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璐
(四川輕化工大學 人文學院 四川 自貢 643002)
于永正老師多年植根于小學語文教學總結(jié)與創(chuàng)新,他的“五重教學法”極富教學機智,切合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在這五個“重”的背后,是對語文教學與多年教學實踐的深入發(fā)掘與思考。由于語文教學有自身的學科規(guī)律,且各階段教學有共通點,所以中學語文教師可以細細品味于老師的教學觀理念,在理解的基礎上找到適合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的成分加以思考并應用。
于永正說:“沒有感情的教學課堂是蒼白的”,強調(diào)“重情趣”,在對待學生以及教學內(nèi)容時重視情趣。情趣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教學課堂良好互動與呈現(xiàn)離不開情趣,它是一粒種子,種下了對語文、本民族語言的向往與希冀,語文教學就是要讓這顆“情趣”的種子生根發(fā)芽。
首先是對待學生要有情趣。教育需要教師身心投入,教師在這其中扮演陪伴者角色,用真情對待學生,將愛注入在日常相處及課堂互動之中,讓學生切實體會尊重與關(guān)懷。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guān)鍵期,他們的個性意識基本形成,也有一定的敏感期,教師要盡量做到無差別地、公平地對待學生,并將他們當作獨立個體去看待,遵循他們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認知思維發(fā)展特點。除此之外,還要有“趣”,也就是教師本身要“有趣”,富有幽默感,學生能夠因為教師獨特的學科氣質(zhì)及獨有幽默而對某門學科產(chǎn)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其次是教學內(nèi)容要富有情趣。語文學科具有濃厚情緒色彩,教師要充滿感情地對待語文教材和文本篇目,每個文本都傾注著作者、編者個人感情,作為教師要著重用“情”的視角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解讀。與此同時,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有些篇目如文言文,其內(nèi)容較為枯燥,教師要設計有“趣”教學環(huán)節(jié),吸引學生興趣,教師也能夠從這樣富有情趣的課堂中找到教學有效方式。
如在統(tǒng)編本高中語文必修上第九課《聲聲慢》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將李清照這一時期的經(jīng)歷以故事方式講述,將其作為導入激發(fā)學生對詩歌及詩人的興趣。通過設計范讀、對讀、分組讀等多種方式,把握全詩感情基調(diào),感受詩人想要傳達出的感情。通過多次誦讀,學生能結(jié)合課前導入中的作者經(jīng)歷體會到李清照“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愁情,產(chǎn)生情感共鳴。教師根據(jù)學生該年齡階段情感認知特點,完善情感教學,打造富有情趣的課堂。
新課標要求在語文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要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切身體會、用心感悟。在“重感悟”這一幾教學理念中我認為有兩個主體,兩方面內(nèi)容,即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以及文本語言、文本情感兩個方面,對語文文本的感悟其實是中學語文學習中必不可少水分。
首先是教師的感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引導著者,教師一定要在課前對內(nèi)容有自己的感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師、學生與作者其實是“三方會談”,我們閱讀文本的時候其實是和作者進行對話,作者在文章中想要告訴我們什么,還有并沒有直接寫在文本里的東西,都是我們教師在備課中思考的重點,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在認真研讀課文文本的基礎上有所感悟。其次是學生的感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做課堂教學的引導者,讓學生能夠在啟發(fā)下進行感悟思考,要能夠在通過閱讀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感悟到作者想要傳遞的思想與感情。他指出學生感悟的主要途徑是進行“朗讀”,并且要讀到“讀其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的程度。
比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課中蘊含了詩人復雜的思想感情和家國情懷,想讓學生感悟到這種感情就需要進行朗讀。教師引導學生多次進行誦讀,使學生對情感的感悟逐步深化,每一次朗讀所要達到的效果不相同。首先學生自己誦讀或者分小組誦讀,達到基本讀懂詩歌大意的程度后,教師范讀,讓學生感受蘇詞的豪放并對字詞有所感悟。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帶著自己對本詩的體悟再次朗讀,達到學生能夠自主地感悟蘇軾思想感情、產(chǎn)生情感共鳴的教學效果。
新課標要求要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學習主體,切身體會、用心感悟。在“重感悟”這一教學理念中有兩個主體,兩方面內(nèi)容,即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以及文本語言、文本情感兩個方面,對語文文本的感悟是中學語文學習中必不可少的水分。
