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晶晶
(河北博物院,河北 石家莊 050011)
靈壽城(今河北省平山縣)考古發(fā)掘揭開了塵封兩千多年的戰(zhàn)國中山國的神秘面紗,遺址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掀起了一陣研究中山國歷史文化的熱潮,其中不乏有關(guān)中山三器、錯金銀虎噬鹿屏風、錯金銀銅板兆域圖、鳥篆文銅壺等器物的研究。有一件刻銘青銅器——中山侯銅鉞,對于研究中山國的政治、軍事歷史具有重要意義,但尚未發(fā)現(xiàn)針對此文物的專門研究。為厘清圍繞此鉞的諸多問題,筆者多方搜集資料及考證,整理成文,以期為后來研究者提供參考。
中山侯銅鉞(圖1),長29.4厘米,寬25.5厘米,中部最厚處0.6厘米,重2.3千克。鉞刃部呈橢圓弧形,中部有一圓孔,雙肩各有一長方形穿,偏闌一側(cè)飾云雷紋和三角紋,長方形直內(nèi)(nà)上飾有云雷紋和直欞紋。鉞身單面刻銘,孔刃之間有銘文兩行十六字,銘文內(nèi)容為“天子建邦,中山侯?(yǐn),作茲軍鉞,以警厥眾”(圖2)。意思是:中山國是周王朝的封國,中山侯受命于周天子,其威嚴不可侵犯。銅鉞出土于M1墓二號車馬坑一號車右側(cè),一同出土的還有銅帽和銅鐏。銅鉞現(xiàn)藏于河北博物院,在基本陳列“戰(zhàn)國雄風——古中山國”展廳展出。
圖1 中山侯銅鉞(選自《戰(zhàn)國雄風——古中山國圖錄》)
圖2 中山侯銅鉞銘文拓本及摹本(選自《墓——戰(zhàn)國中山國國王之墓》)
鉞本作戉,形似斧而較大,多為金屬制,也有用玉石制作的。①商朝早期的銅鉞是沒有闌的,容易和木柲斷開,不便于把握,因此商朝中期逐漸改進,制鉞時加上了闌。
鉞脫胎于斧,因形制大,砍砸力強,白刃近戰(zhàn)時發(fā)揮的殺傷力很大,所以最早是作為兵器參加實戰(zhàn)的。但是,由于鉞使用起來比較笨重,加之戰(zhàn)爭使用弓箭多,近戰(zhàn)的機會少,鉞逐漸退出戰(zhàn)場。②
《史記·周本紀第四》有云“以黃鉞斬紂頭”“斬以玄鉞”,商周青銅器上也有用鉞斬首的圖像。《戰(zhàn)國策·秦策》范雎語曰:“今臣之胸不足以當椹質(zhì),要(腰)不足以待斧鉞?!庇纱丝勺C,鉞是施行砍頭、腰斬等刑罰的刑具,但普通人并沒有資格用鉞,施刑者和受刑者都必須是貴族。
虢季子白盤銘文記載“賜用戉,用政(征)蠻方”,意為周天子賜給子白大鉞,用來討伐蠻夷。天子賜鉞,即賦予軍事統(tǒng)帥權(quán),上至天,下至淵,可制之,同時有祝福征戰(zhàn)勝利之意。鉞亦有治軍功能?!稇?zhàn)國策·秦策》張仗說秦王“張軍數(shù)千百萬,白刃在前,斧質(zhì)在后”,即打仗時若有士兵臨陣脫逃,后方督戰(zhàn)的人就會用斧鉞殺掉逃兵,以正軍威。
林沄先生認為:王字之本形象不納柲之斧鉞,斧鉞是王權(quán)的象征物。③鉞因其古樸莊重,有肅殺之意,常常作為祭祀的禮器或出行的儀仗。例如“戰(zhàn)國雄風——古中山國”展廳有一頂復原的中山王圓形軍帳,帳中豎立著中山侯銅鉞復制品(圖3),鉞身裝有長柄木柲,散發(fā)著威嚴氣息,用作中山王狩獵出行的儀仗。
圖3 中山王帳圓形軍帳復原圖
關(guān)于中山侯銅鉞的制器年代和目的,目前眾說紛紜,尚無定論。百度百科詞條將中山侯銅鉞解釋為“鑄造于周威烈王十二年(前414年)中山武公主政之前”④。寶才、韓云平等人認為中山侯銅鉞鑄于公元前506年之前,是周敬王姬匄(gāi)賞賜第一代中山侯建國之物。劉昀華認為此鉞制作與中山伐燕有關(guān),即公元前314年請命于周天子所得。⑤筆者以為,伐燕之說更為可信。
公元前316年,燕王噲聽信蘇代與鹿毛壽的讒言,效仿堯舜讓賢,以求美名,將國事交予相邦子之,不忌諸侯,臣宗易立,以致朝綱不振。子之稱王,舊燕王噲則北面稱臣,此事顯然是不符合周禮的。公元前314年,將軍市被與燕太子平進攻新君子之,事敗身死,燕國內(nèi)亂?!稇?zhàn)國策·燕策》僅記載了這一時期齊宣王趁機伐燕,掠奪財物和領(lǐng)土之事,但從墓出土的鐵足銅鼎、銅方壺、銅圓壺三器銘文可知,中山國也參與了伐燕之事。
