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條約解釋的時間要素

        2022-02-03 21:00:06馬忠法
        地方立法研究 2022年1期
        關鍵詞:含義

        馬忠法

        引 言

        任何法律規(guī)范(包括國內與國際法律規(guī)范)都是借助語言來表達的,而語言都是有缺點的,世界上沒有哪一種語言是完美無缺的。維特根斯坦認為,由于我們的語言邏輯常常被誤解,故我們可以說的話能夠說得很清楚,而我們不能談論的話就必須在沉默中將它們忽略;在日常語言中,經(jīng)常發(fā)生這樣的現(xiàn)象,同一個詞有不同的意義模式——由此使它們屬于不同的符號——或者是兩個具有不同意義模式的詞在命題中以表面上相同的方式使用;語言掩飾思想且理解日常語言所依賴的習俗極其復雜。(1)Ludwig Wittgenstein,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Routledge,2001,p.3,p.18,p.22.這些都在說明一個真實的現(xiàn)象,即語言是不完美的。由此使借助語言來表述的法律(國內法與國際法)在適用或實施中的解釋不可避免;(2)這里需要注意國內法與國際法解釋的區(qū)別。國內法解釋鮮有考量時間要素,特別是像大陸法系及中國這樣的成文法國家,因為立法修正、司法解釋等可以很快解決因時間要素導致的變化;而英美法系國家案例本身可以創(chuàng)造法律,隨著時間變化,法官在判案時也會作出與時俱進的解釋。但是國際法中的條約解釋與此不同,它們是不同國家意志妥協(xié)的產物,其形成需要很長時間;一旦通過并生效之后,要進行修改或修正較為艱難,如1945年10月24日生效的《聯(lián)合國憲章》至今已經(jīng)70多年了,從來都沒有修改過;其所用的術語的含義有些肯定發(fā)生了變化,在適用或解釋時,時間要素是不容忽視的。國內法中司法解釋、立法修正可以做到與時俱進,而國際法則比較困難?;蛘哒f,由于語言作為一個交流思想和觀念的系統(tǒng)本身存在不足,或更準確地說是語言本身具有“不完美的本質”,其在法律實施過程中所帶來的必然的邏輯結果就是需要對法律規(guī)范予以解釋。(3)Panos Merkouris,Article 31(3)(c)VCLT and the Principle of Systemic Integration—Normative Shadows in Plato’s Cave,Koninklijke Brill nv,2015,pp.2-3.法律解釋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不同類型法律的解釋又會有所區(qū)別,如公法與私法的解釋、國內法與國際法的解釋等。因類型不同,影響或考量的因素可能就會有所不同。本文將重點探討國際法的解釋,而國際法的解釋在眾多場合就是條約解釋,(4)但在用詞方面,還是要注意區(qū)別,不能把條約解釋等同于國際法的解釋。因為作為國際法淵源的另外兩個主要形式——習慣國際法及文明各國所認可的一般法律原則——通常意義上可能不是解釋問題而是識別、闡明、認可和相關法理闡釋等問題。

        “國際法的規(guī)則鮮少能夠獲得精確表達?!?5)鄭斌:《國際法院與法庭適用的一般法律原則》,韓秀麗等譯,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4頁。這句話放在歷史的長河中理解完全正確,因為在當時的語境下,條約的表達可能是精確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發(fā)展和情勢等的變化,這種表達可能會慢慢變得不精確,如定義不夠周延等。條約的有效實施有賴于其確定性和可預見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某一特定術語所代表的含義會發(fā)生變化,若還固守著原先的定義可能會給人以“刻舟求劍”的感覺,不能與時俱進;但如果對其解釋隨時進行,似乎隨意性太大,沒有一定的限制,則可能會帶來不公的結果。在被譽為“條約之條約”的《維也納條約法公約》(以下簡稱《條約法公約》),其制定過程中盡管有專門的條約解釋條款,即其第31、32和33條,但這些條款本身也存在著模糊性。該公約雖然對于條約解釋的時間要素(6)參見張乃根:《條約解釋的國際法》(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66-77頁。作者根據(jù)聯(lián)合國國際法委員會相關用語,將其歸為“條約的演進解釋”中的重要內容。沒有明確規(guī)定,但通常認為時間要素被隱含于其第31條第3款(c)項中;然而,這種隱晦的做法在實際中還是有隱患的:讓解釋者掌握了過多的自由裁量權,一旦濫用將不利于條約的實施或案件的裁判。

        國際社會為無政府的社會,條約是當今國際社會最為普遍也是最為重要的國際法法律淵源,對于期限長久的條約(尤其是多邊條約)而言,通過修改或其他方式來保證它們與時俱進,較為困難。因此,對條約進行解釋時考慮時間要素應當是一個較為重要的問題,相關研究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本文所討論的“條約解釋的時間要素”,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的社會、經(jīng)濟、技術等客觀情況的變化,導致條約的特定用語之含義發(fā)生變化或出現(xiàn)新的規(guī)則之情形,是一種客觀的時間變遷對解釋的影響,而非解釋者基于條約用語根據(jù)自己的主觀理解發(fā)揮自由裁量權而作出的有關術語的“演進解釋”之情形。換言之,它是指時間變化在客觀上對特定術語帶來的意義或含義上的變化,與解釋者個人的主觀自由裁量沒有聯(lián)系;它是普通大眾或特定群體對該術語約定俗成的理解。同時,它也有別于“時際性”(“條約談判、締結或生效時的規(guī)范”),后者指根據(jù)不同時期的法律事實,適用不同類型的法律來解決相關問題。時際性在國內問題并不嚴重,因為立法者可以通過立法來不斷適應社會發(fā)展變化,如我國刑法規(guī)定“從舊兼從輕”原則;但在國際法領域,由于條約(特別是多邊條約)的修改十分困難,遇到新情況時,修改已有的條約不太可能,但可能形成一個新規(guī)則;由此,時際法在實施或解決國際爭端時可能會出現(xiàn)問題,如針對同一爭端,可能有不同的條約,那么應當適用司法事實發(fā)生時的條約還是爭端發(fā)生或解決時的條約?本文所討論的“時間要素”也包含了條約文本本身未變,但條約術語的含義可能發(fā)生了變化的情形,此時是適用法律事實發(fā)生時的條約術語的含義還是適用爭端發(fā)生或解決時發(fā)生變化了的術語的含義?有一些國際司法機構似乎更傾向于采用后者,這也包括援引爭端發(fā)生時而不是締約時的相關國際法規(guī)則來闡明這種新意義。因此,本文討論的“時間要素”涵蓋了時際法,同時也包括解釋時條約文本或術語本身隨著時代變化而帶來的含義的客觀變化。

        一、條約解釋時間要素的歷史與《條約法公約》

        (一)條約解釋時間要素的歷史

        1.《條約法公約》草案之前“條約解釋的時間要素”

