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雪卓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北京 100048)
雖然我國的戲劇影視文學發(fā)展中涌現(xiàn)了大量經典作品,但是大眾對其的認知與欣賞水平卻普遍較低,這對于戲劇影視文學在現(xiàn)代社會的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十分不利。那么,戲劇影視文學有哪些特點?又該如何更好地欣賞?這是值得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的問題。
想要深入研究戲劇影視文學的特點以及掌握其欣賞技巧,首先就要理解戲劇影視文學的概念內涵,所謂戲劇影視文學,簡單來說就是戲劇和文學、影視的一個綜合體,屬于藝術類專業(yè),創(chuàng)作內容包括獨立的文字性、舞臺劇或影視劇的演繹和錄制,在具體創(chuàng)作時需對表演效果進行全面考慮,某種程度上來看,劇本對錄制效果、錄制質量和舞臺表演情況起著決定性作用[1]。戲劇影視文學從類型上可以分成兩大類,即影視文學與戲劇文學,其中影視文學可以細分為話劇、故事、小說等,戲劇文學按照不同性質的內容沖突可以細分為悲劇或者正劇,按照表演可以細分為舞劇、戲曲、歌劇、話劇等。
隨著新媒體的興起與快速發(fā)展,戲劇影視文學受到了更多關注,市場對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人才的需求也隨之增大,目前我國大部分藝術院校均設置了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該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較為廣泛,涉及創(chuàng)作影視劇本的能力、影視文學和戲劇基本理論能力、文學編輯能力等,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人才在媒介機構有著良好的就業(yè)與發(fā)展前景,能夠從事制作、編導、策劃、文案等崗位。
雖然影視文學與戲劇文學存在諸多差異,但是二者都具有戲劇沖突,這是其情節(jié)得以順利發(fā)展下去的必要元素,也是戲劇的根基所在,對觀眾具有強烈的吸引作用,能夠集中觀眾注意力同時激發(fā)觀眾情感共鳴。戲劇沖突對戲劇內容的主旨與發(fā)展起著決定作用,戲劇中的矛盾沖突占據著作品主線與靈魂的地位,可以說沒有矛盾沖突的一個戲劇影視文學作品不能稱之為成功的作品。
戲劇影視文學作品的劇本創(chuàng)作在演員表演和影視拍攝中發(fā)揮著巨大作用,缺少舞臺的戲劇仿佛是缺少靈魂的一個軀殼,所以表演性是戲劇影視文學的顯著特點,劇本應與舞臺或者影視表演保持彼此符合的關系,在有限的舞臺表演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進行劇本創(chuàng)作,確保舞臺能夠集中呈現(xiàn)劇本內容的背景、時間、故事經過、人物等,一部戲不可呈現(xiàn)過多的人物,需要將重點人物突出表現(xiàn)出來,為觀眾帶來的人物形象要明顯且飽滿,此外,一部劇不可涉及過多內容,其內容與敘事詩和小說不同,難以將生活問題或者矛盾從容不迫展示出來,需將關鍵問題和矛盾緊緊抓住,運用問題斗爭形成漩渦展示人物,確保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能夠在猛烈、尖銳的沖突中生動表現(xiàn)出來[2]??v觀經典的戲劇影視文學劇本不難發(fā)現(xiàn),經常在幾小時的舞臺表演中完成了數(shù)年間發(fā)生的事情,舞臺表演給劇本故事和人物帶來了寬廣、形象的背景,劇本給舞臺表演提供了充分的支持與配合,二者相輔相成,讓觀眾順利理解了故事情節(jié)。
戲劇影視文學的集中性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場景、事件和人物上,因為戲劇影視客觀上存在著表演時間與空間方面的制約,所以必須通過高度集中的處理才能夠保證作品質量。集中性在場景中的體現(xiàn)主要是某一場景內集中事件和人物;在情節(jié)中的體現(xiàn)主要是故事開端、故事發(fā)展、故事高潮、故事結局的集中;在矛盾沖突中的體現(xiàn)主要是運用激烈且集中的矛盾讓觀眾觀看過程產生高潮迭起的觀感;在人物中的體現(xiàn)主要是將人物關系梳理好并把主要人物突顯出來。
戲劇影視文學作品的演員用動作與臺詞配合完成故事發(fā)展、沖突過程、情感塑造等劇本內容,所以動作性這一特點在戲劇影視文學中占據不容忽視的地位,是其表現(xiàn)的有效載體,直接影響著表演質量和效果[3]。
