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中國古代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亞正式控制
        ——以清代族正制度為例

        2022-02-20 11:15:14邵奇聰
        山西警察學院學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民治保甲族長

        □邵奇聰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100038)

        一、引言

        由于國家權力直接控制基層社會的成本較高,因此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秩序結(jié)構(gòu)以縣為分界,縣以上是由正式控制體系主導的官治秩序,縣以下則是由非正式控制體系主導的民治秩序。然而,在社會控制技術不夠發(fā)達的古代基層社會,體制外的社會活動空間過大往往會導致地方勢力割據(jù)乃至滋生民變,因此國家權力觸角必須盡力伸入基層,而非徹底委由士紳階層和地方宗族勢力治理。就此,古代社會中的正式控制體系與非正式控制體系互相滲透,以至于基層社會并不存在一個能被清晰辨認的官治或民治秩序。[1]而這種官民互嵌性關系形態(tài)又催生出“以準官員治民”的亞正式控制體系,彌合官治與民治秩序二元對立的不穩(wěn)定結(jié)構(gòu)。

        亞正式控制(semiformal control)兼具正式與非正式控制的功能及特征,其作為實踐理性的產(chǎn)物廣泛存在于東西方社會中,并且尤其多見于中國古代基層社會。1992年,美國學者馬伯良將宋代早期的里正、耆長等鄉(xiāng)官制度歸入“半正式執(zhí)法機構(gòu)”(semiformal agencies of law enforcement)的范疇。[2]1993年,黃宗智在考察清代民事糾紛的調(diào)解與訴訟制度、鄉(xiāng)保制度后,將介于國家和社會間的治理空間稱為“第三領域”(third realm),[3-4]并在后續(xù)研究中將國家權力透過該領域滲入基層的實踐稱為“集權的簡約治理”(centralized minimalism)與“準官員的半正式行政”(semiformal governance by quasi-officials)。[5]不僅如此,亞正式控制亦是當代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的主要模式,比如居委會與村委會制度、社區(qū)矯正制度等。

        正式控制、非正式控制、亞正式控制的三元理論體系為江山河等學者近年來首創(chuàng),以該理論范式為分析框架的研究極少,僅有的三篇論文也均以我國當前制度為樣本,[6-8]尚無借此考察古代社會治理制度的相關成果。事實上,亞正式控制的實踐在中國已有數(shù)千年,其中的經(jīng)驗教訓對當代中國而言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為此,本文將從社會控制的三元理論視角出發(fā),重新解讀中國古代治安傳統(tǒng),以清代亞正式控制的典型代表——族正制度為主要研究樣本,分析亞正式控制模式的控制結(jié)構(gòu)與運作規(guī)律等,為今后的基層社會治理提供參考。

        二、中國古代治安傳統(tǒng)與社會控制的三種模式

        通過梳理,本文認為,中國古代社會以官治民、(狹義)以民治民、以準官員治民的傳統(tǒng)可對應社會控制的三種模式,即正式控制、非正式控制與亞正式控制。

        (一)以官治民與正式控制

        古代社會的“以官治民”是指皇權透過法律、政令及官僚體系對民眾實施具體且有組織的正式控制,學界對此已有共識。然而,在以官治民的復雜社會實踐中,普遍存在國家官員借助非正式規(guī)范執(zhí)行正式規(guī)范之實質(zhì)內(nèi)容的情形。比如,負責征稅的官員在面對拒繳者時不是以國家行政人員的身份命令其履行法定義務,而是以同村村民或鄉(xiāng)里長輩等身份作出勸告,此時官員行為在社會控制模式中的分類尚有爭議。根據(jù)江山河等學者的研究,該情形屬于亞正式控制。但該觀點有待商榷,因為身為控制主體的官員,不論其選擇適用正式或非正式規(guī)范對控制對象施加影響(如圖1所示),其行為都服務于正式控制義務的履行。而在此期間,官與民的不對等關系并未真實改變,互動雙方也都知曉非正式規(guī)范“外殼”下的正式規(guī)范,因此仍屬于正式控制。誠然,非正式規(guī)范在前述情形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甚至可能發(fā)揮了比正式規(guī)范更大的作用,但并不意味著其脫離了正式控制的范疇。何況,正式控制并不徹底排斥非正式要素,因為其本身就是非正式控制成文化、組織化與正規(guī)化的產(chǎn)物。若僅僅因為正式權力選擇了非正式的運作方式就被劃出正式控制的范疇,則會過度窄化正式控制的范圍,進而導致亞正式控制概念的肥大,并不利于社會控制三元理論體系的發(fā)展。

