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 雪
隨著新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教師逐漸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師是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最頻繁的人,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良好心智能力的重要作用。作為小學教育教學的中堅力量,教師對學生心智能力的發(fā)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教師應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以使學生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在當前階段,部分家長對心理健康認識不夠充分,其實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為重要。而小學時期作為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最為關鍵的階段,教師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健康心理的重要責任,對此,教師應加強引導,充分發(fā)揮出自身引導者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討了小學教師應該如何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了幾點教育建議。
小學是學生從幼年階段過渡到青年階段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中,不管是學生的智力發(fā)育還是身體發(fā)育都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所以也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素質的關鍵階段。小學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普遍是單純、天真,一方面,小學生的社會經驗和生活經歷較少,對很多事物都充滿了想象力與好奇心;另一方面,小學階段學生的心智發(fā)展水平不高,面對事物普遍存在畏難心理,成長過程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挫折與困難,學生的自信心容易遭受打擊。除此之外,在小學時期,學生普遍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不同于青年人、成年人等經過歲月的打磨后對自身有一定的認知,小學生往往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以至于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 事,教師應積極地引導,讓學生茁壯成長。
當前階段,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普遍表現在攻擊性行為上。首先是因為挫折而引起的攻擊性行為,學生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時很容易產生頹廢、沮喪等消極情緒。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心智發(fā)育并不成熟,這些消極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會轉化為攻擊性行為。其次是因為模仿而產生的攻擊性行為,在小學階段,學生所接觸到的網絡信息比較復雜。例如,電視劇中的一些角色崇尚利用武力來解決問題,而學生缺乏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所以他們就很容易模仿這些暴力行為而產生攻擊性行為。再次是來自父母的影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可能不犯錯,有些家長喜歡用體罰等形式來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而經常受到體罰的學生在步入社會后會更容易與他人發(fā)生沖突。最后是因為教師自身素質引起的教學問題,在小學教學中可能存在一些教師沒有充分尊重學生,一味地批評,使得師生關系極不和諧,導致學生在出現問題后不愿意向教師傾訴并尋求幫助,這樣往往會影響學生的自信心和正常的社交。
第一,環(huán)境對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以促進學生成長,而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和諧的心理環(huán)境,引導學生繼續(xù)發(fā)展。在整個教育實踐中,教師借助心理健康教學了解學生情況,及時發(fā)現并解決問題可以避免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第二,在小學時期,學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很不成熟,心理發(fā)展也不完善,這時如果不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很容易導致教學出現問題。第三,由于學生在校的生活時間逐漸增長,人際關系的復雜化也會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所以,教師要在整個教學管理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補充更有價值的教育內容,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fā)展。第四,黨的十八大以來,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越來越受到學校的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也成為當下教育的主要訴求,教師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對學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在小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實踐活動,使學生更愿意接受以“德育、心理”等為主題的健康教學。首先,在課堂管理方面,教師應加強教學活動的開展,保證學生可以在有針對性的指導下實現人格的發(fā)展。在集體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彼此間的合作完成教育任務,讓學生逐漸學會交流和合作。其次,在小組的交流與互動過程中,學生為了同一個教學任務而展開探索、交流和實踐,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有自身獨特的思考,同時也在傾聽他人的意見,所以,教師開展集體活動可以有效內化心理健康教育。最后,集體活動中的戶外活動也可以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幫助學生突破自我意識,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根據一些有特點的因素對學生進行指導??赡軙幸恍┬W生不愿意開口說話,教師就可以開展“匿名投稿”的創(chuàng)作活動,鼓勵學生通過文字來表達內心想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種形式可以增強學生的表達欲,使教師能夠有針對性地展開教育指導,有效解決當下學生所存在的問題。
在小學教學與班級管理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并借助心理訪談、社會調查等了解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幫助學生耐心分析。小學時期,學生所有的情緒都會表現在臉上,教師應借助恰當的方式了解學生問題的成因,并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引導學生逐漸排解不良情緒。另外,教師在小學班級管理過程中應做到以人為本,這個時期的學生已經產生了一定的訴求,教師應了解學生的心理訴求,與學生成為好朋友。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社會環(huán)境等的影響,個性很強,只有成為很好的朋友,學生才會對教師敞開心扉,表達自身的心理訴求。除此之外,在小學時期,學生普遍爭強好勝,教師應對學生有足夠的耐心、足夠的寬容,認真觀察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的行為表現,避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在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小學生的心智發(fā)展并不成熟,他們十分關注外界對于自身的評價。所以,為了更好地落實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與學生積極溝通,展開良好、和諧的互動與交流,從而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逐漸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提高教學的質量。例如,教師可以設置固定的“師生一對一交流”時間。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應以學生朋友的身份分析問題。同時,教師應與學生開展平等的交流,促使學生吐露心扉,并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增強學生的信任感。
在平時的教學管理過程中,教師應關注班級上有學習困難、有生活困難的學生,讓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對于學生的訴求,教師應適當滿足,從而逐漸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在小學時期,學生受父母的影響較深,所以,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應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聯(lián)系,借助家訪、家長會等與家庭展開積極的交流,使家長可以參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學中來,以保障學生健康成長。家長作為學生的第一任老師,會對學生的言行舉止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所以,教師可以開展聯(lián)合教育,鼓勵家長參與進來,展開良好的心理疏導,以保證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都有一個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另外,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還可以借助實踐活動,一是學校生活實踐,二是家庭生活實踐。在學校的生活實踐開展過程中,教師比較容易發(fā)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但是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問題即使教師能夠發(fā)現,也并不是能夠輕松解決的。所以,教師應與家長有效配合,開展家庭生活實踐,并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赡苡幸徊糠旨议L缺乏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對此,教師應為家長傳授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內容,方便在學生出現問題時家長可以及時、正確地做出積極的指導。
在小學班級管理過程中,教師應及時發(fā)現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展開針對性的教育指導。只有保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健康成長,才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性格和品德,使其在未來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問題時也能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因此,教師在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應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心理訴求,開展集體活動,加強師生交流,借助家校合作強化教學指導,以保障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