《禮記·王制》云:“諸侯,賜弓矢然后征,賜斧鉞然后殺?!敝T侯被天子賜予弓矢之后,才有權(quán)力代表天子征伐其他諸侯;被天子賞賜斧鉞以后,才有權(quán)力代表天子誅殺有罪的諸侯。中山乃千乘小國,且是游牧民族所統(tǒng)治,而燕為萬乘大國,又是周王室同宗,中山伐燕,需師出有名,取得合法身份。這一時期禮崩樂壞嚴重,周王朝式微,天子名號雖存,實則成為列強操控的政治傀儡。于是,中山王借機向周天子請封為侯,秉鉞出征,以“正君位”為名,打著王師的旗號,興兵伐燕。
從鉞的出土位置也可旁證此器與伐燕戰(zhàn)爭有關(guān)。銅鉞出土時位于墓葬外藏系統(tǒng)二號車馬坑一號車右側(cè)(圖4),一號車根據(jù)形制推測為“象路車”,是國王出行作戰(zhàn)時的前導車。⑦相鄰位置還出土有劍、戈、木皮鐵仗等作戰(zhàn)兵器。中山王生平最得意的大概就是伐燕之戰(zhàn),毫不吝嗇用大量銘文頌揚此事,并將與此相關(guān)的印記帶入墓穴陪葬。
圖4 中山王墓平面圖(選自《墓——戰(zhàn)國中山國國王之墓》)
既然中山侯銅鉞是公元前314年因中山伐燕之事所鑄,當時中山國的統(tǒng)治者是中山王,那么銘文中提到的中山侯?又是誰呢?與?是否為同一人?如果是的話,那他到底是王還是侯呢?
《禮記》載“男子二十冠而字之”,說明古代男子不僅有名,還有字。《儀禮》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說明字是名的涵義的闡發(fā)與延伸。⑨成人后根據(jù)名的涵義立字,常用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兩種方法,即字與名兩者意思相近或相反。
為什么既是中山王,又是中山侯呢?這就要從春秋戰(zhàn)國這個時期的特殊性講起了。西周立國之初實行分封制,賞賜宗族、功臣和前朝首領(lǐng)后裔三類人,依親疏遠近及功勞大小,依次授予公、侯、伯、子、男爵位?!睹献印とf章》記載“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描述了一個嚴密的爵位等級結(jié)構(gòu)。依禮制,公爵國國君稱“某某公”,侯爵國國君只能稱“某某侯”,但這只是覲見天子或諸侯會盟等正式場合才嚴格按照爵位相稱。一般情況下,諸侯間不互稱爵位,國君之間相互尊稱為公,春秋時期諸侯死后謚號也稱公,如春秋五霸只有宋襄公是公爵,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是侯爵,秦穆公是伯爵,楚莊王是子爵。隨著諸侯實力逐漸增強,不再滿足于周天子所封的爵位,例紛紛僭越自立為王。楚國最先稱王,吳國和越國緊隨其后,魏、齊徐州相王,秦君嬴駟稱王。至公元前323年,韓、趙、魏、燕、中山結(jié)盟以對抗秦國,五國互相承認對方國君為王,史稱五國相王。《史記》記載:“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敝猩絿Q王之舉也惹怒了其一直依附的齊國,齊王認為中山乃千乘小國,羞與之同稱王。中山因稱王之舉,而與強齊交惡,以至于趙攻中山時,中山王逃亡投奔齊國,而齊袖手旁觀,中山王競死于齊,可謂圖虛名而招實禍也。
中山雖稱王,但這只是對國內(nèi)和諸侯間而言,名義上還是奉周天子為天下共主。從中山三器銘文可知,此時的中山國君自稱為王,稱周王為天子,稱他國為諸侯。
厘清了上述問題,中山侯銅鉞是中山國建邦的標志之說便不攻自破。所謂“天子建邦”不過是中山國為取得伐燕的合法身份請求周天子封侯而已。那么,中山國為什么迫切需要這個“合法身份”呢?這與中山人的族屬有關(guān)。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先看楚國的例子。
《史記》記載:“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边@段話是說楚國要挾同為姬姓宗室的隨國出面請求讓周王室提高爵位的事。當時楚國只是子爵,加之地處蠻夷,不被華夏文明認可,楚國國君便想以被周天子加封的方式,擺脫蠻夷身份,獲取和其他大的諸侯國平等的地位。
中山國和楚國一樣,長期以來被華夏正統(tǒng)視為蠻夷,這正是中山雖自立為王仍要請封于周天子的原因。中山國是白狄族鮮虞部的一支,自春秋時期由陜西、山西北部一帶東遷到太行山麓。?太行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有天然屏障功能,給了這個游牧民族在列強環(huán)伺的夾縫中求生并發(fā)展壯大的機會,因此他們“以山在邑中”建立城池,并且有崇山的習俗。中山侯銅鉞內(nèi)上的直欞紋形似“山”字,遺址出土有一組陶人俑拜山、銅山字形器,這可能都是中山國人崇拜山神的表現(xiàn)。
