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理性對待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應正確認識的四大關系

        2022-02-04 17:12:05張瑞濤袁明月
        廣西社會科學 2022年2期
        關鍵詞:中華道德家庭

        張瑞濤,袁明月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青島 266580]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背景下,倫理道德傳統(tǒng)如何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問題正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話題。中國傳統(tǒng)生命觀認為,夫婦是人倫核心,“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猶夫婦合氣,子自生矣”(《論衡·自然篇》),天地陰陽和合,萬物生生不息;男女夫婦相合,子孫代代繁衍。作為人倫之本,女性道德必然成為古代中國傳統(tǒng)倫理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具有深刻內涵的道德觀念。女性在傳統(tǒng)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受制于男權和天然的生理差異而處于配角地位,這種傳統(tǒng)女性道德文化在中華大地延續(xù)發(fā)展了數千年之久,在當代仍然對中國男女的行為觀念有著無法忽視的影響。在“破”與“立”的關系上,樓宇烈認為,“‘破舊’只是為‘立新’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并不能代替‘立新’?!隆绻ⅰ黄饋淼脑挘俗屓藗儫o所適從之外,已‘破’的‘舊’還可能會死灰復燃、卷土重來”[1]。出于對傳統(tǒng)道德與道德現代化的回應,本文嘗試從歷時性與共時性、傳統(tǒng)性與時代性、主體選擇性與客觀必然性、矛盾斗爭性與同一性四個維度闡述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及其影響,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女性道德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這既是對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重要議題的回應,也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不恰當價值觀念的糾弊,更是對當今女性主體社會家庭地位的重視與保護。

        一、理解認識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應堅持歷時性與共時性相統(tǒng)一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所有這些體系都是以本國過去的整個發(fā)展為基礎的,是以階級關系的歷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學的以及其他的后果為基礎的?!盵2]可見,任何一種文化道德的形成都受到時間和空間兩方面的影響。歷時性是時間因素,體現在某一國家或地區(qū)的文化在長期的經濟、政治、社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脈相承的文化積淀。共時性則是空間因素,指的是在同一時間內,因所處的地域、階層、經濟發(fā)展水平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現出的文化觀念也具有差異性。基于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歷史演進的角度,通過對歷時性與共時性的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產生發(fā)展的脈絡及原因。

        (一)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的歷時性特征

        夏商周時期,社會對女性的認識尚處在相對自然樸素的階段,女性有著同男性相對平等的地位,甚至“在先秦以前的文化中,女性因為具有神奇的生育能力而被頂禮膜拜,這時的女德主要指女性所具有的‘生’‘養(yǎng)’能力以及相應的德性”[3]。男女間的差異單純體現在生理結構不同。《易經》認為推天道可以明人事,世間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也可以適用于人類?!兑捉洝返呢泽w中有內外、上下之說,既可用以表明空間秩序和位置關系,又可延伸到人類社會中夫婦、男女之間的關系?!皟?、外”在家人卦中意思明確,男人負責外務,女人負責家庭內務,分工互助,宜室宜家。泰卦的卦體表現為坤上乾下,上為坤陰,下為乾陽,其意為陰陽交通、應合以至“通泰”[4]。老子對此也有相同的看法,認為“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六章》),此中上下并無貴賤之別。此時,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是典型的以坤卦中“厚德載物”的文化思想為主流?!爸皇?,女性的這一切優(yōu)勢皆緣于自然優(yōu)勢,這決定了女性優(yōu)勢的自在性、無意識性和易失落性?!盵5]

        封建社會形成后,男耕女織的社會形態(tài)逐漸確立,經濟上男性開始占據強勢地位,無論家庭內外,都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男強女弱的結構。此時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的構建更多是出于維護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的考量,并成為通常意義上狹義的女德,即封建社會誕生后,隨之不斷發(fā)展形成的有尊卑之別的女性倫理道德。較《易經》中表現的陰陽兩性相對平等的內涵,《易傳》在“內、外”“上、下”的解讀中融入了“男尊女卑”和封建等級觀念,誠如《系辭》所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春秋時期,孔子在此基礎上將男女關系延伸至君臣、父子等社會倫理關系,成為“家國一體”儒家倫理思想的重要理論來源。在傳統(tǒng)儒家設想的社會秩序中,“人”是在各種人倫社會關系中確立的,正如孟子所言,“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媵文公下》),這內在地契合了封建社會“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的需要,君權和男權在儒家倫理思想下得到進一步鞏固,而女性開始被置于低于男性的位置。

        兩漢時期作為儒家封建禮教形成的重要時期,傳統(tǒng)女性道德思想規(guī)范開始萌芽并走向正統(tǒng)。西漢時,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將儒家思想與社會需要相結合,輔以其他學派理論,創(chuàng)建了政治儒學思想體系。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7年—公元前87年)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以儒家倫理思想治理國家,“三綱五?!遍_始成為國家基本倫理法則。東漢時,班固(32年—92年)進一步將“三從”思想作為女子的道德規(guī)范,其妹班昭(約45年—約117年)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成長,因其博學多識、女德高尚,得以入宮教導皇后妃嬪。在目睹后宮妃子奪權、外戚干政造成的社會動蕩后,班昭深感女性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安分守己、回歸家庭是更有利于國與家的選擇,基于此,班昭為教育家族女子寫下《女誡》,開啟了古代女子倫理道德教育的篇章。

