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鐲,耿晨,侍孝遠
宿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婦科,江蘇宿遷 223800
宮頸癌屬于一種婦科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且發(fā)病群體正呈年輕化趨勢發(fā)展[1]。一旦患病,會使患者生命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由于宮頸癌的發(fā)展速度比較緩慢,且發(fā)病較為隱匿,因此,在患病初期往往不會有較多顯著的臨床癥狀,這也對臨床治療工作帶來較大影響[2]。針對這一現(xiàn)狀,更應當對適齡女性實施及時地篩查及防治,使之生命安全能夠得到良好保障[3]。相關報道顯示,在開展宮頸癌早期診斷時,通過監(jiān)測特異性生物標志物的方式可以具有較好的臨床使用價值[4]。其中應用最多的生物標志物為P16,P16是在人染色體9p21中發(fā)現(xiàn)的第1個直接參與細胞周期調控的抑癌基因,無論是在宮頸癌前病變中還是在宮頸癌中都會具有高表達[5]。ki67能反映腫瘤細胞增值指數(shù),其結果越高,即可表明腫瘤細胞增值速度更快[6]。為深入探討二者雙表達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本文選取2016年1月—2021年12月宿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70例宮頸癌前病變患者和50例宮頸癌患者進行研究?,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70例宮頸癌前病變患者作為對照組,另選擇同期收治的50例宮頸癌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年齡 21~64歲,平均(53.41±2.46)歲;病程3~15個月,平均(8.44±1.65)個月;根據(jù)宮頸上皮內瘤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分級,包括34例Ⅰ級、22例Ⅱ級、14例Ⅲ級。觀察組年齡31~71歲,平均(53.38±2.52)歲;病程3~16個月,平均(8.57±1.58)個月;根據(jù)病理類型劃分,包括42例鱗癌、8例子宮頸腺癌。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患者未接受過任何臨床治療(如化療、放療、手術、藥物等);患者經臨床病理學診斷確診;患者一般資料記錄完整;患者知情該次研究,并簽訂知情告知書。
排除標準:患者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患者合并嚴重肝腎疾病或心腦血管系統(tǒng)疾??;患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病。
獲取所有患者的活檢病理標本后,均以相同的方式對其實施石蠟切片處理,并在脫蠟1 d后實施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診斷。將標本完成水化處理后,將其浸泡在過氧化氫(濃度3%)中,以常溫環(huán)境浸泡10 min,沖洗3 min,將純血清進行封閉處理,時間為12 h。一抗處理樣本包括P16多克隆抗體和兔抗人ki67,在恒溫1℃的環(huán)境下孵育過夜。在第2天利用磷酸鹽緩沖液進行充分沖洗,然后將P16多克隆抗體和兔抗人ki67滴加其中,在恒溫37℃的環(huán)境下孵育1 h。再次通過磷酸鹽緩沖液充分沖洗后,加入DAB顯色劑,然后放置在顯微鏡下加以觀察。將一抗利用磷酸鹽緩沖液代替,并作為陰性對照。所有操作均按照標準流程以及說明書嚴格執(zhí)行。
以手術病理診斷為標準針對兩組P16及ki67表達量展開對比分析,其中P16的判定標準如下:以無陽性細胞判定為(-),計0分;以陽性細胞分布<1/4判定為(+),計1分;以陽性細胞分布≥1/4且<1/2判定為(++),計2分;以陽性細胞分布≥1/2且<3/4判定為(+++),計3分;以陽性細胞分布≥3/4判定為(++++),計4分。ki67的判定標準主要包括陰性(即無陽性細胞,計0分)、低表達(即陽性細胞分布<1/3,計1分)、中表達(即陽性細胞分布≥1/3且≤2/3,計2分)、高表達(即陽性細胞分布>2/3,計3分)。另外針對P16及ki67單一檢測、聯(lián)合檢測結果以及診斷效能展開分析與研究。其中診斷效能包括敏感度[真陽性例數(shù)/(真陽性例數(shù)+假陰性例數(shù))×100.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shù)/(真陰性例數(shù)+假陽性例數(shù))×100.00%]、準確性[(真陽性例數(shù)+真陰性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P16陽性表達、ki67陽性表達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P16及ki67陽性表達率對比[(),分]
表1 兩組P16及ki67陽性表達率對比[(),分]
組別觀察組(n=50)對照組(n=70)t值P值P16陽性表達3.03±0.24 0.52±0.12 75.379<0.001 ki67陽性表達2.11±0.32 0.44±0.10 41.008<0.001
聯(lián)合檢測真陽性檢出率為96.00%(48/50),明顯高于P16單一檢測、ki67單一檢測,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305、7.161,P=0.003、0.007)。見表2。
表2 P16及ki67單一檢測、聯(lián)合檢測結果分析
聯(lián)合檢測敏感度、特異度、準確性統(tǒng)計結果均明顯高于P16單一檢測、ki67單一檢測,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P16、ki67單一檢測及聯(lián)合檢測診斷效能對比(%)
導致宮頸癌產生的主要原因為人乳頭瘤狀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一旦病毒入侵到患者機體后,會使其血清細胞因子產生改變[7]。在對宮頸癌患者實施臨床診斷時,通常會采取陰道鏡、宮頸細胞涂片、液基細胞學等方式完成[8]。由于宮頸癌病程進展速度相對較慢,因而其在宮頸癌前病變向宮頸癌發(fā)展的過程中,其腫瘤細胞往往會分泌出一些活性物質(即腫瘤標志物)[9]。該物質往往會在癌變宿主、癌變組織體液中存在,若為健康人群,其表達則相對較低;而在早期影像學無法檢出腫瘤時,臨床便可將其檢出,因此對于提升臨床預防及診治效果意義重大[10]。
現(xiàn)階段P16和ki67是臨床中最為常見的宮頸癌診斷腫瘤標志物[11]。前者屬于一種新型的抗癌基因,若其表達異常,則說明患者機體細胞存在惡性增殖的情況,進而誘發(fā)癌癥的產生[12]。在對該指標進行檢測后,可以有效判斷患者腫瘤易感性,因此臨床意義重大[13]。ki67屬于DNA指數(shù)增值指標,可以明確反映細胞增值活躍性,并與宮頸癌細胞分化、轉移等關系密切[14]。無論是宮頸癌前病變還是宮頸癌,P16、ki67均呈現(xiàn)出高表達的狀態(tài),特別是在宮頸癌患者機體中會有更為顯著的異常升高趨勢[15]。在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P16陽性表達、ki67陽性表達均顯著低于觀察組患者(P<0.05)。該結果與桂星星[15]在其報道中提出對照組ki67陽性表達、P16陽性表達均低于試驗組(P<0.05)的結果一致。由此可以看出,宮頸癌患者宮頸上皮細胞正常的細胞周期會遭到破壞,進而導致P16異常表達,最終使得細胞產生癌變[16]。同時也進一步說明ki67能夠具體表現(xiàn)出宮頸癌細胞增值的活性程度,其同宮頸病變程度之間互為正相關[17]。另外,在本研究中,P16單一檢測以及ki67單一檢測的陽性檢出率、敏感度、特異度、準確性均顯著低于聯(lián)合檢測(P<0.05),根據(jù)這一結果也可以說明使用免疫組化P16和ki67雙表達的方式能夠反饋宮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進程,聯(lián)合檢測對于促進疾病檢出率地提升具有更多積極意義[18]。
綜上所述,在對宮頸癌前病變患者以及宮頸癌患者實施臨床診斷時,使用免疫組化P16和ki67雙表達的方式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即聯(lián)合使用敏感度、準確性、特異性更高,適合進一步深入探討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