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堯
內容摘要: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即走上初中語文教學崗位的我,如今已在平凡而又神圣的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完成了二十年的教學授課任務,在這二十年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做了許多教學實踐與教法的嘗試,獲得了許多的收獲與體會。結合二十年的初中語文教學經歷,認識到中學師生關系不能只傳道、授業(yè),更應是解惑,分析了初中語文教學中建立良師益友型關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進而總結出作為一名神圣的初中語文教師如何用“愛”鍛造育人樹人新模式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師德 育人 語文教學
記得我剛走上教學崗位的時候,作為教師的父親告訴我“要善待學生”,我遵照父親送我走上講臺時說的話“課上是師生,課下是朋友”做了,并將其作為我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的座右銘。時至今日,可以說我已經勝任了教師這一崗位,雖然我做的還很不夠,但我想我已經邁出了一大步。今將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請師長前輩們批評指正,并與同齡人及后來者共勉。
一.“課上是師生”要求我們:不能只傳道、授業(yè),更應是解惑
在二十年的初中語文教學生涯中,我對以下幾個方面感受頗深:
1.深入理解初中語文教學理論,尋找適宜的教學方式
我在語文課的教學中體會最深的一點就是,之前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教學方式,現在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先進的、信息量大的和時代感強的現代模式,教學對象又是一代思維敏捷、頭腦靈活并且時代感極強的青年學子,所以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必須去適應這種變化并且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用全新的教學方式——互動啟發(fā)式引導他(她)們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除了每學期安排6—8節(jié)的討論課,要求同學課前準備幾個課上教過的熱點問題進行重點的研究,然后在課堂上做主題發(fā)言。平時上課時,也允許同學在聽課時自由發(fā)問,實踐證明這一方法效果不錯。
2.對所授知識突出重點,授課過程旁征博引,以拓寬知識面
比如為了讓同學們更深入的理解知識,可以多組織一些類似于“東方時空”的“面對面”深度訪談節(jié)目的活動,首先讓同學們在課下做好相關準備,然后在課上的時候可以積極參與,這樣的活動既能夠使同學們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又能夠使得課堂氛圍自然靈活。
二.“課下是朋友”要求我們: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良師益友型關系學生有一大半的時間在學校學習,所以教師在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中占據著很重要的作用,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這與“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句話完美契合。在古代,古人對教師的定義“傳道、授業(yè)、解惑”僅僅是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教書,只表明了“教書育人”中的“教書”,而對“育人”,現代的“為人師表”則對教師提出了更高一層的要求,要求教師要從人格上為學生們作榜樣。現如今,各種因學校霸凌、不適當體罰事件的頻頻熱搜,“育人”成為培養(yǎng)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未來建設人才的一個重點和難點,“為人師表”成為新時代衡量教師師風師德的一個重要特征,如何與學生相處融洽并且讓學生快樂學習快樂成長成為新時代培養(yǎng)教師的重點所在。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學習的熱愛程度。據權威調查機構“中國社會調查所”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4%的學生覺得和老師的相處比較融洽,66%的學生感覺和老師的相處還可以,那些和老師相處融洽的學生認為老師性格溫柔或者是因為自己學習成績好所以得到了老師的喜歡,但是那些和老師關系不太好的學生認為自己是因為學習成績差或者不守班級紀律導致和老師的相處不是很融洽,這一部分學生有厭學的傾向。足以說明,教師在師生關系中處于重要地位。師生關系和學生的受教育年限也有著密切聯系。我發(fā)現學生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他(她)們與老師的關系會逐漸趨于平淡。受教育程度越高,他(她)的獨立自主性越強,與老師的交流也會減少,缺乏了和老師互相了解的機會,導致他(她)們認為和老師的關系一般。但是在進行影響師生關系的因素調查中發(fā)現,70%的受訪者認為老師在師生關系中占主導地位,老師對學生的態(tài)度才是決定師生關系親疏的決定因素。