        至于唐朝,社會風氣以開放著稱,在正視女性地位和尊重女性權益方面有了突破性的進步,成為中國古代女性反抗男權的巔峰時期,在女德教育上也體現出“禮法一致”的特性。例如,《唐律》戶婚篇就明確指出女性在婚姻中具有一定條件下的自主性:在解除婚約方面,用“三不去”肯定女性的家庭貢獻,限制男性任意休妻的行為;在財產繼承方面,女性有了繼承父母財產的可能,即沒有男性時可以由女兒繼承;在家庭地位方面,寡母也可不被要求“夫死從子”,而是代為家中的家長,行使對子女管教約束的權利;在社會地位方面,唐朝鼓勵興辦私學,這給了富裕家庭的女子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到了武則天時期更是出現了一些有干才的女官。另外,唐朝對各少數民族文化采取的兼容政策也使得傳統(tǒng)儒家“男強女弱”的禮教文化受到了較大沖擊,不少家庭甚至出現“夫弱婦強”的現象。但這一現象在皇室家庭中出現就引起了政治上的權力斗爭,進而影響國家根基,引起社會動蕩。為此,宋若昭(761年—828年)女學士編寫了更為具體化、通俗化的女教著作——《女論語》,旨在培養(yǎng)守禮法、重德行的“賢妻良母”??傮w來說,唐朝進一步完善和維護了以男性為核心的封建宗法制度,同時也體現了一定程度的保護尊重女性的人性關懷。

        宋朝時期,國家歷經了晚唐五代的紛爭亂世,傳統(tǒng)禮學衰落,即便強調傳統(tǒng)倫理綱常的程朱理學開始興起,但實際并沒有扭轉宋朝女性道德愈顯寬明的局面。加之宋朝的商品經濟發(fā)達、法律制度完善、文化教育普及,女性法律地位呈現出不降反升的現象。如宋朝婚姻法規(guī)定,女子出嫁可自父家?guī)Ъ迠y,離婚時可主動提出相應要求[6]。同時對于贅婿和絕戶的情況,相應的女性財產繼承權也被法律明確[7]。在受教育方面,與男性一樣,女性可以參與社會勞動,在學習女德的同時還可以學習文化知識,眾多杰出女詞人如李清照等就出現于宋朝。

        到了明清時期,封建社會開始步入晚期。為了維護封建主義社會、加強中央集權統(tǒng)治,清廷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封建禮教成為壓迫女性的強大思想武器,將“三綱五?!?、男尊女卑等禁錮女性的禮教進一步強化,女教重德不重才的特點明顯,民間女子纏足等摧殘婦女的文化專制活動也頗盛行,女性地位受到嚴重打擊。與此相應,清朝女性組織抗爭的現象頻發(fā),出現了如金蘭會、紅燈照、中國女學會等反抗組織團體,甚至不少女性參與到反抗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暴動和起義中,建立起更具組織性和紀律性的女軍。激烈的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制度的瓦解。

        近代早期革命運動開啟了近代女性道德演變和構建的歷史進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傳統(tǒng)女性倫理道德。太平天國運動和洋務運動都曾提出改善婦女處境、改良傳統(tǒng)女德的主張,但其由于階級立場的局限性并不能對傳統(tǒng)女性倫理道德進行徹底的批判,也未從根本上扭轉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取向。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倡西方資產階級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和天賦人權論,批判“夫為妻綱”的封建專制思想和“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并提出了男女平等、平權的主張,為近代女性道德的構建奠定了基礎。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辛亥革命將個人的解放、人格的獨立與政治斗爭結合起來,更進一步地促進女性思想道德解放。新文化運動和民主革命作為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xù),提出女性在家庭婚姻、職業(yè)社交、教育權利等方面的新主張,賦予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以新的內涵?!拔逅摹睍r期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嬗變達到高峰,但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結構沒有發(fā)生根本變化,道德作為社會發(fā)展的階段性產物,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對女性的實際影響仍根深蒂固。

        伴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國共產黨及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以及1950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正式實施,女性徹底告別了受封建奴役壓迫的歷史并得到了極大的解放,落后的傳統(tǒng)女性道德觀念有了根本性變化。在社會道德方面,女性從不參與社會活動、不享有社會權利到開始以公民身份平等參與政治、經濟、教育和社會交往等活動;在婚姻道德方面,從被包辦、買賣婚姻到開始享有平等自由的戀愛和婚姻關系;在家庭道德方面,新式家庭的出現使女性可以作為獨立平等的家庭成員,并有了公正繼承財產的權利;在性道德方面,倡導平等的貞操觀,廢除娼妓制度,恢復女性主體身份等[8]。但不可否認的是,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對人們心理和習慣上的影響并沒有完全消除,“中華文化的一脈傳承特性是文化發(fā)展‘歷時性’的凸顯”[9],一些傳統(tǒng)家庭內部依然存在著重男輕女的現象。

        (二)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的共時性特征

        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還體現著共時性的特征。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guī)范。所謂道德的共時性,指的是同時期在不同的群體中存在不同的文化道德現象及影響因素。下文以中國古代傳統(tǒng)大家閨秀與古代山區(qū)少數民族女性相較為例,因兩類女性承擔的生產勞動內容不同、生活環(huán)境內的風俗習慣不同,故道德特質也呈現差異。

