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 進
教師通過閱讀和書寫的貫穿式教學,讓學生由原來的聽變成了學生聽、老師講,然后把老師講的東西讀寫,并將其融入寫作中,這實現(xiàn)了“讀寫”結合的教學目標,也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學習和閱讀能力。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在語言文字中的詞匯、短語和優(yōu)美語句的積累和應用,增強他們的語文技能。目前,小學生的閱讀習慣正在形成之中,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其核心思想的正確認識,同時,通過讀寫的結合,讓學生對文本的修辭和結構進行分析、理解,并把他們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關系,從而為以后進一步深入研究語文奠定堅實的基礎,并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方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主要的內(nèi)容,而在語文中,“聽說讀寫”是非常重要的,而“讀寫”又是一種書面語文,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基本的寫作技能,而且還能夠通過練習來鞏固所學到的東西,從而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
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更多地注重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忽略了課文的修辭和句型的巧妙運用,致使學生對課文的研究不夠深入,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而讀、寫相結合,則能夠達到“立足文本,以讀促寫”的效果,從而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與寫作水平的目的。
在小學階段,讓學生習慣閱讀和寫作的結合,有助于學生破除在閱讀和寫作上的障礙,提高他們的寫作技能,讓他們更好地認識到文學的魅力,并從文學中汲取知識,真正建立起學習語文的信心。
小學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對外部世界形成初步認識和探索欲。在這個時期,學校的學習氣氛和學習環(huán)境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采用讀寫貫通的方式,把各種學習單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另外,小學生在前期的學習中,掌握了基本的閱讀技能,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逐漸加深對文章的感覺和理解;同時,在寫作訓練中,也可以通過模仿來理解文章的句型,從而為提高寫作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寫作中,學生可以通過抒發(fā)自己的情緒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從這一點可以看出,讀寫貫通教學模式把讀寫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作文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學習中的一個難題。作文之所以難,是因為學生的詞匯積累、句式積累、語句積累不足,也沒有形成閱讀習慣。而在閱讀教學中運用讀、寫相結合的方式,則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在此過程中,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在閱讀中不斷積累所需要的知識與材料,解決了學生在寫作中不知該怎么寫的難題。同時,學生的寫作也是一個創(chuàng)造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掌握語文的能力,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
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他們的語文應用能力,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語文應用包括四個層面:聽、說、讀、寫,而“聽”和“說”能力的培養(yǎng)則是基于對語文的理解。因此,在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中,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筆者認為,對一個學生的語文能力進行評估,要從總體上考查其綜合素質(zhì)和應用能力。實踐表明,讀寫貫通教學法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許多教師仍堅持“分段式”教學,沒有深刻地認識到“讀與寫”是相互促進、互惠的關系。在教學實踐中,許多老師習慣性地把閱讀與寫作分開,利用文本分析、文本提問、文本討論等方法進行閱讀,而忽視了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另外,傳統(tǒng)的閱讀與寫作分離的教學思路,很容易造成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上的錯誤認識,從而影響到他們的語文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許多事情還處在認識的初級階段,而在教學過程中,許多老師往往會根據(jù)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制訂教學計劃和目標,沒有與學生的實際需要相適應,從而使教學設計的實施效果不佳。另外,部分老師也在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比如“寓教于樂”的閱讀,但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存在著“娛樂”現(xiàn)象,使得課堂上的氣氛看上去很活躍,但學生卻很少有收獲。
