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婷 花 磊 郭澤亮
思想政治教學工作的開展進程中,其教師隊伍能力較高,成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當中的重要保障。伴隨著現(xiàn)階段的教學事業(yè)改革,教學工作面臨全新挑戰(zhàn),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隊伍之間交流機制不流暢的問題,因此就需要積極優(yōu)化人才資源的結構,以此全面提升工作人員的工作合力。
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有著共同的理論學習需求,這為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之間展開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對于教師這門職業(yè)而言,由于是教育學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基礎,因此核心內容就是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同時完善自己的教學技能,通過一個高標準的教學態(tài)度,同時符合相關教學規(guī)定,完成教育工作。在我國教育部門有關高校輔導員的規(guī)定中,就指出輔導員作為高等教學機構當中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有著教師的身份,同時也具備著一定的干部身份。因此,這樣的要求,就使得輔導員要呈現(xiàn)出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的發(fā)展趨勢。當下的隊伍交流環(huán)節(jié),有效地成為促進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提升自身專業(yè)能力的關鍵途徑。
對于任何一個系統(tǒng)而言,都是由各種要素所組成,因此是一種具有一定明確結構,同時發(fā)揮出相應功能性的有機整體。在進行系統(tǒng)的完善以及分析中,要保障元素、結構以及功能性之間的平衡關系,同時加強三者的內部聯(lián)系。在高校當中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就是一種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當中的獨立人力資源管理系統(tǒng),以此可以有效地起到對大學生的教育作用。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討論如何進行人才培養(yǎng),以此讓人可以全面發(fā)展。在現(xiàn)階段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yǎng)過程中,其終極目標就需要積極地培養(yǎng)出自由的人才。對于學生而言,這樣在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相互交流機制下,可以有效地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優(yōu)勢互補,進而實現(xiàn)更多的教學目標。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之間的隊伍交流,成為進行多崗位教學工作開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相應地提升教學質量與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學服務。
在思政課程的開展過程中,輔導員也是參與其中的重要教育者,因此需要在高校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能夠發(fā)揮出自身的思政教育工作任務。同時,思政課教師在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經(jīng)歷過馬克思理論,以及一些有關思政教育相關的學科教育經(jīng)歷,這樣就可以在之后的工作開展中,發(fā)揮出自身的教育優(yōu)勢,積極地為學生進行各種思政相關的知識理論的教育,因此可以順利實現(xiàn)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標。而對于輔導員而言,在日常生活中與學生有著較為密切的接觸,因此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有著較高的了解程度,更容易把握學生當下的思想動態(tài)、興趣愛好以及共同話題。輔導員可以在對學生的思政教育過程中,形成天然的優(yōu)勢,能夠便于教育工作的開展。通過發(fā)揮輔導員的親和力,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因此可以得出,思政課教師在教學方面的專業(yè)能力比較強,而對于輔導員而言,則是可以更加深入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開展符合學生學習的教學工作。因此二者教育方法的融合,使得自身學生的思政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并從專業(yè)化的角度出發(fā),極大地提升教學針對性與可靠性。輔導員可以擔任思政課教師工作,并積極地參與到一些課堂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發(fā)揮出輔導員的優(yōu)勢,以此全面提升高校階段的思政教育工作。
現(xiàn)階段高校教師工作的開展中,始終會在職業(yè)發(fā)展當中出現(xiàn)一些困難與問題。例如,在思政課教師的工作開展中,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這種大班授課的方式,會導致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足,同時在課下也無法與學生產(chǎn)生過多的接觸。其次,思政課教師往往會缺乏一定的教育實踐平臺,進而導致課堂上的理論化教學,始終無法與課下的實踐環(huán)節(jié)進行有機融合,因此對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缺乏針對性與實踐性。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下,思政課教師工作的開展,始終缺乏對學生的了解。而對于輔導員而言,由于日常需要管理學生的生活以及學習,以此就會掌握學生現(xiàn)階段的思維動態(tài),其次也積累了大量的學習經(jīng)驗。在現(xiàn)階段進行教學工作的開展中,往往需要充分地保障未來工作開展中,能夠全面提升自身的工作銜接程度,特別是在這種隊伍交流的形勢下,可以滿足學生當下的思政教育需求,以此實現(xiàn)學生的個人價值。
1.輔導員專業(yè)知識能力不足
在過去的工作開展中,學校在對高校的輔導員工作定位中,始終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因此就導致在工作開展中,無法發(fā)揮出輔導員應有的作用,在高校教育隊伍當中處于編外位置。因此,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下,高校輔導員的招聘條件也并不高,同時思政教育專業(yè)的人才數(shù)量長期不足,這樣使得我國的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工作,基本上都是由一些非思政教育專業(yè)的人員來做。對于這類人才而言,由于并沒有掌握專業(yè)的思政教育知識與技能,就會使得在這種缺乏系統(tǒng)性訓練的情況下,無法有效開展思政教育工作。而在日常的管理與教育中,也會出現(xiàn)無法全面保障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問題。在現(xiàn)階段的教育工作開展中,教師的專業(yè)能力不足,成為影響教學工作開展的主要因素。高校當下的教學事業(yè)改革進程中,已經(jīng)全面地提升了思政課教師隊伍的重視程度。對于輔導員這個崗位,也相應地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需要輔導員都要進行過專業(yè)知識的教育與培訓,才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出應有的教學作用。
