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蓉
一、案例背景
本教學案例依托《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背景下的課程游戲化精神,融合“全人教育”理念與美學經典理論,以音樂活動為載體,以“玩”為手段,以“美”為樣態(tài),對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案例的描述與解讀作出審美化、游戲化的深度探索。將“玩美”教育理念滲透于幼兒園音樂教學中,提升音樂活動的育人功能。
二、案例研析
案例研析一“玩中學”:動靜相宜的教學樣態(tài)
【案例描述】:此環(huán)節(jié)為“玩美”體驗的自主學習,通過“啞劇”導入、“愛心卡獻禮”情境,引導幼兒初步感受歌曲情趣,學唱歌曲。
(一)開始部分:“啞劇”情境導入,穩(wěn)定幼兒興奮情緒(根據現場需要,即興生成)。
師:(幼兒高度興奮中,沉著、微笑道來)“現在老師要來表演一個啞劇,考驗你們,看誰能看懂我的表演?那才是真歡迎我和你們一起活動!”(夸大動作表演,內含歌曲《頭發(fā)肩膀膝蓋腳》的韻律、節(jié)奏,并伴有快慢速度變化。)
幼:(興奮情緒趨于平靜,凝神關注)觀看教師夸大動作的啞劇表演。
幼1:(大聲高叫)“頭發(fā)、肩膀、膝蓋、腳——”
師:“(故作困惑地)老師剛才的‘啞劇’里有大力士在表演嗎?請你用合適的聲音告訴大家,你看到了什么?!?/p>
幼1:(捂嘴輕聲狀)“頭發(fā)、肩膀、膝蓋、腳——”
幼2:(補充)“我會唱這首歌,我們老師教過的?!?/p>
師:(鼓勵地)“你看懂了,老師的啞劇動作是在唱歌,但是,我沒有出嗓音,你們想不想也來試一試,用你們的身體動作來唱這首歌。仔細聽,音樂快、慢有變化的時候,你的節(jié)奏動作應該怎樣變換呢?”(在幼兒已有水平上提出新要求,提升新經驗。)
幼:跟隨鋼琴伴奏,表演律動“頭發(fā)、肩膀、膝蓋、腳”,并跟隨琴聲速度的變化,準確變換身體部位的節(jié)奏動作。
【案例解讀】這是一堂園本研修隨堂借班教研課,課前未與幼兒打招呼,孩子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當看到其他老師來上課時,情緒興奮不已,難以自控。如何不煞風景地穩(wěn)住孩子,并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正常教學活動,教師將預設的歌曲復習活動,作了臨時調整,通過即興生成“啞劇”,將教學引入了軌道。在無聲勝有聲中,“玩”出了自然、從容、機智的教學儀態(tài)。
(二)展開部分:在愛心卡“獻禮”情境中感受、學習歌詞
師:“紅紅的媽媽要過節(jié)了,紅紅給媽媽送來了一份特殊的禮物,我們一起來看看?!保ǔ鍪尽按髳坌摹北尘皥D)
幼:(齊聲)“愛心卡!”
師:(神秘地)“猜一猜,紅紅的‘愛心卡’里會藏著什么禮物?”
幼:(自由猜測)“巧克力、項鏈、果凍、絲巾、貼畫……”
師:(不動聲色地)翻開“愛心卡”,顯示四張小圖卡。
幼:邊看圖卡,邊議論紅紅送給媽媽的禮物:有衣服、鞋襪、被子、梳子……
師:(不加評斷)“是這樣嗎?聽聽紅紅在說什么,和你們猜的一樣不一樣?!保ㄒl(fā)對新歌的探索興趣,教師按旋律節(jié)拍,朗讀歌詞前面兩句、中間四句。)
幼:傾聽教師朗讀歌詞,在教師指圖說唱中間四句處,發(fā)現、領會“圖意”。
師:(揭示謎底)“紅紅送給媽媽的禮物是什么,我們一起大聲念出來!”(簡明直入,難點前置中理解、記憶歌詞)
師幼:看圖卡,教師加入“穿扣”“疊被”“梳理”等體態(tài)手勢,引導幼兒有節(jié)奏地練習歌詞中間四句,按節(jié)奏朗讀。
師:“紅紅長大了,自己的事兒會自己做了,聽一聽,歌曲里的紅紅是怎樣不再麻煩好媽媽的?!保ㄒ鸶璩處熗暾冻枨?/p>
【案例解讀】一份神秘的自由猜測、一個不動聲色的圖卡出示、一種不加評斷的質疑、探索,體現著“教”與“學”的平等、和諧;一句“大聲念出來”、一個“穿衣、疊被”的手勢暗示,體驗著“教”與“學”走向成功的樂趣。“莊”而不呆,“諧”而不浮,方得教學相長動態(tài)美之妙處。
案例研析二“玩中樂”:情趣相生的教學氣質
【案例描述】:此環(huán)節(jié)為“玩美”體驗的探究與創(chuàng)造,通過“打招呼”游戲、“親吻”情境,自主體驗歌曲切分節(jié)奏、休止符等歌曲元素蘊含的樂趣。
(一)在打招呼游戲中,探索學習切分音節(jié)奏
師:“你們平時怎樣和媽媽打招呼?著急的時候與平常的時候喊‘媽媽’的聲音快慢一樣嗎?”找旁邊的朋友,喊一喊、試一試。(利用生活化游戲,引起對樂句切分節(jié)奏的注意)
幼:結伴自由打招呼……
師:反饋幼兒的嘗試:有拍一下喊的“媽媽”,有急急忙忙快速喊的“媽媽”,也有拖腔拖調慢慢喊的“媽--媽--”,歌曲里用了你們的哪兩種節(jié)奏在唱歌呢?
