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茹霞
對于剛邁入小學階段且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學生來說,識字是一大挑戰(zhàn)?!半p減”背景下,學生的作業(yè)總量減少了,進一步明確了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是課堂。因此,改革教學方式,提高識字效率,讓學生感受漢字魅力,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讓深度學習真正發(fā)生,顯得尤為重要。有研究者指出,學習可分為淺層學習和深度學習。像教師講解、學生傾聽這種單方面順應(yīng)的學習稱為淺層學習,淺層學習是一種機械記憶的學習。而深度學習則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高效地將新學習的知識融入到原有知識結(jié)構(gòu)中的學習,在整個課堂中,學生是主動積極、沉浸式參與,在合作探究中解決問題。那么,如何拓寬學生識字面、加深學生熟字度、提高學生識字力,讓深度學習真正發(fā)生呢?本文以一年級語文教材為例,淺談小學第一學段識字策略。
一、深入語境,辨意定音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一個字有不同的讀音,而不同的讀音又表示不同的意思。因此,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多音字時應(yīng)深入語境,隨文識字,辨析其意,讀準字音,才能突破難點,激發(fā)識字興趣,從而拓寬識字面。
例如,一年級上冊《小蝸?!芬徽n中的“長”是個多音字,為了讓學生學會隨文識字,同時鞏固已學生字,本課大部分生字都沒有標注音,只對20多個難字進行了注音,讓學生有更多的精力關(guān)注字形、字音,而不是拼音。對于“長”這個字,學生在《比尾巴》這課中學習了“cháng”的讀音,在《雨點兒》這課中學習了“zhǎng”的讀音。學生深入語境,理解了讀作“cháng”,表示:①兩端距離很大,跟“短”相反;②長處。而讀作“zhǎng”,表示:①生長、發(fā)育;②增加;③領(lǐng)導人;④年紀大;⑤輩分高。所以,學生不僅要記住字的讀音,還要理解課文中“長”的意思,在語境中辨析清楚意思,豐富識字內(nèi)涵,拓寬識字廣度,這樣才能讀準字音。
二、深抓特征,觸類旁通
只有抓住事物的關(guān)鍵特征,理解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學生的認知深度才能更好地得到拓展。因此,在識字教學中,只有深抓漢字特征,讓學生養(yǎng)成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好習慣,才能真正實現(xiàn)深度識字。
例如,一年級上冊《影子》中的“影”字、《雨點兒》中的“彩”字以及《雪地里的小畫家》中的“參”字,都出現(xiàn)了共同的部件“彡”。在教學“影”字時,學生根據(jù)課文插圖很快聯(lián)想到了“景”字后的三撇表示人或物的影子。在教學“彩”字時,筆者分別用紅黃藍三種顏色的粉筆畫了三撇,學生馬上想象到了繪畫中的彩色顏料。當學習“參”字時,筆者出示了“參”的象形字 ,并告訴學生上面部分表示三顆星星。學生通過之前對象形字的學習,知道了下面右半部分表示人。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的思維被激發(fā)了。有的學生說:“下面的三撇表示星星的光芒?!边€有的學生說:“三撇可能是仙人的胡須?!蓖ㄟ^抓住漢字的特征,聯(lián)系生活,舉一反三,學生的認知深度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三、追尋字理,化難為易
對一、二年級教材中的識字部分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一年級上冊中的生字主要是獨體字,或者說是象形字居多,而在后續(xù)的學習中,就是合體字居多了。獨體字是學習漢字的基礎(chǔ),有著獨特的文化涵義。小學識字教學是漢字教學的開端,要培養(yǎng)學生對漢字正確的感覺和認識,使他們對漢字的構(gòu)造充滿探索的欲望。學生只有喜歡認字,才會認識更多的字。因此,教師可以在識字教學中追尋字理,從古文字形中還原事物的輪廓及其具有特征的部分,揭示具象的古文字形和抽象的楷書字形之間的聯(lián)結(jié)點,讓一個個方塊字不再枯燥無趣,而是像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在激發(fā)學生識字興趣的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的造字規(guī)律,從而將識字之事化難為易。
雖然一年級上冊中的生字是以獨體字居多,但是獨體字在漢字家族中卻只是極小的一部分,本冊課本中還包含了不少會意字,它們是學生理解和記憶的難點。例如,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這課時,學生把“步”字誤認為是“止”和“少”構(gòu)成的。“步”是個會意字,甲骨文字形為 ,由一個“止”和一個反寫的“止”(讀作tà)構(gòu)成,像左右二足前后相承之形,表示在道路上行走之義。其本義就是行走。這兩只腳形狀相反,就像一個人的左腳和右腳。突起的部分表示中指,另外兩豎分別表示大腳趾和小腳趾,古人用三個腳趾表示五個腳趾,即一只腳。學生通過了解文字中的獨特文化,找到古文字形與楷書字形之間的聯(lián)結(jié)點,從而將識字化難為易。
四、深思熟字,妙用字卡
美國著名學者愛德加·戴爾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皩W習金字塔”理論包含了七種學習方式,其中,高效的學習方式主要是后三種。第五種學習方式,即“小組討論式”。按這種學習方式,學生可以記住50%的內(nèi)容。第六種方式,即“做中學式”或“實踐操作式”。按這種學習方式,學生可以記住75%甚至更多的內(nèi)容。第七種方式,即“教別人做式”。按這種學習方式,學生可以記住90%的內(nèi)容。有研究者指出,平均學習保持率在30%以下的,都屬于被動式學習;而平均學習保持率在50%以上的,都屬于參與式學習。因此,在低年級識字教學過程中,可以妙用識字卡片,抓住小學生愛表現(xiàn)、愛創(chuàng)造的特點,通過讓他們自制各種形式的彩色識字卡片,激發(fā)低年級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在制作卡片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先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或字典等工具查閱資料,再動手自制日常學習中易錯字的卡片。一張張彩色的識字卡片、轉(zhuǎn)動的字盤,通過卡通造型的修飾和美化,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一年級學生理解形聲字的構(gòu)字規(guī)律是難點,利用識字盤形式的卡片,將同一偏旁與不同的部件組合在一起,可以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識記漢字。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猜字謎》時,通過給謎底“青”換上不同的偏旁,組成“清、晴、睛、請、情”等字,可以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字形相似的形聲字的構(gòu)字規(guī)律。為了提高課堂識字效率,筆者每節(jié)課讓一個學習小組的學生上臺分享自己制作的學習卡片,讓學生通過教別人來提高熟字度。學生在查閱資料、創(chuàng)作卡片、小組合作及與同學分享卡片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進入了深度學習狀態(tài)。
綜上所述,通過深入語境,讓學生學會在語境中根據(jù)漢字意思辨別多音字讀音;通過深抓特征,讓學生學會觸類旁通遷移學習;通過追尋字理,讓學生了解漢字的前世今生;通過將難記的生字變成圖畫,讓學生加強記憶。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課下引導學生探究、思考,讓識字課堂成為凸顯挑戰(zhàn)性、體驗性和遷移性的深度學習的課堂。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思明第二實驗小學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
編后記
對于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來講,識字教學是一大教學任務(wù)。教師應(yīng)根據(jù)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提質(zhì)激趣,拓寬識字面、加深熟字度、提高識字力,讓學生輕松識字、自主識字。本專輯的這兩篇文章對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做了探索,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