        自國際法誕生之始,解釋便隨之而生。格勞秀斯在其《戰(zhàn)爭與和平法》第2卷第16章,專門論證了“解釋”。他引用西塞羅的觀點:從誠實信用的角度來說,要被考慮的是“你的真實意圖,而非你所說的”?!暗捎谌说膬仍谛袨楸旧硎遣豢筛兄模仨毥⒛撤N程度的確定性,以免沒有任何約束性義務,以防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創(chuàng)造他可能希望的任何含義來免除自己的義務,自然理性本身要求被允諾人有權強迫允諾人按照正確的解釋去做。”(7)Hugo Grotius,De Jure Belli AC Pacis Libri Tres,William S. Hein & Co.,Inc. Buffalo,1995,p.409.這句話其實體現(xiàn)出的是對某一詞語或術語,大家約定俗成的理解或共識,它剔除了某個個體的主觀隨意性的理解,否則約定或法定義務就沒有任何約束力。即某些特定術語在特定階段的含義相對具體、明確、客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術語的含義會不斷演變,特別是那些隨著時間變化其含義能夠體現(xiàn)出該領域特定規(guī)律的,其含義就會保持持久的生命力,長久不變,而其關鍵是各方的“真實意圖”。如就“國際法”一詞,在格勞秀斯時代被稱為“萬國法”(law of nations,即適用于所有國家的法律),而且他本人對萬國法本質的認知和理解也經(jīng)歷了一些變化。他年輕時在1603年冬-1604年春完成的《捕獲法》及1609年發(fā)表的《論海洋自由》中認為,萬國法的本質是各國間的共同意志(common will,沒有分歧的統(tǒng)一意志);但在中年后,他在1625年的《戰(zhàn)爭與和平法》中認為,萬國法的本質是各國之間的同意(consent,即各國意志不統(tǒng)一但出于利益需要而相互妥協(xié))。顯然,兩者之間有根本性的區(qū)別。后一觀點即國際法主要是各國之間的同意(真實意圖的合意),沿用至今。

        格勞秀斯在《戰(zhàn)爭與和平法》中問道: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對于條約中的“盟國”(allies)一詞,是僅指那些在條約簽訂時的盟國,還是也應包括未來的盟國?他通過援引一個歷史案例,即戰(zhàn)后古羅馬人和迦太基人就西西里島簽訂的條約來給出答案。他認為,首先要根據(jù)條約中的有關規(guī)定來給出意見,因為這里的“盟國”既可以作狹義上的解釋,即“締結條約時的盟國”;也可以作廣義上的解釋(但在他心目中似乎只是處于備選的位置),即既包括現(xiàn)在的盟國也包括將來的盟國。但根據(jù)該條約的一項規(guī)定——“每一民族的盟國在另一個民族手中都應是安全的”,他認為該術語應僅指締結條約時存在的盟國。(8)同注⑦,pp.415-416.顯然,格勞秀斯是有條件地選擇了締約時術語的含義。后來瓦特爾在涉及這一問題時也選擇使用與簽署條約同期的規(guī)則和術語的含義。

        當代提出時際性法律問題最著名的人物是1928年帕爾馬斯島仲裁案中的胡伯法官。他認為:“司法事實必須根據(jù)其發(fā)生時相關的法律,而不是根據(jù)與之相關的爭議產生或解決時的法律來加以理解?!比欢ü俳又鴮ι鲜鲫U述進行了限定:關于在一段連續(xù)時期內,施行的何種法律制度適用于特定案件的問題(即所謂的時際法),必須區(qū)分權利的產生和存續(xù)。創(chuàng)造權利的行為應當受制于權利產生時的生效法律。該原則也會要求權利的存在,抑或權利的“持續(xù)存在”,應遵循法律演變所要求的所有條件。(9)Island of Palmas case(Netherlands v.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ward of 4 April 1928,p.14.這反映了穩(wěn)定與變化之間的對立,這是任何一種制度所固有的。在這一點上可以提出的反對意見是,胡伯的格言主要是在確定權利存在與否的背景下討論時際法,而不是對權利的解釋。因此可以說,時際法和解釋在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發(fā)揮作用。

        2. 1964年《條約法公約》草案及之后的情形

        1964年《條約法公約》草案條款曾經(jīng)直接使用“時際法”(intertemporal law)作為標題,但對于該問題存在諸多分歧,最后,國際法委員會省去了時際因素并對國際法的規(guī)定進行了修正。條約法公約草案在制定過程中,有關條約解釋的案文最初是由特別報告員沃爾多克(Waldock)擬就的,共2款,標題是“時際法”:“1.條約應根據(jù)該條約起草(drawn up)時有效的法律解釋之。2.在第一條規(guī)定之下,條約的適用應根據(jù)條約適用時有效的國際法規(guī)則規(guī)制。”(10)Humphrey Waldock,“Third Report on the Law of Treaties”,3 March,9 June,12 June and 7 July 1964(A/CN.4/167 and Add. 1-3),pp.8-10.沃爾多克區(qū)分了條約的解釋與適用,特別強調了時際法原則的重要意義。這一方案明顯區(qū)別于菲茨莫里斯根據(jù)對國際法院司法實踐的研究所得出的有關條約解釋規(guī)則的結論;在后者看來,條約解釋應遵循“同時性原則” (the principle of contemporaneity),即條約的用語必須根據(jù)其在最初締結條約時所具有的含義或本應歸于它們的含義,根據(jù)當下的語言用法加以解釋。(11)Gerald Fitzmaurice,“The Law and Proced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1951-54:Treaty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Points”,33 BYIL 203(1957),p.212.這樣就在形式上形成了兩個截然相反的觀點。前者被人反對的理由是:因為它僅部分地解決了條約解釋中的所謂時際法問題,而沒有處理法律演變對條約中法律術語解釋的影響問題。此外,無論如何,國際法規(guī)則在任何特定情況下對條約解釋的相關性取決于當事方的意圖,試圖制定一項全面涵蓋時間要素的規(guī)則將帶來困難。反對者認為,時間要素的正確適用通常通過善意解釋該術語來表示。因此,委員會的結論是,它應省略時間要素,并修訂對國際法的參考,使之改為“適用于當事方之間關系的任何相關國際法規(guī)則”。同時,它決定將這一解釋要素轉移到第3款,因為這一要素對第2款所界定的文本及“上下文”來說都是外在的。(12)Draft Articles on the Law of Treaties with Commentaries,1966,p.222.

