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歲高齡的丁和木樂觀開朗、思路清晰,盡管口音濃重,但在他那個年紀的人當中普通話已經(jīng)算得上標準,這與他多年與外界打交道的經(jīng)歷不無關系。采訪中他盡量清晰、準確地表達自我,不喜歡唱高調(diào),也沒有什么華麗辭藻。
他的慈善觀同樣樸實無華——因為受過苦,所以更見不得別人吃苦,正所謂“不忍人之心”。
《中國慈善家》:您慈善捐贈的緣起是什么?
丁和木:我從80年代開始辦工廠,多少賺了點錢,生活也還過得去。但如果只有我們過得好,周圍其他人過得不好,那也沒意思。見到村里有病有災的,弄得家不像一個家,那么痛苦,肯定看不下去,肯定要幫的。
以前也看到有些條件不好的老人東借西借,生活很困難,我都會覺得很過意不去。所以從2008年開始,我給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發(fā)300塊的生活費,到現(xiàn)在變成每月500塊。
財富從社會上來,必須要回饋社會,我的思想就是這樣。你一直把財富留在家里、留給下一代,對子孫不好。我的祖先也沒留什么給我。
《中國慈善家》:財富留給子女有什么不好?
丁和木:如果把財富留給子女,他們看到家里那么富裕、錢那么多就不去打拼。頭腦比較簡單的人就會想,家里錢那么多我還要賺什么錢啊?所以保證子女的基本生活就可以了。
《中國慈善家》:您對子女的期望是什么?
丁和木:老老實實做生意,不要去干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我就滿意了。
《中國慈善家》:從最初的100萬到后來的一個億,再到最近的100億,您越捐越多的原因是什么?
丁和木:錢放在家里也沒什么用啊!我們的工廠辦得很好,生意也很好,要那么多錢干嘛?就捐了。(笑)
《中國慈善家》:聽說100億捐款中有您全部的股票,為什么會毫無保留地捐掉?
丁和木:100個億是全民受益的。社會那么大,要做的事情很多。比如我們先拿20億建一個醫(yī)院,沒有這么大一筆錢也辦不了多少事情。
《中國慈善家》:多年來您以父母的名義進行慈善捐贈,包括以母親的名字命名幼兒園,這是出于什么考慮?
丁和木: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有父母的好教導才有我們的今天。
《中國慈善家》:他們給您的教導是什么?
丁和木:專心。讀書就好好讀書,勞動就要好好勞動。不要三心二意,該做什么事情都要認認真真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