2.思政課教師對輔導員認識不準確
對于很多思政課教師而言,始終對輔導員存在著一定的認識不足,因此并不愿意在日后工作中,參與到輔導員的管理和教育體系中,并產(chǎn)生了一定的抵觸情緒。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建設,已經(jīng)伴隨著我國教師隊伍的全面改革,有了較為明顯的進步,但是從總體來看,始終存在著教師學歷低、專業(yè)能力不足的問題[1]。
在現(xiàn)階段高校教育工作的開展中,為了促進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隊伍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就會涉及教師工作人員的身份轉換、工作任務改變以及考核方式的變化。因此,這樣的教學工作開展,往往牽涉到學校當中的各個部門。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就需要學校成立交流工作小組,同時領導小組對學生開展管理以及教育的工作。在相關小組負責人的工作開展中,需要將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列為重要的成員[2]。其次,領導小組需要積極地設計交流方案,進行定期研究,同時針對當下所制定出的一些教學內容,進行定期的研究以及商議,以此充分地保障隊伍之間的交流以及規(guī)劃。只有明確把握隊伍交流之間的情況,才可以充分地把握隊伍交流當中的大局觀意識,并積極地搭建出各種隊伍交流的平臺,以此可以讓這樣的交流小組順利地開展教學工作。
在高校現(xiàn)階段所制定出的一些管理制度當中,需要進一步地提升對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交流當中的具體內容和流程,同時明確工作領導小組的具體工作職責。因此,需要基于這種教育工作交流的內容,全面明確出交流渠道、交流程序、交流人員以及交流的具體方式。其次,還需要積極地為之后的教學工作開展,提供一個明確的工作方向,進而全面地提升交流過程中的合理性[3]。
現(xiàn)階段教學工作開展中,十分重視思政教育,而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的人才選拔,正是影響到之后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因此就需要積極地保障思政課程的開展中,能夠全面地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例如在招聘教師的過程中,要針對管理能力與日常處理學生事務的能力進行考察,同時關注輔導員的受教育背景,通過考核學科背景、政治理論水平,以及業(yè)務提升能力的方式,在同等條件下,積極聘請高水平的人才。首先,重視教學氛圍的營造,積極地利用各種教學場合,通過多個教學渠道,進行針對性的思政課教師與輔導員的交流活動。并在交流的過程中,梳理出教學的典型,積極地發(fā)揮出教學的引導與示范的作用。只有這樣的教學形式,才可以全面地滿足當下高校階段的教學要求,同時讓教師可以更加充分地了解到崗位交流工作方面的教學內涵,讓更多的教學工作者參與到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其次,是在業(yè)務素質方面,要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個人素質,鼓勵教師隊伍開展馬克思主義、思政教育專業(yè)的科學學習,通過到一些知名高校當中當訪問學者來了解更多教學基礎知識與技能。最后,還需要高校定期組織一些集體理論學習活動,全面擴展教師的工作視野,也相應地讓這兩個教學工作隊伍,可以進行更加深入的交流[4]。
在現(xiàn)階段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會涉及教師教育身份的轉換,首先是讓思政課教師可以擔任政治輔導員,其次是讓輔導員擔任思政課教師。但是,在思政課教師擔任輔導員的過程中,由于其具備專業(yè)的思政教育能力,以此就可以讓其在教育工作開展中,發(fā)揮出思政教育與輔導員的雙重職能,同時在日后的教學工作開展中,也需要積極地按照輔導員崗位職責開展工作,并對輔導員工作行為進行詳細的考核與分析。而在輔導員承擔起思政課教師工作的過程中,就需要保障自身的輔導員工作職能不變,并基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標準,對其自身進行考核,以此保障教師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基于這種動態(tài)化的教育模式,就會使得整個隊伍不斷地提升教師的個人能力,以及形成一種高層次的人才交流與提升,促進思政隊伍與輔導員,都可以全面地滿足高校現(xiàn)階段的教育與工作的實際需求。
現(xiàn)階段在靜態(tài)化路徑的建設中,群體之間需要相互受邀參加工作,同時在群體之間,可以形成一個良好的溝通思維,并積極地共享一些教學資源。在參加工作的過程中,主要涉及思政教育環(huán)節(jié)的教師隨堂跟蹤,并對其理論課程進行針對性的討論與分析。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需要進行課堂的點評、主題發(fā)言等活動。輔導員在整個教學工作的開展中,都要積極地參與到思政課教師的一些主題教育活動當中,幫助群體之間有一個良好的溝通與聯(lián)系。在交流的過程中,始終有著一個較高水平的資源共享力度,這樣就可以保障群體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極大地提示群體之間的思想共鳴程度。思政教育的開展,也相應地在這種交流機制下,形成高效、針對性較強的教學模式。
現(xiàn)階段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需要定期組織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隊伍,參加到工作會議當中,并相互交流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以此通過問題的討論方式,制訂出一個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這樣的教學工作開展,極大地提升了當下教師隊伍對于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控,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在特定的階段中,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以及大學生的實際學習波動情緒,進行良好的了解,并制訂出定期工作會議計劃,在未來高校的輔導員隊伍建設中,保障思政課教師可以全面地了解未來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針對性,滿足教育的需求。
綜上所述,在教育改革新階段,需要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全面地提升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以此滿足學生在未來學習過程中思政方面的教育需求,也相應地提升教學的針對性與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