        在勞動生產方面,恩格斯認為,當婦女的工作從社會生產轉向家庭內部時,沒有了在社會上的勞苦付出,也就喪失了相對于男性的主權地位。他說“外表上受尊敬的、脫離一切實際勞動的文明時代的貴婦人,比起野蠻時代辛苦勞動的女性來,其社會地位是無比低下的”[10]。古代部分少數民族的勞動婦女,她們不僅是刻苦勞動的被剝削者,也是被壓迫的反抗者、生活中的強者。她們在勞動實踐中鍛煉了聰明才智,培養(yǎng)了體魄本領,自強自立、吃苦耐勞,因此在斗爭中更具抗爭性。而古代傳統(tǒng)大家閨秀通常出身于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她們在享受養(yǎng)尊處優(yōu)生活的同時也居于依附地位而習慣服從、依賴,在性格上更加軟弱猶豫、逆來順受[11]。

        在受教育環(huán)境和風俗習慣方面,中國古代傳統(tǒng)婦女深受以“三從四德”為代表的正統(tǒng)封建倫理道德思想熏陶,是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的傳承者。而在一些偏遠山區(qū)或其他信息交通相對閉塞的地區(qū),存在著聚族而居的少數民族群體,他們在經濟上自給自足,在語言文化風俗上也自成一派,因而產生了與當時主流女性道德不同的道德特質。以侗族為例,“封建禮教主張男女授受不親,而侗族男女則可以自由來往,行歌坐夜,互訴衷情”[12],這甚至已成為侗族家庭的默認規(guī)則,即長輩不應干涉青年男女的來往,甚至是婦女的改嫁。

        在現代,不同群體看待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也存在著共時性的特點,即不同群體所面臨的倫理境遇不同、過去不同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使得女性價值訴求日趨多元。不同的地區(qū)文化和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響,也使得不同的女性具有不同的道德表現和道德訴求,存在著不同群體間在某一道德問題上互不認同的現象。

        歷時性與共時性體現了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在歷史長河中的變遷與雜糅,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社會生產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變化,堅持用歷史的觀點看待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能夠更加公正地理解它的存在與變化。

        二、理性認識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應堅持傳統(tǒng)性與時代性相統(tǒng)一

        在數千年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倫理規(guī)范的影響下,針對古代女性的主要生活世界——“家”這一領域,中國古代形成了較為完整成熟的傳統(tǒng)女性道德要求。這主要體現在孝順公婆、親和叔妹、敬奉丈夫、教育子女、打理家庭、和待客鄰、貞潔守節(jié)等品德和行為規(guī)范上,并由此形成了以溫柔仁慈、沉靜內斂、端莊自重、勤勞勇敢、艱苦樸素、奉獻犧牲為特征的傳統(tǒng)女性道德。新時代以來,公民道德在延續(xù)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思想的基礎上,受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影響,構建起了男女共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不僅回應了時代的發(fā)展與變化,展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同時也消除了帶有性別區(qū)分的具體道德標準。

        (一)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的傳統(tǒng)性

        本文所論及的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的傳統(tǒng)性,指的是中華民族在封建主義社會的長期歷史中延傳形成的,為當時政治文化背景所普遍認同的一種傳統(tǒng)女性道德特質特性[13]。中華民族傳統(tǒng)禮教文化塑造了女性在中國傳統(tǒng)主流文化中的卑從形象。從“男女有別”為基礎的陰陽哲學觀衍發(fā),圍繞古代女性生存場域,歷經數代的闡釋與發(fā)展,總體形成了為歷朝歷代所普遍認同,并服務于封建統(tǒng)治的以“三從四德”為內核的女性道德倫理規(guī)范。這一規(guī)范使得中國古代女性刻上特有的傳統(tǒng)道德特質。

        “三從”,即對女性在封建社會和家庭中均處于從屬地位的設定?!抖Y記·郊特牲》提出:“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秲x禮·喪服》進一步明確指出:“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在這一規(guī)定中,從父是基礎,從夫是核心,從子是最后的歸宿,意味著女性在少女時期需在家孝順長輩、親和同輩、學習禮教,在婚姻等大事小情上聽從父親的主張;待出嫁后,女子從夫,在社會地位上從屬于丈夫的社會地位,即便受過教育在政治上也不具有參政的權利,經濟上也要“無私蓄,無私器”。女子個人身份歸屬于夫家,不僅在自己的姓氏前冠以夫姓,從一而終,服侍丈夫,侍奉公婆,還要以傳宗接代為最主要的生存價值生兒育女。丈夫死后,女子從子,婦女仍應堅守貞節(jié),不再另嫁他人,并以子為貴,以兒輩母親、孫輩奶奶的名分繼續(xù)依存于夫家生存。可見,“三從”不僅嚴重剝奪了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的獨立人格和地位,也嚴格規(guī)定了女性從屬于男性的一生。這種規(guī)定在潛移默化中“鑄就了女性習于被動、自卑、順從、依賴等心理特征和行為習慣”[14]。