        從第31條第3款(c)項的文本中讀出其文字清晰表達之外的一個主要要素就是時間要素,對其進行審查和解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國際法研究會(Institut de Droit International)和國際法委員會經(jīng)討論后認為:無論是作為一個單獨的條款還是在第31條第3款(c)項中,刪除對該專題的任何提及,都被認為是維護第31條效用和促使達成共識的最佳解決辦法。相關判例也表明,國際法院和法庭沒有采取統(tǒng)一的做法,而是在嚴格適用同時性原則和動態(tài)與演變性解釋原則之間搖擺不定。盡管這些方法之間似乎存在著不可調和的差異,但判例表明它們有一個共同點:無論各種決策是否關注“意圖”“目標和目的”和/或“文本”,所有這些方法都反映了一個單一的總體標準,即尋找當事人的意圖。(13)同注③,pp.161-162.正如希金斯所承認的,這種意圖是他們理解和面對時際法的關鍵。由于對時際法的任何處理方法都需要根據(jù)當事人的意圖,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靈活性,由此規(guī)定了與第31條第3款(c)項類似的處理方法。對于“國際法規(guī)則”一詞是否應理解為“在締結條約時”或“在解釋條約時”適用的規(guī)則的問題,不能事先給出一個單一的答復(但對于強行法規(guī)則而言,由于其具有穩(wěn)定性和相對剛性,時間要素對其影響可能不大)。解決辦法每次都取決于所解釋的條約及其締約方的意圖。從這個意義上說,第31條第3款(c)項的“相關規(guī)則”一詞是一個“通用術語”,(14)同注③,pp.161-162.但同時它又是一個十分模糊的“術語”。以《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海洋法公約》)為例,其第87.1款規(guī)定了公海自由權利及限制,要求“公海自由是在本公約和其他國際法規(guī)則所規(guī)定的條件下行使的”。而其序言明確表明:“確認本公約未予規(guī)定的事項,應繼續(xù)以一般國際法的規(guī)則和原則為準據(jù)?!薄逗Q蠓üs》正文約有12個條款(15)參見《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2、19、21、31、34、58、87、138、139、293、297、303條。,附件3“探礦、勘探和開發(fā)的基本條件”第21條,提到遵守、適用或參照“(其他)國際法規(guī)則”??梢韵胂?,在我們解決某一爭端時要涉及《海洋法公約》的某個具體條款,同時它又牽出數(shù)個相關的“國際法規(guī)則”,則條約解釋會復雜很多,如果再結合時間要素的考量,就會更復雜。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雖然學者對“條約解釋的時間要素”之重要性均有一定的認識,但考慮到其復雜性及對時間要素理解的角度和程度不一,為了避免在該問題上耗時過多,最終各方形成了一個妥協(xié)的、更為宏闊的做法,即,將其忽略而由當事方的“誠信”“善意”及“真實意思”等進行彌補或取代,最終形成了1969年《條約法公約》第31條第3款(c)項的內容。

        近40年后,2008年國際法委員會第60屆會議決定將“因時間而演變的條約”(treaties over time)專題列入其工作方案,并在2009年第61屆會議上設立了該專題研究組。2010年,該研究組在國際法院和具有特別管轄權的仲裁庭的相關判例法理介紹性報告的基礎上,提煉出如下問題進行研究:術語問題;嗣后協(xié)定和慣例在條約解釋中的一般意義;時際法問題;演進解釋與嗣后協(xié)定和慣例之間的關系;嗣后協(xié)定和慣例的各種要素,包括可能發(fā)生這一現(xiàn)象的有關期間的起點和終點、確定各當事方的共同諒解或協(xié)議,包括沉默的潛在作用、行為歸因于國家的問題;以及作為條約修改的可能手段的嗣后協(xié)定和慣例等。(16)Paras. 348 and 349 of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Sixty-second session(3 May—4 June and 5 July—6 August 2010),A/65/10.上述問題幾乎都觸及條約解釋的時間要素之核心。研究組還就以下問題進行了分析:不同的司法或準司法機構是否對條約解釋中的嗣后協(xié)定和慣例有不同的理解,或傾向于給予不同的重視;嗣后協(xié)定和慣例的相關性和重要性是否可能因相關條約的相關因素而有所不同,如條約的年代、主題或其過去或未來導向的性質等。然而,專題研究組也承認在現(xiàn)階段無法就上述問題得出明確結論。(17)同注,para.351.到2016年,該專題研究組就與時間要素有關的“嗣后協(xié)議和慣例”形成了一個《關于條約解釋的嗣后協(xié)議和慣例建議草案》;2018年,通過進一步研討和通讀,沒有根本性變化,其中關于時間要素的直接規(guī)定是“第31條和第32條規(guī)定的嗣后協(xié)議和嗣后慣例可有助于確定締約國在締結條約時的推定意圖是否賦予所用術語能夠隨時間演變的含義”(18)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Sixty-eighth session(2 May—10 June and 4 July—12 August 2016),A/71/10.p.122.。以上種種現(xiàn)象都說明了“條約解釋時間要素”的重要性,但也表明了其解決的難度。

        (二)《條約法公約》中的“時間要素”

        盡管《條約法公約》被譽為“條約之條約”,但其涉及條約解釋的第31、32條本身仍然存在較大的模糊性。條約的適用涉及條約適用的時間范圍、空間范圍以及同一事項先后所訂條約的適用問題,(19)參見黃瑤:《國際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40頁。而解決條約在時間上的適用范圍問題,是時際法的問題;(20)參見李浩培:《條約法概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91頁。雖然多數(shù)人認為“時際法是解決法律在時間上的沖突的法律”,但國內外學界對國際法領域的“時際法”尚無一致的認識。然而,《條約法公約》的規(guī)定,在一定程度上為大家達成實施中的共識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條件。

        1.《條約法公約》涉及“時間要素”的條文規(guī)定及其解讀

        當下實證的條約解釋的權威規(guī)范來自《條約法公約》的第31-33條。在國際條約制定或通過時,某些特定的語句、詞匯等具有其時代含義,盡管多數(shù)條約試圖對條約中的重要術語給予界定,但它不可能對每一個術語進行解釋;即使在當時對某些術語有明確定義,但隨著時間的變化,這種界定也可能會出現(xiàn)變化。

        從《條約法公約》規(guī)定的有關解釋的3個條款中,不能直接看出解釋中的“時間要素”,只有通過解讀才可看出。其中第31條“解釋之通則”最為重要,其第3款(c)項,被一般學者認為隱含了時間要素。該條規(guī)定:

        一、條約應依其用語按其上下文并參照條約之目的及宗旨所具有之通常意義,善意解釋之。

        二、就解釋條約而言,上下文除指連同弁言及附件在內之約文外,并應包括:(a)全體當事國間因締結條約所訂與條約有關之任何協(xié)定;(b)一個以上當事國因締結條約所訂并經(jīng)其他當事國接受為條約有關文書之任何文書。

        三、應與上下文一并考慮者尚有:(a)當事國嗣后所訂關于條約之解釋或其規(guī)定之適用之任何協(xié)定;(b)嗣后在條約適用方面確定各當事國對條約解釋之協(xié)定之任何慣例;(c)適用于當事國間關系之任何有關國際法規(guī)則。(21)其英文表述為“any relevant ru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applicable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arties”。