許多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時,往往采取“師講生聽”的方式,雖有部分老師注重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動,但所提的問題簡單明了,缺乏開放性、創(chuàng)造性和探索性。長期來看,學生的閱讀思維很容易被簡單化、基礎性的問題所束縛,這不僅會影響到學生的核心素質(zhì),而且還會影響到他們的整體素質(zhì)。
在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中,教師常常采用“讀”與“寫”相分離的教學模式,造成了“讀”與“寫”的分割。同時,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老師更注重學生對課文的分割,指導學生歸納課文的主旨。這就使得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能充分地體會到文學的魅力,從而使他們的閱讀興趣逐漸降低。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缺乏良好的閱讀體驗,致使他們的語文閱讀成績不佳,同時,語文閱讀教學也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水平。
因此,在今后的閱讀教學中,要把“讀”與“寫”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運用到課堂中去。在課堂上,老師要引導學生對文章的修辭和句型進行分析,并對其精妙之處加以探討,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其魅力,提升對其的閱讀興趣。
比如,在六年級上冊《草原》的講授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xiàn)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北热?,把騎著馬的男人和女人比喻成一道彩虹,老師就能讓他們?nèi)ハ?,為什么作家會把他們比喻成一道彩虹。在短暫的思索與溝通之后,有人提出,由于作者所述騎馬之人,男女老幼,皆以不同顏色為主,而彩虹的顏色也豐富,故作者把人比作一道彩虹。
同時,也有同學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們認為,七彩雖然層次分明,但男女、老人、孩子的服裝顏色卻是相互融合的,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很形象,但不太準確。這時,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去想,怎樣把顏色融合的情景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
一個學生站了起來,說道:“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五顏六色,就像一幅五顏六色的油畫,里面的顏色不是五顏六色的,而非彩虹一樣層次分明?!蓖ㄟ^對這個例子的分析,老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前面所說的內(nèi)容,可以用比喻的手法,也可以用擬人的手法。
這時,有人寫道:“爺爺提著水桶,一深一淺,把大白菜給踩疼了;白菜哭得稀里嘩啦。”“一深一淺”指的是爺爺用一只肩膀扛著水桶,不平衡地往前走,一只腳很重,另一只腳很輕,很容易把白菜踩在地上;白菜含水量大,腳踏后會有大量的水珠,因此可以形容為“哭”的白菜,這是一種很準確、很形象的擬人技巧,顯示出學生對人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對生活與文學的理解。
從以上幾個方面不難看出,閱讀與書寫的結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而教師要準確地分析教學內(nèi)容,指出所使用的語言是怎樣的,還要指出修辭的準確程度,讓學生考慮,有沒有更準確的描述。在完成以上步驟之后,老師會要求學生模仿,并鼓勵他們在模仿中表現(xiàn)優(yōu)秀,要及時地鼓勵和肯定,讓他們繼續(xù)努力;當學生模仿得不夠好時,老師要鼓勵他們,讓他們別灰心,并幫他們找出問題所在,在讀與寫上,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
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學生閱讀領域比較單一,只限于文本,并且普遍采用單篇閱讀,限制了他們的思維和想象力,使他們不能接觸到教科書之外的其他內(nèi)容,使他們的眼界變得狹窄。同時,枯燥乏味的閱讀材料也會影響到學生的閱讀興趣,影響到他們對閱讀的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除了要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知識與技巧,還要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閱讀方式,培養(yǎng)他們對閱讀的喜愛。這就要求教師要拓寬閱讀材料,一方面要以課后語文為輔助,采用群文閱讀,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里積極地與名家作品交流,拓寬自己的閱讀視野。在具體的教學中,要實現(xiàn)課堂與課外閱讀的有機結合,必須將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閱讀之間進行互補。
比如,小學語文教材里就有四部經(jīng)典作品的節(jié)選。比如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都是關于四大名著的,老師可以在指導學生學習的同時,介紹一些經(jīng)典作品。比如《草船借箭》,講的是諸葛亮,講完了這個故事,老師再介紹“七擒孟獲”“空城計”“三顧茅廬”“舌戰(zhàn)群儒”等與諸葛亮相關的有趣故事。