一個成功的戲劇影視文學作品不會直白描述場景和人物,而是帶有極強的個性化特色,通過多樣化、特殊化、個性化的表現(xiàn)手法處理各種情感交流、人物獨白、人物對話,運用個性化的場景以及人物形象構建并展示出畫面感,經由此方式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流暢地表達劇本內容。
在對戲劇影視文學進行欣賞時應注意矛盾沖突,故事的發(fā)展及變化均需要矛盾沖突發(fā)揮出推動作用方可順利實現(xiàn),人物形象的特點塑造與生動展示也需要在矛盾沖突中得以充分呈現(xiàn)[4]。所以對矛盾沖突的把握是戲劇影視文學欣賞的第一步,在具體實踐時,需要認真觀察并分析戲劇影視文學作品內的矛盾沖突是否具有科學性、合理性,能否達到邏輯性、次序性、連續(xù)性的矛盾沖突標準要求,進行的矛盾沖突有沒有彼此依存以及互為因果的密切關系,一旦缺少前面的鋪墊與準備,勢必會導致后續(xù)發(fā)展出現(xiàn)突兀問題,嚴重時則無法接受后續(xù)發(fā)展,因此,在對矛盾沖突進行欣賞時,要格外注意上面部分有沒有給下面部分提供鋪墊和準備,下面部分有沒有給上面部分帶來繼續(xù)和發(fā)展。
在對戲劇影視文學進行欣賞過程中,了解劇本劇情非常必要,既要熟悉劇本內容,也要有意識地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的獨特歷史背景、時代特征、社會特點等,挖掘劇本創(chuàng)作的意圖,明確其表達的思想情感,深刻理解劇本故事的發(fā)展,清楚地知道情節(jié)發(fā)展[5]。在具體實踐時,需對劇本結構進行剖析,一般情況下以故事發(fā)生時間和地點變化劃分結構中的分場以及分幕,基本上故事情節(jié)過渡到另一個階段便會開始下一幕,值得注意的是,場具有較小的單位,其改變多數(shù)隨著位置或者時間進行,其最終決定常取決于人物在劇中的出場順序,通常來說故事情節(jié)的變化和發(fā)展均順應戲劇沖突的推進自然而然進行下去。
戲劇影視文學作品中的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始終圍繞著沖突和矛盾,在理清故事情節(jié)時應意識到,設計故事情節(jié)的意圖在于將戲劇故事中的沖突和矛盾更明顯突出出來,激發(fā)觀眾對相應以及連鎖問題的系列思考[6]。在具體實踐時,需認真分析故事情節(jié),從中確定主要的沖突和矛盾。以經典戲劇影視文學作品《雷雨》為例,這部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圍繞后妻對周樸園進行的反抗而逐漸發(fā)展,其中添加了礦工、魯侍萍、魯大海對周家進行的各種抗議,還融入一些糾葛,諸多線索具有相互交錯和彼此影響的關聯(lián),綜合起來造成了周家的沒落結果,該結果便是這部作品故事中沖突和矛盾發(fā)展所致的,欣賞這部作品時應理清什么是次要的沖突和矛盾,什么是主要的沖突和矛盾,全面理清并掌握故事情節(jié),了解其發(fā)展,進而知道劇本想要透過這些沖突和矛盾揭示什么?表達什么?深層次地領悟戲劇影視文學作品含義。
戲劇影視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與形象塑造均需要借助語言完成,對劇本語言進行探索和分析,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不同人物思想,通過研究人物語言進一步確定主要的沖突和變化,提煉出劇本主旨[7]。在具體實踐時,因為戲劇影視文學作品中的語言以簡練性和表現(xiàn)性為主要特征,所以想要具有分析劇本語言的能力,必須多品味、多讀一讀劇本語言,加深對劇本語言的認識。
以經典戲劇影視文學作品《雷雨》中的潛臺詞為例,潛臺詞就是臺詞背后所隱藏的弦外之音與言外之意,能表達出臺詞背后潛藏的人物目的、愿望和思想,是臺詞真實的含義,可以將某種深層的心理交鋒引發(fā)出來,進而形成內在的劇本戲劇性,《雷雨》在我國現(xiàn)代戲劇影視文學作品中占據重要地位,劇本語言中蘊藏著豐富的潛臺詞,這些潛臺詞充滿了言說不盡的戲劇影視文學藝術魅力,比如,魯侍萍千里迢迢看望女兒四鳳這一幕,她和周樸園在周公館來了一場不期而遇,由此展開了令人窒息、緊張激烈、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的心靈“拉鋸戰(zhàn)”,周樸園用“梅家的一個年輕的小姐,很賢慧,也很規(guī)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來,后來,──你知道么?”向魯侍萍打聽當年的梅小姐,魯侍萍用“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賢慧,并且聽說是不大規(guī)矩的。