        四、倘經(jīng)確定當事國有此原意,條約用語應使其具有特殊意義。

        其中第1款涉及的是“文意”解釋,是最根本的,它與時間要素無直接聯(lián)系:它是對處于一個特定階段,該術語或用語的客觀含義來進行解釋,“通常意義”即大家約定俗成的含義,不允許解釋者有曲解之惡意(善意)。但從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一部分學者認為從該款中的“目的” “宗旨” “善意”等概念中可以解讀出一定的時間要素。第2款強調的是遵循解釋的“整體性”,不允許以偏概全,即從條約的所有組成部分和與條約相關的任何國際法文件等方面來完整地解釋條約約文或術語等的含義;它們看上去與“時間要素”沒有直接關系,但實際上也潛含著時間要素:“因締結條約所訂與條約有關之任何協(xié)定”是否含有該條約之后的相關協(xié)定?前兩款多強調客觀性,而且一般限于特定階段,“時間要素”被深藏其中。如果以上兩款還不能確保條約解釋之精準,還需要考慮第3款,這其中的前三款均可以被視為整體性解釋的延續(xù),即所簽訂條約的嗣后相關條約或慣例,或適用于當事國間任何有關之國際法規(guī)制。最后一款,沒有明確的時間限制,可以根據(jù)其內在的含義,指某些術語在不同的國際法規(guī)范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呈現(xiàn)出特別含義的,可以用到待解釋的條約之中;這一款被很多學者認為是與“時間要素”關系最密切的一項。但不難看出,其規(guī)定與第2款(b)項之區(qū)別在于后者用“與條約有關之任何協(xié)定”來表述,而它則是“適用于當事國間關系之任何有關國際法規(guī)則”,因而其在適用條約的范圍上擴大了不少:涉及當事國間關系的國際法規(guī)遠大于與具體條約有關的任何協(xié)定。如果說第31條第3款(c)項與“時間要素”有關,那為何第2款(b)項就不是呢?

        2.本文對《條約法公約》涉及“時間要素”的理解與評議

        張乃根教授在其專著中,將條約解釋的時間要素歸到“條約的演進解釋”(22)同注⑥,《條約解釋的國際法》(上),第66-77頁;《條約解釋的國際法》(下),第634-649、988-993頁。,有關條約解釋的實踐多次通過具體案件展開論述。(23)同注。我們對這種做法覺得有合理原因,但也有探討的空間:“演進解釋”是否帶有較多的主觀因素?如果是法官根據(jù)自己對歷史事件及時代發(fā)展的理解和把握來進行解釋,客觀性方面便會受到質疑(盡管法官的解釋可能也是源自客觀變化或演進)。我們認為,“時間要素”帶來某一概念或術語的變化,應該屬于客觀現(xiàn)象,應當通過客觀的表述加以適用,而不應通過形式上的法官自由裁量來表達。盡管這種表達與客觀是一致的,但本質上給人的感覺是自由裁量的結果;更何況,在多數(shù)場合,法官受各種力量或因素的影響,可能作出與客觀現(xiàn)象或含義不相符的解釋。

        國際法委員會沒有采納“時際法”的概念和規(guī)定,是明智的。因為沃爾多克的“條約應根據(jù)該條約起草時有效的法律解釋之”不附加任何條件,易于造成相關條文或術語含義“不能與時俱進”。因為條約形成后,特別是多邊條約,其時效一般較長;在長時間內,術語或條文保留原意不動,是不現(xiàn)實的;發(fā)生爭議時,仍適用原先的含義,顯然也是不妥的。但是,如果不按原先的含義,也容易受到詬病,因為“與時俱進”的含義與法律的穩(wěn)定性和可預期性似乎存在沖突。如此,法律的穩(wěn)定性、預期性與實質的公正性之間便產生了沖突。其“在第一條規(guī)定之下,條約的適用應根據(jù)條約適用時有效的國際法規(guī)則規(guī)制”與前面的規(guī)定存在明顯沖突:締約時的法律解釋與適用時有效的國際法規(guī)則,兩者一致時沒有異議;兩者不一致時,就會出現(xiàn)根本性分歧。國際法委員會省去了“時際法”的直接規(guī)定,并對《條約法公約》的規(guī)定進行了修正,最終通過在第31條間接使用“時際要素”來解釋國際條約。其實,我們認為摒棄“時際法”與在解釋時將“時間要素”考慮進去并不矛盾,只是如果將時間要素寫進《條約法公約》中,需言明,因時代變化特定術語的含義可視具體情況而定,或以締約時的含義為準,或以適用時的含義為準。如此,應該能夠較好地解決術語解釋的時間問題。

        “可適用于當事國間關系之任何有關國際法規(guī)則”中的“有關” “國際法” “可適用”及“當事國”等,均需要解釋。為了揭示第31條第3款(c)項案文的含義和范圍及其解釋對“制度”的影響,文本本身、文本的目標和意圖、條約簽署的準備工作及其他任何補充性的方法都是需要使用和審查的因素。

        簡言之,《條約法公約》第31條第(3)款(c)項的案文并未明確提及與系統(tǒng)整合原則有關的所有要素,然而那些沒有明確表達出的因素也是需要討論的。如通過參考和分析相關的文本準備工作和法理,時間要素通常被認為是被隱含于第31條第3款(c)項;盡管所有關于在第31條第3款(c)項案文中列入時間要素這一考量因素的建議均被否決,但關于第31條第3款(c)項的任何研究都必須解決這一問題。(24)同注③,pp.6-7.

        二、條約解釋考量時間要素的優(yōu)點與案例

        條約解釋考量時間要素主要是指考量變化了的情勢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條約的解釋。(25)Richard K Garadiner,Treaty Interpretation(2nd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p.400-401.這種影響在不同的解釋者身上會有不同的反映,積極的影響是他們能夠與時俱進地做出公平的解釋,而消極的影響可能是解釋者濫用自由裁量和主觀意志,做出不公解釋。

        (一)條約解釋考量時間要素的優(yōu)點

        條約解釋考量時間要素的優(yōu)點在于能夠使條約相關條文或術語因時間變化、技術發(fā)展等得到合理解釋,讓條約與時俱進,確保條約能夠得到有效實施或相關爭端得到公平合理的解決。在國際條約的實踐中,雖然有些條約有時間限制,但更多條約沒有時間限制,或雖然有但是期限很長,這些都給條約解釋考慮時間要素提供了平臺。

        如果根據(jù)條約制定時某一術語的“法律含義”來處理其后較久的事宜,則條約可能會失去生命力。比較現(xiàn)實的做法是:結合時間要素,對于特定術語通過擴張性解釋來彌補立法的不足。通常解釋者在解釋條約中的特定法律術語時,他要決定該術語的含義或解釋起點是指條約談判、締結、生效之時,還是其他時間。(26)同注,p.400.在“帕爾馬斯島”案中,胡伯認為,條約中的術語必須根據(jù)締約時的法律來理解裁判事實。但時代在發(fā)展,技術在進步,特定用語如果旨在說明一個確定的、相對靜止的內容,便可能忽略其含義因時而變的問題,因而可能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

        根據(jù)國際法的效力,條約解釋的關鍵在于遵從以下原則:①要判斷所使用的詞語或術語是否旨在說明確定的內容或隨著法律的演變而其含義跟著改變的問題,或許通過解釋各當事方的意圖方法便可裁斷出來;②解釋的作用是賦予當事方持續(xù)不變的一致意見(合意)以效力,而非僅賦予條約簽訂時的各方合意以效力。這兩個原則均與“時間要素”密切相關,故在條約解釋時過去的“同時性原則”已發(fā)展到其與“演進解釋”原則并舉的狀態(tài)。

