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靜
(湖州師范學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有效”一詞出自《漢書·元帝紀》:“婁敕公卿,日望有效?!蔽覀儗⒂行Щ蛘哂行葬屃x為“能實現(xiàn)預期目的,有效果”[1],即通過對某一活動的一系列操作,能夠得到正面積極的好的結(jié)果,從而實現(xiàn)在這一活動在開始前的預期。“有效”通常表現(xiàn)為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三個方面,如果滿足這幾個方面,那么我們說這一行為是有效的,反之則無效。
關于教學的內(nèi)涵,國內(nèi)外學者給出了各自的見解,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 20 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 特別是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心理學影響下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以后, 這一概念頻繁地出現(xiàn)在英語教育文獻中。[2]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有效教學這一理念越來越被人們重視。日本學者佐藤正夫認為, “教學這一詞包含了教師的活動—教和學生的活動—學。所謂'學', 就是掌握教材,發(fā)展知識、能力、熟巧。所謂'教', 就是傳授教材,發(fā)展知識、能力、熟巧,就是組織、指導學生旨在掌握教材和發(fā)展知識、能力和熟巧的學習活動?!盵3]王策三教授認為,“所謂教學,乃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統(tǒng)一活動”。[4]由此可見,學者們在教學的理解中都注重師生雙主體的地位。筆者認為,有效教學可以看作一種教學理念,它是一種符合教學規(guī)律,在教師組織指導學生學習知識和學生掌握教材拓寬能力的統(tǒng)一活動中取得預期結(jié)果的教學行為;也可以看作一種對教學結(jié)果的評價,判定教學是否具有有效性,就意味著在教學活動中或者教學活動結(jié)束后是否體現(xiàn)了教與學的效果、效益和效率。
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是意在如何評判教學的有效性,使教師和學生在減少精力的投入下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效,使學生有效率的學習、有效果的進步、有效益的發(fā)展,即我們要知悉什么要的教學才是有效的??v觀國內(nèi)對于有效教學評價標準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國內(nèi)對于有效教學的評價雖大多也以學生的主體發(fā)展為標準,但更多的還是與教師績效考評掛鉤,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評價,而沒有做到自下而上去深入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中觀察,只是從理論或成績方面去測定教學的有效性,這樣的評價是片面的,不具代表性的。本文從教師教學的有效性與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兩方面出發(fā),試圖探討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供讀者們參考。
2.1.1 是否完成預設的教學三維目標
顧名思義,教師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學,教學必定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教學目標是“教學中師生預期達到的學習結(jié)果和標準”[5],落實三維目標教學觀,先通過教學構(gòu)建起知識,掌握必備的技能,使學生的能力不斷得到提升,并逐步形成正確的態(tài)度與價值觀,從而達到三維目標的整合。而這也要求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要綜合考量,合理的教學目標不僅限于課標要求的內(nèi)容,要把握知識與實踐相結(jié)合,遵循教學規(guī)律,注重學生整體的發(fā)展。
2.1.2 是否營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進行師生間良好互動
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相統(tǒng)一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是相互作用的,以前的課堂,是老師照本宣科的講述知識,學生只需要記住老師所講的內(nèi)容,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課堂逐漸變成師生之間互相交流的空間站,在這里學生可以暢所欲言的去質(zhì)疑,去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教師也能夠根據(jù)學生的見解靈活的掌握課堂的教學流程,營造氛圍和諧的教學課堂?!秾W記》中也曾記載“教學相長”的相關論斷,更能印證教學自古就是雙向的活動。評價教學是否有效,也理應深入課堂,判定師生雙方是不是共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共同來完成教學目標,進行創(chuàng)造性活動。
2.2.1 是否全體參與
素質(zhì)教育要求我們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那么評價一堂課是否有效,也需要評判這堂課是不是學生們都有所參與,都跟隨整堂課的進度,尤其是小學課堂,一堂無效的課堂上,我們能看到學生們五花八門的動作,能使學生集中于課堂看似是最基礎的要求,實則也最有難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于學生在教師教學活動后能否對構(gòu)建的知識有長期性的認識與把握,而不僅限于課堂短時記憶的內(nèi)容或本學科知識的掌握,通過教學建構(gòu)起來的知識,最終還是要為實踐來服務的,來解決生活中不斷遇到的各種問題。如果學到的知識僅限于書本框架中的內(nèi)容,而沒有在實踐中靈活運用,那么我們可以說這樣的教學是無效的,是沒有價值的。
