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玉,焦 彬,王 華 綜述 李 強 審校
顏面再發(fā)性皮炎亦稱顏面部復發(fā)性皮炎(facial recurrent dermatitis,F(xiàn)RD),是一種病因不清、發(fā)病機制不明的面部皮炎[1,2],共同特點是皮膚敏感、毛細血管擴張,受外界物理因素如溫熱、紫外線、光等刺激可導致癥狀加重,多見于30~40歲女性,發(fā)病季節(jié)多為春秋季,病程長達6個月以上,發(fā)病率為19.28%[3],男性發(fā)病率約為8%[4]。國內(nèi)文獻尚無明確關于FRD流行病學調(diào)查,王尚蘭等[5]小樣本臨床調(diào)查結果提示發(fā)病率為3.86%,復發(fā)率3.33%~71.58%?,F(xiàn)就FRD研究進展進行綜述,以期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指導和依據(jù)。
目前FRD發(fā)病機制不清,多數(shù)學者認為本病屬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可能與化妝品、溫熱、光線、塵埃、花粉等過敏或刺激有關。此外,卵巢功能障礙、習慣性便秘、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精神緊張及疲勞、消化功能障礙、維生素缺乏和貧血也可引起本病[6]。大量研究認為,屏障功能受損,如紫外線、化妝品刺激,以及易感體質(zhì)是該病重要誘因[2,7,8]。FRD可能涉及到的發(fā)病機制如下。
1.1 刺激性接觸性皮炎樣反應 外界物質(zhì)通過非免疫性機制造成的局限性皮膚表淺性炎癥反應,刺激物破壞角質(zhì)層細胞間類脂質(zhì)雙層結構,使水和作用增加,致表皮屏障功能損傷,外界有害物質(zhì)易于進入體內(nèi),導致IL-1α、IL-1β及腫瘤壞死因子(TNF-α)等炎癥細胞因子釋放。角質(zhì)形成細胞(KC)結構變化和功能破壞,可引起角化不全或KC的增生、棘層增厚或角質(zhì)不良細胞生成等。朗格漢斯細胞(LCs)的活化并游走,導致真皮輕度水腫[9,10]。
1.2 接觸性超敏反應 接觸變應原后通過免疫機制引起的皮膚炎癥反應[9-12]。(1)遲發(fā)型超敏反應:半抗原與載體蛋白結合成完全抗原后被抗原呈遞細胞(APC)捕獲,與APC表面的MHCII類抗原分子(HLA-DR)結合,提呈給CD4+T細胞和CD8+T細胞,完成抗原的識別和提呈。異常表達ICAM-1、LFA-3、B7等黏附分子,分別與淋巴細胞膜上的配體LFA-1、CD2、CD28結合,成為第2信號完成致敏反應。當再次接觸同類抗原后,與特異性CD4+T和CD8+T細胞結合,釋放IL-2及IFNγ、IL-4、TNF-α等細胞因子導致T細胞增生,激活細胞毒性T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及巨噬細胞等,產(chǎn)生炎癥反應。(2)遲發(fā)性反應:與Th2亞群細胞有關,Th1/Th2細胞因子失平衡,IFN-γ表達下調(diào),II-10下調(diào),IL-4表達上調(diào),并發(fā)現(xiàn)趨化因子受體CCR5表達的變化;也有研究表明STAT3、STAT4表達增加,認為可能與促進Th0細胞向Th1、Th17細胞分化有關[13]。(3)速發(fā)型接觸性反應:是由于表皮LCs具有高親和力IgE受體,引起I型變態(tài)反應的蛋白抗原能結合于LCs表面的特異性IgE抗體,提呈至Th1及Th2細胞引起IgE介導的DTH。
1.3 光敏反應 包括光毒性反應和光變態(tài)反應。(1)光毒性反應:光直接造成組織損傷、KC壞死??赡芘c光感性物質(zhì)發(fā)生能量傳遞、與DNA結合有關;也有學者認為細胞膜的過氧化作用也參與了發(fā)病。紫外線輻射產(chǎn)生一系列生物學變化,使KC釋放多種細胞因子,如IL-1、TNF-α、白三烯等,真皮內(nèi)炎癥細胞釋放組胺、5-羥色胺、激肽等介質(zhì),使真皮內(nèi)血管擴張、滲透性增加,延遲性紅斑是由體液因素和神經(jīng)血管調(diào)節(jié)因素共同作用造成[14]。(2)光變態(tài)反應:中長波紫外線能通過光化學反應改變半抗原的結構,新生的半抗原與皮膚蛋白結合形成全抗原。此外自由基也通過活性氧的產(chǎn)生破壞細胞內(nèi)源性結構從而導致部分功能喪失,甚至形成自身抗原,誘發(fā)免疫反應[14]。