        “四德”是“三從”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行為展開和規(guī)范要求,也稱“四行”,具有一定實踐性和普遍性?!八牡隆笔家娪凇吨芏Y·天官·冢宰》:“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各帥其屬而以時御敘于王所?!痹凇抖Y記·昏儀篇》中指“言慎、行敬、工端、整容”。后來,漢代的班昭在《女誡·婦行》中進行了更具體的解釋:“幽閑貞靜,守節(jié)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后言,不厭于人,是謂婦言。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者也。”“婦德”是婦女的基本品德,受“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影響,古代女子的人生價值和人生追求基本體現在家庭生活中。因此,女性的基本行為品德就是圍繞處理與家人的關系而展現的,如要求婦女應遵守孝悌,侍奉丈夫,孝敬公婆,和樂舅姑;當好典范,言傳身教,撫育子女,恪守貞潔;等等?!皨D言”提及女性的言談舉止規(guī)范,如不說令人厭惡的話、不說不合時宜的話等準則?!皨D容”則對婦女的儀容儀表進行嚴格規(guī)定,如保持面容整潔、穿著干凈服飾等要求。“婦工”亦作“女紅”,是古代女教要求婦女操持家務應具備的基本技能規(guī)范,具體到婦女承擔的烹飪、縫補、漿洗等活計。不難看出,“四德”一方面極大地限制了古代傳統(tǒng)女性自由而全面發(fā)展,不僅使傳統(tǒng)女性的人格受到極大貶損,也使得傳統(tǒng)女性困守在家庭內部的空間里,難以外出勞動進而喪失了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的機會;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了女性重視家庭、禮數周全、溫順寬仁、勤勞節(jié)儉、清凈貞潔、犧牲奉獻的品質。

        (二)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的時代性

        不同歷史時期下的經濟生產和由此產生的政治制度、價值觀念、社會思潮等,總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這一時期文化道德發(fā)展的時代性特征。新中國成立后,男女平等作為我國的基本國策,首先從法律上禁止男性和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家庭等各領域的不平等,堅定地批判了傳統(tǒng)女德“三從四德”中物化女性、性別區(qū)隔的教育理念,倡導每個人自由而平等的發(fā)展權利,積極維護了女性在各領域的參與權,不斷營造男女平等、關愛女性的社會風氣,并由此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領域提出了男女所共適的價值觀。

        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我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中蘊含的優(yōu)秀思想精華間存在著內在的契合與融通。拋除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中服務于封建政治統(tǒng)治和意識形態(tài)的部分,就一般社會家庭倫理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而言,傳統(tǒng)女性道德規(guī)范中也存在一定的積極思想,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文明”“和諧”“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內在契合并進一步轉化。這些積極思想不僅適用于女性,也是每一位新時代公民的道德準則。

        “文明”與“和諧”屬于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辜鴻銘說:“一個民族的女性,正是該民族的文明之花,是該文明國家的國家之花?!盵15]傳統(tǒng)女性道德的“婦言”“婦容”中禮數周全和清潔審美的要求就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文明”的建設。在交往禮儀方面,《女論語》提到女性在他人家中做客時,應“酒略沾唇,食無義箸。退盞辭壺,過承推拒。莫學他人,呼湯呷醋。醉后顛狂,招人怨惡”。將酒略沾濕嘴唇以示禮節(jié)和謝意,吃飯時筷子不亂翻菜肴;面對主人的盛情勸讓,應保持謙恭辭讓,不應酒后失態(tài)失禮。在個人舉止方面,強調“禮義居潔,耳無涂聽,目無邪視,出無冶容,入無廢飾”,要用禮義和道義來約束自己,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在外不打扮得過分妖冶,在家不能邋遢不修邊幅[16]。其中一些合理的行為規(guī)范應用在現代社會,有助于女性形成言行有止、文明有禮的國民形象。

        在維護“和諧”方面,古人云,“正天下首正人倫,正人倫首正夫婦,正夫婦首重女德”(班昭《女誡》),所謂“家和萬事興”,女子擔負著孝敬父母、打理家庭、教育后代、和睦鄰里的責任。女子的德性被認為是風俗善惡、家道成敗、社會興衰的根本所在,對維護社會穩(wěn)定、家庭和諧有著重要的意義。如《女論語》指出,“東鄰西舍,禮數周全。往來動問,款曲盤旋。一茶一水,笑語忻然。當說則說,當行則行。閑是閑非,不入我門”[17]。其中禮數周全、寬容和善、不搬弄是非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建設和諧的現代人際社會。

        “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屬于個人層面的道德要求。在“愛國”方面,傳統(tǒng)道德的核心是孝悌,其外在表現為愛家與愛國。在古代家國一體背景下,女子的忠貞體現在愛家上,男子的忠烈體現在愛國上?!杜督蒌洝穼懙溃骸爸页疾豢墒聝蓢?,烈女不可更二夫。故一與之醮,終身不移。男可重婚,女無二適?!薄笆枪势D難苦節(jié)謂之貞,慷慨捐生謂之烈?!盵18]傳統(tǒng)烈女身上忠貞節(jié)烈的氣節(jié)與愛國英雄寧死不屈、不為利益所動的大無畏精神有著相似的特質。在“敬業(yè)”方面,不少傳統(tǒng)女性日夜辛勤操持打理家務工作,“治絲執(zhí)麻,以供衣服;潔齊酒食,以供祭祀。執(zhí)事之道,當以晚寢早作,勿憚夙夜,不辭劇易,所作必成”[19]。這種無私奉獻、一絲不茍的勞動品格與新時代忠于職守、精益求精的敬業(yè)精神也有著融通之處。在“誠信”方面,傳統(tǒng)女性道德認為“孝出于至誠”[20],要得到長輩、丈夫和晚輩的心意與認可,并不是靠花言巧語、假意逢迎和巧佞媚悅,而是要專一其心、真誠以待。“婦言”“婦工”“婦德”三者相統(tǒng)一,即言行意的統(tǒng)一,其內在邏輯上就蘊含著真誠對待他人、言行一致的“誠信”要求。在“友善”方面,傳統(tǒng)女性道德倡導女性應“仁恕寬厚,敷恰惠施。不忘小善,不記小過”[21],這種與人為善、仁愛寬恕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現代人“友善”品質的培養(yǎng)。

