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芳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廣播電視臺,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電視新聞出鏡記者相當于新聞外景主持人,其承擔的作用不言而喻,特別是對新聞中那些新穎的點要準確把握,不僅如此,還需要清晰嚴謹地闡述新聞發(fā)生的起終,以便給受眾更好的體驗感與觀看感。當然我們的出鏡記者也需要具備高尚的情操和超高的職業(yè)操守,對待每一次新聞報道做到客觀嚴謹。在出鏡播報過程中,首先要口齒清楚語速得當,其次要注重與受采訪人員的互動,還要具備一定的采訪“機智”。
在新聞采訪、寫作、編輯和出版的整個過程中,新聞采訪是第一位的,是其他作品的前提和基礎。其主要任務是第一次接收新聞,聽取被調查者的意見,觀察、詢問、記錄和思考,并將其傳達給公眾。新聞包括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但對記者來說,如何發(fā)現其中所包含的新聞價值是最重要的。作為傳播活動的中介,采訪活動早些時候出現了。新聞采訪是以采訪對象為核心的活動,采訪者利用自己的技能、知識和能力來認識和把握現實的社會生活。為了更好地完成任務,記者應該掌握采訪技巧,有能力應對緊急情況,維護新聞敏感性。同時,記者應該敏銳地面對復雜的客觀事物,以便捕捉新聞,第一次獲得潛在新聞線索的洞察力?!俺鲧R記者”是一個外來詞,原文為“On-camera correspondent and reporter”,即上鏡的通訊員和現場記者。從字面翻譯的字面意義可以看出,這個詞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準確報道新聞,二是面對鏡頭。20世紀60年代,美國記者通過電視屏幕報道新聞,為攝影記者開創(chuàng)了先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西方國家出現的記者人數不斷增加,電視屏幕報道逐漸成為常規(guī)報道模式。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歷史和技術原因,中國的實況報道逐漸增多,發(fā)展迅速。目前在電視新聞采訪等采訪場景中廣泛流傳。鏡頭里出現的記者有兩種:采訪和調查人們的記者和現場報道的記者。前者主要報道典型的人,而后者主要報道新聞事件。如今,隨著技術的更新和媒體的激烈競爭,記者們越來越頻繁地出現,觀眾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某種程度上講,出鏡記者傳達的觀點影響著觀眾的意識,因此,他們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yè)技能和豐富的知識儲備。同時,在出鏡過程中需要有新鮮、獨特、正確和全面的見解。記者的提問要有針對性、客觀和準確,使觀眾能夠準確地了解事件的原因、過程和趨勢。
一名出鏡記者,就是連接觀眾和新聞現場的橋梁。出鏡記者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很重要,因為新聞現場的信息需要通過出鏡記者用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來,出鏡記者口語表達能力的流暢與否對于觀眾接收信息的程度有很大影響?,F場的新聞事件的細節(jié)情況、新聞事件的發(fā)展以及后續(xù)的跟蹤等新聞內容,都需要出鏡記者進行口語表達,在新聞現場,出鏡記者就是觀眾的眼睛,帶著觀眾們感受新聞現場發(fā)生事件。融媒體時代使新聞的傳播方式、傳播主體和傳播對象都發(fā)生了轉變。這就要求出現在舞臺上的記者的語言風格應該是親和力、個性和獨特性。一個好的出鏡記者必須有簡潔的語言、強烈的邏輯和場景意識,這才是新聞傳播可以樹立起思維的地方,更準確地告知觀眾新聞事件。
新聞最深刻的方面是記者們報道現場。通過與現場各方的訪談和討論,我們可以更準確、更快地了解實時情況。通過與當事人和證人實時溝通,我們可以獲得更多、更真實、更全面、更有效的信息,大大提高了消息的真實性。在現場報道中,記者一方面要實時報道,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當時的情況;另一方面,在播出過程中也應該提高觀眾的興趣和注意力,讓觀眾一邊看新聞一邊思考新聞事件,從而縮短新聞和觀眾之間的距離,確保新聞的播放質量,實現新聞傳播的效果。因此,為了提高新聞傳播的效果,出鏡記者必須掌握以下技能。
