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市十三中 袁甜甜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弊鳛榈赖屡c法治教師,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把握好課堂這個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精心培育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育人必須先育己,道法教師要努力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踏實修煉內功,這是鑄魂育人的關鍵。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對自己所教學科要有深刻的認知。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钡赖屡c法治課是中學的思政課,其學科的重要性、特殊性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理論要求,就是教師要在扎實的理論基礎上形成自己高水平的理論素養(yǎng)。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展示自身的感召力,才能“理直氣壯”地教育學生、授業(yè)解惑,才能以強大的真理力量和科學的思想理論打動、感染學生,從而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培養(yǎng)其家國情懷。
近年來,經(jīng)過努力,我逐漸可以使自己在課堂上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認同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進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四個自信”。比如,在講《少年有夢》這節(jié)課時,我借助冬奧會冠軍蘇翊鳴的案例,從蘇翊鳴個人追夢圓夢的經(jīng)歷延伸到民族精神、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個人夢與中國夢的聯(lián)系等,引導學生感受到為夢想打拼是我們重要的生命主題,而努力實現(xiàn)夢想則是我們的責任擔當。在講《做更好的自己》一課時,我借助央視的“微光”視頻,引導學生體悟到每個人不僅要學會接納和欣賞自己,還要走出象牙塔、走進社會,在為他人、社會帶來福祉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人生價值,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
有的學生翻看道德與法治教材時,常常覺得這不就是一些小故事、大道理嗎?作為教師,我們需要認識到,我們不是知識的“二傳手”,而是學生學習動機的喚醒者、思維方式的引導者、內心靈魂的擺渡人,是身兼多重角色的育人導師。所以,道法教師一定要挖掘知識背后的邏輯思維、精神內核、價值導向。當我們點破了這層“窗戶紙”,就會使學生豁然開朗,踏入獲取新知、領悟真理的殿堂。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在課堂上通過采用多種方式、創(chuàng)建多樣化的任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非常考驗教師的基本功。要保持深層次、持久性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不在于形式上有多熱鬧,而在于教師是否找準了學生的好奇點、疑惑點,學生是否在興趣被激發(fā)后,能夠持續(xù)、自主地思考。因此,教師要深入了解學情,找到可以打通“任督二脈”的穴位,巧設合適的情境。
比如,在《深深淺淺話友誼》這節(jié)課上,通過鉆研學情,我了解到學生有以下困惑:“我的朋友是如何對待我的?我又是如何回應的?在友誼關系里我是甜蜜的還是苦澀的?很想交到知心朋友,但朋友總讓我失望,到底什么才是友誼?對友誼我有很多美好的憧憬和期待,這些合理嗎?”針對學生的這些困惑,我設計了一個主題情境——穿越時空話友誼。圍繞“穿越時空”這個中心點,通過與古人交流,引導學生對古人發(fā)出疑問,學生思考的火花開始閃現(xiàn)。針對學生的疑問,古人并沒有直接給出答案,我設計了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古人的指引,以此來持續(xù)推動和協(xié)助學生繼續(xù)探究,學生在古人的指引下完成一個個任務。此時學生主動思考的漣漪逐漸散發(fā)開來,最終解決困惑,明白友誼的特質、澄清了對友誼的誤讀,學習也在自然而然地發(fā)生。由此,學生不僅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提高了探究能力,還獲得了成就感、價值感。
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著力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綜合性學科,因此更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主要包括判斷真假是非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論證反駁能力、理解識別能力、形式推理能力、比較類比能力等,這些能力并非天賦能力,而是可以通過不斷訓練習得的。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滲透邏輯素養(yǎng)的培育,那么學生將在學習中學會思考、學會理解、學會運用,學習就可以一以貫之,取得更高的學習效率。這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還有利于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
