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史燚燃 張晉輝
電影《萬里歸途》以2011年利比亞撤僑的真實事件為原型進行改編,講述了外交官宗大偉等人前往努比亞組織撤僑的故事。影片以寫實的影像風格、感人的情節(jié)線索獲得了觀眾的廣泛認可,成為2022年國慶檔炙手可熱的影片。
本片的故事發(fā)生在現(xiàn)代社會,且主要環(huán)境空間遠在本土之外,“俠義”二字似乎與本片距離極遠,然而本片的主人公宗大偉身上卻蘊藏著這種精神。
“俠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仁人志士向往的一種極高的精神境界,這種境界在中國傳統(tǒng)的詩詞篇章中多有體現(xiàn)?!皞b義”注重的不是武力的高下,而是品格的貴賤。我國的武俠片與西方的動作片不同,除了武打外形上拳拳到肉與瀟灑恣肆的區(qū)別外,更重要的是精神內(nèi)涵的不同。
我國早期的一部武俠片《少林寺》曾風靡全國,少林寺成為國內(nèi)無數(shù)觀眾向往的武功圣地。然而這部影片之所以廣受追捧、影響至今,原因在于傳達了懲惡揚善、除暴安良的主題。武打不是目的,更要清楚為何而“打”。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究內(nèi)斂、謙和,不能將“武功”簡單地理解為肢體上的肉搏,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正義,方能稱之為“俠”。如同張藝謀導(dǎo)演的影片《英雄》,其中就思考了“什么是‘俠’”的問題。
在本片中,張譯扮演的宗大偉顯然不是傳統(tǒng)俠客的形象,不具有俊朗的外表,也沒有矯健的身姿。然而在影片開頭處,我們就能感受到宗大偉這一角色傳達出的某種精神,在其后的情節(jié)中得以逐步揭示。宗大偉自信地邁著步伐走向我國僑民,以沉穩(wěn)卻昂揚的語氣向人們喊道:“舉起你們手中的護照、國旗,我?guī)銈兓丶?!”話音剛落,觀眾們便與影片中的角色情感同時迸發(fā),感受到了安穩(wěn)與振奮。宗大偉并沒有用嚴謹?shù)脑捳Z告訴人們下一步的撤僑行動,而是用了簡單的一句“我?guī)銈兓丶摇薄τ谑芾У膬S民而言,這句話可能更讓人感到安心。簡單、有力、不拖泥帶水,直指心中的渴望。而對于宗大偉而言,他的語言也體現(xiàn)出了其不拘一格、敢于承擔的性格,俠義精神在此處已有顯露。
隨后,在撤僑任務(wù)起波瀾之時,宗大偉主動選擇了留下。其堅毅的面容、果決的言辭,使其身上具有的俠義精神明顯展現(xiàn)。撤僑途中,宗大偉為了營救脫離隊伍的劉明輝而不幸被穆夫塔抓走。穆夫塔逼迫宗大偉在視頻中承認其建立的反動政府的合法性,否則就殺掉他。在生死的困境中,畏懼是難免的,然而宗大偉作為國家公職人員,毅然選擇了拒絕。不屈身于邪惡,不低頭于死亡,在敵人的槍口下,宗大偉痛斥了穆夫塔的丑惡行徑。正義與無畏的俠義精神在宗大偉身上顯露無遺。正如李白《俠客行》中所寫:“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闭驗樗挠職庹饝亓藬橙?,也才能獲得新生,宗大偉詮釋了什么是向死而生。不放棄同伴,不屈服敵人,俠義精神在這一刻得到了彰顯。
我國文化中的俠義精神與家國情懷是相連的,俠義不僅是個人精神的體現(xiàn),更是國家意志的貫徹。我們對一個俠客最高的評價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哪怕武藝再高超,無法施展也是一場空,這個施展之處正是為國家、為人民。我們常說“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家”與“國”是不可分割的。沒有家也就沒有國,有了國也才能有家,所以我們向來的夙愿便是“齊家治國”。
以往我國的多數(shù)主旋律影片慣常從宏觀角度入手,全局性地進行表現(xiàn),如《建國大業(yè)》《建黨偉業(yè)》等。而《我和我的祖國》系列影片雖從描述普通民眾著手,但同樣角色繁雜多樣,而本片卻全力刻畫了一個核心人物— 宗大偉。這種方式使得宗大偉這一角色從整體影像中脫穎而出,更多地帶有了武俠人物的氣質(zhì)。當然最終指向的,仍是傳統(tǒng)的家國情懷。我國的武俠片中,俠義最終的歸宿是家國。李小龍的《精武門》彰顯了民族力量,李連杰的《霍元甲》捍衛(wèi)了民族尊嚴,最高的俠義精神指向的是國家與人民。
在影片中,宗大偉的孩子即將出生,家庭的責任背負在了宗大偉身上。宗大偉也多次表示任務(wù)完成后就專心于家庭,然而當任務(wù)出現(xiàn)時,宗大偉依然走向了前線。宗大偉經(jīng)歷過了生死,該知道安然陪伴家庭有多么重要,可他還是選擇了再完成一次任務(wù),也許這就是曹植所說的“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只要作為一名國家公職人員,就會義無反顧地走向前線。
宗大偉放棄了回家的機會,決定赤手空拳保護一批被困同胞撤離。作為一名經(jīng)歷豐富的外交官,他也必然知曉前路充滿了多少兇險與坎坷,但在他做這個決定時就已經(jīng)將生死置之度外。面對時刻來臨的炮火與槍彈也不退卻,面對時刻侵襲的危機也不在意,可謂“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影片最讓人感慨之處在末尾段落,穆夫塔帶領(lǐng)人馬再次殺來,要帶走白婳與她女兒,除非與他進行一場生死的游戲— 兩人用裝了一顆子彈的左輪手槍輪流向自己開槍。
這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與死神較量,一旦輸?shù)舯荣惒粌H僅失去的是自己的生命,毀掉的更是整個家庭。然而宗大偉卻決定玩這場游戲,為了哪怕僅僅一個人,這也是職責所在。將所有同胞帶回國,不差一人。最后時刻,只剩下一顆子彈,輪到了宗大偉,死亡對宗大偉來說也許是必然的了。
我們無法想象此刻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拿得起槍,親手終結(jié)自己的生命談何容易?舍生取義不是一個遙遠的詞語,我們有無數(shù)先烈為國家、為人民前仆后繼地倒在前進的路上。宗大偉做出了同樣的選擇,向自己的頭顱扣下了扳機。宗大偉在那一刻將自己的所有奉獻了出去,我們今日的安寧與美好正是由這樣偉大的人們用生命換來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宗大偉卻依然站立著。邪不勝正,宗大偉的精神讓喧鬧的敵人徹底陷入沉寂,同伴的安全、國家的尊嚴被宗大偉用生命得以守護。
我們可以從《萬里歸途》中看到一種為國為民的俠義精神— 不顧一切,以身許國。我國的傳統(tǒng)美好品德與精神境界始終延續(xù),并在新中國的建立與建設(shè)中獲得新生,不斷得到新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