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旋
(劍河縣觀么鎮(zhèn)新民小學 貴州 凱里 556000)
《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中提到:小學階段英語課程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態(tài)度,使學生初步建立起英語學習的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標準的語音、語調(diào),使他們具備初步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為初高中的英語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小學英語教學要創(chuàng)建以活動課為主的教學模式,英語教學應該以培養(yǎng)學生用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為重點。
在小學英語課堂中,使用最多的小組劃分模式有兩種:一、按座位劃分,即兩人一組或前后座位四人一組或六人一組,進行簡單的對話操練或者簡單的角色扮演,這種小組劃分方法占二、學生自主選擇的小組劃分,占。第一組小組劃分方式比較簡單,大部分英語老師認為班主任劃分座位時一定已經(jīng)考慮過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性格狀況,因此,簡單的按座位劃分小組既合理又方便。但是,他們并未考慮到自己英語課堂的個體性,部分學生學習成績很好,但他的英語不一定是強項,或者有的性格比較閉塞的小孩,在英語上卻很有自信,敢于用英語大膽地表達自己。這種小組劃分,課堂會比較好操控,但是忽視了組員之間的個性差異,不能夠合理地搭配不同特質(zhì)、不同層次的組員,學生得不到優(yōu)化組合、優(yōu)勢互補和相互促進。一些想要追求學生自主意愿的開放型英語教師認為,小組劃分應該由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想要合作的搭檔和同伴認為這樣的小組劃分是最合理的,即第二組小組劃分方式。但是這種劃分方法,在小組成員選擇時,老師并未教給學生選擇合作對象的方法和原則,因此大部分學生都是按照平時一起玩樂的對象而選擇小組合作對象,這樣的小組劃分不僅不會達到民主的目的,也不是真正地讓學生做主,反而是放任了學生的貪玩天性,成績較突出,表現(xiàn)力強的學生往往組合到一塊,而表達能力較差,較為內(nèi)向的學生就作為旁觀者處于觀望狀態(tài),他們沒有機會鍛煉自己,慢慢地他們對合作學習產(chǎn)生厭倦,不愿意參與到小組合作的活動當中,合作效率大打折扣,往往很難管理課堂紀律。
許多英語老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含義理解片面,認為只要將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學習,讓學生以小組為團體進行的學習就是小組合作式學習。在進行小組合作教學時,他們往往思維局限,操作不夠大膽,思維不夠開放,并沒有對具體教學內(nèi)容進行分析,也沒有事先想好課堂操作方法,這種只為突顯課堂形式多樣和課堂表面氣氛熱烈而進行的小組學習,合作效率低下。具體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只注重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認為把學生分組,按小組來進行小組學習、進行討論,就是所謂的小組合作學習。二、合作學習簡單化。在小學英語課堂上,當老師布置完小組學習任務后,學生們便以小組為單位,坐在一起討論,說說笑笑,爭爭執(zhí)執(zhí),各行己見,看似很積極很有效,但在這種假面的熱鬧課堂氛圍下,其實存在很多無效的合作,教師只關注到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卻沒有處理好教學形式和教學目標的關系。三、活動任務布置簡單無意義。在小組合作學習前,英語教師沒有對小組合作任務進行簡單的示范或者必要的講解說明,小學生往往不知道老師讓干什么,應該如何去做。學生對合作學習的目的和步驟根本不清楚。有的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遇到問題,不管合適還是不合適,困難還是容易,都要學生進行合作討論,盡管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但是所討論的問題沒有思考性和探索性,單個學生就可以找到答案,或者合作只是把每個小組成員的意見進行整合,這樣的合作學習很沒有價值,是在做浪費時間的無用功。這些沒有價值的小組合作學習,既不能鍛煉學生的思維,又不能引發(fā)學生討論的興趣,同時還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有效時間,導致教學效率極低,完成不了預期目標,達不到預期教學效果。還有的小組學習問題設置過于復雜,遠離教學目標和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超出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可以獨立掌握的程度,學生不知道如何討論,導致學生沒有自信心,削弱他們的自我肯定感,久而久之,學生會逐漸感到厭倦,大大降低參與小組合作討論的興趣和熱情。英語課中的對話練習、句型練習、游戲操練等等很多課型活動都需要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動才能有效展開,因此只提倡孩子套用句型,套用單詞,套對話模式的機械的操練過程就失去了合作的意義。