        隨著女性越來越多地承擔相應的社會角色,傳統(tǒng)女性道德在新的歷史時期體現出內在傳承與超越創(chuàng)新的時代特質。中國女性在思維和行為上養(yǎng)成的習慣也由私人家庭倫理的“內”領域擴展到社會倫理的“外”領域,中國傳統(tǒng)女性道德在新時代煥發(fā)新生機。

        女性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養(yǎng)成的勤勞堅韌、容忍體貼、善解人意和為他意識有助于其更好地把握顧客群體的需求,從而使其更能適應當今快速變化發(fā)展的第三產業(yè)的服務需求。同樣,在食品、紡織、日化、制藥、教育、醫(yī)療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yè),女性同樣發(fā)揮著極大的作用。中國女性可謂已經積累了上千年的生活物資生產、使用、交換的實踐經驗,在養(yǎng)老育兒方面充分體現出共情力和同理心,這都是女性的優(yōu)勢所在。在內外因素影響下,中國女性等來了時代的東風,并用自己的勤勞智慧譜寫出輝煌的時代業(yè)績。習近平主席在聯(lián)合國大會紀念北京世界婦女大會25周年會議上指出,中國“全社會就業(yè)人員女性占比超過四成,互聯(lián)網領域創(chuàng)業(yè)者中女性更是超過一半”[22],表明女性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貢獻了巨大的巾幗力量。譬如,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緊急時期,全國各地馳援湖北的4萬多名醫(yī)護人員中有三分之二是女性,她們在疫情面前逆行而上,成為保護他人安全、拯救他人生命的一線工作者,表現出令人矚目的勇氣和擔當,閃耀著仁愛無私、堅強勇敢、敬業(yè)犧牲的崇高精神光芒。黨和國家更是鼓勵新時代女性打破傳統(tǒng)認知中女性柔弱依從的刻板印象,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出我國女性仁愛奉獻、責任擔當的品質。例如,陳薇將軍不僅屢次帶領團隊身入疫情危重一線,研制出我軍首個SARS預防生物新藥“重組人干擾素ω”、全球首個獲批新藥證書的埃博拉疫苗,并且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與團隊在基礎研究、疫苗和防護藥品研發(fā)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貢獻,這名女將軍也因此獲得“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這些平凡而偉大的女性在時代的實踐和考驗中,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女性道德增添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綜上所述,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的積極部分在當今時代仍然可以發(fā)揮積極作用,堅持傳統(tǒng)性與時代性相結合地理性看待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更有助于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三、理性認識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應遵循主體選擇性與客觀必然性相統(tǒng)一

        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都體現出實踐主體的“為我”目的性和“從他”受制約性,遵循了主體選擇性和客觀必然性相統(tǒng)一、能動性和受動性相統(tǒng)一、價值尺度和科學尺度相統(tǒng)一的基本規(guī)律,若片面強調前者而否定后者,會導致唯意志論和歷史唯心主義;片面強調后者而否定前者,會導致機械決定論和宿命論[23]。理性認識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必須堅持主體選擇性與客觀必然性的統(tǒng)一,以主客體兩方面的事實為前提基礎,對其認識愈全面準確,愈能建立起豐富深刻的價值關系,評價才愈科學合理。

        (一)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體現的主體選擇性

        在評價道德價值時,應承認不同評價主體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和認知,評價傳統(tǒng)時應該跳出現代思維,重回歷史環(huán)境,以主體人的尺度和出發(fā)點看待對象是否真正滿足主體的客觀需要,是否符合主體的客觀利益,以及主體是否具有相應能力實現這種“滿足”“符合”的關系。因為“主體的根本目的、利益、需要和理想、信仰、愿望等價值標準,是主體判定、評價對象有無價值、有正價值還是負價值、有多大價值的內在根據”[24]。

        從地理環(huán)境對社會發(fā)展的作用來看,古代有利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使中國創(chuàng)造了燦爛悠久的農耕文明,并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率先走出狹隘的地域共同體,形成了更先進的以一家一戶為基本單位的經濟社會組織制度[25]。農業(yè)生產要依靠穩(wěn)定而持續(xù)的精耕細作才能有所產出,這種持續(xù)的經營、成熟的技術和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來自家庭內部代際傳遞與血緣的延續(xù),人對家庭的依戀和家人間的責任分工與依附關系得到強化。作為家庭的一員,需根據其名分承擔相應的責任才能獲得成員的資格,這種名分就體現在男女有別、長幼有序的秩序上。而“男耕女織”“妻賢子孝”更是出自家庭現實需要和成員間的認同,這種動力最初不同于奴隸基于外在的壓迫或被剝削,而是基于人對生命傳遞、家庭和美的自發(fā)追求。

