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成泉 姜衛(wèi)寧
重慶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
靈石王家大院是歷明清兩朝修建而成的家族建筑群,素有“民間故宮”“華夏第一宅”的美譽,其恢宏磅礴,盡顯晉商宅第之風范。王家先祖經(jīng)農(nóng)轉(zhuǎn)商而后至仕,家業(yè)漸大,其家族鼎盛于康乾盛世,雖不如皇家宮廷般雍容華貴,但鱗次櫛比的院落建筑與雕梁畫棟的宅邸陳設(shè)依然透露出官宦世家的宗法禮制以及長幼尊卑有序的門第威嚴。王家大院的裝飾藝術(shù)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等,石、木、磚三雕更是其中一絕,三雕藝術(shù)也被用于王家大院的影壁之上,據(jù)統(tǒng)計,高家崖、紅門堡兩個建筑群影壁竟有45通之多[1],王家大院影壁總計達近百通,這些影壁大小不等、裝飾各異,有的以石雕,有的以木雕,有的以磚雕,其中以龜甲紋作裝飾的影壁為磚雕。
影壁,又稱照壁,作屏用,是中國古建筑中的重要附屬單元,古稱蕭墻。影壁最主要的作用是遮擋,晝時,大門一般會打開以方便通行,而影壁可以使外面的人無法窺視院內(nèi);天寒時,影壁可抵御寒氣,擋住徑直灌向院內(nèi)的寒風。又于風水之說,堪輿家盛行后,影壁又稱隱避,樹門內(nèi)稱“隱”,遮擋隱私,樹門外稱“避”,起祝吉辟邪之用。古人認為,妖邪鬼怪的煞氣是直來直去的,影壁可減少煞氣沖撞,將其阻擋于門外。此外,影壁亦象征著封建社會中的等級觀念,影壁古稱蕭墻,天子于門外立屏,諸侯在門內(nèi),士大夫無資格立屏,只能以簾掩門?!笆挕币鉃椤懊C”,其意指臣子謁見帝王時,行至屏處便當肅然起敬[2]。也受中國傳統(tǒng)富貴觀念的影響,影壁通常配以華麗的雕飾,越是大富大貴,便越注重門面。在封建社會,無論官宦人家還是富賈豪紳,都會在家修建影壁。隨著晉商的崛起,豐厚的財力讓雕工匠人創(chuàng)造出大量精致的影壁,推動了影壁等古代建筑藝術(shù)的發(fā)展?!稜I造法原》中這樣描述影壁:“托渾起線以上做拋枋……亦有施枋二至三重者,可謂備極華麗。”[3]王家大院便是其中之一。
王家大院的影壁主要于堡門、院門及街巷三處修建,祈福、祝壽、右遷、辟邪、祝吉是王家大院影壁的主要內(nèi)容,其裝飾題材主要有動物、植物以及文字三種。動物題材有獅滾繡球、魚躍龍門、鹿鶴同春、龜甲紋(如圖1)等,植物題材主要為歲寒三友加上蘭花,文字題材主要有一字壁心、圖文結(jié)合、對聯(lián)以及題字。
圖1 龜甲紋街巷影壁(作者攝)
《新唐書卷三十八·志第二十八·地理二》:“蔡州汝南郡,緊。本豫州,寶應(yīng)元年更名。土貢:珉玉棋子,四窠、云花、龜甲、雙距、溪等綾?!保?]龜甲紋是古代的幾何紋樣之一,具體為六邊形框格紋,通常以正六邊形四方連續(xù)的形式出現(xiàn),常用于古代織物之上。除了用于織物裝飾外,龜甲紋也先后用于銅鏡、石雕、磚雕、木雕、金銀器、墓葬之中。吳山在《中國紋樣全集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中認為龜甲紋的形式屬于由骨架構(gòu)成紋樣[5]。顯而易見,龜甲紋就是從龜背上的紋路演變而來,也有學(xué)者認為因龜甲紋與龜背甲殼相似,故名?,F(xiàn)有研究普遍認為龜甲紋屬外來紋樣,附有龜甲紋的絲織物經(jīng)由絲綢之路東漸傳入我國,“六邊形框格紋是希臘化裝飾藝術(shù)中廣泛應(yīng)用的形式……但從同墓出土的波斯銀幣、粟特銀碗來看,屬外來的可能性極大[6]?!痹从谥衼喌貐^(qū)的龜甲紋在5~6世紀流行于中原、三燕與朝鮮半島[7]。
