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婷
江西省上饒東信第五醫(yī)院神經外科,江西上饒 334000
硬腦膜下血腫(chri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指頭部外傷3 周以上出現顱內血腫癥狀,主要臨床表現為緩慢進行性頭痛、嘔吐、偏癱等,可有癡呆、淡漠等精神神經癥狀改變,隨著病情進展,甚至發(fā)展為腦疝。近來,我國CHSD 呈逐年增加趨勢。CSDH 占顱內血腫的10%[1],好發(fā)于中老年人,一旦確診后,需外科手術治療。目前治療CSDH 的手術方式有錐顱置管引流術、鉆孔引流術、小骨窗開顱手術、甚至大骨瓣手術清除血腫等,而其復發(fā)率較高[2]。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CSDH,有創(chuàng)傷小、效果好的特點,微創(chuàng)手術患者術后康復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與臨床護理關系密切,如若護理不當,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威脅。風險性護理管理模式是將護理風險事件發(fā)生后的消極處理轉化為提前預防,可有效減少護理風險,避免不良事件發(fā)生[3-4],在CSDH 微創(chuàng)術圍術期有重要意義。目前,關于風險性護理模式應用于CSDH 微創(chuàng)術圍手術期研究報道較少,本研究探討風險性護理管理模式在CSDH 微創(chuàng)手術圍手術期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上饒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0 例CSDH 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CSDH 相關臨床診斷要求[5];②均接受CSDH 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 ③年齡≤80 歲; ④患者均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惡性腫瘤、心血管系統(tǒng)等疾病者[6];②存在明顯手術禁忌證;③患有精神障礙,不能配合治療及護理者。對照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齡50~80 歲,平均(64.95±7.97)歲;血腫部位:枕部13 例,顳額7 例,顳額頂部10 例;頭痛、頭暈伴嘔吐14 例,偏癱8 例,視力減退3 例,淺昏迷2 例,嗜睡3例。觀察組中,男19 例,女11 例,年齡49~80 歲,平均(63.48±4.18)歲;血腫部位:枕部15 例,顳額6 例,顳額頂部9 例;頭痛、頭暈伴嘔吐12 例,偏癱9 例,視力減退4 例,淺昏迷2 例,嗜睡3 例。兩組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病情觀察、術前準備、用藥護理、飲食指導、健康宣教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風險性護理管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①干預前護士進行風險性管理模式內容及方法培訓:理清CSDH 微創(chuàng)手術圍術期護理風險防范重點,提高護士風險意識與應急技能。②患者整體情況全面評估:尤其是護理操作負性事件的風險評估,如墜床、導管滑脫等事件; 責任護士應熟悉患者的治療經過、手術信息、用藥信息、護理重點等,根據患者情況提出可能出現的護理風險事件,進行高低風險排序;每周進行1 次風險評估,制定防范計劃及應急預案;評估風險計劃實施情況,實施有效者繼續(xù)保持,效果不顯著者共同商討修改方案;觀察患者病情,每日查房評估患者意識狀態(tài),異常立即向上級匯報;③預防導管滑脫:對神志清醒患者,講解插入管道必要性及注意事項,對于煩躁、不合作者,采用約束帶約束雙上肢,防止患者拔掉導管,妥善固定各種導管,防止管道滑脫,必要時遵醫(yī)囑給予鎮(zhèn)靜劑。預防院內感染: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在接觸患者前后進行手衛(wèi)生,避免交叉感染;患者所用各種管道、呼吸機、吸痰設備等定期消毒;對于特殊感染患者進行隔離。④預防并發(fā)癥:定時翻身,取軟枕墊于受壓部位,保持床單位清潔干燥,預防壓瘡;定期檢查引流管是否通暢,有無彎曲、打折等問題;嚴格按照無菌原則更換引流袋,引流管完全密閉,避免引起逆行感染;對切口定期消毒,更換切口輔料。指導患者正確咳嗽,促進痰液排出;術后2~3 d 絕對臥床,定時進行四肢主動和被動運動,包括伸、展、側屈、收等動作,10~15 min/次,2~3 次/d;告知患者家屬術后注意事項,定時為患者按摩腿部,防止血栓發(fā)生。