        從男女生理心理的固有差異上來看,在生產力尚不發(fā)達的時期,女性工作和生活上的角色分工易受心理和生理上的制約。即男性主要從事農耕業(yè)、畜牧業(yè)等需要強體力的戶外勞動,女性負責動物馴養(yǎng)、手工業(yè)以及家務勞動等相對弱體力高耐力的室內勞動,由此形成不同的角色期待、相對獨特的氣質要求和相對獨立的道德價值評價標準。不可否認的是,婦女在處理家庭內部生活的事務和關系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從而對整個家族內部的和諧發(fā)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關乎整個后代的健康發(fā)展和家庭的幸福和睦。諸如“賢妻良母”一類的詞更是對女性特有的美好道德品質的贊揚,也正是女性主體性的一種表現。

        被現代女權主義批判的貞潔觀最初也肇始于女性主權意識的表達。有無自我意識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顯著特質之一,動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是無意識的、出自本能的,而人可以把自身與周圍環(huán)境區(qū)別開來,以自身為主體,以周圍的物質環(huán)境為客體,從而體現出主客體間關系。人類在脫離動物性、生成自我意識的進化過程中,逐漸積累起“男女有別”的道德文明,這使女性在性道德上萌生出一種區(qū)別于動物的羞澀感和自我約束。恰是這種強烈的感情色彩和心理自愿的自我意識使得具有崇高精神美的愛情出現,并成為人類一夫一妻制的道德基礎[26]。在女性極大解放、地位得到極大提升的今天,女性完全有自由維護和主張平等自愿的性權利,應在對傳統(tǒng)貞潔觀的批判繼承中進一步維護女性人格尊嚴和主體意識。

        (二)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存在的客觀必然性

        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的形成,除來自女性主體自發(fā)自覺的認同的因素外,還深受客觀環(huán)境和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思想文化的傳播、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引導、參照客體的示范和家庭教育的規(guī)范等,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一種強大文化力量,使長期浸潤其中的古代女性普遍認同并遵守主流道德要求。

        影響思想文化傳播最為顯著的是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出現。在此之前,文化的傳播形式以口口相傳、朗朗上口的民謠兒歌等形式為主,這造就了較為輕松平等的話語環(huán)境。譬如在先秦時期,女性在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資源上占據著重要地位,記錄民間生活風貌、表達民意的《詩經·國風》中也有鮮明的女性作品《衛(wèi)風·氓》《鄭風·風雨》等,用以抒發(fā)女性的社會情感和意志;也有未表明作者性別的作品,表達了男女共有的社會情感和社會活動,反映出一個相對平等自由的社會關系。后來隨著秦朝統(tǒng)一文字,造紙術和印刷術相繼出現,文化進入了文字傳播的時代,在男權的把持下,傳播載體和傳播條件被有效地制約和管控,女性的話語權受到極大的打擊,她們“既被社會分工削弱了自由使用文字載體的能力和機會,也不具有掌握傳播機制的權力”[27],由此逐漸喪失了參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構和時代文化資源分配的資格。

        主流意識形態(tài)方面,統(tǒng)治階級為了避免和打消那些有能力的女性取得權利的想法,預防權利結構被顛覆,從主流意識形態(tài)上構建女性的卑從地位。他們并不注重女性學識的培養(yǎng),而是不遺余力地塑造符合政權形態(tài)的、具有依附性的女性人格。一方面,通過樹立國家道德標桿等方式以發(fā)揮價值導向作用。譬如制定嚴格的后妃及各級政府官員夫人儀制,保持家國一體背景下貴族女性在思想道德上的一致性,以對民眾起到示范帶頭作用。統(tǒng)治階級還在民間設立旌表制度,對貞潔烈婦給予政治、經濟和名譽標志上的獎勵表彰,引領社會達成共識,不僅當事人揚名立萬、福蔭子孫,還可使民眾明德而效之。另一方面,自西漢劉向著《列女傳》后,各代均編著以維護“男尊女卑”和“三從四德”為核心的女性范本或女性道德教材,代表作有《女誡》《內訓》《女論語》《女范捷錄》等,用以彰顯本朝所倡導的女性道德模范,達到訓誡教導女性的目的。這些書籍的作者在當時幾乎都有著極高社會地位和影響力,甚至統(tǒng)治者將相關文本進一步經典化。這些權威作者所倡導和示范的價值觀念與行為規(guī)范,對于幾乎“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又無其他文化書籍可閱讀的女性來說,就是其價值認知形成的理論資源和精神資源[28]。