在符號學(xué)視角下,龜甲紋尚未被納入符號系統(tǒng)考慮之前,其并不具備任何意義,只擁有“能指”,即這個紋樣符號本身。而當龜甲紋進入符號學(xué)視域時,其便擁有了各種義涵,即“所指”,并且隨著時間的迭代、環(huán)境的改變、社會的發(fā)展、科學(xué)的進步、思想的演變,龜甲紋被賦予了更多的“所指”。而不論古時或是現(xiàn)代,龜甲紋都是圖形紋樣設(shè)計中的裝飾紋樣,其造型簡單,故常用于雕刻裝飾藝術(shù)上,有些龜甲紋裝飾并非單一的正六邊形,還以龜甲填花、人物、動物及其他紋樣的形式出現(xiàn)。
筩袖鎧,最早出現(xiàn)于東漢,諸葛亮曾改進之,三國后期流行?!端螘ち袀鞯谒氖ぞ戆耸ひ笮⒆?劉勔》:“時普天同逆……御仗先有諸葛亮筩袖鎧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上悉以賜孝祖?!保?]《宋書·列傳第三十六·卷七十六 硃修之 宗愨 王玄謨》:“明帝即位,禮遇甚優(yōu)。時四方叛亂……尋除車騎將軍、江州刺史,副司徒建安王于赭圻,賜以諸葛亮筩袖鎧。”[9]至兩晉時期,筩袖鎧已成為軍隊的制式裝備,在中國古代甲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現(xiàn)已于河南、陜西、山東、云南、寧夏出土了兩晉時期的筩袖鎧,其中河南發(fā)現(xiàn)最多,主要出土于洛陽與鄭州,分別于洛陽“城北”“城西”“澗西”晉代墓葬、鄭州市西晉墓,另有陜西2處、山東1處、云南1處、寧夏1處。[10]筩袖鎧為背胸相連的斷袖鎧甲,形似現(xiàn)代短袖,一般附以魚鱗紋甲或龜甲紋甲,辛龍等學(xué)者依據(jù)其結(jié)構(gòu)將筩袖鎧分為魚鱗甲筩袖鎧、札甲筩袖鎧、龜甲紋甲筩袖鎧以及豎狀小甲片筩袖鎧,其中,河南洛陽西晉墓(編號C9M2492)出土的陶武俑(如圖2)均身著龜甲紋筩袖鎧。宋元以后,除用于民間衣物外,龜甲紋亦廣泛用于士兵甲胄,如明代古籍《環(huán)翠堂樂府義烈記》中的士兵(如圖3),身著龜甲紋甲胄。[11]可見,龜甲紋在古代確用于鎧甲裝飾,其意取自龜甲堅硬牢固,龜甲紋所指為愿軍隊抵御外敵,堅不可摧。王氏家族為世家大族,其所修王家大院有“民間故宮”之稱。王氏家族重視家族文化,宗族觀念根深蒂固,其家園經(jīng)歷代族人所建,在明清時期長盛不衰,故王家大院街巷影壁上裝飾以龜甲紋磚雕意在家族團結(jié),同時希望整個家族如不動磐石般長久屹立于歷史長河,能御外界影響,能安家族內(nèi)部,堅不可摧。
圖2 洛陽西晉墓陶武俑
圖3 《環(huán)翠堂樂府義烈記》中的士兵(重慶大學(xué)圖書館)
《淮南子·說林訓(xùn)》:“牛蹄彘顱亦骨也,而世弗的,必問吉兇于龜者,以其歷歲久矣?!保?2]《周易·頤卦》:“初九,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兇?!保?3]《說苑·卷十八·辨物》:“凡六經(jīng)帝王之所著,莫不致四靈焉……靈龜文五色,似玉似金,背陰向陽,上隆象天,下平法地,盤衍象山,四趾轉(zhuǎn)運應(yīng)四時,文著象二十八宿。蛇頭龍翅,左精象日,右精象月,千歲之化,下氣上通,能知吉兇存亡之變。”[14]古人對龜極為崇拜,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與龜背相似,故龜上隆法天,下平法地,龜與鳳、龍、麒麟并稱“四靈”?!