而我所教的初中生正是這一典型群體,在教與學關系的深入認識中,我深切地體會到教者擔負著收集整理知識體系,重新編輯錄入知識框架,再輸出傳遞知識信息,并同時接受分析學生的反饋信息的多重社會角色。教方的每一環(huán)節(jié)的敗筆,都會影響到學方的信息接受。因此,我認為教師自身適應于教學多重社會角色的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既然我們握有主導權,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為人師表,更應該關心他(她)們,把他(她)們當作朋友。同樣來源于“中國社會調查所”的調查顯示:熱愛學生的老師是最受歡迎的。學生更多的喜歡師愛型的老師占53%,喜歡知識淵博型的老師占31%,從數據中能清楚的了解到學生在學校不僅想學習知識,更想得到老師的關愛,一個和藹可親富有愛心的老師比知識淵博的老師更容易受到學生們的喜愛。學生覺得富有愛心的老師就像是父母般的親人,他(她)們愿意主動親近老師,和老師聊天,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因此,我認為當我們發(fā)泄對學生不滿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99%的學生都是可愛的??追蜃诱f“有教無類”,豈容我們在今天給毀棄。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慧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僅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這對教師的作用進行了形象概況,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激勵、鼓舞學生,優(yōu)化自身形象,樹立一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嚴于律己、無私奉獻”的教師形象。不僅從內在改變,必要時還要在氣質、儀容儀表、行為等外在進行改變,在穿著打扮方面可以改變穿衣風格,在行為上要注意改掉一些不恰當的行為。除此之外,還要不斷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傳統(tǒng)的以老師為主體的意識已經落后,得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意識,與學生友善相處,關愛學生,營造出一種尊重、溫馨的班級氛圍,創(chuàng)造出一種互相信任、寬容、有愛的師生關系。
三.對于初中語文教師這一神圣的職業(yè)的我們如是做
1.學生都愿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師
學生在學校里的生活接觸的人群只有同學和老師,所以他(她)的個性也會受到同學和老師的影響,但是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更多。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教知識,更要教學生如何做事做人,但是要想教學生如何做事做人,就得以身作則,成為一名學生有道德的老師,成為學生受愛戴的老師,這樣學生才能愿意親近老師和老師分享喜怒哀樂。因此,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2.學生親近教師的原因分析
學生對老師變得親近的原因其實有很多種,比如老師的淵博知識、老師的權力、老師的顏值和老師的人格魅力等。但是以上原因,最重要的還是老師的人格魅力也就是老師的道德。因為老師淵博的知識只能滿足學生短暫的對知識的渴望,老師的權力只能讓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系變成一種不平等關系-順從,不能維系長時間的親近,老師的顏值對于學生來說只是一種短暫的吸引,不能真正打動學生的內心。而真正吸引學生的是老師的人格魅力。老師的道德對學生的影響非常重要,好的道德能讓學生健康成長并且潛移默化地成為老師一樣的人,而不好的道德會消極的影響學生的一生,甚至是誤入歧途。這是那些學識、權力、顏值加一塊都無法比擬的道德的魅力所在。
3.教師得到最好的回報就是得到學生的真心擁戴
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往往是綜合學術、外表和權力以及道德的評價,其實真正的評價,應該是除去顏值、權力和知識之外的評價,也就是只對老師的道德進行評價,學生這時對你的態(tài)度才是你真正在學生心中的印象。在我所教過16屆畢業(yè)生中,就有一名學生雖已經上高中,但是每到我生日時候都會寄給我一張他自制的賀卡,寫滿對我的感激之情。2013屆畢業(yè)的學生白宇航,每到一個新的環(huán)境必給我一段她的學習感受,同時征求我的建議。因此,在學生已經畢業(yè)或是教師離世的時候,學生對老師的情感才會真情實感地流露出來,這才能真正體現學生對老師道德的真情評價。這也是教師這一行業(yè)獨特的魅力所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師是燃燒的蠟燭”,付諸全部的心血只為讓學生成人成才。
4.師風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師生之間保持一種人格上的平等