        家庭教育方面,女性的社會定位決定了絕大多數女性只有家庭這一活動領域,家庭教育對女性的影響十分重要,女性也必須依附家人的關系而存在。明《許云邨貽謀》云:“婦來三月內、女生八歲外,授讀《女教》、《列女傳》,使知婦道,然勿令工筆札詞章?!盵29]通過女性長輩的言傳身教,女性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下逐漸成為孝女、順媳、賢妻和慈母,遵守相應的行為規(guī)范。一方面,許多家訓中都提到女性的本分在于照顧家庭,需要無欲無求地關照家人的生活和情緒,如果家庭出現問題就是女性的問題,這極大地影響了女性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另一方面,女性的言行還關乎父母親友的顏面乃至家族宗室的興衰榮辱,并通過國家和宗族的強制力來保障實施。一旦女性有違背道德的行為,若被發(fā)現輕則遭到他人的恥笑譴責令宗族蒙羞,重則遭受刑罰甚至丟掉性命;若沒有被人發(fā)現,也擔心遭到祖先乃至神明的憤怒與懲罰,從而給家族和個人招致意外的災難,這極大地震懾和影響了女性的道德選擇。

        主體的選擇性與客觀的必然性說明了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曾長期存在并影響深遠的原因,無論今天我們對它如何譴責并痛斥,它依然在以一種相反相成(對立統(tǒng)一)的方式塑造著不少女性。堅持從客觀辯證的角度看待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能夠更加明晰地理解它的產生與發(fā)展。

        四、正確認識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應遵循矛盾斗爭性與同一性相統(tǒng)一

        唯物辯證法指出,任何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不同方面都是在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中相互作用并不斷發(fā)展的。辯證發(fā)展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應正確看待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內在固有的矛盾斗爭性與同一性,以及傳統(tǒng)女性道德與現代家庭社會的現實要求不相適應而產生的新的矛盾斗爭,并試圖找到新的同一性,以期對現今女性安身立命及人格健康發(fā)展有所增益。

        (一)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的矛盾斗爭性

        矛盾的斗爭性是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表明對立雙方的差異和對抗,帶來矛盾雙方的相互分離和相互抗爭。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的矛盾斗爭性,在封建社會時期主要體現為男權對女子天性的壓制和泯滅,在當前則體現在女性在公領域和私領域的角色標準沖突上。

        封建統(tǒng)治階級通過人為設定性別等級,不講實然只講應然地將男女功能隔絕分離,不顧生產生活實際,以權威和規(guī)范的名義要求女性不得參與家庭以外的事務,剝奪女性的政治參與權、社會話語權、經濟生產自立權、文化知識受教育權和婚姻生育自主權等,使女性幾乎喪失了社會生活能力。不看重女性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反而規(guī)訓其遵守“三從四德”的言行標準,忽視女性的情感表達,極大地阻礙了女性的言行自由和人格發(fā)展。特別是守節(jié)的道德價值取向發(fā)展至極端,許多女性為此喪失人格、幸福甚至生命。從個體層面我們不難發(fā)現,封建時期“男尊女卑”的等級評判和“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分工,實質上是以犧牲女性在公領域的發(fā)展空間、個人利益,剝削女性在家庭這個私領域的剩余價值為代價,換取男性在經濟基礎和性別關系上占據主動權,使得以男性戶主為核心的大家庭整體利益最大化。

        近代以來的文化革命不斷推翻封建主義意識形態(tài),使“人”脫離了家國同構下的儒家人倫秩序,成為新社會和國家的基本單位。但在近代以來的婦女解放運動中,無論是在革命與戰(zhàn)爭,還是在改革與建設中,女性都是直接超越家庭這個私領域而直接以國家主人的身份參與到公領域中。一方面,女性通過參與革命改革的實踐爭取到作為公民在公共領域的獨立、平等和尊重;另一方面,廣大女性并沒有經歷充分的教育和深刻的思想啟蒙,因而“并未真正成為自覺自為的人格主體”[30]。因為始終忽略了家庭這個私領域中的女性身份的變革,所以在多數的中國家庭中依然沿用“男女不平等”的法則,即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男女,依然很大程度認為男性應該在事業(yè)上強過女性,而即便是有社會工作的知識女性也依然被社會和家庭期待與要求扮演好“慈母”“賢妻”“孝媳”的角色,家庭工作依然是女性的主戰(zhàn)場。公領域的“男女平等”與私領域的“男女不平等”,造成女性難以協(xié)調和平衡在社會角色與家庭角色兩者轉換時所帶來的心理矛盾和行為沖突。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fā)展尚不均衡也不發(fā)達,許多家庭仍然需要女性放棄自身追求,承擔養(yǎng)育孩童、家務勞動、自制生活用品等大量社會和家庭再生產的使命。但直到目前,社會上還有人認為為家庭貢獻的價值要低于在社會建功立業(yè)的價值。這種勞動與價值的不對等性,單靠發(fā)揚美德是不能得到結構性解決的,還需要依靠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二)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的矛盾同一性

        從同一性來看,矛盾雙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聯(lián)系、相互貫通,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的同一性使事物可以共存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并維持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正確看待和利用傳統(tǒng)女性道德中的同一性原理,對社會、家庭共同利益的繁榮和男女個人的全面發(fā)展都有所裨益。在現實世界里,男女總是彼此依存,這契合自然的客觀運行規(guī)律,也符合社會的發(fā)展要求。我們所說的平等,不是片面要求男女在一切事物上的絕對一致或相等,忽略女性特殊性的教育和道德只會加深女性的自我矛盾和異化,因而應在男女之間找到一種互相尊重、陰陽相調、剛柔相濟的平衡與統(tǒng)一。

