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學的食堂,有種神異技能:甭管什么菜到他們手里,都能給做難吃了。
西蘭花蠟黃軟爛,紅燒肉淡而無味,土豆雞丁凈是土豆,榨菜蛋湯見不到蛋花。
偏學校還不讓我們出門吃小攤,“小攤不衛(wèi)生!”冬天,大家聞著門口的烘山芋,空自口水流。
所以那些年,午飯在食堂吃,都不太快活。
我們小學,德智體美勞,得有勞動課。
一開始,勞動課是教我們做點手工活,剪紙之類。
后來食堂一拍腦門,每當勞動課,就全班去食堂,包餛飩?,F(xiàn)在想來,大概他們省事——只用準備皮和餡兒——我們也順便上了勞動課,多好。
我們那里以前的餛飩,沒有北方餃子餡那么多樣:豬肉白菜、鮮蝦韭黃、腐皮雞蛋、茴香油條,都能包;也不像廣東云吞有個蝦球。
如果店里吃,餡料大多逃不出豬肉、榨菜、蝦干、蔬菜、蔥姜這幾樣的排列組合。
如果家常吃,慣例是包菜肉大餛飩,每個孩子自己都會包。
勞動課,我們這些孩子到食堂里,食堂里備好了餡兒——菜肉拌得停當,用蒜水姜末蛋液和得了——又皮子堆得高高的,大家各自包餛飩。
裹餡兒,折皮,折得妥當,有角有邊的好看。因為皮子大小厚薄是一定的。偶爾有餡多餡少,但小孩嘛,手就那么大,包的餡兒也沒法多,包出來餛飩,大小也差不多。
包完了,勞動課也下課了。
到中午,大家去食堂,集體吃剛煮好的餛飩,喜氣洋洋。
因為是剛煮得的,新鮮出鍋,水靈靈熱騰騰地好吃。
因為是自己裹的餡兒,皮子和餡兒很扎實。
因為是自己動手的,按照當時我們學的課文,老舍先生所謂“我們的餃子是親手包的,親手煮的,怎能不最好吃呢?劉家和孫家的餃子必是油多肉滿,非??煽?,但是我們的餃子會使我們的胃里和心里一齊舒服”。
當然,如果偶爾有餛飩不好吃,大家也會半開玩笑,打趣當天上勞動課包了餛飩那個班的熟同學:“今天包得不好吃!”
包餛飩的孩子們,當然也要紅著臉抵賴,“我包得可扎足了,你吃的一定是別人包的!”
很多年后,我自己做菜了,發(fā)現(xiàn)西蘭花只要本身不太糟糕,白灼甚至微波爐一蒸,都不用醬油蠔油,一點甜辣醬就很好吃;紅燒肉只要肉不太糟糕,肉、水、醬油和冰糖,稍微花點時間燜著不管就很好吃;雞丁和土豆很難炒難吃了;蛋花湯更是不用費事,敲個蛋下去就得。
這幾樣菜,我現(xiàn)在自己都當快手菜做,也挺愛吃。
所以以前小學食堂,是怎么能把那幾道最簡單的菜給做難吃的呢?
為什么這么難吃了,還不讓我們出校門自己吃?
難道我們一群小毛孩子包餛飩,手藝還好過食堂的廚子?
后來某次過年準備年夜飯時,在廚房幫忙,我跟我爸說這事。
那會兒我爸正在做我家過年時慣吃的魚頭湯——把青魚或鰱魚頭切開,起鍋熱油;等油不安分了,把魚頭下鍋,“沙啦”一聲大響,水油并作,香味被燙出來;煎著,看好火候,等魚焦黃色,嘴唇都噘了,便加水,加黃酒,加蔥段與生姜片,悶住鍋,慢慢熬,起鍋前不久才放鹽,不然湯不白,咕嘟咕嘟,咕嘟咕嘟——我問我爸:
為什么食堂菜做那么難吃?——什么偏是我們自己包餛飩,能做那么好吃——比食堂做得還好吃?
我爸說:你看我們自家做魚頭湯,不說味道,是不是料就比外面下得足?
——食堂做的菜不好吃,因為是他們做給你們吃的。
——餛飩是你們自己包給自己吃的,所以才好吃。
選自“張佳瑋寫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