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彤 金寧
語文學科基于其自身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特點,在傳遞語文知識的同時,還承擔著引領學生思想價值觀的責任。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多篇蘊含黨史知識與愛國主義精神的紅色選文,如《老山界》《紀念白求恩》《我的母親》等。對于這樣的紅色選文,一些教師限于自己的能力和視野,在教學時未能充分引領學生體悟文章的藝術價值與精神內(nèi)涵。對此,本文試以《老山界》的教學為例,根據(jù)紅色選文的特點與中學生的現(xiàn)實學情,談談這類文章的教學策略。
一、以史促讀,借長征歷史助力學習
《老山界》是一篇反映紅軍長征的文章,教師在授課時,應深入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結合相關歷史,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塑造的形象與表達的感情。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為了保存革命力量選擇了戰(zhàn)略轉移——長征。在埃德加·斯諾撰寫的報告文學《紅星照耀中國》與中國作家王樹增的報告文學《長征》中,都有對長征歷史的詳細記述和對紅軍長征精神的描述與歌頌。那么,在講授《老山界》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閱讀《紅星照耀中國》與《長征》這兩部作品,讓學生感受歷史場景,深刻體會紅軍的優(yōu)秀品質(zhì)與偉大的長征精神,進而理解《老山界》蘊含的深沉雋永的情感。
二、以文載道,帶領學生品悟文本的雙重價值
語文課程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還可以幫助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在講授《老山界》及其他紅色選文時,教師不能停留在對課文內(nèi)容的淺層講解上,而要深入分析文章的藝術價值和精神價值。
在講授《老山界》一文時,教師首先要抓住文章的明線與暗線,對其描寫的事件進行解讀。這篇文章詳細記述了紅軍到達老山界之初、翻越老山界的過程與翻越老山界之后的情景,生動再現(xiàn)了紅軍英勇頑強、攻堅克難的英雄形象。關于文章的藝術構思,教師可以從記敘順序和敘事角度對《老山界》進行解讀;關于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教師可以從“一個難字、一種精神、一支隊伍”對《老山界》進行解讀。
在帶領學生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脈絡后,教師還要具體分析作者是怎樣寫這篇文章的,探究文章內(nèi)在的藝術價值和精神價值。《老山界》這篇文章詳略得當、描寫生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個性特色。如寫紅軍初到老山界之時與一位大嫂的對話,作者抓住了群眾從憂慮到悲傷最后到快樂的情感轉變,與其對待紅軍態(tài)度的先后變化,以生動形象的話語詮釋了紅軍戰(zhàn)士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不懼任何艱難險阻的革命精神。
總之,在講解《老山界》這篇文章時,教師要堅持文以載道的原則,既要帶著學生梳理文章內(nèi)容,解讀藝術手法,分析人物形象,也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長征精神的內(nèi)涵。
三、以一帶多,依托組文閱讀進行信念教育
組文閱讀教學是教師立足于文章主題與教學目標,選擇多個文本帶領學生進行閱讀的教學。在講解《老山界》的時候,教師可以用組文閱讀教學方式,通過對課外多篇文本的閱讀帶動學生對《老山界》一文的深入理解。
在選文上,可以選擇毛澤東的詩詞如《七律·長征》《清平樂·六盤山》等,借以增強學生課堂的情感沉浸式體驗;還可以選擇陸定一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軍長征記》等文章,讓學生通過橫向對比閱讀的方式,深入了解黨史,體會革命歷程,增強理想信念。
教師進行組文教學時,應注意問題的設計,如對比閱讀詩與文表達情感方式的異同、塑造形象的異同,引導學生帶著疑問去閱讀不同的作品,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提升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深入文本,充分體會紅軍所遭受的困難,感受他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四、以情化人,用長征精神助推立德樹人
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教師要不斷豐富更新自己的教學方式。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與情感陶冶法,以情化人,從而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標。
講解紅色選文,教師要精心選擇合適的教學材料。如在講解《老山界》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播放紅軍翻越老山界的影視資料,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身臨其境地受到情感上的陶冶;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伴樂朗誦等,讓學生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相應地,教師也要富有激情,努力做到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文章的內(nèi)容進行描繪,以自身的情感體驗,喚起學生對英雄先輩與偉大祖國的深厚情感,讓長征精神豐盈他們的精神世界。
(本文系深圳市寶安區(qū)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課題“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思想政治因素及其教學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qn20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