        圖1 社會控制結(jié)構(gòu)圖(1)社會控制的本質(zhì)是對違法犯罪及越軌行為的負反饋調(diào)節(jié),其中給定量為社會容忍度,若違法犯罪增多,控制主體就會密集地施加干預;若情形好轉(zhuǎn),則控制系統(tǒng)會有所松弛,直到檢測評價系統(tǒng)再次預警。

        (二)以民治民與非正式控制

        在歷史學研究中,以民治民是與以官治民相對的概念,并且經(jīng)常與鄉(xiāng)村自治、士紳自治、宗族自治等概念同時出現(xiàn)。但從社會控制結(jié)構(gòu)的角度來看,以民治民未必是以官治民的對立面,而有可能是以官治民的間接形式。原因在于,以民治民是國家權力無法有效進入基層時的變通措施,其控制結(jié)構(gòu)中不少控制主體本身是更宏大社會控制系統(tǒng)中的控制對象,比如鄉(xiāng)役制度中的吏民是“官——吏民——平民”這種間接社會控制的中間環(huán)節(jié),而此時的民治即是官治在基層社會的延伸。就此,以民治民并不能像以官治民一樣直接與某種社會控制模式劃等號,而是必須先辨析作為控制主體的“民”的構(gòu)成。對于士紳、宗族和平民而言,其運用倫理道德、村規(guī)民約等規(guī)范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行為屬于非正式控制。對于耆長、族正等“庶人在官者”而言,其平民身份決定了其行為無法歸入正式控制之列;但其踐行的控制規(guī)范來自政府而非民間,因此又不屬于非正式控制的范疇,故只能歸為亞正式控制。就此,若對以民治民中作為控制主體的“民”采狹義解釋,即僅限于無權使用任何公權力資源的普通平民,則以民治民就等于非正式控制;若采文獻中常用的廣義解釋,將“民”的范圍擴大到所有不具備國家正式官員身份的群體,則以民治民同時包括非正式與亞正式控制。

        (三)以準官員治民與亞正式控制

        準官員是指不在國家正式的官僚系統(tǒng)內(nèi),在社會身份上為“民”,但服役于公家的人,即介于官民之間的民。準官員憑借“民”的身份嵌入基層社會網(wǎng)絡,不存在國家正式官員所面臨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還能有效利用非正式規(guī)范掃除執(zhí)行公務時的障礙,甚至借國家權力提升個人在非正式場合中的地位。準官員擁有普通民眾所不具備的職權,其參與社會控制的行為皆有國家公權力背書而超出了非正式的范疇,故應納入亞正式控制的范疇進行討論。史料中常見市井無賴利用保甲長身份魚肉百姓的記述,足見準官員的威力。根據(jù)社會地位的高低,準官員又可細分為兩類:一類是社會地位較高,更接近“官”的紳士型準官員,比如圖董(團練的首腦)、族正等;另一類是社會地位較低,更接近“民”的平民型準官員,比如保甲長等。晚清馮桂芬在《復鄉(xiāng)職議》中就曾根據(jù)準官員的社會地位分析團練比保甲有效的原因:“地保等賤役也,甲長等猶之賤役也,皆非官也;圖董紳士也,非官而近于官者也。惟官能治民,不官何以能治民!”[9]該表述雖不盡準確,并且有意撇清保甲長等平民型準官員與“官”的聯(lián)系,但卻闡釋了亞正式控制的兩大特征:第一,準官員之所以能控制民眾,就在于其官方色彩;第二,準官員的社會資本越豐富,其實施的社會控制可能越有效。