我在教學中提倡學生每學習一課都要畫一張思維導圖,不拘泥于形式和工具,但是每一課的邏輯結構一定要清晰、準確。萬事開頭難,一開始學生感到迷茫,不知從何下手,覺得浪費時間、用處不大。后來,在我循序漸進地示范引導下,學生越來越熟練,從一課到一單元再到一本書,從某一個知識點到一大類知識體系,他們做得越來越好。當零碎的知識點被連成線、再到面,甚至多維立體的結構時,學生逐漸產(chǎn)生了對知識脈絡的把控感,可以信手拈來,為下一步運用到多種現(xiàn)實情境中奠定了堅實基礎。
有深度的道德與法治課,不僅要有嚴謹?shù)乃季S邏輯,還需要有豐富的情感體驗,能夠觸動學生的心靈。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教學中感性與理性的交融共生,才能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讓生命變得更厚重起來。因此,我認為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把握好兩個關鍵點:一是課余時間勤與學生溝通來了解情感困惑;二是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在體驗中產(chǎn)生情感共鳴。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會發(fā)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師講的話產(chǎn)生共鳴,則教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比绾伟l(fā)現(xiàn)學生那根獨特的琴弦呢?主動向學生敞開心扉就是最好的方式。當我主動走近學生時,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有著多么豐富、靈動、淳樸的內心啊!傾聽他們的快樂與煩惱,了解他們的喜好與困惑,這不就是最真實、最好用的教學素材嗎?探索別人,他們似乎興致不高,但談到自己,似乎就有說不完的話。當我利用平時搜集的素材,把他們身邊真實發(fā)生過的“廣播操比賽失敗”“與某老師的沖突”“卷王XXX”等事例放進課堂中時,他們覺得受到了尊重,主動打開心門,坦率表達,積極參與活動、體驗分享、探索求知。真摯的情感在課堂悄然流動,德育教學也在自然發(fā)生。
在信息時代,當代中學生接觸的信息范圍廣、涉及領域多。道德與法治教師如果視野不開闊、知識欠淵博、教學形式不新穎,就難以應對學生的各種思想困惑,更談不上高質量育人。因此,我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保持學習的態(tài)度,更新觀念,提高認識,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拓展視野,以多元合力高效育人。
新媒體技術的進步和網(wǎng)絡資源的豐富,能夠提供給我們大量有價值、頗受學生青睞的信息產(chǎn)品。一些熱門的綜合學習類APP,比如學習強國、知乎、嗶哩嗶哩等,都有著海量的熱點資源。教師要想與學生同頻互動,就要運用與時代同步的資源。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優(yōu)質的文化節(jié)目,比如《朗讀者》《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超級語文課》等,這些都是可以拿來學習的精品資源。我經(jīng)常在課余時間瀏覽并汲取養(yǎng)分,進行挖掘整合,把多類別、跨學科的知識、方法融入我的日常教學。比如我曾將《超級語文課》里勾文君老師的“文本分析法”融入道法課的材料分析,學生跟隨我的講解引導,學會了對材料層層剖析,感受到了思考的快樂;我還嘗試將傳統(tǒng)經(jīng)典帶進道法課堂,通過誦讀《論語》《世說新語》的部分經(jīng)典篇目,鏈接古今,啟智增慧,學生在深深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時,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涵養(yǎng)品格、提升道德修養(yǎng)。在多種優(yōu)質資源的幫助下,我的課堂更接地氣、更有深度了,學生覺得我更懂他們,愿意主動地分享討論、積極地參與活動,學習也變得更輕松有趣了,也更期待上道德與法治課了。
在新時代,當代文化、傳統(tǒng)文化、外來文化以及二次元文化等相互交融,沖擊著青少年的文化觀念和價值體系。作為學生思想的引路人,道法教師必須不斷開闊文化視野,主動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的兼容并包性。當豐富多元的文化一股腦地向學生襲來時,我們必須提醒和引導他們理性看待,冷靜取舍,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要幫助學生客觀分析,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增強文化自信,在培養(yǎng)自身大格局的進程中明辨是非、走向成熟。
教育不是揠苗助長,而是慢的藝術。無論今天的時代發(fā)展有多快,道德與法治教師都應該是學生的知心人、引路人和擺渡人,也更應該學會慢下來。曾國藩說過:“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弊鳛橐痪€教育者,要做懂得“下笨功夫”的示范者,當我們踏踏實實地提升硬核能力,認認真真地研究學情、拓寬視野,兢兢業(yè)業(yè)地上好每一節(jié)課時,我們的課堂才會更加有深度、有溫度、有活力、有魅力,才能更好地培育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我們也能與學生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