        在家庭層面上,夫婦各有分工,且同心一體才能致于恒道。“諸多研究發(fā)現,只有男人或只有女人的家庭效率要低得多,因為他們不可能在比較有利的條件下從性別差異中獲利,尤其是愛情和擁有自己子女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更是獨身者不能獲取的最優(yōu)收益?!盵31]傳統(tǒng)道德中“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節(jié)約了男女在社會和家庭間不停轉換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具有不同生理和心理優(yōu)勢的男女通過婚姻進行優(yōu)勢與劣勢的互補,使雙方的時間和資源配置最佳化、效率最大化,實現彼此和家庭收益的最大化。本質上這也是對社會的一種貢獻方式,女性得以以特殊方式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最大化。同時,在現行的法律中,婚姻中為家庭付出更多機會成本和時間成本的一方可以隨時依法平等劃分婚內雙方共同累計的經濟利益和物質成果。但家庭并不是一個只講利益的地方,它還是人心靈的歸宿,在情感上家庭成員的感受也具有同一性。每個人既是家庭的貢獻者也是家庭的受益者,反之若作為整體的家庭不存在了,整體利益也不再存在,作為家庭成員的個體的利益也會受到打擊?!栋谆⑼x》云:“夫婦者,何謂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婦者,服也,以禮屈服也?!秱鳌吩唬悍蚱夼泻弦病!盵32]夫妻相互扶持,各盡其職,積極幫助勸勉,成為彼此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另一半,對男女雙方的發(fā)展都有所裨益。

        在個人發(fā)展層面上,我們可以將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女性道德作為個人德行的范疇,從自我德行的自覺選擇和發(fā)展的角度來看,這與我們現在提倡的自由并不違背。我們所提倡的平等也不是簡單等差,那些人格更加健康豐滿的人,無不是在雙重乃至多重角色沖突中尋求平衡,并在履行由此產生的多種義務責任中不斷完善和超越本我?,F代社會給了女性一個更廣闊的空間,使女性可以同時兼顧家庭和事業(yè),實現自我的全面發(fā)展。在價值追求和構建理想人格方面,我們也應摒棄單一狹隘,堅持包容多元。一方面,要承認人對家庭和社會的付出都是一種貢獻并具有同樣重要的價值,失去哪一端都不能稱之為和諧;另一方面,以勤勞賢惠、教子成才為代表的傳統(tǒng)美德也不應只是女性的理想道德范式,在愈發(fā)包容的人文環(huán)境下,男性也可以根據個體的情況和特點自主選擇回歸家庭,成為優(yōu)秀職業(yè)女性的強大助力。只有當女性的全面發(fā)展與男性的解放同時具備,才能談及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和平等。

        矛盾性與同一性體現了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存在的復雜性與穩(wěn)定性,這讓我們不能無視兩性的天然差別去進行“徹底的性別革命”以求“絕對的平等”,但可以根據雙方的共性與特性達成新的相對穩(wěn)定的平衡關系,堅持用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和權責一致的態(tài)度辯證發(fā)揚傳統(tǒng)女性道德,也將有利于推動解決新時代男女的性別對立矛盾,最終求得和諧穩(wěn)定的發(fā)展關系。

        總之,誕育于中華文明土壤的傳統(tǒng)女性道德既有男尊女卑和“三從”觀念的封建糟粕,又具有陰陽和合與厚德載物的智慧哲思。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從古至今經歷了陰陽—尊卑—平等三個階段,但相較于西方二元對立思想下女性是被排除在公民以外的“他者”,古代中國女性則通過婦、母的倫理角色在家國一體的秩序中獲得了一定地位。這種道德秩序的形成與維護既有主體出自實際需要和心靈天性的自發(fā)選擇,也有客觀環(huán)境和社會影響下的被動必然。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中存在發(fā)展的,在中華大地上存在了上千年之久的傳統(tǒng)女性道德也不例外,我們應理性全面地看待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正確認識女性在個體發(fā)展中面臨的難題。同時,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也蘊含著化解矛盾的同一性原則,那便是在承認男女平等的前提下達成陰陽相濟、互敬互愛、同心一體、共同發(fā)展、全面解放的美好局面。新時代傳統(tǒng)女性道德中包含的積極行為規(guī)范和思想美德也在潛移默化中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在一些行業(yè)領域內得到辯證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從“四大關系”的視角理性對待中華傳統(tǒng)女性道德,既是對當代女性的重視與保護,也有助于推動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倫理智慧服務于現代社會發(fā)展與和諧家庭建設。

        猜你喜歡
        中華道德家庭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十幾歲(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東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東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東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東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戀練有詞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午夜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777|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毛片|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美狠狠|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娇柔白嫩呻吟人妻尤物| 日本女优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 强奷乱码中文字幕|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 91在线观看国产自拍| 国产毛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伦九区久久aaa片| 欧美精品在线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自拍在线观看| 男女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红杏ⅰ | 美女主播网红视频福利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 | 中国精品久久精品三级|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电影| 狂插美女流出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无码潮喷a片无码高潮| 久久96国产精品久久久|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 亚洲图片第二页| 亚洲无人区乱码中文字幕能看|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 三级4级全黄60分钟|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自产对白一区| 99久热在线精品视频观看| 黑人巨茎大战欧美白妇| 久久精品国产6699国产精| 丝袜美腿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777国产线看观看精品|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亚洲网站免费看| 粉嫩的极品女神尤物在线| 亚洲伊人一本大道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