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 嚴建宇
1 相關概念
1.1 體能
關于體能,目前學術界主要有三種主流的概念定義。第一種觀點是從體能的結構組成方面來定義的,認為體能是一種能力,是通過體育運動來表現(xiàn)的,主要由身體形態(tài)、生理機能和運動素質三個方面構成;第二種觀點是從體能形成的方面來定義的,認為體能是通過先天遺傳和后天訓練獲得的,具有先天遺傳性和后天可塑性特征;第三種觀點是從體能的應用方面來定義的,認為體能是一種綜合能力,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是一個完整系統(tǒng)。
綜上所述,體能的定義應表述為:人體各器官系統(tǒng)的機能在專項訓練和比賽負荷下,最大限度動員身體的神經(jīng)肌肉系統(tǒng),以達到抵抗疲勞和持續(xù)運動的綜合能力。
1.2 體能
體能是針對運動員或從事體育活動職業(yè)的人而言的,體能的表述為:人員在各種環(huán)境下完成任務的綜合能力,該能力受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制約。其基本組成要素包括力量、柔韌、速度、靈敏、耐力等,基礎體能訓練主要圍繞著五種體能要素展開。
1.3 三類人員
根據(jù)《體育訓練與考核大綱》規(guī)定,三類人員為:省級機關干部,科研機構和中心以上醫(yī)院干部。
2 基礎體能對三類人員的意義
2.1 適應體能訓練,提高適應能力
基礎體能是能力生成的重要構成要素,是實力展示的前提和基礎?;疽赜扇?、裝備以及人與裝備的結合構成,而基礎體能是實力的重要承載體,直接制約人員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在現(xiàn)代運動中,運動員須在各種復雜艱苦的環(huán)境下完成訓練任務,對運動員的體能要求會更高,基礎體能對能力的支撐作用更顯得尤為重要。三類人員從事指揮和尖端崗位工作,其基礎體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適應能力的提高。因此,提高三類人員的基礎體能,對于提高單位實力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2.2 個人成長進步的需要
在務實訓練的背景下,體能訓練和考核也越來越嚴格,在干部的成長進步中扮演著一票否決制的角色,發(fā)揮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三類人員在工作中除了過硬的政治素養(yǎng)、精明的決策頭腦、高超的專業(yè)知識和強大的心理素質外,還應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而體能訓練指導模型的構建,則可以更好的幫助三類人員有效的提高身體素質,讓體能不再是成長進步中的絆腳石。
2.3 科學健康訓練的需求
當前部分三類人員基礎體能訓練成績不理想,一是因為工作任務多,訓練時間少;二是因為訓練方法不科學,訓練效果不明顯;三是因為體能考核前盲目加練,導致受傷,適得其反。面對這種情況,有必要系統(tǒng)地研究體能訓練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訓練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
3 三類人員基礎體能訓練存在的問題
當前,三類人員基礎體能訓練時間少,訓練方法不系統(tǒng)、不科學,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了通過體能考核,考前進行突擊訓練、超負荷訓練,造成訓練傷病,也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其主要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3.1 法規(guī)制度不健全
目前,各單位越來越重視加強人員基礎體能的訓練,在人力物力上都進行了很大的投入,但關于基礎體能訓練的各項法規(guī)制度還不是很健全。比如,對于三類人員的基礎體能成績,只規(guī)定了下限的一票否決制,卻沒有規(guī)定上限的獎勵制度,這就使很大一部分三類人員只求基礎體能成績合格即可;而對于基礎體能很好的三類人員,又沒有獎勵措施,這就會導致三類人員在訓練中既沒有壓力也沒有動力。
3.2 組訓者能力不足
組訓者除了包括專業(yè)的體能教師,還包括單位領導、部門領導和專項負責人等,由于組訓者的人員構成比較復雜,因此組訓能力的差別也在所難免。體能教師的組訓能力自然是最高的,但體能教練目前只配備在學校中,而且他們的組訓對象主要是學生,這就對其他組訓者的組訓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看來,其他組訓者的組訓能力還不足以滿足訓練要求,有些單位甚至沒有組織過統(tǒng)一的體能訓練;即使組織,大多數(shù)也只是在訓練前做做準備活動,訓練時組織放松活動,不僅流于形式、標準不高,而且毫無針對性,真正提高訓練成績的方式方法少之又少。
3.3 受訓者效率不高
影響三類人員基礎體能訓練效率的因素很多,前面所說的制度問題,會影響三類人員的訓練積極性;組訓者能力不足的問題,會影響三類人員的訓練科學性,甚至造成訓練傷;還有訓練內(nèi)容單一的問題,導致三類人員的基礎體能不能全方位的訓練;訓練組織形式單一的問題,三類人員統(tǒng)一訓練,沒有按照其的自身特點,安排訓練內(nèi)容,導致體能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得不到強化,體能優(yōu)異的環(huán)節(jié)得不到鞏固。上述的這些情況都可能影響受訓者的基礎體能訓練成績,從而致使訓練效率不高。