在預發(fā)性現場報道中,出鏡記者需要事先掌握新聞事件發(fā)生經過并準備好出鏡報道時的臺詞,但是也存在很多出鏡記者忘詞的突發(fā)事件。由于現場報道會以直播的方式將新聞信息傳遞給大眾,如果出鏡記者忘詞則給受眾信息獲取帶來了阻礙,影響了受眾觀看新聞的情緒,無法發(fā)揮出現場報道的價值。面對這一突發(fā)狀況,專業(yè)的出鏡記者都需要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并快速處理。例如,當出鏡記者報道的新聞事件復雜程度較高時,記者應該提前與嘉賓對好臺詞。但是,很多記者在臺詞記憶時常常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對新聞信息的理解程度不足。這種記憶模式更容易造成報道中忘詞的突發(fā)狀況,出鏡記者應該在現場報道前,在大腦中準備兩條主線。既要將預先設定好的臺本進行理解和背誦,還要緊隨現場情況的變化,如果報道現場出現與出鏡記者記憶的臺詞不同的狀況時,需要出鏡記者進行有效應對,及時補充說明,減少現場報道中冷場情況發(fā)生的概率。
新聞出鏡記者對不同的采訪做出應對的反應,在面對一些新聞事件以及新聞人物時,記者能在對現場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選取合適的采訪線索,進行最高效的采訪,并最終圓滿完成新聞播報任務,這稱之為新聞記者對現場的把握。出鏡記者要綜合運用多種技巧,將有聲語言與無聲語言緊密科學配合,并在語速、語氣、語調、停頓等方面高度注意,最終的表達要讓觀眾輕松接受,不可引起不適。在播報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舒緩自己的心情,嚴格做到語氣語調標準、聲音抑揚頓挫,對于一些突發(fā)事件的報道要更加注意這一點,不能因為情緒緊張造成語無倫次,從而影響新聞播報。在此之上,把握細節(jié)、突出亮點也是出鏡記者重要工作內容?,F場出鏡記者要把握播報的節(jié)奏,充分利用自己的經驗,營造出最好的播報效果。當進行一些突發(fā)事件播報時,記者一方面需要保證在報道的過程中用合理的方式對采訪信息進行加工及傳播,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充分的應急措施,面對突發(fā)的緊急情況要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
在現場找準自身的角色定位對于一個出鏡記者而言至關重要。新聞事件的發(fā)生都是非常突然的,出鏡記者需要很快地從普通人的角色切換成職業(yè)新聞人的角色,然后完成角色理解、角色領悟及角色實踐的轉換。每一次新聞報道都是全新的,每次報道中的出鏡記者的角色都是不一樣的,需要出鏡記者對本次出鏡的角色進行預想,找準最符合該新聞的狀態(tài)、措辭、表情。之后要快速完成角色領悟,從最專業(yè)的角度快速審視新聞事件,在腦海中設計好幾套采訪方案,要對采訪對象該時的狀態(tài)、情緒等做一個大致的了解,以便讓后續(xù)的角色實踐過程變得更順利。在最后的轉換過程中,出鏡記者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采訪策略,沉著應對突發(fā)狀況。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移動視頻直播的發(fā)展中,不斷更新換代的技術設備和直播玩法也是提升直播品質的關鍵,這就要求出鏡記者必須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應用能力和結合能力。不斷學習和掌握新媒體技術的新模式、新成果,將全景式相機、虛擬現實等先進技術設備和手段運用到新聞直播的實踐中,增強新聞直播的畫面效果,豐富直播過程的畫面展現,為受眾帶來更好的個性化新聞直播。同時,出境記者還應重視新媒體技術的便利性和靈活性,靈活調整廣播形式和錄制方法,適應新聞場景的具體情況,充分發(fā)揮快速傳播自我媒體信息的優(yōu)勢,建立實時互動平臺。鼓勵觀看直播節(jié)目的觀眾在線表達他們對直播內容的感受、想法和評價。出現在屏幕上的記者應注意觀眾在直播平臺上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反映和反饋,并采納合理的意見和建議,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對其進行優(yōu)化和調整,提高移動視頻新聞直播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出鏡記者要善于觀察和學習新知識、新業(yè)務,在最短的時間內熟練掌握各類技術設備的操作技能,并且要學以致用,將其融入自己的新聞采訪報道中??梢猿浞挚剂孔约旱男侣剤蟮缹儆谑裁搭}材、什么風格,然后制定科學合理的新聞報道方案。比如,在新聞采訪任務中,究竟該使用全程視頻直播還是錄播與直播相結合、采用固定機位還是游機配合、單平臺輸出還是多平臺同步、記者單兵作戰(zhàn)還是團隊配合等,都需要提前做好技術方面的溝通與設計,保證在直播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人機結合的優(yōu)勢。