首先是教師的感悟,作為課堂教學主導者、引導者,教師要在課前對內(nèi)容有自己的感悟。教師、學生與作者其實是“三方會談”,作者在文章中想要告訴我們什么,以及那些未直接寫在文本里的,都是教師在備課中思考的重點,這就要求教師要在認真研讀課文文本的基礎上有所感悟。其次是學生的感悟,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啟發(fā)下進行感悟思考,在理解文意基礎上了解作者想要傳遞的思想感情。他指出學生感悟的主要途徑是“朗讀”,并且要“讀其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
比如統(tǒng)編本《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課中蘊含了詩人復雜的思想感情和家國情懷,教師應引導學生多次誦讀,使學生對情感的感悟逐步深化,每一次朗讀所要達到的效果不相同。學生首先自己誦讀或者分小組誦讀,達到基本讀懂詩歌大意的程度后,教師范讀,讓學生感受蘇詞豪放并對字詞有所感悟。然后學生帶著自己的體悟再次朗讀,達到能夠自主地感悟蘇軾思想感情、產(chǎn)生情感共鳴的教學效果。
良好的習慣會影響人的一生。于老師在日常教學中重視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主張學生要養(yǎng)成多讀書、勤積累、勤思考的習慣,語文學習需要好的習慣,于老師提到教師要努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和語言運用習慣。對于某些學習行為,學生的主觀愿望可能并不是很強烈,這時教師就要幫助學生影響學生養(yǎng)成這種習慣。對于課前預習這一習慣,于老師在課堂開始會詢問學生預習情況,并提出一些簡單的知識類問題讓學生回答。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檢查了學生們預習效果,也不斷地從側(cè)面告訴學生們課前預習的重要性。與前文的“重積累”相聯(lián)系,語文教學中要注意養(yǎng)成良好的積累習慣,同時也要多動筆,多閱讀,多寫作。當習慣養(yǎng)成,學生在語文學習時有一套自己的范式時,就會形成好的語文知識邏輯,提升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良好的習慣會成為語文教學的陽光養(yǎng)分,讓語文學習充滿活力,讓課堂更加富有激情。
如在對文言文的分析中,不能只從詞句表層含義看問題,而要結(jié)合文學、文化進行煉詞煉句,以此為突破點去挖掘文本內(nèi)涵,這就要求當我們拿到一篇文言文篇目時。有從煉詞煉句進行突破的習慣。在部編版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燭之武退秦師》一課中,“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同樣表示“擴張”,為什么要用“封”、“肆”兩個不同的字?這就涉及到對“肆”字的錘煉,放肆、肆無忌憚,晉軍的貪婪與欲望就已經(jīng)充分表現(xiàn)出來了。教師在設計這樣的教學時,有意引導學生從推敲字詞的角度品味文章的內(nèi)涵,每一篇文言文都如此推敲,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就能夠養(yǎng)成這樣的一種文本解讀習慣,從而能對文本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與解讀。
于老師強調(diào)語文教學要重視讀與寫的遷移,既是讀、寫的遷移,也是讀和寫結(jié)合遷移。讀的遷移就是教師課堂引導學生總結(jié)讀書方法,培養(yǎng)閱讀思維、養(yǎng)成科學閱讀習慣,并應用于課外閱讀。讀寫遷移通過課堂學習將課內(nèi)知識遷移到課外去運用,于老師通過課堂上進行專題作文和片段仿寫來實現(xiàn)“寫的遷移”。理清作者思路,找到屬于自己的寫作思路,作者呈現(xiàn)文章采用的手法是什么?因為什么機緣而寫該篇文章;或根據(jù)課文仿寫,舉一反三,把語文知識應用于實踐中。語文知識遷移是完善語文學習的丫枝,學生在遷移中學有所用,達到語文學習的目的。
如統(tǒng)編本必修上第五單元“整本書閱讀”提出要學習不同類型書的閱讀方法,不斷拓寬閱讀視野等教學任務。教師針對閱讀方法的教學實際上也是遷移,教會學生從閱讀課內(nèi)《鄉(xiāng)土中國》的例子遷移到閱讀其他學術(shù)著作。在課上引導學生讀書,學生在影響下試著獨立閱讀學術(shù)專著,找到閱讀重點與方法,提升閱讀思維與語文素養(yǎng)。
從于永正老師特色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他對閱讀、寫作的重視。五重教學要點不是割裂開來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構(gòu)成了完整的語文教育教學實踐體系。如果把語文教學看作是一株需要精心呵護的花朵,這五重教學法就是這朵花成長的必備養(yǎng)分:在學生心中播下語文情趣這顆種子,用切身感悟作為水分滋養(yǎng)花朵,讓日常積累成為語文學習賴以生存的根莖,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習慣作為陽光給予養(yǎng)分,再用課外遷移修建丫枝,讓這朵花茁壯成長。語文是“心靈對話”的學科,于老師正是看到了這點,從情趣、感悟出發(fā)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談,走進并感悟語言文字的溫度,帶著對教育的一腔熱愛在三尺講臺上度過無數(shù)歲月。而那些充滿教育藝術(shù)、從教學實踐中得來的經(jīng)驗也成為了語文教育教學研究的無價之寶。中學語文教育不是一味地灌輸,而是讓學生對語文學科有興趣,主動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拓寬語文視野、提升語文素養(yǎng),能用身體感悟自然、用心與世界對話,這也許就是語文教育的含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