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清
(安徽新華學院,安徽 合肥 230088)
中外合作辦學是教育全球化發(fā)展進程下的必然產物。通過中外合作辦學,高??梢灾苯优c具有更廣領域、更高層次、更先進教育理念的國家和高校進行交流與合作,拓寬教育視野,更新教育理念,明確國際化的培養(yǎng)目標,提高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培養(yǎng)面向社會發(fā)展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2020年中國共有民辦普通高校771所,占普通高校數量的28.16%[1]。提升民辦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水平是提升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舉措之一。
依據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jiān)管工作信息平臺相關數據(截至2021年4月)顯示[2],目前中國仍在招生狀態(tài)、本科層次以上的民辦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下文簡稱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共計42項。其中,中外合作辦學機構2個,分別是無錫太湖學院蘇格蘭學院與鄭州西亞斯學院堪薩斯國際學院;中外合作辦學項目40個。
在國內民辦高校42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中,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三個省市獲批數量最多9個,分別為9個、5個、5個,其后依次為河南、湖北、北京、福建、廣州、海南、重慶等地區(qū)(見圖1)。由此可見,目前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機構主要分布在長三角地區(qū)。
圖1 民辦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省份分布情況
從國外合作高校的國家分布來看,42個民辦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中的國外合作高校分布在9個國家,依據數量排列分別是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新西蘭、奧地利、丹麥、芬蘭與日本。其中,22個項目是與美國高校合作,占項目總數的50%以上。由此可見,美國、英國、德國等發(fā)達國家仍是國內民辦高校合作的首選國家[3]。
從國外合作高校的辦學性質來看,42個民辦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機構中,20個國外合作高校為私立,22個國外合作高校為公立。由此可見,民辦高校更傾向于與國外公立大學合作。
在42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中,僅有北京城市學院與英國華威大學合作舉辦項目1個外國碩士學位教育,其他41個均實施本科學歷教育。
4.2.1 學科門類分布情況
目前,42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共開設有51個專業(yè)(或課程)。其中,工學與管理學的合作數量最多,分別為22個、10個,2個學科門類專業(yè)數量占據合作專業(yè)總數的64%。其后依據數量分別是藝術學、經濟學、教育學等。因此,國內外高校合作開設工學門類專業(yè)仍是目前國內中外合作辦學的主要趨勢。
4.2.2 專業(yè)門類分布情況
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的專業(yè)(或課程)主要集中于工學、管理學、藝術學。據統(tǒng)計,51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的專業(yè)(或課程)共涉及21個專業(yè)門類(見圖2,P66)。其中,工學中的計算機類、機械類、電氣類三類合作專業(yè)所占比例最高,三者比例高達37%。設計學類緊隨其后,占據8%。
圖2 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專業(yè)門類分布情況
在招生方式上,除北京城市學院與英國華威大學合作舉辦的管理碩士學位教育項目,招生方式為自主招生(招生標準不低于英國華威大學在英國的標準),其他中外合作機構和項目的招生均納入國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計劃,參加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統(tǒng)一入學考試,并符合相關招生錄取規(guī)定和要求。
在42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中,每年共計可招5080人,平均每個合作專業(yè)可招近100人。其中,招生人數最少為50人,為北京城市學院與英國華威大學合作舉辦的管理碩士學位教育項目。最多的為廣州商學院與美國貝爾維尤大學合作舉辦的物流管理專業(yè)本科教育項目,每年可招180人。
在42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中,37個機構和項目的學制為4年。5個機構和項目的學制5年,北京城市學院與英國華威大學合作舉辦的管理碩士學位教育項目的學制較為特殊,全日制1.5年,非全日制1.5-4年。
(1)整體規(guī)模小、區(qū)域集中。截至2020年底,依據廈門大學中外合作辦學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全國設立或舉辦的本科以上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共計約1096個,其中仍在招生中的民辦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僅為42個,占比僅為3.83%。這一比例可以看出與全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規(guī)模相比,民辦高校中外合作辦學規(guī)模與其在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中的地位不對稱,整體規(guī)模過小且區(qū)域分布不合理。
(2)學科門類趨同、欠缺特色。民辦高校合作舉辦的42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中,共計51個專業(yè),其中,工學專業(yè)占比43%,專業(yè)門類具有明顯趨同性。此外,4所民辦高校開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4所民辦高校開設物聯網工程,3所民辦高校開設軟件工程,中外合作辦學開設專業(yè)相同,并未體現出各高校的辦學特色。
(1)充分運用政策機遇,積極引進國外資源。2022年3月剛結束的兩會明確要構建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新格局。中外合作辦學的內涵式發(fā)展不僅僅是數量上的提升,更要是高質量發(fā)展。國家相繼出臺的《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關于加強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黨的建設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4]。
民辦高校發(fā)展中外合作辦學,一方面要注重引進國外教學資源,積極補充與拓展現有的民辦高校資源,推動民辦高校迅速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培養(yǎng)社會所需的全面復合型應用人才。充分學習和利用國外先進課程資源與教學理念,結合學校實際發(fā)展情況,推動民辦高校高質量發(fā)展[5]。
(2)加強合理運用,堅持特色發(fā)展與錯位發(fā)展。合理引進與利用國外優(yōu)質的高等教育資源作為高等教育發(fā)展中外合作辦學的關鍵[6],對提升中外合作辦學水平和發(fā)展質量有著重要作用。
首先,教育資源具有多樣性、區(qū)域性等特征,我們要集眾家之所長,吸取外國優(yōu)質、特色經驗,促進學校高質量提升。
其次,要明白借鑒國外,不僅僅是簡單的引進課程,而是要在合作辦學過程中多方面關注,進而真正促進民辦高校提升自身辦學水平。
最后,明晰學校自身辦學特色和辦學定位[7],在中外合作辦學的基礎上發(fā)展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從而形成高校自身特色的辦學特色與辦學模式,避免合作的趨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