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宜昌市審計局
審計質量是審計工作的生命線,審理工作是質量管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筆者結合審計機關現狀,從理念思路、方法舉措、業(yè)務流程等方面入手,就審計機關如何運用研究式審理提升審理工作質量效率,進而推進審計項目高質量建設,有效發(fā)揮審理“把脈提質”作用開展一些分析、探索。
開展研究式審理,前提是理念和思路的轉變,要轉變就項目審項目、機械性審理的思維模式,增強審理工作的整體性、預見性、實效性。
(一)強化政治思維。研究式審理要強化政治思維,將審理工作放在服務審計工作發(fā)展大局,推動審計事業(yè)發(fā)展的全局來謀劃。處理好全局和局部的關系,要從審計工作服務改革發(fā)展大局角度來改進審理工作,依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和相關規(guī)定,依照法定的職責權限,不斷推進審理工作。
(二)強化研究式思維。一是加強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各領域發(fā)展規(guī)劃、行動綱領、指導意見、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研究,推進政策研究與審理工作的有機結合;二是加強對被審計單位相關政策、行業(yè)特點、權責清單、執(zhí)法流程及重點風險的研究,實現審理工作的針對性和預見性目標;三是加強對審理發(fā)現的普遍性問題和共性問題的研究,審理不僅要查出問題,更要分析問題,進行多層次多維度的分析提煉總結,以審理助推審計質量的提升。
(三)強化融合型思維。研究式審理要堅持融合型思維,推動審理部門與業(yè)務部門協(xié)作配合的雙循環(huán)機制,形成融合推進的合力。在內部循環(huán)上,主要是實現審理部門與業(yè)務部門的相互融合,實現審理把關與項目質量管控的融合。在外部循環(huán)上,審理部門要加強與紀檢監(jiān)察、巡視巡察以及司法機關的溝通協(xié)作,充分發(fā)揮審計工作在規(guī)范權力運行、促進完善制度及教育警示的職能作用。
(一)前移關口,審理模式由審后把關向過程跟蹤轉變。一是關口前移。在堅持查審分離原則的前提下,審理部門應主動作為,積極開展全過程跟蹤審理,將審理工作的時間點和地點前移,有計劃地介入審計項目實施過程中。二是重點參與。把握好審計實施方案、審計組討論會、審計報告征求意見會等關鍵環(huán)節(jié),把審理工作融入到審計項目的全過程,確保審理人員準確掌握審計現場動態(tài)審計情況。三是及時反饋。在參與過程中,對審理發(fā)現的問題及審計組反饋的有爭議或難點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力爭將審計質量問題發(fā)現在源頭、研究在現場、解決在一線,形成既重事后、又重過程的審理業(yè)務模式。
(二)突出重點,審理內容由程序審理向實質審理轉變。一是關注重要記錄。重點關注實施方案編制的合理、可行性,方案執(zhí)行的完整、績效性;關注審計取證的適當、充分性,審計證據在支持審計結論方面的相關、可靠性;關注審計工作底稿定性及法規(guī)適用的準確性。二是關注重要環(huán)節(jié)。重點關注審計工作底稿審核環(huán)節(jié),審計組長(或主審)有無對取證、底稿進行有效審核;關注審計小組討論會是否對取證、簽證及底稿問題定性進行逐一討論,是否對主審形成的征求意見稿進行初步研判,未上征求意見稿的問題是否有依據;關注審計組對被審計單位回復意見環(huán)節(jié),確保被審計單位提出有異議的問題均進行復核,采納或不采納的原因有理有據;關注審計業(yè)務會環(huán)節(jié),是否對案件線索移送、落實“三個區(qū)分開來”要求及其他關鍵性問題在業(yè)務會上進行討論,并集體作出決定。三是關注重要文書。重點關注審計報告定性的準確性、法規(guī)的適用性、處罰的合理性、問責的一致性及救濟途徑的合法性;關注審計決定下達的準確、完整性;關注移送文書的依法依規(guī)性。