1.4 色素異常機制 在亞洲人中十分常見,主要表現(xiàn)為斑點或網(wǎng)狀灰色和棕色色素沉著過度,無明顯紅斑或瘙癢,通常累及中年女性的面部,并伴有斑貼試驗陽性反應。化妝品中某種成分直接染色或刺激皮膚色素增生,或在炎癥消退后,局部遺留的皮膚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性改變[9,15]。
2.1 診斷標準 必要條件:(1)顏面部輕度紅斑、鱗屑,輕微瘙癢,1周左右可消退,易反復;(2)皮損初起于眼瞼周圍,漸擴展至頰部、耳前,可累及顏面全部,甚至可發(fā)生于頸部及頸前三角區(qū)。排除條件:(1)發(fā)生丘疹、水皰,有浸潤和苔蘚化;(2)累及軀干、四肢;(3)明確的藥物接觸史[16]。具備2個必要條件之一以及同時不具備3條排除標準即可診斷顏面再發(fā)性皮炎。
2.2 鑒別診斷 需除外面部接觸性皮炎、面部單純糠疹、面部濕疹、脂溢性皮炎等面部其他皮膚病。面部接觸性皮炎有明確的接觸史,表現(xiàn)為接觸部位出現(xiàn)皮損;單純糠疹為邊緣模糊的色素減退斑,好發(fā)于兒童、無自覺癥狀,夏季加重,但均可自然消退;濕疹以皮疹多樣性,對稱分布、劇烈瘙癢、反復發(fā)作、易演變成慢性為特征,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部位、季節(jié),但常在冬季復發(fā)或加?。恢缧云ぱ诪榘l(fā)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以紅斑、油膩、脫屑、瘙癢為主要癥狀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好發(fā)于成年人和嬰兒。
2.3 診斷方法 (1)斑貼試驗:斑貼試驗是診斷遲發(fā)型超敏反應的金標準之一,是檢測外源性接觸性變應原的特異性方法,包括皮膚斑貼試驗、特應性斑貼試驗、光斑貼試驗[8,17-19]。(2)光敏試驗:測試對陽光的最小紅斑量,是一種對陽光引發(fā)的免疫系統(tǒng)反應強度的試驗[8]。(3)點刺實驗:皮膚點剌試驗現(xiàn)為歐洲國家及美國公認最方便、經(jīng)濟、安全、有效的過敏原診斷方法[8]。(4)血清總IgE和特異性IgE:血清總IgE水平與特異性IgE、皮膚點刺實驗及花粉斑貼實驗陽性之間均有明顯相關性。(5)診斷性過敏原檢測:反復開放性涂抹實驗(化妝品),在受試部位進行連續(xù)7 d(2次/d)的涂抹試驗物,同時觀察皮膚反應[20]。
3.1 病因治療 尋找可能過敏原,避免再接觸,停用引起病變或可疑引起病變的化妝品或可疑致敏物,及時徹底清除皮膚存留的可疑致敏物;避免食用鮮蘆薈、鮮芒果等,謹慎食用可導致日光性皮炎的蔬菜[20]。
3.2 藥物治療
3.2.1 外用藥物 (1)濕敷制劑:有抑制滲出、收斂止癢、消腫止痛、控制感染、促進皮膚愈合等作用[6,11,14,20-22]。(2)部分代替皮膚屏障作用和功能的一組制劑,通常含有防水成分和收斂性物質(zhì)[11,14]。(3)激素類外用藥:抗炎、免疫抑制、抗增生、收縮血管作用[1,6,11]。(4)外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具有消炎止癢作用[1,20]。(5)鈣調(diào)磷酸酶抑制劑[16]。(6)潤膚保濕劑:潤膚劑通過油性軟膏或水溶性軟膏,減輕皮膚干燥脫屑,提高皮膚的水合作用,維持正常的皮膚水合度,保持潤澤。(7)脫色劑:針對色素沉著性損害[20]。(8)防曬劑:防護紫外線,避免曬傷、曬黑、皮膚老化等。(9)繼發(fā)性感染抗感染治療[20,23]。