        三、亞正式控制模式的實踐樣本——以清代族正制度為例

        族正是清代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核心制度,其首要目的即在治安,具體運作是通過民舉官定的形式從宗族中選拔準官員,并利用該準官員對宗族成員及宗族所在區(qū)域?qū)嵤┥鐣刂啤W逭贫仁乔逭淖冏谧鍍?nèi)部權力結(jié)構(gòu)的一次嘗試,具有扶持宗族、利用宗族和遏制宗族勢力膨脹的多重目的。在族正制度中,作為控制主體的族正本身也是皇權的控制對象,而促進其鞏固族內(nèi)地位、約束族眾的控制規(guī)范又會反過來限制族正本人的權力,(2)例如雍正皇帝允許族長依據(jù)家法處死族人免其抵罪,導致宗族權力膨脹,乾隆隨即借族正制度廢除舊例,抑制族權。這種嵌套型的亞正式控制結(jié)構(gòu)堪稱古代基層社會治理技術的巔峰代表。

        (一)族正制度的建立背景及歷史沿革

        “族正”一詞最早見于隋代什伍制,五家一保,五保一閭,四閭一族,其首領曰“族正”。[10]清代的族正是對持有官方所賜各類族長戳記者的通稱,或稱“祠正”“族約”,亦包括其副職“族副”。族正不同于族長,族正是具有準官方性質(zhì),經(jīng)民間僉舉、官方驗充,并給發(fā)諭戳辦公的鄉(xiāng)職;而族長是不帶官方色彩,由宗族內(nèi)部成員依據(jù)血緣、年齡、才德等所自主推舉的尊長或首領。官方在制度設計時似乎認為族正與族長原則上不能同屬一人,(3)在《清朝文獻通考》《大清會典事例》《戶部則例》《清實錄》《福建省例》等官方文書中,族正專指經(jīng)由官府驗充的“官方族長”,區(qū)別于民間原有宗族族長。此外,根據(jù)《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二年(1737年)閩浙總督郝玉麟、福建陸路提督蘇明良奏請在福建施行族正制時稱:“大姓聚族而居,多至數(shù)千余丁,非鄉(xiāng)保所能稽察。是以族長之外,設立族正房長”,亦可佐證族長與族正并非同一個人。而應在宗族原有族長之外重新選立,以便制衡族長權力。(4)為便于族正監(jiān)督族長,官方有意將族正抬至略高于族長的地位。比如《民間選立族正勸化章程》規(guī)定,遇事族正“會同族長、房長”在祠堂辦理。遇到族內(nèi)立嗣時,族人要先“過聞”族房長,若遇特殊情況,則由族正“處斷”。此外,廣東的族正制度規(guī)定,嘗租“仍令族正副管理,族長、宗子佐之”。可見,族正系宗族原有首腦之外另立,地位略高于族長、宗子的宗族領導。[11]但就江西、福建等地實行族正制度的史料來看,族長不乏兼任族正的情形。以福建南安大庭村為例,戴氏家譜就記載,戴氏族長曾多次獲得族正之稱。[12]不僅如此,若族長兼任族正,則文獻中多直呼為族長。[13]

        族正制度最初是在不便推行保甲制度的聚族地區(qū),為維護當?shù)刂伟捕扇〉奶娲源胧!肚鍟涫吕舨俊け<住芬?guī)定:“聚族而居、丁口眾多者,擇族中有品望者一人,立為族正,該族良莠,責令查舉?!弊逭c保甲雖然皆為職役,但族正本是宗族尊長,在基層社會有較大的話語權,比純粹平民出身的保甲長更適合參與管理地方公共事務。而隨著民間秘密宗教、秘密結(jié)社、宗族械斗、利用族產(chǎn)濫行詰訟等社會問題頻發(fā),族正制度自然地開始承載更多的社會職能,進而朝著地方基層政權輔助機構(gòu)的方向演變。其功能從最早的緝查盜匪,逐漸擴張至施行教化、舉報節(jié)孝、管理祠堂及族產(chǎn)、負責立嗣、勸農(nóng)務本、協(xié)助催征、保證婚約、防止健訟與械斗、處理族人訴訟事宜、捆送不穩(wěn)定分子等;[14]其適用地區(qū)也不再限于保甲制度不能通行之處,而是擴張至任何聚族而居且治安欠佳的地區(qū),遂出現(xiàn)族正超出保甲范疇而與之并行的局面。