聽說她跟那時周公館的少爺有點不清白,生了兩個兒子,生了第二個,才過三天,忽然周少爺不要她了……”進行了回答,答話中不是小姐、也不賢惠、不大規(guī)矩這三個“不”的連用,言外之意是她明明和東家少爺有染,你卻說她很規(guī)矩;她明明是女傭的女兒,你卻說她是小姐,你對當年的侍萍進行了如此這般美化,不就是為了不失自己身份嗎?好美化你自己,魯侍萍將梅小姐的身份揭穿來開,既表達出了對自身屈辱的辛酸,也諷刺了周樸園的虛偽和虛榮。此外,“忽然地投水死了”“忽然周少爺不要她了”也具有潛臺詞,“忽然地投水死了”表面意思是不清楚她投水死的原因,難道他真的不知道嗎?他當然清楚梅小姐是怎么死,用了“忽然”這個詞非常虛偽,想要掩飾罪責和推卸責任,這個詞的出現(xiàn)讓這句話說起來多么輕松,多么置身事外,魯侍萍說“忽然周少爺不要她了”,潛臺詞是純情少女向愛人奉獻了靈與肉、愛情與青春后,得到的是愛人的始亂終棄,愛人向家庭與社會壓力屈從,不惜犧牲侍萍一輩子的幸福,可以見得這個愛人(周樸園)是多么自私和冷酷,“忽然”一詞的使用將魯侍萍心中難以掩飾的無限辛酸和悲憤傳遞了出來。
由上可知,在欣賞戲劇影視文學作品的劇本語言過程中,臺詞的鑒賞非常重要,在選擇鑒賞方法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用聯(lián)系上下語境、抓住關鍵詞句、反復誦讀體味、結合舞臺說明等有效方法,更好地掌握劇本語言。
蒙太奇這種表現(xiàn)手法在戲劇影視文學作品中非常普遍,熟悉并掌握蒙太奇的具體應用,能夠提高欣賞戲劇影視文學作品的水平,影視藝術語言中蒙太奇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它和其他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不同,可以通過組合很小的一些鏡頭構建起完成片段,接著連接組合起來的這些片段,構建起更大的戲劇影視段落,然后組合這些大的段落,最終構建起完整、連續(xù)的戲劇影視作品。戲劇影視文學作品中蒙太奇的設計和運用必須與視覺規(guī)律、生活規(guī)律相適應,和人們理性與感性層面的規(guī)律相契合,能夠增強戲劇影視作品整體的節(jié)奏,觀眾在欣賞時可以覺得劇本更合理。
戲劇影視文學具有源遠流長的發(fā)展歷史,其文化底蘊十分深厚,這在戲劇影視文學作品文化意義中有充分的體現(xiàn)。所以欣賞戲劇影視文學過程中不能忽略對其文化意義的挖掘、鑒賞,促進其傳承弘揚[8]。
以經典戲劇影視文學作品《雷雨》為例,在這個作品中,“雷雨”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也被賦予了深刻的、豐富的文化內涵,“雷雨”與劇本中主要人物的命運具有息息相關的聯(lián)系,既是自然法則的執(zhí)行者,也具有道德評判者這一特殊的身份,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的“雷雨”意象,層層遞進加深了作品文化內涵,延伸了作品的藝術生命力,同時昭示了作者曹禺超越時空局限對社會中普遍人類命運進行深深追問的一種意味。比如,侍萍逼迫下四鳳說著“如果再見周家的人,讓天上的雷劈了我”的誓言時轟轟滾過的雷聲;違背誓言的四鳳撲進周萍懷抱的傾盆大雨和霹靂雷聲;周沖和四鳳在黑夜雷雨中的聲聲慘叫;周萍在黑夜雷雨中的槍聲,這些都通過“雷雨”意象的運用,傳遞出人類罪過在最高評判者的審視下無法逃避,人類無權要求公正的評判,“雷雨”加深了這部作品中不可知神秘力量的渲染,彰顯了藝術家自身對人生的一種獨特感悟。
除了上述欣賞策略外,戲劇影視文學對欣賞者的文學分析評論基礎能力以及藝術感悟力均有較高要求。為了具備以上這些綜合素養(yǎng),可以從以下路徑出發(fā),不斷提高對戲劇影視文學的欣賞水平:首先,熱愛閱讀,積累豐富的文學常識;文學常識能夠幫助欣賞者很好地運用文學語言能力理解戲劇影視劇本;其次,粗略且廣泛了解不同藝術載體的特質與內涵,包括:廣播、電視、電影、攝影、戲劇、雕塑、繪畫、舞蹈、音樂、文學等,了解不同藝術形式,能夠運用寬廣的藝術知識面更好地鑒賞戲劇影視文學;最后,養(yǎng)成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積累生活的習慣,任何創(chuàng)作都無法脫離生活,所以具有良好的生活感受能力和豐富的生活積累,可以顯著提升戲劇影視文學的欣賞能力。
總而言之,戲劇影視文學是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特點十分鮮明,欣賞戲劇影視文學需要講究策略,同時兼具文學分析評論基礎能力、藝術感悟力、生活積累等綜合素養(yǎng),才能充分挖掘并領悟其藝術魅力,促使戲劇影視文學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全面發(fā)揮出來,讓戲劇影視文學具有更廣闊的發(fā)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