何艷杰認為,中山國君的名號經(jīng)過“子、侯、公、王”四個階段的演變,稱謂的變化反映了中山國政治制度不斷完善,王權(quán)逐漸加強。?從三器銘文及史料來看,目前已知戰(zhàn)國中山國君世系表為:文公、武公、桓公、成公、、、尚七世,并沒有關(guān)于中山子的記載。筆者以為侯、公、王只是出于不同政治目的的稱謂,不代表中山國的爵位變化。中山文公應當是戰(zhàn)國中山國的開創(chuàng)者,而鮮虞中山國起源尚無據(jù)可考。
兩千多年前,在廣袤的河北大地上,白狄族人來到巍巍太行山一帶,建立了以鮮虞為首的部落聯(lián)盟。之后聯(lián)盟成員肥、鼓、仇由被滅,而鮮虞卻保存了下來,并且建立了中山國。公元前506年,中山之名始見于《左傳·定公四年》,至公元前296年趙滅中山,其間二百余年,晉屢伐未滅,魏并之而復興,以千乘之國力與萬乘大國相抗衡,書寫了一段慷慨悲歌的傳奇。正如郭嵩燾在為王先謙的書作序中所言:“戰(zhàn)國所以為興衰,中山若隱為之樞轄,而錯處六國之間,縱橫捭闔、交相控引、爭衡天下如中山者,抑亦當時得失之林也?!?這個古老的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深刻影響了戰(zhàn)國局勢。中山國后期因內(nèi)政腐敗,加上外交失利,最終被鄰居趙國所滅亡。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綜上,筆者以為,中山侯銅鉞制于公元前314年,是周赧(nǎn)王姬延為支持伐燕而賞賜給中山國君的,中山侯只是出于特定政治目的的封號,與中山建國無關(guān)。
歷史的迷人在于我們無限追求并且接近真相,而永遠不可能還原真相。博物館提供的也只是相對正確的解釋,而非真理。展覽闡釋的魅力恰恰在于講述不同的歷史故事,構(gòu)建文物和當下生活的聯(lián)系。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從中山侯銅鉞的故事我們得以窺見戰(zhàn)國風云的冰山一角,領(lǐng)略大爭之世的列強角逐,感知同一片土地不同時空發(fā)生的故事。
注釋
①閆艷.“鉞”考[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8(5):86.
②李夢琦,歐陽林君,崔懷猛.商周時期鉞的文化價值研究[J].武術(shù)研究,2021(10):25.
③林沄.說“王”[J].考古,1965(6):311-312.
④參見http://baike.baidu.com。
⑤劉昀華.中山國的秘密[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6.
⑥劉翔,陳抗,陳初生,等.商周古文字讀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⑦劉衛(wèi)華.車轔轔 馬蕭蕭 中山雄風盡顯昭:戰(zhàn)國中山國車馬器探析[J].黃河·黃土·黃種人,2017(24):35-38.
⑧商承祚.中山王厝壺、銘文芻議[M]//上海博物館集刊編輯委員會.上海博物館集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2-74.
⑨李庶民.略談名與字、號的關(guān)系[J].青少年書法,2006(8):38-39.
⑩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厝墓:戰(zhàn)國中山國國王之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劉衛(wèi)華.戰(zhàn)國銘文 大美在茲:中山三器銘文的文化藝術(shù)內(nèi)涵[J].收藏家,2018(1):15-20.
?何艷杰.戰(zhàn)國中山王權(quán)初探[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4(4):41-44.
?王先謙.鮮虞中山國事表疆域圖說補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