        條約術語或表達是旨在說明明確固定的內容,還是因時間推移法律發(fā)生演變而其含義也隨之改變,這是解釋者要首先明確的問題。國際法的演進使得對先前條約的理解和解釋,通常要借助其后相關新條約的生效以及嗣后協(xié)定、嗣后慣例、準備工作等諸多資料,如此才能使條約保持生命力和可實施性。而解釋對這些材料的利用,無一例外都需考慮時間要素,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條約中的法律術語的含義可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有所變化。如2005年哥斯達黎加訴尼加拉瓜“關于航行和有關權利的爭端”案中,法院認為雙方簽訂的《1858年條約》第6條所使用的“comercio” (商業(yè))一詞就應具有演進性質。首先,它是通用術語,指的是一類活動。其次,1858年條約的簽訂期限是無限期的,從一開始,它就打算建立一個以其永久性為特征的法律制度,(27)Para.67 of Dispute Regarding Navigational and Related Rights(Costa Rica v. Nicaragua),Judgment,I.C.J. Reports 2009.因此其含義難以一成不變。最終法院認為,通過已經(jīng)界定的哥斯達黎加自由航行權范圍之用語,特別是“comercio”一詞,必須將其理解為在適用條約的每一場合都有其含義,而非一定是其原始含義。因此,即使假定“商業(yè)”一詞現(xiàn)今的含義與19世紀中葉的含義不同,但為了適用條約,必須接受目前的含義。(28)同注,para.我們再以條約中的“知識產權”術語為例,不同時期涉及知識產權的國際條約,其包括的類型可能會有所不同或變化。首次正式出現(xiàn)“知識產權”術語的國際條約,是1967年的《關于成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該公約涵蓋的內容包括下列項目的權利: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表演藝術家的表演以及唱片和廣播節(jié)目,人類一切活動領域內的發(fā)明、科學發(fā)現(xiàn)、工業(yè)品外觀設計、商標、服務標記以及商業(yè)名稱和標志,制止不正當競爭,以及在工業(yè)、科學、文學或藝術領域內由于智力活動而產生的一切其他權利。(29)Article 2 of Convention Establishing the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as amended on September 28,1979),https://wipolex.wipo.int/zh/text/283833.后來的國際條約如《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xié)議》(TRIPS協(xié)議)、區(qū)域性自由貿易協(xié)定及雙邊自由貿易協(xié)定等都提到“知識產權”,其含義和范圍等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和發(fā)展(“知識產權”的下位概念,如“工業(yè)產權”“著作權” “商標權”等,在不同時期不同條約中的情況與其相似)。再如關于“公?!钡亩x、范圍、法律地位,在海洋法的不同歷史發(fā)展階段,也存在明顯差異。美國“海蝦-海龜”案對“自然資源”的解釋,要區(qū)分不可再生資源和可再生資源等。也就是說,條約解釋者可能常常需要明確某用語或某條款在條約談判、締結或生效之時的具體含義;對條約用語的解釋,可能就會為應對國際法的發(fā)展或情勢的變化而采取變化了的解釋。

        第二,自條約締結或生效后,國際法一直處于發(fā)展變化中,條約解釋者的任務之一是要知曉是否以及如何將條約解釋與變化中的國際法相契合或與之相銜接。(30)參見馮壽波:《論條約解釋中的時間因素——〈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31.3條(c)項與時際法》,載《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第41頁。例如,1982年《海洋法公約》規(guī)定的國際海底區(qū)域以及毗連區(qū)和專屬經(jīng)濟區(qū)制度,與1958年《公海公約》等條約的相關條款和用語的解釋以及適用,存在區(qū)別與聯(lián)系;已加入1958年公約而沒有加入《海洋法公約》的成員之間或兩者都加入了的成員之間在適用或實施1958年公約時,肯定要考慮相關術語含義的演進與發(fā)展。再如在人權和環(huán)境保護公約領域,隨著技術發(fā)展、人類活動范圍的拓展等,人權與環(huán)境保護的含義也在不斷演進,在原先條約沒有修改或廢止的情形下,相關術語的含義在實施解釋中也要做出相應變化。

        (二)條約解釋考量時間要素帶來積極效果的典型案例

        條約解釋考量時間要素帶來積極效果的案例較多,我們這里僅列舉兩個典型案例。

        1.1971年“納米比亞”案

        納米比亞舊稱西南非洲,曾經(jīng)先后是荷蘭、葡萄牙、英國、德國等國的殖民地。1915年7月,南非出兵納米比亞。1920年12月17日起,南非基于國際聯(lián)盟“委托”統(tǒng)治該地并于1949年將其吞并。1960年,西南非洲人民組織成立,開始進行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1968年,聯(lián)合國大會根據(jù)西南非洲人民的決定,將“西南非洲”更名為“納米比亞”;1978年9月29日,聯(lián)合國通過435號決議,要求終止南非統(tǒng)治。1990年3月21日,納米比亞實現(xiàn)獨立,成為非洲大陸最后一個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

        1978年聯(lián)合國的決議,與1971年國際法院根據(jù)聯(lián)合國秘書長要求就“納米比亞”案而提供的咨詢意見密切相關。該案涉及的法律問題是:盡管聯(lián)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了第276(1970)號決議,但南非繼續(xù)統(tǒng)治納米比亞的狀況持續(xù)下去會有什么法律后果?國際法院處理該案的主要國際法依據(jù),是《國際聯(lián)盟盟約》第22條第一段的規(guī)定。其內容是,對于那些由于近期戰(zhàn)爭而不再處于原統(tǒng)治國家主權之下的殖民地和領土,如果其居民因條件特別困難而無法自立,則該殖民地和領土應適用以下原則:這些民族的福祉和發(fā)展應該形成文明的神圣托管,而履行這一托管的保證應體現(xiàn)在本盟約中。實際上,至20世紀60年代,納米比亞已經(jīng)擺脫 “特別困難條件”,完全能夠自立,無須再由南非托管,故國際法院支持安理會的決議[276(1970)],讓納米比亞獨立;國際法院以13:2的結果判定,南非對納米比亞的繼續(xù)托管是非法的,南非有義務立即從納米比亞撤離。(31)Para.133 Legal Consequences for States of the Continued Presence of South Africa in Namibia(South West Africa) Notwithstanding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276(1970)(1970-71),Advisory Opinion of 21 June 1971 by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在該案處理中,上述結果的得出與法院考慮納米比亞實際情況及相關術語含義的發(fā)展密切相關。最為必要的是,應該根據(jù)締約方在締結條約時的意圖來解釋條約文本和相關術語,法院需要斟酌《國際聯(lián)盟盟約》第22條所體現(xiàn)的概念,如“當今世界的艱苦條件”和有關人民的“福祉和發(fā)展”等,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定義上來說是不斷演變和發(fā)展的;“神圣托管”這一概念也是如此。所以,《國際聯(lián)盟盟約》的締約方必須被視為自加入或批準盟約之始就已接受這一發(fā)展和演變理念。國際法院在檢視1919年盟約文本時,必須要考慮到世界50多年間所發(fā)生的變化,其解釋不能不受1945年通過的《聯(lián)合國憲章》和此一時期國際習慣法等所引起的法律及相關術語的演變及發(fā)展的影響。此外,一項國際文件必須優(yōu)先考慮在當時的整個法律制度框架內予以解釋和適用;在本案所涉及的領域,過去50多年因各種原因所致的國際法等的重要進展,必須予以整體考慮;而這些發(fā)展毫無疑問地表明,神圣托管的最終目標是有關人民的自決和獨立。(32)同注,para.53.當人民自決和獨立條件具備時,托管終止是理所當然的。