3.4 訓練環(huán)境過于安逸
訓練環(huán)境對于三類人員基礎體能成績的塑性非常重要。目前三類人員的基礎體能訓練雖然從以前的“看天訓練”逐漸向“實戰(zhàn)訓練”轉變,在輕微惡劣天氣也開始安排體能訓練,但這方面與運動員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三類人員的訓練成績都是在適宜環(huán)境下訓練出來的,在惡劣天氣和野外環(huán)境中的成績?nèi)绾危€是一個問號。
3.5 訓練方法手段陳舊
通過收集資料和走訪調(diào)研可知,目前對于三類人員的基礎體能還是以傳統(tǒng)的訓練方法為主。這些傳統(tǒng)的訓練方法大多數(shù)是以組訓者的訓練經(jīng)驗為指導,以較高的強度和負荷量為手段,這種訓練不僅沒有針對性,而且訓練負荷量都是憑經(jīng)驗增減,同時對于訓練過程中的成績反饋和監(jiān)控,也沒有有效的措施。
4 三類人員基礎體能訓練問題的對策
為了解決三類人員在基礎體能訓練中存在的問題,特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4.1 凸顯基礎體能訓練的科學化
體能訓練本身就是一門科學,不懂科學、不講科學的體能訓練只能是“門外漢”般的白忙活。一是要更新理念。堅持用科學理念取代傳統(tǒng)思維,三類人員要與時俱進把握基礎體能訓練的基本理論與主要方法,廣泛運用運動領域的最新理念和最新科研成果,遵循運動人體科學規(guī)律,著力提升人體基本機能水平。二是要合理檢測。首先是對自身的體能素質進行測試,掌握基礎體能素質情況;其次是對身體指標進行檢查,獲取身體指標情況,最后整合得出全面分析結果。
4.2 實現(xiàn)基礎體能訓練的體系化
體能訓練內(nèi)容涵蓋廣泛,不能孤立地、絕對地把基礎體能僅籠統(tǒng)的歸納為那幾個考核項目。一要把握基礎體能內(nèi)涵?;A體能作為戰(zhàn)斗力生成的基礎,是集力量、柔韌、速度、靈敏、耐力于一體的綜合性體能,基礎體能要素的訓練對提高基礎體能同樣重要。二要優(yōu)化基礎體能訓練時間。體能訓練必須明確訓練目標,而目標的實現(xiàn)過程則有長有短,通過合理的設定目標,可以充分的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三要豐富基礎體能訓練內(nèi)容。除了傳統(tǒng)的“考什么”就“練什么”的模式,體能訓練還有很多輔助練習,將基礎素質訓練融入到基礎體能訓練中,能夠有效保持體能的長效儲備。
4.3 推進基礎體能訓練的專業(yè)化
人才隊伍專業(yè)化,沒有專業(yè)知識支撐的體能訓練必將裹足難前。一要遵循人才隊伍建設規(guī)律?;A體能訓練專業(yè)化的過程中,一定會促進三類人員主動的去了解、學習、掌握體能訓練的一些基礎知識,這將為建設業(yè)務精湛、結構合理、層次分明、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yè)化人才隊伍起到添磚加瓦的作用。二要完善人才隊伍認證體系。由綜合實力較強的學校牽頭,積極整合資源,探索“選拔、培訓、考核、認證、激勵”的資格認證路子,推進體能訓練教練員上崗制度,解決單位人才隊伍建設的供需矛盾。
4.4 彰顯基礎體能訓練的有效化
效果是唯一的、根本的訓練標準,堅持能力標準就必須經(jīng)得住考驗。一是訓練常態(tài)化。體能儲備需要長期訓練、養(yǎng)成,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要堅持把每個基礎體能要素進行反復訓練,形成肌肉記憶。二是標準具體化。根據(jù)體能情況和身體情況,把戰(zhàn)斗精神貫穿于訓練全過程,堅持按指導方法施訓,要素要訓全、內(nèi)容要訓到、時間要訓夠,質量自然能訓好,標準一定能達到。三是聚焦效果。根據(jù)需求和各單位的具體任務,有針對性的將基礎體能訓練以任務牽引、用效果對表,強化意識,努力實現(xiàn)操場與比賽“無縫對接”,把“體能考核”的任務變成“為了奪冠”的自覺。
4.5 構建基礎體能訓練的精細化
以突破傳統(tǒng)基礎體能訓練方法為起點,構建出一套基礎體能訓練指導模型,將基礎體能素質評價和身體指標分析作為兩大關鍵模塊,通過體能和機理檢測得到相關數(shù)據(jù),根據(jù)各個數(shù)據(jù)對要素和指標的影響大小,賦予其不同的權重,采取從底到頂、層層遞進的方法,分層建模,最終形成一個總體模型,能夠分析個人基礎體能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從而對癥下藥、精準施訓,最終達到提高基礎體能成績的目的。實現(xiàn)三類人員基礎體能訓練的科學性、針對性、精細化和健康化。
5 結束語
本文先從概念上介紹了基礎體能和三類人員,然后總結了當前三類人員基礎體能訓練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最后根據(jù)自己的走訪調(diào)查和教學經(jīng)驗給出了一些對策。還提出了構建基礎體能訓練指導模型的新穎體能訓練手段,將傳統(tǒng)的體能訓練理念和方法與定量分析和先進的設備結合起來,為三類人員基礎體能的提高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希望通過本文的介紹,能夠切實為人才的基礎體能訓練,提供一些可以借鑒的方法。
(作者單位: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