        從實施時間上看,族正制度始于雍正四年(1726年),盛行于乾隆朝,雖在乾隆中葉遇冷,乃至在乾隆末年經(jīng)權衡利弊而被廢止,但嘉慶朝旋即復行,后經(jīng)太平天國運動而受挫,但零星實踐仍持續(xù)至宣統(tǒng)年間。從較長的時間跨度上看,族正制度的出現(xiàn)與五代以后宗法制度弱化及清朝中葉人口激增的社會背景有關。研究表明,乾隆六年(1741年)全國登記人口僅為為1.43億左右,但到了乾隆十六年(1751年)已增加至約1.82億,十年間增幅高達27.3%。[15]人丁雖增而地畝未加廣的狀況,導致因食物短缺、資源爭奪、社會閑散人員挑事等引發(fā)的械斗和訴訟問題時有出現(xiàn),促使清政府選擇以族正制度強化宗族對民眾的控制力來提升基層社會的穩(wěn)定性。而從具體的時間節(jié)點上看,族正制度的歷次規(guī)模擴張均與基層社會矛盾的爆發(fā)有關。比如乾隆二年(1737年)福建推行族正制度,其直接動因便是清政府決心整治福建出現(xiàn)的大規(guī)模械斗。從族正制度的具體實施范圍來看,其最初只在安徽壽州和福建漳州等地存在,隨后輻射廣東、江西、福建、湖南、四川,以及苗、壯等族居住的各邊省,但作為一種因地制宜的區(qū)域性制度,其始終未在全國范圍內(nèi)強制推廣。

        (二)族正制度的控制結(jié)構(gòu)與適應能力

        亞正式控制模式面臨的悖論是,控制者的能力越強越有利于對基層民眾實施社會控制,但也越容易掙脫國家的控制。就此,如何控制族正是清政府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實施族正制度以前,聚族而居的鄉(xiāng)村往往被宗族勢力把持,保甲有名無實,族長直接擔任或間接控制鄉(xiāng)里組織的領袖,導致鄉(xiāng)村治理變成了本鄉(xiāng)大族族長之治。該局面其實對清政府十分不利,一方面,族長的教化權本就合法存在于鄉(xiāng)土社會,而且能對民眾形成較強的控制力,并不急于取得國家的確認或授權;另一方面,向族長授權只會進一步強化宗族勢力,徒增地方勢力割據(jù)的風險。有鑒于此,地方政府往往傾向于從族長以外的族紳中選立族正,以族內(nèi)領袖地位合法化為誘餌,命族正以符合政府利益的方式管理族內(nèi)事務。族正選舉的本質(zhì)就是博弈,在宗法制不斷弱化的背景下,宗族高層需要官方承認其對族人的管理權,但不愿國家權力介入過深;政府希望族正人品剛方、素為闔族敬憚、不偏袒族眾且忠于朝廷,但宗族卻期待族正忠于宗族、庇佑族眾。博弈的結(jié)果是族正人選由宗族內(nèi)的族長、房長、紳衿等族尊共同協(xié)商推舉,但最終的核準權歸屬州縣。同時,族正依法取得對族人的教化權、懲戒權、送審權乃至部分的司法權,但不得超出法定的管理權限范圍行事。此外,對于治族有方的族正,官府會賞賜匾額、花紅等獎勵。[16]但若族人違法,族正同樣可能要承擔刑事責任。對此,《大清律例》之《刑律·盜賊》即明文規(guī)定:“地方有堡子村莊聚族滿百人以上,保甲不能編查,選族中有品望者立為族正。若有匪類,令其主報,倘徇情容隱,照保甲一體治罪。”