同時,老師還可通過多媒體播放《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短片,讓同學們領略到古代文學和優(yōu)秀電影的魅力。老師在課堂上除了將課外材料導入課堂,還可以向同學們發(fā)放閱讀材料,或是讓他們利用業(yè)余時間來進行閱讀,同時也可以把自己的心得體會記錄下來。應該指出,由于因特網(wǎng)的迅速發(fā)展,在這一階段,部分小學生也開始接觸到了網(wǎng)絡,其中有些內(nèi)容并不健康,會給學生帶來消極的影響。教師應注意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引導他們多接觸正面的文學作品,讓他們能夠在課外閱讀中獲得大量的文學材料,同時也可以在課后的閱讀過程中進行寫作的培訓,達到讀寫統(tǒng)一的目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
在閱讀過程中,很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存在自我閱讀的缺失,在沒有老師和父母監(jiān)督的情況下,他們很難主動地閱讀。在完成作文教學任務時,老師可以給出明確的教學目標。
比如《草船借箭》《猴王出世》,老師們可以讓學生去讀《西游記》,分析《猴王出世》后的《大鬧天宮》,然后再寫一篇關于孫悟空的見解,這樣,學生就能寫出自己的作品了。所以,在寫作訓練中,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要使寫作訓練成為一種常態(tài),使學生在每日的練習中積累寫作的經(jīng)驗,并能每天閱讀特定的文章,進而獲得大量的寫作材料。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日常寫作的培養(yǎng)。
第一,將所學到的內(nèi)容與課堂上的內(nèi)容相結合,進行課堂演講,就像前面所述的案例那樣,通過分析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模仿能力。
第二,可以安排學生每天做一次日記,記錄下自己的生活;從生活中收集寫作的材料。讀書,不僅要看課上的內(nèi)容,還要看書里的東西,并且要讀懂人生。只有這樣,人們才能通過生命經(jīng)驗來讀懂生命,書寫自己的生命經(jīng)驗,從而達到讀、寫的真正意義。
比如,學習《黃山奇松》之后,老師就可以讓學生去觀察周圍的風景,或者是自己所處的城市風景、人文,然后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來撰寫一篇日記,以表達對故鄉(xiāng)的熱愛,可以使用課堂上學習到的學習方法,這能夠鍛煉學生的寫作水平,真正達到“立足文本,以讀促寫”的目的。
在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課中,教師和學生的互動與溝通不足,使老師無法理解學生的需要,而學生又往往無法跟上老師的步伐,同時,也會使學生產(chǎn)生厭學心理,從而喪失對語文的學習自信。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閱讀需求,并結合學校的實際教學要求,通過與學生的有效互動,使學生了解基本的閱讀技能,并據(jù)此進行相應的閱讀引導。在語文閱讀課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迅速地融入閱讀的氛圍中。
比如,在《草原》的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播放牧民的視頻、草原的照片,讓學生了解草原的廣闊和美麗,并進行后續(xù)的教學。在課堂上,老師通過和學生交流,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對草原很感興趣,他們希望老師介紹一些關于草原的知識,老師可以向他們推薦《狼圖騰》《額爾古納河右岸》等。
同時,還要注意到不同學生的需求差異,比如,有些同學喜愛讀古典文學,有些喜愛科幻小說,還有些則喜愛現(xiàn)代散文,老師要幫學生找出正確的讀物。在閱讀課中,老師要對學生進行一些閱讀技能的培訓。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如果發(fā)現(xiàn)了一些很好的詞語,便可以把它記錄下來,作為自己的日志或?qū)懽骶毩暎部梢院屯瑢W一起分享。掌握了良好的閱讀技術,就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閱讀水平。
筆者認為,在作業(yè)的設計中,要做到讀寫相結合,指導學生更好地進行課外閱讀。老師可以安排一些課外活動,讓學生在指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閱讀,然后把自己的感想記錄下來,最后交給老師批閱。教師在閱讀的過程中,對學生的閱讀成績進行批改,發(fā)現(xiàn)觀點新穎、有創(chuàng)意的,要給予正面的評價。
通過批改讀后感作業(yè),可以有效地測試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能感知到他們的寫作能力,加深對學生的閱讀和寫作的認識。在安排作業(yè)時,老師要對作業(yè)進行優(yōu)化,把傳統(tǒng)的抄寫作業(yè)改成“抄+看后感”,這符合“雙減”的大趨勢,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課外閱讀作業(yè)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而課外閱讀也可以通過讀書和看電影來實現(xiàn)。
比如,在學習了五年級上《圓明園的毀滅》之后,老師就會讓同學們?nèi)プx關于圓明園的文章,無論是文學還是電影,然后再寫一篇讀后感。這樣的家庭作業(yè),既能使學生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同時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這對他們將來的成長與發(fā)展都十分有益。
在文章中,筆者首先從閱讀和寫作兩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基于閱讀和寫作的建議。通過解讀學生的閱讀需要,利用優(yōu)化作業(yè)的設計來促進閱讀與寫作的融合,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和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