(三)優(yōu)化方式,審理模式由單一性審理向復合性審理轉變。一是預判式審理。審理人員通過網上搜集,查閱檔案資料等方式,提前對相關政策法規(guī)、權力清單、輿論關注點、行業(yè)特點等方面進行研究,從審理角度對審計項目潛在問題進行預判,梳理出問題點、風險點,對審理關注點進行預判。二是復核式審理。將“三級復核”與審理相結合,明確主審、審計組長、業(yè)務部門復核責任,將程序審核、證據審核、底稿審核的責任主要壓實在復核階段,審理工作落實在三級復核的基礎上,關注定性、定責及審計建議等主要方面。三是績效式審理。重點關注審計報告的核心質量,是否抓住了被審計單位存在的主要問題,問題建議是否可行,并預判問題產生的效果是否明顯,由此來評判審計質量是否過關;同時,從審計組查出問題的數量、審計實施的時間、審理發(fā)現問題、移送情況、上報要情情況等方面開展績效式審理,綜合性評判審計項目質量好壞。
(四)提高站位,審理的作用由審計程序把關向提升審計成果層次水平轉變。一是聚焦提升審計質量。應當進一步梳理審理及審計質量中發(fā)現的問題,提煉總結,分析原因,按部門預算、經責、投資等進行專題分類,收集整理審理案例,從政策、法律法規(guī)、事實證據等方面來剖析審理中發(fā)現的典型問題,分析原因,舉一反三。通過以案促審,倒逼審計項目質量提升。二是聚焦防范審計風險。應當對項目流程、審計文書、重要記錄中的風險點進行剖析式研究,找出質量把控的關鍵點、風險點,切實防范審計風險。需要做到“五對應”:審計實施方案與審計報告的對應性,審計實施方案中的事項在審計報告中是否均有反映,未反映的是否有調整記錄;征求意見稿與審計報告反映問題的對應性,關注未上報告問題的原因及依據是否齊全、準確;審計工作底稿與審計證據的對應性,關注反映問題與數據是否一致;審計整改與審計報告反映問題的一致性,是否全部整改到位,未整改到位的問題是否有原因及期限;審計重要記錄與真實情況的一致性,參會人員是否簽字等。三是聚焦服務領導決策。對內,對審計查出的問題按行業(yè)或專題進行匯總、分析,查找在項目計劃安排、人員統(tǒng)籌、整改推進、處理處罰等工作方面的問題,出具審理建議書,推進審計職能更好發(fā)揮;對外,建立審計查出問題臺賬,將審計查出的問題進行梳理、歸納、分析,對照整改情況,進行風險點分析,對接領導關心事項,從審計視角提出合理化、建設性建議,服務領導決策。
(一)處理好審計與審理的關系。審理既不能“包打天下”,也不能做甩手掌柜。要在職權范圍內,找出與審計組的最佳結合點、最快融入點、最好服務點,制定好現場審理的路徑、辦法,以服務的姿態(tài)、專業(yè)的視角參與到審計工作中,為審計組審計質量的控制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二)處理好能力與效率的關系。首先,要加強審理隊伍建設,配齊配強審理力量;其次,要就審計程序制定好規(guī)范的審理標準依據,將程序審理放在審計組;第三,要突出審理重點,對審計報告的審理、對移送處理書的審理等,探索制定實質性審理的操作指南,并對審理人員進行培訓;第四,審理人員應加強自身的學習,提升審理能力和效率。
(三)處理好依法與容錯的關系。在審計項目審理中,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嚴格依法依規(guī)依紀審理,依法認定事實、依法定性、依法把握政策、依法出具審理意見書。同時,要從辯證的角度,落實好“三個區(qū)分開來”要求,在審理中把好政治關、政策關、法規(guī)關,實現依法審理與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有機融合,確保審理出具的意見準確、恰當,經得起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