        “政府控制族正、族正控制鄉(xiāng)村”的嵌套結(jié)構(gòu)并不穩(wěn)定(如圖2所示),因為作為控制樞紐的族正多為紳衿土豪,未必盡屬奉公守法之人。何況族正本是族中尊長,既被族眾推舉,又豈能不對族眾負責,因此當國家利益與宗族利益沖突時,其天然容易倒向宗族一側(cè),進而對政府陽奉陰違。對政府來說,族正制度本就是雙刃劍,即借宗族勢力控制基層的同時,亦促成了宗族的組織化,[17]使宗族獲得了與地方政府談判交易的籌碼。從史料上看,族正制度在運行初期的確起到了維護社會治安的作用。但自乾隆中葉以后,朝中政治腐敗日益嚴重,地方官員則開始與宗族勢力勾結(jié),導致國家對族正的控制力越來越弱。不僅如此,雖然宗族勢力不斷膨脹,但由于缺乏官方的監(jiān)督與指導,其非但未發(fā)揮社會控制的效果,反而頻頻因利益糾紛卷入宗族械斗,導致基層治安秩序進一步惡化。由此觀之,族正制度實施前后雖然都存在社會失控的問題,但成因不盡相同。早期是因為宗族衰落無法進行有效的社會控制,后期則是宗族勢力過大而引發(fā)混亂。鑒于宗族對基層治安的副作用,族正制度的擴張在乾隆中葉出現(xiàn)停滯。到了乾隆后期,清政府多以重刑懲治械斗等社會問題,不再寄希望于族正。

        圖2 族正制度的嵌套型社會控制結(jié)構(gòu)圖

        族正制度雖依托于宗族,但血緣紐帶并非族正實施社會控制的唯一抓手。比如清代臺灣屬于漢人遷入形成的地緣性雜姓移墾社會,[18]而非累世聚居的宗族社會,本無適用族正制度的基礎。但從現(xiàn)有的史料來看,臺灣彰化縣屬竹山地區(qū)早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就有知縣給發(fā)族長戳記的做法。族正制度之所以能適應臺灣的社會環(huán)境,是因為其利用了移民在同姓內(nèi)推舉家長的習慣,(5)《噶瑪蘭廳志》記載:“故凡同姓者,呼之曰叔侄、曰親人,不必其同支而共派也。其中必推一齒高者為家長,遇內(nèi)外事、辨是非、爭曲直,端取決于家長?!睂⒃窘o發(fā)宗族族紳的牌戳授予同姓家長,而不問同姓者是否同宗或聚居。換言之,臺灣族正協(xié)助官府治理地方和實施社會控制的抓手并非宗族紐帶,而是同祖籍地認同與同姓認同。不難想見,相比福建漳州、泉州等宗族聚居地的族正,臺灣族正在實施社會控制時的非正式資源較少,因為僅憑同姓、同鄉(xiāng)關系結(jié)成的“族親”往往不及血緣紐帶穩(wěn)固,加之“族人”大多散居各處而影響共同體內(nèi)的互動頻率,不利于社會資本的積累。但上述問題對富有才干、人脈較廣、多由地主或商賈充任且居于士紳階層的族正而言并非難事,諸如鼓勵同姓者依據(jù)族譜追溯共同祖先,置辦族產(chǎn)并資助貧困家庭,建立宗祠并定期舉辦祭祀活動,參與矛盾糾紛化解,為民請愿等都有助于其建立威望。不僅如此,地方政府對族正的正式授權能強化其參與基層治理時的執(zhí)行力,加之臺灣地方官員傾向于聯(lián)合總理、董事、紳衿、耆老、族正等鄉(xiāng)職共商要務,因此族正的治安壓力其實已被各方分擔稀釋。

        四、亞正式控制原理與族正制度之啟示

        亞正式控制融合了正式控制與非正式控制,具有充分利用各類社會控制資源、降低正式控制成本、執(zhí)行力強于非正式控制等優(yōu)勢,但也存在控制主體以權謀私、追求自我擴張等隱患,以及高級控制主體意志無法被次級控制主體貫徹落實等問題。任何社會控制模式都各有得失,關鍵在于如何揚長避短。