【案例解讀】一聲微不足道的“媽媽”,一個平淡的足以讓所有老師和幼兒忽視的“打招呼”,在智慧的設計中擁有了豐厚的內涵:這一“喊”,喊出了幼兒熱衷于游戲的天性,喊出了歌曲蘊藏的節(jié)奏韻律,喊出了孩子對媽媽的無限愛意。一個熠熠生輝的“喊”,喊出了教學的智慧,更喊出了幼兒發(fā)展的智慧。
(二)設置親吻動作,感知休止音的玩法
師:“小朋友都愛自己的媽媽,你們會用什么樣的動作來表達對媽媽的愛?”
幼:(踴躍地)“親親媽媽、抱抱媽媽、摸摸媽媽的手、捶捶媽媽的背……”
師:(提示)“我們一邊唱,一邊做親媽媽的動作,仔細聽,音樂什么地方有停頓,在停頓的時候才可以‘親’,試試看?!?/p>
師幼:跟隨鋼琴慢速伴奏,完整演唱,幼兒邊聽、邊觀察教師手勢提示,嘗試在第一、第二樂句的句末休止音處做“親”媽媽動作。(休止音處教師提前做捂嘴狀,以引起對停頓處的注意。)
師:(驚喜地)“小耳朵真靈!都聽出音樂停頓的地方了,每個停頓的地方你們做了幾下親媽媽的動作?再來試一試?!保ń處熡谩鞍取笨谛吞崾荆?/p>
幼:(情緒高漲、自信)在鋼琴伴奏恢復原速中,再次演唱,合拍地做“叭”的親吻口型動作。
【案例解讀】結合“愛媽媽”歌詞的意境,巧妙地借助幼兒樂意接受的親吻情境,在樂句的句末處,悄無聲息地加入了“叭”的口型動作,生動形象地幫助幼兒感知了歌曲的休止時值。在浸透音樂審美鑒賞的韻味中,師幼之間更多地傳遞著家庭的和諧,親情的美妙。這樣的細節(jié)創(chuàng)意,不拘一格,不限一法,“玩”出了音樂教學美的“情”和“趣”。
三、案例感悟
(一)“玩美”體驗源于“亦莊”“亦諧”帶來的教學樣態(tài)之韻
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樣態(tài)美,既有靜態(tài)美,又有動態(tài)美。
其一,作為兒童眼里美的使者,幼兒教師在審美化、游戲化的音樂教學中,其儀態(tài)既具有兒童化的個性,又富含教師自身的文化內涵,這是幼兒教師儀表靜態(tài)美的體現。
其二,依據幼兒的審美需要,教師的體態(tài)舉止既夸張、亦優(yōu)雅,表情姿態(tài)和藹可掬,手勢動作生動自如,以充分展示音樂教師的審美修養(yǎng),給幼兒以親切、形象、生動、優(yōu)美之感。教學活動中,教師的“眼語”“手語”等無聲語言,對幼兒尤為可感、可知,其審美效果不遜于有聲語言,這些都不乏為審美化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儀態(tài)動態(tài)美的獨特表現。
(二)在“愛”的意境中,撥弄“愛”的琴弦
教學氣質是教師人格和個性特征的外化、表率,通常表現為自信、真摯、聰慧、機智、幽默、雅致等等。它源于教師的內在心理品質及其人生閱歷與知識積累。具有上述氣質特點的人,往往對人生懷有真摯美好的感情,有良好的審美鑒賞力和悟性,能從生活和教育中時時發(fā)現美的景致。這樣的人,富有愛心——愛自然、愛生活、愛讀書、愛學生、愛事業(yè);更有赤子之心——純潔真摯的童心。他們又興趣廣泛,視野開闊,學養(yǎng)深厚,故而極受學生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