抖Y記·禮運》:“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15]而龜是四靈中唯一真實存在的事物,且年歲長久,故牛骨、豬骨皆為骨,唯龜甲卜吉兇爾,于古人言,龜乃天生神物,可窺天地未來,成大業(y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館藏中有一把中國明代的“象牙面龜甲紋琵琶”(如圖4),該物通體裝飾龜甲紋,琵琶柄處為普通龜甲紋形式,琵琶身通體為龜甲填圖的形式,有牡丹、梅花、荷花、蘭花、魚戲蓮、蝶戀花、鶴、童子等圖案。琵琶由胡傳入,與琵琶相聯(lián)系的意象總是較為悲情。白居易《琵琶行》:“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孟浩然《涼州詞》:“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云。胡地迢迢三萬里,那堪馬上送明君?!蓖醪g《從軍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guān)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此外,琵琶曲高和寡,故還有知音難覓之意,此種蕭瑟哀傷之器為何飾以龜甲紋?筆者發(fā)現(xiàn),“象牙面龜甲紋琵琶”頂部雕有一蝴蝶,“蝴”與“?!敝C音,“蝴蝶”與“福迭”諧音,寓意福氣源源不斷、綿長久遠,此物既然與福相關(guān),那么通體配以龜甲紋便可以理解了,龜原有大福大吉之意,龜甲紋便也有福氣之寓意。隋唐時期,曲項琵琶是宮廷奏樂的主要樂器,其也對盛唐歌舞的繁榮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在不同背景下,琵琶所傳達出的意義也不同,故擇合適的紋樣裝飾之?!妒酚洝敳吡袀鞯诹恕罚骸坝浽唬骸艿妹斦?,財物歸之,家必大富至千萬?!保?6]唐李商隱《為有》詩云:“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可見自古以來,龜與金也相掛鉤,王氏家族以商漸厚家底,從而為今后邁入仕途做出鋪墊。故王家大院街巷影壁上裝飾以龜甲紋也有祈福祝吉辟邪、財源廣進之意,希望家族長久興旺。
圖4 象牙面龜甲紋琵琶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新唐書卷二十四·志第十四·車服》:“至唐高祖,以赭黃袍、巾帶為常服……太宗時,又命七品服龜甲雙巨十花綾,色用綠?!保?7]古時,龜甲紋樣曾被用于官服之上,龜與官文化密不可分。在漢代,龜與皇室先祖供奉在一起,龜也被納入官印體制,龜鈕印章產(chǎn)生?!稘h官儀》載:“諸侯王,黃金璽,橐駝鈕。列侯乃至丞相、太尉與三公、前后左右將軍,黃金印龜鈕。中二千石,銀印龜鈕。”可見龜鈕成為區(qū)別官階的表征。唐以后,龜鈕開始衰退,為使用方便,改鈕為柄。但并不意味著龜與官文化分離。隋開皇十年,隋文帝楊堅給五品以上的官員發(fā)放鯉魚符?!端鍟ぞ矶じ咦嫦隆罚骸笆甏赫乱椅础录鬃?,頒木魚符于京師官五品已上?!保?8]此外,唐人佩鯉,但“鯉”與“李”同音,女帝武則天于唐天授二年(691年)改佩龜,亦改魚符為龜符,可見龜在官文化中的地位依舊。元以后,龜?shù)男蜗箝_始被扭曲,龜鈕印章也被三臺直鈕取代,“這與元代統(tǒng)治者的治國觀念有關(guān)……蒙古文化典籍里找不到關(guān)于龜?shù)挠涊d,民間習(xí)俗中也找不到龜?shù)暮圹E?!保?9]明襲元舊制,清代前期繼承明代傳統(tǒng),清中期以后,雖有貶龜之風,龜鈕官印仍為體制內(nèi)的重要組成部分。王氏第十四世王謙受、王謙和兄弟二人做販賣騾馬的生意,正趕上三藩之亂,二人于山西平陽府獻戰(zhàn)馬24匹,后皇室封賞,二人得四品官,從此王氏宗族邁入官場,成名門望族,最高同朝為官達102人?!逗鬂h書·蔡邕傳》:“龜鳳山翳,霧露不除,踴躍草萊,只見其愚?!保?0]意為龜鳳喻賢人,霧露喻昏暗也,故王家大院街巷影壁上裝飾以龜甲紋亦有祈求家族官運昌隆、賢才輩出之意。