        亞正式控制首先要考慮次級控制主體的經(jīng)濟承受能力。對比古代的族正與保甲制度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二者均屬于政府不提供物質(zhì)報酬的無償當差,即超經(jīng)濟強制,但族正制度在執(zhí)行中遇到的阻力明顯比保甲制度小。原因在于擔任族正者多為衣食無憂的士紳階級,超經(jīng)濟強制對其影響微乎其微,但族正身份帶來的權力、地位和名譽實為群體樂于追求之物;而擔任保甲長者多為升斗小民,超經(jīng)濟強制對該群體來說是較重的負擔,自然不愿為官府效力,甚至為了逃避保甲義務而自殘,導致保甲職務落入地痞無賴之手并異化為權力尋租的工具。[19]

        亞正式控制其次應注意妥善處理次級控制主體的雙重角色問題。次級控制主體既是國家公務執(zhí)行者,也是其所管理群體的一份子,甚至與被管理對象之間存在選舉與被選舉的關系,因此容易引發(fā)角色沖突問題。仍以族正制度為例,族正雖奉政令管理宗族,但本身是宗族成員,有義務服從祠堂、族長及族法。誠然,族正與族人的雙重身份在多數(shù)情況下相安無事,但總有國法與族法沖突的時候,即出現(xiàn)所謂“忠孝難兩全”的情形??紤]到族正長期受宗族利益至上觀的浸染,而違法者又往往是自己的血親,恐怕很難做到秉公執(zhí)法、大義滅親。

        亞正式控制還應考慮如何對次級控制主體進行監(jiān)督。清代族正制度最初是維護基層社會秩序的善政,但后期卻釀成宗族勢力過度膨脹的惡果,滋生宗族械斗、宗族與地方官員勾結(jié)等問題。甚至于在后來的太平天國運動中,出現(xiàn)捻軍匪首多系大族的情形。這些原本擔當基層治安秩序“壓艙石”的強宗巨族,之所以會最終成為攪起社會動蕩的“主力軍”,與清代基層政府無力監(jiān)督族正有很大關系。不僅如此,賞罰分明是監(jiān)督的應有之義,但清政府對族正失職的查處與懲戒并不嚴格。以同治四年(1865年)在臺灣宜蘭爆發(fā)的陳、林、李三姓械斗案為例,牽涉其中且本該被作為主事者調(diào)查的林姓七邑族正林國瀚能夠全身而退,[20]其背后原因很可能是官府忌憚其在族中的聲望,害怕處罰族正后招惹眾怒,故最終作罷。

        總體而言,族正制度確實起到了維護地方治安的作用,強化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但也造成了宗族勢力膨脹而危及基層政權的隱患。平心而論,任何社會控制技術都是瑕瑜互見的,即便在治理能力走向現(xiàn)代化的今天,因地制宜仍然是基層治理的核心準則。

        猜你喜歡
        民治保甲族長
        河北省檔案館館(省方志辦)藏《永壁村保甲冊》鑒賞
        檔案天地(2022年4期)2022-05-07 22:06:46
        雅安市寶興縣民治水電站工程竣工移民安置通過驗收
        水電站設計(2022年4期)2022-04-07 10:52:33
        精靈族長的生日宴
        趣味(語文)(2021年5期)2021-10-14 07:56:00
        清代喀喇沁蒙古人社會中的保甲制
        山頂最美的風景
        不要怕,不要悔
        民國時期警察與保甲之間的關系研究(1932—1945)
        ——以成都為中心
        論晚清憲政運動與民治精神
        法律史評論(2016年0期)2016-11-08 01:42:08
        基層社會治理所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宋會要輯稿·兵》校讀一則*
        日韩一区二区超清视频| 国产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极品色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久热精品无码激情 | 日本亚洲一级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34一区二区| 狼狼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 吸咬奶头狂揉60分钟视频| 亚洲福利天堂网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女老熟女一区二区久久夜| 免费人成网ww555kkk在线| 五月中文字幕|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互换| 久久精品熟女亚洲av麻|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 老熟妇Av| 日韩精品自拍一区二区| 国产大屁股喷水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少妇被黑人xxxxx|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午夜视频在线| 国产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真实国产乱啪福利露脸| 人妻少妇精品视中文字幕国语| 丝袜美腿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高清|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久久 |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色婷|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一线|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少妇熟女天堂网av| 国产偷窥熟女精品视频| 中文乱码字幕在线中文乱码|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 字幕 制服 中文 在线| 成 人 网 站 在线 看 免费| 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