        因此,國際法院在該咨詢意見中所給出的結論是正當合理的,而對 “條約解釋的時間要素” 客觀公正又恰當?shù)倪\用發(fā)揮了重大作用。

        2.“海蝦-海龜”案

        隨著時間的推移,國際關系在演進,相關的法律概念在演進,國際法也在演進,由此,特定的術語之含義也在演進。1996-1998年WTO(世界貿易組織)上訴機構在“美國:禁止進口某些蝦和蝦產品”案中,也確認了該原則(用“演進的方法”來解釋條約),并認定GATT(關稅及貿易總協(xié)定)第20條所稱 “可耗竭的自然資源”應當被條約的解釋者依照國際社會目前對環(huán)境的預防和保護的考慮加以理解(而非按照1947年的理解)。在“海蝦-海龜”案的裁決中,上訴機構認為,就文本意義而言,第20條(g)項(如果此類措施結合限制國內生產或消費而生效,需與保護可耗竭的自然資源有關)并不僅限于“礦產”或“非生物”自然資源的保護。

        為了確定“可耗竭的自然資源”的當前含義,上訴機構提及了1973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1979年《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1982年《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1992年《里約環(huán)境和發(fā)展宣言》,以及199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等等。這些公約的基本發(fā)展趨勢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其范圍已經(jīng)拓展至非生物資源與生物資源,突破人們早期所認為的,“可耗竭的自然資源”僅指“不可再生資源”,如礦石、石油、天然氣等。實際上任何生物資源(包括可循環(huán)、可再生資源)如果使用不當或過度使用,都可能耗竭。

        印度、巴基斯坦和泰國認為,“可耗盡”一詞的“合理解釋”,是指“有限資源,如礦物,而不是生物或可再生資源”。在他們看來,這種有限的資源是可以耗盡的,“因為供應有限,隨著資源的消耗,這種有限的供應可能會一個單位一個單位地耗盡”;如果“所有”自然資源都被認為是可耗竭的,“可耗竭”一詞將變得多余。對于這一點,馬來西亞補充說,海龜作為生物,只能根據(jù)第20條第(b)項予以考慮,因為第20條(g)項的意思是“非生物、可耗竭的自然資源”。(33)Para.127 of United States—Import Prohibition of Certain Shrimp and Srimp Products,AB-1998-4,WT/DS58/AB/R,12 October 1998.對于這些論點,上訴機構沒有采納,理由是:從文本上看,第20條(g)款不限于保護“礦物”或“非生物”自然資源;申訴人的主要論點基于“生物”自然資源是“可再生”的,進而認為它們不可能是“可耗竭”的自然資源,但上訴機構不認為“可耗竭”的自然資源和“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是相互排斥或獨立的。(34)同注,paras.128-134.實際上,現(xiàn)代生物科學給人類上了非常嚴肅的一課,即盡管從生物物種能夠繁殖這個意義上說,是“可再生的”,但在某些情況下,往往因為人類的活動,確實使它們容易耗減、枯竭和滅絕;生物資源與石油、鐵礦石和其他非生物資源一樣是“有限”的。

        隨著時間變化,上訴機構對“自然資源”是否可耗竭做出的解釋是較為合理的。因為第20條(g)項中“可耗竭的自然資源”一詞,實際上是50多年前擬定的,彼時人類對自然資源的認知受限于科技水平,人類對自然特別是海洋和太空等的認知還比較有限;對于一些生物資源等,因其循環(huán)往復的生產、死亡等而認為它們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但隨著人類技術特別是深海、航空技術等的發(fā)展,人類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對生物鏈生產的消極影響,已經(jīng)遠超生物自身再循環(huán)或再生產的速度,由此造成了生態(tài)危機,很多物種開始滅絕。因此,條約解釋者必須根據(jù)國際社會對保護和養(yǎng)護環(huán)境的當代關切,來重新審讀相關國際條約文本中特定術語的含義及其隨著時代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語義擴張。雖然烏拉圭回合沒有修改GATT的第20條內容,但《世界貿易組織協(xié)議》(《WTO協(xié)議》)的序言表明,該協(xié)定的簽署國在1994年就應該充分認識到環(huán)境保護作為國家和國際政策目標的重要性和合法性。該協(xié)議的序言部分——不僅表明適用于GATT1994,還適用于其他相關協(xié)議——明確承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標”是各成員方加入WTO的前提和未來的追求。因此,可以說,就WTO整體的法律框架而言,第20條(g)項中的“自然資源”這一通用術語在其內容或運用的參照而言,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應根據(jù)時代和技術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其定義是動態(tài)的、演進的。

        “海蝦-海龜”案中“可耗竭資源”含義的演變通過解釋得到了充分展現(xiàn),它較好地說明了“時間要素”對特定術語解釋的重大意義。實際上,還有其他一些重要條約也涉及“可耗竭資源”。如《海洋法公約》第56條規(guī)定,沿海國在專屬經(jīng)濟區(qū)的權利、管轄權和義務擁有:(a)為勘探、開發(fā)、養(yǎng)護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資源,不論是生物資源還是非生物資源的主權。該公約第61條和第62條在具體規(guī)定各國在其專屬經(jīng)濟區(qū)的權利和義務時也一再提到“生物資源”?!渡锒鄻有怨s》使用了“生物資源”的概念。《21世紀議程》最廣泛地談到“自然資源”,并詳細闡述了“海洋生物資源”。此外,與《養(yǎng)護野生動物移棲物種公約》同時通過的《關于援助發(fā)展中國家的決議》規(guī)定:意識到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于養(yǎng)護和管理自然生物資源,遷徙物種是這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1982年和1988年有兩個案件已經(jīng)將魚作為“可耗竭資源”歸入第20條(g)項中了。其范圍拓展至非生物資源與生物資源。由此可見,同一個術語,隨著時代的變化在不同的條約甚至同一個條約中,其含義也是不斷變化著,這里“可耗竭的自然資源”含義的演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三、條約解釋考量時間要素的缺點及典型案例