3.2.2 全身用藥 (1)抗組胺藥[1,6,10,11,14,20,22-25]:主要選擇二代H1組胺受體拮抗劑。(2)非特異性抗過敏治療:有消炎、抗?jié)B出、止癢、消腫等作用[7,11,20]。(3)糖皮質(zhì)激素[10,11,14]:具有抗炎、抗過敏和免疫抑制作用。(4)抗氧化劑[1,7,11,14]:可選用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PP、復合維生素B。(5)羥氯喹[7,10,14,26]:具有抗炎、抗紫外線、免疫抑制作用,同時可抑制補體活性、抗乙酰膽堿及抗組胺效應。(6)非甾體抗炎藥[1,14]。(7)免疫抑制劑[1,14]。(8)其他:包括復方甘草酸苷片[7,24,25]、溶菌酶腸溶片、β-胡蘿卜素、抗感染制劑以及卡介菌核糖核酸注射液。
3.2.3 中藥 顏面再發(fā)性皮炎屬中醫(yī)學“桃花癬”“吹風癬”范疇,學者將顏面再發(fā)性皮炎分為血熱型、血熱夾寒型和血熱兼陰虛型[7],有肺經(jīng)風熱型、脾虛濕盛型、血虛風燥型[27]。治療上宜祛風清熱、涼血止癢[6]和補益扶正、養(yǎng)血潤燥。常用中藥方劑可參考:溫膽湯合梔子豉湯內(nèi)服+外敷[7];清熱解毒涼血方[1];自擬余氏五花飲[28];青蒿鱉甲湯+當歸飲子[9]。中成藥可選擇消風止癢、膚癢顆粒、血毒丸[29]、玉屏風等[22],中藥濕敷/冷噴如六味洗劑濕敷[6]。
3.3 物理治療
3.3.1 激光治療 包括低能量強脈沖光、高能窄譜紅光[24]、半導體激光[25]等,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并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減輕炎性反應的滲出、充血、水腫,幫助組織修復細胞的代謝和成熟,緩解疼痛和瘙癢癥狀。
3.3.2 射頻治療 通過熱效應和非熱效應,使局部組織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局部組織的營養(yǎng)和代謝過程改善;對炎癥組織中的細菌有明顯抑制作用;消除組織的酸中毒,有利于組織的抗炎作用。
3.3.3 光電協(xié)同技術 采用強脈沖光和射頻的優(yōu)勢互補,利用皮膚對光能的選擇性吸收引起靶組織和正常皮膚的阻抗差異,在光能強度較低的情況下強化靶組織對高頻電磁波的吸收。
3.3.4 皮膚修復 常用方法包括負離子冷噴[29]、間斷冰敷、皮膚屏障修復劑[20]、膠原貼敷料[23]、皮脂膜修復貼[30]、外泌體[31]等。皮膚屏障修復:日常中避免搔抓,皮膚長期接觸熱水及強堿性清潔劑等[20],建議選用單純無刺激性的護膚品及化妝品[17,20];根據(jù)癥狀合理選擇物理治療。避光防曬:外出需物理及化學防曬,正確使用紫外線傘、口罩、防曬霜,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21]。
3.4 脫敏治療 特異性脫敏療法:用機體對之過敏的抗原按特定的方法通過不同的途徑(注射、口服、外用等)有步驟地連續(xù)、小量、多次治療,降低機體敏感性,誘導免疫耐受。目的是減輕癥狀、縮短發(fā)作時間及減少用藥量。該療法最大缺點是療程過長(2~3年以上),使用不當時會發(fā)生過敏性休克的嚴重不良反應。
3.5 心理治療 FRD作為損容性皮膚病,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治療中輔以心理治療尤為重要。心理疏導不僅能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提高依從性,減少不必要的醫(yī)患糾紛,更能通過調(diào)節(jié)患者的神經(jīng)-體液-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對FRD的治療起到一定助益。
顏面再發(fā)性皮炎作為典型的反復發(fā)作的損容性皮膚病,目前國內(nèi)外對該病的相關研究較少,無論是病因、流行病學,還是發(fā)病機制、治療方案等均無明確而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因此,希望能有更多的醫(yī)務人員和科研工作者對顏面再發(fā)性皮炎的診療有進一步的了解,并加入到對該病的研究工作中,盡快豐富關于顏面再發(fā)性皮炎的各項調(diào)查及研究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