教師的道德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尊重。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系應該是相互學習、相互尊重,這也是師風最基本的一個表現。作為一名教師,既要做“父親”或“母親”,就要關心愛護學生,這也映照那句名言“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見老師在學生心里的尊敬之情。在我們班有位楊新垚學生,開學后成績屢屢下滑,當我把她約到操場上,耐心的和她交流正確的人生觀是堅強樂觀,而不是一味責怪周圍人時,她終于向我哭訴父母即將離異,充滿爭吵的家庭,讓她無心學習。我只能先把她擁入懷中,安慰她。下班后,我多次和家長溝通,讓他們明白一個健康的家庭才會孕育心靈健全的孩子,而這是家庭中最寶貴的財富。家長和好如初,孩子最終走出困境。教師對于“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理解也應該適當不能越位。教師不能真正以“家長”的身份去干涉學生、指使學生甚至利用學生,有句古話對此進行了完美描述“人有德于爾,爾不可忘。爾有德于人,爾不可不忘也”,意思就是當別人給你“德”之后,你千萬不能忘記,當你施別人“德”后,你不能一直牢記不忘。我認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真正含義是:一是即使只當一天的教師,也要做到對學生負責,承擔起“父”的責任,承擔起“子不教,父之過”的責任。二是當學生有了優(yōu)異的成績之后,不能以“父”身份去抬高自己或是想辦法去借學生的“光”。三是當學生犯錯時,要主動承擔“父之過”的責任,承擔“師之惰”的責任。只有做到這三點,才算是真正理解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含義,也算是真正的師德。
5.師德師風不像其他事情可以“一俊遮百丑”
教師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就像是一面鏡子照映著師德師風。在中學校園里,學生正值青春年華,喜歡去模仿別人的行為。所以教師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即使你是有才能的教師,或是有權力的教師,或是顏值高的教師,這些都無法遮住道德的“丑”,甚至道德的“丑”只會放大,把其他優(yōu)點掩蓋,中學生又善于模仿別人,希望自己成為焦點,導致學生不斷學習不道德的行為,這對學生的影響力可是無法估算的。學生對老師的愛戴既看才能又看師德,有德有才才能得到學生真誠的喜愛。
6.“俠”、“義”是中國的一種傳統(tǒng)美德
“俠”“義”通常被用在武林當中,形容人仗義、義氣。其實這種美德與教師也有很大的聯系?!皞b”“義”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在這種美德的渲染下,中國的教師在生活中或是工作中都會表現出“仗義”。有位美籍華人教授,辦公室掛的座右銘中寫道“仗義疏財,扶困濟貧,教學相長”,其實只有“教學相長”與他的職業(yè)有直接的關系,“仗義疏財,扶困濟貧”是用來形容人講義氣的,不拘小節(jié)。但這位教授受到了好多學生的愛戴,是因為他除了才能之外,也特別的講“義氣”。其實關于“義”字的詞語很多,并且適合于對常人道德的鞭策,如“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當學生遇到困難,遇到危險時,教師也應該“拔刀相助”,傾盡全力去幫助學生度過難關。那些在學生遇到困難和危險時,不幫助學生的教師也可以算得上是沒有師德,這樣的老師也無法受到學生們的愛戴和擁護。
7.高尚的師德是個性和共性的并存
教師也是人,也會有自己的小情緒,所以高尚的師德是個性和共性的并存。個性是指你可以有自己的壞情緒,允許你發(fā)牢騷,但是共性的要求就是不管你是從事什么職業(yè)的人,當你在單位、家里或是社會有不順心的事,都不能把這種負面情緒帶到你的工作中來,一旦你的負面情緒帶給你的服務對象時,這會給你的服務對象造成很大的傷害。這樣的情緒轉換是非常困難的,但也是我們作為一位工作者,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克服的困難。只有把這種負面情緒克服了才能真正的稱為具有高尚的師德。
8.師德的核心是風氣問題
師德并不是一個人潔身自好就能養(yǎng)成的,是需要在一個大的氛圍中逐漸養(yǎng)成的。如果一個教師群的風氣不好,那這個教師群的危害就大了,不僅影響了學生,更是污染了學校的風氣,破壞了學校的名氣,這種情況如果不加以遏制的話,可能會造成整個教育行業(yè)的道德問題。所以培養(yǎng)師德的核心在于教師周圍要有一個良好的風氣,督促他(她)成為更優(yōu)秀、更受學生愛戴和歡迎的老師。
以上所述各種觀點純系個人二十年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中的真情反思,實為我在二十年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感受,中學語文教師這一行業(yè)確實不容易做好,面對近一百名的學生其背后就是一百個家庭,進而會擴展到社會中的各個領域,責任重大、壓力陡增。保持“善待學生”的班主任工作作風,以“課上是師生,課下是朋友”作為我職業(yè)的座右銘,我相信中學語文教師這一神圣的職業(yè)我一定會做的更好。望師長前輩斧正,期與同行及后來者共勉!
參考文獻
[1]李敬飛.德正身,言明志——爭做“四有”好老師[J].貴州教育,2017(12):11-12.
[2]穆惠濤,張富國.新時代我國教師隊伍師德內化的突破口與實現路徑——基于教師職業(yè)責任分析的視角[J].現代教育管理,2019(04):91-95.
[3]何軍卿,李和平.“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歷史使命[J].河南教育(職成教),2019(03):52-54.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光華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