        (一)“條約解釋考量時間要素”的負面影響

        條約解釋考量時間要素的最大不足是:解釋者可能利用自由裁量將某些術語或用語的語義做過于擴張或限制的解釋,讓條約的可預見性遭遇挑戰(zhàn);或根據(jù)需要,只以靜態(tài)的觀點來看待特定術語的含義,讓條約變成一個制約他人的僵死的工具。因為有些條約通過的時間比較久遠,如果在適用時對其的解釋不考慮時間要素及特定術語含義的客觀演進,可能會帶來諸多不便。

        “條約解釋考量時間要素”所帶來的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解釋者任意發(fā)揮自由裁量權來解釋,濫用所謂的“造法功能”或不設底線的解釋,枉顧當事方在簽訂或形成國際條約時的真實意圖,違背條約文本本身的含義,將“時間要素”帶來的術語含義的演進做無限制的擴張解釋,可能會帶來不公的結果。

        “條約解釋時間要素”還應考慮語言翻譯等問題。不同語言之間的相互轉換可能會導致術語含義理解上的偏差,讓一方處于不利位置。如果不顧術語的客觀演進,可能會對法律術語的穩(wěn)定性與演進性的處理帶來不利影響。對時間和變化的考慮交織在解釋過程中,也許正是第31條第3款(c)項中最為明顯的特征。時際法背后的原理可以轉換到解釋過程中,正如菲茲莫里斯所言,同時性原則和與之相反的演進解釋可以理解為“在[條約解釋背景下]對時際法主義的特定應用”。(35)同注③,pp.103-104.

        一般而言,如果解釋時所討論的事實與締結條約時的事實不同,則會產生三種可能性:①條約預先設想了這種變化;②該情況仍在條約有效解釋的范圍內;③變更是如此徹底以至于條約無法適用。(36)同注,pp.400-401.針對第一種情況,解釋較為容易,一般不會有太大分歧;第三種情況,可以視為情勢發(fā)生根本變化,依據(jù)《條約法公約》第62條規(guī)定,條約可能撤銷或變更,不屬于解釋范疇;關鍵是第二種情況,在解釋范圍之內,但解釋者需客觀,全面了解術語的“通常含義”。解釋者對術語 “通常含義”的解釋,通常也是參照有關詞典,他們會通過尋求最新版的最通用的詞典(如果是英文文本,多數(shù)解釋者會參照最新版《牛津英語辭典》);然而,有些解釋者會放任自由裁量,不做充分比較和準備,僅依據(jù)自己的主觀意志來解釋,其結果可能會不公。如1883年《保護工業(yè)產權的巴黎公約》中的“工業(yè)產權”,條約通過時主要包括專利、商標,后來增加了地理標志;即使是商標,也增加了“集體商標” “證明商標”等不同于傳統(tǒng)商標的內容,實施時增加新的規(guī)范,而非僅僅靠擴充解釋來延伸含義。這些情況下,解釋者必須做好充分工作,尋求這些術語的客觀含義,而非憑自己的理解來實施或適用條約的相關條款。

        (二)“條約解釋考量時間要素”帶來負面影響的典型案例

        這方面最典型的案子,是在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構處理的“中國:影響某些出版物和音像娛樂產品交易權和分銷服務的措施”案(DS363)。該案中,專家小組和上訴機構對本案涉及的幾個關鍵詞如視聽(音像)制品、音像制品分銷服務、錄音分銷服務等所作的擴張性解釋和理解,顯然違背中國當初簽署入世議定書等相關國際法文件的真意,將中國置于極度不利的地位。制定條約時,當時的技術水平限制了制定者們的理解,特別是網(wǎng)絡技術還沒有對音像制品的電子分銷方式產生重大影響時。

        上訴機構認為,在可預定的市場準入限制中提到的視聽“產品”,可以包括實物和非實物錄音,因為正如專家小組所發(fā)現(xiàn)的,“產品”一詞既指有形貨物,也指無形貨物以及服務。因此,中國關于“錄音發(fā)行服務”的承諾并未具體說明其是否僅限于有形商品的分銷,但它確實包括了對視聽“產品”分銷的市場準入限制,該產品涉及有形財產和無形財產。上訴機構認為,可以推斷,中國的承諾可能明確表示它只涉及磁帶、錄像帶、CD、數(shù)字視頻光盤(DVD)和/或其他物理媒體的分銷,但客觀上并非如此。(37)Para. 364 of China—Measures Affecting Trading Rights and Distribution Services for Certain Publications and Audiovisual Entertainment Products,AB-2009-3,Report of the Appellate Body,WT/DS363/AB/R,21 December 2009.從上訴機構的這段話可以看出,其濫用了自由裁量權對本來相對比較明確的含義做了擴張性的解釋,將“product”或“products”作了擴大解釋,將“無形商品”包含在“產品”之中。

        上訴機構基于對“電影”或“動畫片”一詞的含義,包括“可以嵌入到物理產品中的非物理內容”沒有爭議這一現(xiàn)象,也對中國的承諾做了不合理的推理。它認為中國的相關市場準入承諾包括“視聽產品”而未單列“電影”,因此,這意味著電影將被納入視聽產品類別中。而且中國還承諾在“視聽服務”的標題下進口電影用于影院放映,故中國在《服務貿易總協(xié)議》(GATS)規(guī)劃中對“視聽服務”中“電影”的借鑒,支持 “音像制品”一詞既指有形產品又指無形產品的觀點,(38)其實中國在回復專家組的問卷時認為,“電影的分銷不能夠被認為是有形物品的分銷”。Note 675 of China—Measures Affecting Trading Rights and Distribution Services for Certain Publications and Audiovisual Entertainment Products,AB-2009-3,Report of the Appellate Body,WT/DS363/AB/R,21 December 2009.因此“錄音分發(fā)服務”一詞,也指針對有形和無形產品,相關條目涵蓋了錄音的電子分銷。(39)同注,para.365.它支持專家小組關于中國在GATS附表(附屬清單)中承諾的“錄音分銷服務”應當包括錄音的電子分銷方式,即該服務延至以非物質形式分銷的錄音等。(40)同注,paras.381 & 387.最終,上訴機構裁定中國的相關措施違背了WTO的相關規(guī)則。

        四、條約解釋考量時間要素帶來的思考

        一般而言,條約解釋考量時間要素帶來的積極意義,遠大于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如何最大程度發(fā)揮其積極作用,減少甚或消除其負面作用,本文做出如下四點思考。

        (一)國際法的演進與條約解釋時間要素的關系

        基于時間要素的復雜性及部分國際法學者所認為的時間要素可以被其他因素所包含或取代,《條約法公約》將時間要素隱含于第31(3)(c)項,由此給條約實施者、審判或仲裁案件的法官或仲裁員以更大的自由裁量空間。雖然在諸多案件中,裁判者均會以國內法或國際法甚或國際關系的演進來賦予某一特定術語發(fā)展中的含義,但這可能已經(jīng)包含了裁判者的主觀因素或價值偏好,會使條約得不到較好的實施或案件得不到公平的裁決。