比較術后3 周,兩組的術后恢復指標、風險事件及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術后恢復指標包括帶管時間與住院時間,風險事件包括導管脫落、操作不當、導管感染、墜床等,并發(fā)癥主要包括切口感染、壓瘡、靜脈血栓、肺部感染等。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帶管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的比較(d,±s)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的比較(d,±s)
組別 例數 帶管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0.011 30 30 17.59±1.56 18.75±1.85 2.626 23.32±3.30 25.38±3.64 2.296 0.025
術后3 周,觀察組的風險事件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風險事件總發(fā)生率的比較[n(%)]
術后3 周,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的比較[n(%)]
CSDH 是神經外科常見病之一,好發(fā)于小兒和老年人,死亡率高,護理風險性較大[7],近年來,隨著老年社會的到來,我國CSDH 發(fā)病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而護理風險既有客觀決定因素,又有可控制的一面,故風險性護理管理從人為主觀因素著手,以此來減少不良事件發(fā)生概率[8]。
CSDH 患者病情危重,且具有特殊性,其手術治療中潛在護理風險較多,如術后監(jiān)護儀器及身上安置管道較多,長時間留置引流管會增加顱內感染風險[9]等,如何正確識別并有效控制護理風險是CSDH 患者微創(chuàng)手術圍術期的難點。風險性護理管理模式指對患者、工作人員等可能產生潛在風險進行識別、評估并進行處理的護理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掌握護理程序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使護理風險降到最低,認為是保障護理安全的重要干預手段[10-11]。風險性護理管理模式包括失效模式與效應模式(FMEA)和PDCA 管理模式,其中FMEA 是一種半量化、由下而上進行風險管理的工具,具有系統(tǒng)性、前瞻性特點,主要通過失效模式分析風險順序,制定預防措施,進而降風險降到最低[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帶管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提示風險性護理管理模式可促進患者康復。對照組風險事件發(fā)生率為40.00%,觀察組風險事件發(fā)生率6.66%,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風險性護理管理模式可減少CSDH 患者微創(chuàng)手術圍術期風險事件,證明風險性護理管理模式在降低護理負性事件的突出作用。CSDH 患者發(fā)病后的神經功能狀態(tài),尤其是意識水平對患者預后產生重要影響。本研究組織護士進行規(guī)范化培訓和學習,提高護士風險意識與應急技能,根據患者情況提出可能出現的導管脫落、操作不當、導管感染、墜床等護理風險事件,進行高低風險排序,加強風險監(jiān)控,定期評估患者意識狀態(tài),再制定詳細防范計劃并實施,而降風險降到最小化。
CSDH 微創(chuàng)手術雖然創(chuàng)傷小、 對神經影響較輕微,但仍存在相應并發(fā)癥,有一定風險,其護理風險事件、投訴事件較多[14]。大多數顱腦手術患者常伴有意識障礙[15],有煩躁、譫妄等表現,且無力咳痰,患者易出現并發(fā)癥。風險性護理管理模式則為改善現狀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風險性護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減少CSDH 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CSDH患者病情變化快,臨床不確定因素較多,本研究根據患者本身、護理工作人員可能對患者帶來的風險進行評估,對存在不安全因素進行篩查,建立風險預案,降低護理差錯;對導管滑脫、院內感染及相關并發(fā)癥進行預防,仔細觀察和識別切口感染、壓瘡、靜脈血栓、肺部感染等術后并發(fā)癥,及時采取防范措施,全面防護。將護理風險引入護理程序全過程,可有效減少風險事件和并發(fā)癥,保障護理安全。
綜上所述,風險性護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護士風險防范意識和風險應對能力,而減少CSDH 微創(chuàng)手術圍手術期護理風險事件,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護理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