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得福
(康樂縣西溝小學 甘肅 臨夏 731500)
眾所周知,小學時期學科教育工作當中,語文學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在小學語文初期教學過程中,識字是一個教學重點。傳統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習慣性采取灌輸式教學法、重復性教學法,在課后還會留下較多的作業(yè),導致小學生的識字學習相對枯燥,并且也不符合當下的雙減政策。因此,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工作過程中,需要重視趣味識字教學策略的運用,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同時為小學生夯實漢字這一重要語文基礎,這對于小學生日后的小學語文學習、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均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所以,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就將針對趣味識字教學措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詳盡闡述,除此之外還將提出一定的具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意見,希望對國內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鑒和引導作用。
傳統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相對枯燥,幾乎單憑教師的教學講解和小學生的記憶完成全部教學,然而,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部分小學生還未能適應自身兒童到學生的身份轉變,枯燥的識字教學難以引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難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另外,傳統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過于強調教育規(guī)范性,教師教學態(tài)度、行為也相對刻板,導致小學生成為了識字的“機器”、“工具”,這種違反小學生身心特點的識字教學方式自然難以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甚至部分小學生會在學習過程中叫苦不迭[1]。
而在趣味識字教學策略中,更加關注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感受,并且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會綜合運用周邊的工具、事物、資源,達成趣味化的教學,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簡單來說,趣味識字教學策略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趣味性占據其中很大的一部分,使得小學生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事物,而不是紙面上黑白分明的橫豎撇捺。 同時,在小學語文趣味識字教學過程中,還給小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環(huán)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習難度,加深了學生對于漢字的理解,并且可以引導學生在現實的學習、生活過程中對學習到的漢字進行運用,掌握漢字發(fā)展規(guī)律,提升學習水平[2]。
在傳統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識字教學既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基礎部分。然而受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識字教學過程中存在著相對明顯的問題,總結下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來看,國內小學學校的語文識字教學工作過程中,受到了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依舊采取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和重復訓練教學法,這樣的小學語文識字課堂教學是了無生趣的,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枯燥感和厭煩感。而且小學生天性自身就是活潑好動的,傳統識字教學模式顯然壓抑了小學生的天性,這也是眾多小學生在識字學習過程中“叫苦不迭”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在傳統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模式中,教師依據課程內容,將一些生詞、生字寫到黑板之上,并且進行拼音標準,讓小學生依據拼音朗讀。后續(xù)就是機械系的記憶、默寫,以此來加深對于陌生字詞的記憶。這種枯燥的教學方式難以引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小學生溜號等等現象,同時這種教學模式下,小學生的識字學習會感受到較大的負擔,對于小學生日后的語文學習也是極為不利的,而且一旦小學生出現學習抵觸心理,處理起來的難度較高,不利于小學生的成長[3]。
在傳統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模式當中,學校、教師都側重于小學生習得漢字數量的積累,因此盲目地進行大量漢字的識字教學,然而這在小學生的角度來看,只是單純、干燥的橫豎撇捺。而且,傳統教學模式對于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的關注度明顯不足,這導致小學生的數字學習缺乏重要的“內生動力”,長此以往的孤立性、缺乏生活性的教學,不僅無法提升學生的漢字只是儲備量,同時還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而且從漢字本源角度上來說,其本身就是從一代代中國人民的生產、生活中誕生的,傳統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顯然并未關注這一點,導致小學生的漢字學習與生活實踐始終脫節(jié),存在著較大的割裂性,不利于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質量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
對小學語文教材進行一定的了解之后不難發(fā)現,其中的識字教學內容繁重,小學語文教師為了快速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完成課堂授課之后,往往習慣性為小學生布置較多的課后任務,這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強識字教學效果和作用,然而依據邊際效應遞減理論上來看,當課后任務量超出一定的標準和限制,所能起到的作用就是相當有限的,而且會導致小學生的識字學習產生較大的負擔,這與當下正在落實的雙減政策明顯是不相符合的,這也佐證,傳統語文識字教學模式與當下主流方向存在著矛盾現象和問題。因此,在后續(xù)的小學業(yè)務嗯識字教學工作過程中,需要重視課后作業(yè)任務量繁重的問題,并且進行積極解決,從而提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效果[4]。
對于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來說,最為重要的一項動力就是學習興趣,這是小學生識字學習過程中的“本源動力”,趣味識字教學策略就是以此為基礎應運而生的,具體的應用策略和路徑如下所示:
在趣味識字教學措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過程中,調動小學生的識字學習興趣是一個關鍵點,需要給予高度重視。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工作過程中,需要營造出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在小學語文識字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積極利用多媒體設備,在小學生的識字學習過程中引入不同的圖片、視頻和音頻等等,營造出一個整體上的快樂和放松的氛圍,避免小學生在識字學習過程中感受到過強的壓力[5]。
例如,在小學語文《春曉》這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采取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小學生播放春天景色視頻,讓小學生處于春天的鳥語花香環(huán)境下進行相關漢字的學習,這樣小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漢字的具體含義,同時還可以感受到漢字的古風韻味,這對于小學生后續(xù)的識字學習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意義和作用。
在趣味識字教學工作過程中,需要一改傳統的語文識字教學方式,簡單來說,就是改變小學生識字學習過程中的被動地位,向主動探索的學習方向進行轉變,這樣小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得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漢字魅力,并且提升學習興趣。
例如在小學語文《秋天》的“人”、“大”漢字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擬物化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寫出“人”、“大”兩個漢字,后續(xù)教師運用自身的肢體擺出兩個漢字的模樣,讓小學生分析是哪一個漢字,并且進行大聲朗讀,這與傳統的識字教學方式相比,教學趣味性方面得到了較大提升,小學生也更容易深度參與到課堂當中,教學趣味性、有效性等等都得到了較大提升,也會使得小學生對后續(xù)的識字學習充滿期待[6]。
漢字本身就是在人類的長期生產、生活當中產生并且投入應用的,因此,在趣味識字教學措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順應這一點開展教學工作,簡單來說就是引入一定的生活實踐,加深小學生對于不同漢字的理解,從而加深影響,避免了出現學一個、忘一個的現象和問題。
例如,教師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小學生思考自己家中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都會做什么,以及為什么這樣做,由此小學生對于詩中的文字、詞匯就會產生深刻的理解,而且生活實踐方面內容的引入,使得學生的漢字學習與生活距離得到拉近,換而言之,小學生可以在現實生活中進行不同漢字的學習和理解,這一過程中學生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也會得到提升。
依據邊際效應理論來看,課后作業(yè)量在科學合理的情況下,才能發(fā)揮出最大的作用,因此,在后續(xù)的趣味識字教學措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過程中,趣味性策略還需要體現在課后作業(yè)方面。
例如,教師在識字課后作業(yè)的設置方面完全可以避免傳統量大的模式和問題,轉而設置趣味性的“找文字”的課后作業(yè),讓小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找到課堂上教學的文字,這樣既減去了學生的課后作業(yè)負擔,同時也使得小學生在尋找的過程中加深了對于漢字的理解和認知,更為重要的是知曉了不同漢字的應用方式和領域。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在傳統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不足,限制了小學生的漢字學習。因此,在后續(xù)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給予識字教學高度重視,同時加強趣味識字教學措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重視實踐教學效果,進行不斷的優(yōu)化和完善,促使小學生的漢字學習能力得到提升,這對于小學生后續(xù)的語文學習也是極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