在小學英語課堂上,小組合作教學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課堂的組織和管理。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說、學生聽,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只能聽老師對課本知識的枯燥講述,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也是學生害怕老師,把老師作為權威的代表。然而小組合作學習中,課堂活動處處以學生的學習為主,把課堂交給學生自己,讓他們進行屬于自己的學習。因此,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很容易出現(xiàn)雜亂無章,學生大聲喧嘩,亂成一鍋粥的情形,這樣的課堂更需要教師的指導和管理。但是訪談顯示,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布置好學習任務,學生開始合作學習活動,教師不是站在講臺上為下一個課堂環(huán)節(jié)做自己的準備,就是在教室中來回走動,沒有對學生的小組活動做出指導,也沒有參與到小組活動中去,加上小學生自我約束力和合作力差,很容易會導致合作學習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想的學習效果。
新課程改革吸收國內(nèi)外探究成果并結合我國實際基礎,將教學目標分為三種: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些目標體現(xiàn)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就分為學術目標和合作目標。學術目標即學生在認知方面應該完成的目標,也就是指學生通過學習應該掌握的知識。因此,小學英語教師應該明確地讓學生知道合作的目的是什么、為了解決什么問題、明白那些知識、練習那些知識,讓學生明白合作不是為了合作而合作,而是為了完成學習目標,掌握知識而合作,重點還是在知識的掌握上,合作只是方法。因此,在小組合作之前,教師的課堂講述應該充足,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小組學習任務,為共同解決這些任務,熟悉這些知識而進行互幫互助的小組合作學習。合作目標是指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應該達到的合作技能和合作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目標。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所需,確定每次合作應該進行的重點訓練。如:學會聆聽,學會資源共享,學會合作交流,學會談論探究等等。教師在充分的理解教學內(nèi)容和自己要實習的教學過程的基礎上,作出充足的組織合作學習的準備,為學生設置相應的教學情境,在合作中讓學生得到真正的發(fā)展。
小組規(guī)模:小組規(guī)模的大小直接決定著小組成員的活動參與度,英語課堂上的小組以人最好,人數(shù)太少不利于小組活動的開展,也不利于小組氛圍的形成,如果學生能力有限,那個小組的綜合能力也便有限,從而合作效率受到影響。給予充足的人數(shù),成員之間可以相互討論,分配到每個人的任務恰當,這樣才能展示更有創(chuàng)意的小組成果。但是,如果人數(shù)太多每個小組成員在小組中承擔的任務又會過少,可能達不到訓練的強度和效果,不利于每個學生的參與,不利于小組之間的交流。四到六人的小組規(guī)模,分布到學生個人的任務量,以及學生的合作方式,分工溝通都會是最佳的,這種小組規(guī)模不僅保證了小組完成任務所需要的基本人數(shù),又避免了因為人數(shù)過多而出現(xiàn)的散漫狀態(tài)。小組成員選擇:每個學生在性別,性格,學習成績和家庭背景方面都有巨大的差異,成功的小組劃分并非強強聯(lián)手,也不是弱弱輔助,既不是男男合作,也不是女女合作,而是小組成員之間各方面都達到互補,各個小組成員在合作學習中取長補短,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小組成員選擇應該從學生的性別、性格特征、學業(yè)成績、能力特長、學習適應力、家庭背景等等各方面考慮。
小組合作學習總是圍繞著問題和任務展開的,因此英語教師要特別重視問題的設置和任務的布置。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特別是對于小學生,如果合作的問題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無異于浪費課堂時間。因此,教師在設置小組合作問題和任務時,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情況。同時,問題和任務的布置要具有開放性,沒有唯一確定的答案,每個小組成員可以各行己見,盡力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時又不斷地整合同伴的觀點,從而開闊自己的思維,全方面多角度的去理解一個問題,這樣的問題和任務設置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小組成員也更愿意一起去探究,一起去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合作的意義也就在于組員之間共同討論,共同探究,促進更深入地思考,激發(fā)探究欲望,讓小組成員相互依賴,相互幫助,在共同思考和共同合作中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再者,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問題和小組活動的設置必須符合小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通過自己的應有水平進行有效的英語學習,然后在小組中和同伴進行討論互助,在他們的知識水平下達到更高的學習效果。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英語新課程標準所積極倡導的教學形式,它在激發(fā)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改善英語課堂學習氛圍,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成績,培養(yǎng)學生協(xié)同合作能力,提高小學生思維發(fā)散能力等等促進方面效果顯著,因此,小學英語教師應該積極地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理論,把小組合作學習正確的引用到自己的課堂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