中國封建大家族皆重孝義,尚禮教,王氏家族亦是如此,王家大院祠堂始建于明代,至清晚期多次重建、擴建,王家總祠堂加上分支祠堂達5座,此外,王家第十五世王夢鵬曾立一孝義牌坊,牌坊是封建社會表彰功勛、科第、德政、孝義所立的特殊建筑物,附屬于祠堂,是家族榮譽的象征。龜年歲久,常與鶴同祝壽,王家大院街巷影壁上的龜甲紋有希望族中長者延綿長壽之意,此外,龜甲紋常出土于墓葬之中,人云傳統(tǒng)紋樣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為何龜甲紋也會被用于喪葬之事?其一,龜有長壽之意,對于英年早逝的人而言,將龜作為墓志造型或龜甲紋用于木棺之上,借以悼念其命短并祈求其于九泉之下能得永年,其意吉祥。其二,上文提到,龜能祈福、祝吉、辟邪,以龜甲紋作為墓葬裝飾意在為亡者辟邪,祈求其安寧不受擾,其意吉祥。其三,上文提及,古人認為龜為天生神物,通天意,連天地,上隆法天,下平法地,所以在墓葬中龜甲紋會與天界圖像共同出現(xiàn)。中國中古時期墓葬中的天界圖像有三種表現(xiàn)模式:第一,天界母題,指個別星宿以及與天界有關(guān)的象征物,如日月、北斗、神話人物、天神、瑞獸、動物等;第二,天界紋飾,由規(guī)律性的母題平面構(gòu)成;第三,天文圖,日月、星宿等共同組成的天象,即天文考古學(xué)中的星圖。[21]陜西潼關(guān)稅村隋代壁畫墓曾出土棺蓋上雕有龜甲填圖形式龜甲紋的墓棺,墓棺蓋上雕龜甲紋,而墓室頂部繪有天河,龜位于人與天河之間,將二者連通。相似的描述也出現(xiàn)在明代小說《西游記》之中:“意志心誠不懼死,白黿馱渡過天河……挑包飛杖通休講,幸喜還元遇老黿。”[22]一靈龜送唐僧過通天河,助其通達西天。在古人看來,龜能通天地,故墓葬中的龜甲紋有引渡之意,盼亡者能夠順利升天,其意吉祥。此外,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宋代蘇軾《致至孝廷平郭君尺牘》(如圖5),此乃宋代花箋,箋中圖案為龜甲填龜形式的龜甲紋,古代文人雅士往往自制箋紙,不入俗流,箋中言及“孝履”,可見收信人正值居喪期間,而蘇軾以龜甲紋花箋致信,足以得見,龜甲紋于孝義實屬合事之紋,故王家大院街巷影壁上裝飾以龜甲紋既有愿族中長者綿延長壽之意,亦乃封建家族宗祠孝義的合事之作。
圖5 蘇軾《致至孝廷平郭君尺牘》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龜甲紋乃我國的傳統(tǒng)紋樣之一,多次被學(xué)者收錄于中國紋樣集,其隨著時間的前進、朝代的更迭、科技的進步、思想的演變擁有了豐厚的圖案義涵。龜甲紋不僅單獨以正六邊形四方連續(xù)的形式出現(xiàn),也有龜甲填花、動物、人物及其他圖案的形式,經(jīng)常被用于各式器物、各種場景的裝飾。靈石王家大院的街巷影壁便是其中一例。王家大院為晉商建筑的典范,底蘊深厚,歷明清兩朝300余年修建而成,該家族由農(nóng)轉(zhuǎn)商而后至仕,家業(yè)漸大,成為一方名門望族。經(jīng)研究總結(jié)得出,王家大院街巷影壁上的龜甲紋磚雕具有御外安內(nèi)、祝吉辟邪廣進財、祈求官運昌隆以及合封建宗祠孝義四重義涵,對于保護和弘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紋樣具有積極作用,亦便于學(xué)者對中國傳統(tǒng)紋樣進行繼續(xù)研究,助力文化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