2.2.2 是否主動參與
上述說到評價有效教學的標準在于是否讓全體學生參與,參與又分為主動參與和被動參與。正如于漪在 《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淺探》 一文中所指出的:“衡量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是看課上得如何漂亮,如何熱鬧,如何掌聲雷動,而是看學生學到了什么,求知的主動性如何,思想情操方面有無泛起漣漪。”[6]早先也有學者分析了教學中學生主體參與的評價標準,分別是:學生能夠全體參與、學生能夠主動建構(gòu)、學生與教師能夠多向互動、學生能夠積極體驗、學生能夠自我反思。[7]由此可見,教學是否有效,學生的主動參與性是至關重要的,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由內(nèi)而外的對教學內(nèi)容產(chǎn)生興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2.2.3 是否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實踐有效教學, 就是要把有效的“理想”轉(zhuǎn)化成有效的“思維”, 再轉(zhuǎn)化為
一種有效的“狀態(tài)”。[8]如今的教學要求已經(jīng)從單一的傳授知識、唯分數(shù)論轉(zhuǎn)變?yōu)榕囵B(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不再是機械性的傳輸知識,當學生進入迷宮的起點,他們應該能通過自己的思維去主動選擇所要走的路徑,并能調(diào)動自己的思維去尋找最合適的路徑。教學過程也應如此,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對于教師指導的教學內(nèi)容給出帶有自我能動性的積極反應,這才是真正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教學,也才是有效的教學。
既然我們說教學是師生雙方共同進行的學習活動,那么在進行課堂教學中,自然也要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方面要使學生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主動接受知識,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即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這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最根本的因素;另一方面,是教師在遵循教學規(guī)律的前提下,提高對教學內(nèi)容的加工程度及課堂環(huán)境的良性構(gòu)造程度,即提高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這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關鍵因素。
教什么必須放到課堂教學的第一位來考慮。目標是課堂教學的主導,用怎
樣的方法教、師生之間的活動怎樣組織和開展,均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服務。[9]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教師理應明確也是最應明確的就是要教什么,或者說讓學生在課堂中領悟到什么。要落實三維目標的整合,全面制定教學目標。這里的目標生成不僅僅是課程目標中需要完成的部分,更是在教學情景過程中自然而然生成的目標,是課堂師生共同創(chuàng)建的目標,它可能在教師預設的范圍內(nèi),也可能是偶發(fā)的目標,但想要達到預設與生成的統(tǒng)一,更加需要教師對整體目標的感知和課堂靈活性的把控,需要在自身不斷反思提高的前提下提高教學質(zhì)量。
有效的教學離不開有效的互動,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建立有效的互動機制,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充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是參與在這堂課程中,而不是一個局外人和旁聽者。但是這種互動并不是教師與某一個學生來進行的,而是盡可能兼顧所有的學生,如教師只與個別學生進行交流探討,那其他的學生會認為當下的活動與自己無關,他們可以去做自己更加感興趣的事情。如今我們班級授課制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同時兼顧班級內(nèi)幾十個學生,這對課堂互動產(chǎn)生了一定的阻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建議穿插小組教學的方式,在小組討論中,學生之間無障礙的交流,各抒己見,可以就一個問題展開他們的想象,在這里不得不提出的就是,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時的有效性,課堂中有教師教的部分也要有互動討論的部分,互動的問題一定也是能吸引學生們的目光和好奇心的,只有當提問和交流都是正向積極的,課堂教學的互動才能有效完成。
教學反饋是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往往是容易別忽視的環(huán)節(jié),怎樣的反饋和評價是準確有效的呢?答案應該是適合,這個適合包含多種的含義,反饋的時機要適合,在學生回答完畢后,要及時的給出反饋意見;反饋的語言要適合,在真實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為了鼓勵而鼓勵,明明學生回答的方向是錯誤的,還會反饋“你回答的真不錯,你真棒”,這樣下去學生在回答問題前就不會經(jīng)過認真的思考,回答的答案自然也是隨口的呼之欲出;反饋的方式要適合,當學生回答出的某個問題,我們需要知道他的思維方式是怎樣的,怎么得出的這個答案,然后再去作出相應的評價,而不是死板的對照正確答案對是對錯是錯,適時的容錯是可以推動課堂教學的氣氛,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