智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傳媒業(yè)的發(fā)展需要知識的引導與領航,除意識形態(tài)領域外,智能的提升也十分重要,其給新聞內容的傳播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在出鏡記者秉持不斷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的前提下,新媒體技術設備的加持如虎添翼,它可以大大提升媒體人發(fā)現、整合、處理數據信息的速度,使新聞報道從策劃到采編再到傳播和反饋全流程操作都更加迅捷和高效。在移動互聯技術日新月異、媒體融合不斷深入的當下,人們印象中的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早已與手機、網絡等新媒體實現跨界融合,這種“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發(fā)展趨勢在智媒化不斷深入的進程中,必將為受眾提供更多沉浸式、交互式、個性化的使用體驗,而內容與技術的結合也必定給當前乃至整個傳媒業(yè)帶來新一輪變革。
一方面,電視新聞必須選擇不同的采訪模式來考察采訪情況,同時確保采訪活動活躍,以便更好地處理自己和采訪伙伴之間的關系,給予他們更多的尊重、理解和支持,使學習改變思維有利于招聘;另一方面,為了提高電視新聞的精微性,記者們在現場采訪時,不僅要注意到受眾的變化,而且要注意可能影響整體報道的情況,所以要養(yǎng)成良好的職業(yè)習慣,注重觀察周圍環(huán)境,提高敏感度,挖掘事件背后的本質,了解整體情況。
電視報道時,無論是視覺還是視聽方面的記者,都必須充分把握其整體,提高其整體素質。除了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之外,記者還必須以一定的速度對新聞地點的情況做出反應,注意新聞地點的變化并提出最新的意見,特別是在科學發(fā)表演講的幾分鐘內,注意實質內容,了解和傳播基于意外情況的信息,需要記者靈活應對的能力。作為一名合格的記者,必須注重新聞的所有細節(jié),自發(fā)適應的能力必須在自己的生活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作為一名記者,必須學會向經驗豐富的記者學習,逐漸積累更多的經驗,不斷學習有關新聞的知識,以提高其精神完整性和復原力。
對于現場新聞報道,記者必須及時分析新聞事件,關注受訪者的環(huán)境和情緒,關注受訪者的態(tài)度和語言,確保適時提出適當的問題。拍攝前記者們呈現的圖片直接呈現給觀眾,讓觀眾能夠密切觀察周圍環(huán)境,關注可能成為節(jié)目焦點的細節(jié)。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記者養(yǎng)成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生活細節(jié)的習慣,在處理新聞時表現出有利的行為。在一些新聞報道中,如果忽略重要細節(jié),新聞價值就會受到影響。
新聞不僅包含有關新聞事實的信息,還包含情感信息,即情感驅動的語言、動作等??梢砸鸸娗榫w反應。例如央視記者蔣林在之前的“東方之星”客船翻沉事故、天津港8·12 爆炸事故、四川敘永山體滑坡等重大災害現場,因思路清晰、表達精準、善于挖掘細節(jié),被網友稱作央視“連線哥”。蔣林在2019年新中國成立70 周年慶典時,通過央視《朝聞天下》節(jié)目為觀眾帶去天安門慶典的最新消息,短短四分鐘左右的連線讓人受益匪淺。蔣林在報道的前半部分運用了時間要素,對此次的閱兵和往年的閱兵進行了一個對比,發(fā)現了幾次閱兵當中的一個相同之處,并以此為切入點講解東觀禮臺西側平臺的重要性,由此深入到整個閱兵式的準備工作。在自己講解完自身掌握的情況后,蔣林又進一步采訪了現場的指揮員,增強了采訪報道的真實性和權威性。
隨著媒體融合時代的到來,記者的入場門檻逐漸降低。記者的現場報道有很多好處,如參與度高、真實性強、現場意識強、時效性強等。隨著技術手段的創(chuàng)新,報告的形式、質量和內容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吸引人,因此,繼續(xù)受到觀眾的歡迎。事實證明,記者掌握合理的規(guī)模和技能對于在現場報道中做好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他們的報道規(guī)模和能力對現場報道的質量有著很大的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