巨石猴場域是遠古的社會形態(tài)遺存,釋放出那個時期人們在物質(zhì)層面和精神層面的映像,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