        條約解釋中的時間要素,有其客觀性。雖然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以及人類社會的進步,某些詞語或術語的語義也在發(fā)展、變化,但是在特定的時代是相對客觀、穩(wěn)定的,不應受到解釋者主觀心理狀態(tài)或價值偏好的影響。因此,國內法或國際法或國際關系的演進與條約解釋的時間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不一致:國內法或國際法(主要以條約形式表現(xiàn))多少帶有特定集團或國家的利益或主觀意志,而時間要素是客觀的。為此,在實施條約或審判(或裁決)案件時,時間的客觀性應該得到強調,以便于條約的有效實施或案件的公正裁判。前文提到的中國音像制品案就是典型,專家小組及上訴機構對中國給予不公待遇,他們對“視頻產品”及相關產品的分銷等做了擴張性解釋,擴大了中國在服務貿易方面的義務。為了維護條約或協(xié)議的穩(wěn)定性與權威性,針對視頻產品或服務等易于受技術影響的貿易,應該給予成員方一定靈活處理的空間,而不能由裁判者做出一個過于主觀的裁定。

        但也有積極方面的例子。在“哥斯達黎加訴尼加拉瓜”案的2009年判決書中,國際法院認為:如果締約方在條約中使用了通用術語,締約方必然意識到這些術語的含義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如果條約已經(jīng)簽訂了很長一段時間或將處于“持續(xù)有效的期限”,則作為一般規(guī)則,必須推定締約方旨在使這些術語具有不斷演變的含義。(41)同注,para. 66.這一闡釋非常典型地說明了條約解釋時間要素的客觀性。

        假定國際爭端解決適用的條約條款應按照締結條約時的情況來理解和解釋,從“穩(wěn)定”的角度看似乎無錯,但從效果上看似乎存疑。因為爭端解決之時與簽訂條約的時間客觀上存在時間差,甚至于爭端發(fā)生后至其裁判之時也相隔很久,在此段時間內,相關術語含義發(fā)生變化,如果還是按照締約時的含義,便可能會與國際法或國際關系的演進發(fā)生沖突,以此來裁決可能會得出不公或荒誕的結論。故裁判因時間推移而采用變化的含義可能是明智之舉,這種情形下,時間要素與國際法或國際關系的演進顯然會保持一致。當然,如果情勢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以至于不能適用條約時(42)Richard K Garadiner,Treaty Interpret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254.,則不僅僅是時間要素的問題了。

        因此,條約解釋時是否考慮國內法的演進、國際法或國際關系的演進,可以視具體情況而定。在條約解釋的時間要素方面,同時解釋原則與演進性解釋原則都已經(jīng)被普遍接受,最終趨向于選擇哪一個,由條約約文本身及解釋者的偏好所決定。(43)同注,p.181.

        (二)《條約法公約》第31條第3款(c)項是否足以替代“條約解釋時間要素”

        “可適用于當事國間關系之任何有關國際法規(guī)則”,看上去可以甚至足以替代“條約解釋的時間要素”,但實際上它淡化甚至忽略了時間要素的重要性?!稐l約法公約(草案)》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當時發(fā)展中國家的影響力較弱,國際立法層面,發(fā)展中國家的意志很少得到反映?!翱蛇m用于當事國間關系之任何有關國際法規(guī)則”這種幾乎“無所不包”又幾乎“無所不可以排除”的模棱兩可的用語,使話語權仍然掌控在“歐洲國際法中心”。實際上,當人類進入技術、社會快速發(fā)展的軌道后,時間要素成為國際法解釋的一個重要參照。“可適用于當事國間關系之任何有關國際法規(guī)則”中的“可適用” “當事方”“有關”和“國際法規(guī)則”等關鍵詞,每一個都可詮釋出很多內容,(44)具體分析參見同注③,pp.18-22.而最重要的時間要素卻因解釋者做出自己想要或希望的解釋,而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條約法公約》有關時間要素的問題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一是缺乏獨立處理時際問題的條款;二是第31條第3款(c)項沒有明確補充時間要素。該項所述“條約應根據(jù)條約起草時有效的法律解釋之”被認為是“默示性地”包含了“時際性的表述”,但有學者提出,應將“時際性、當事人善意、當事人意志”三者結合起來,以有效解決“締結時”與“生效”“當事方意圖”之間的矛盾。國際法委員會成員之間的普遍共識似乎是,解決時際性問題的決定性標準始終是當事方的意圖。

        上述觀點仍不能從根本上有效解決時間要素問題,因此,在條約解釋的時間要素方面,僅限于第31條第3款(c)項,是不夠的,還必須綜合考慮本條本款的其他兩項乃至于《條約法公約》的第32條和第33條,以構成條約解釋時考慮時間要求的整體性。

        (三)嗣后條約或國際習慣可否作為“條約解釋的時間要素”之考量

        嗣后條約或國際習慣的通過或確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條約解釋的時間要素不夠明確所帶來的缺憾。第31條第3款(a)和(b)項中的“嗣后協(xié)議”和“嗣后慣例”,曾經(jīng)被國際法委員會用來修改時際法和條約,但由于難以形成作為一般規(guī)則的“時際法”,還有一些國家反對,這一想法在現(xiàn)實中也較難。(45)同注,para.352.然而,面對必須解決的實際問題時,嗣后條約或國際習慣作為彌補時間要素不足之手段,是可行的。國際法院在“納米比亞”案中言道:“一項國際文件必須在其解釋時普遍適用整個法律制度的框架加以解釋和適用?!?46)同注,para.53.這里的“整個法律制度的框架”,顯然應包括嗣后條約或國際習慣。時間是一個變量,某一形成的條約可能處于相對靜止狀態(tài),但與其相關的條約或其他國際習慣在該條約之后陸續(xù)形成,可能會帶上時間的烙印。解釋者對適用條約的具體條款進行解釋時,要考慮時間的推移、相關嗣后條約或習慣國際法等對條款中特定術語含義變化的影響。正是由于國際法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主要載體“條約”文本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容也可能有所演進,而這種內容演進不能是解釋者主觀意志的產物,它們由嗣后條約或國際習慣來通過或確定更為客觀??蓪嶋H上,有關解釋者或裁判機構或裁判人員在具體裁判過程中,也常通過嗣后條約或習慣國際法來確定特定術語的語義。因此,將嗣后條約或國際習慣的通過或確定作為“條約解釋的時間要素”,并不困難;聯(lián)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在2016年通過的《關于條約解釋的嗣后協(xié)議和慣例建議草案》,其“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的條約條款解釋”這一規(guī)定(47)同注,p.122.驗證了這一觀點。

        固守條約締結時條約術語的語義,多數(shù)情況下是不能與時俱進的,因此,條約實施或適用時,需要根據(jù)時間的推移對特定術語做出解釋。“條約適用應受適用時生效的國際法規(guī)則管轄”,被認為涉及通過后嗣實踐、后嗣協(xié)議、新的習慣法的出現(xiàn)或新的強行法規(guī)則出現(xiàn)而修改條約規(guī)定的問題,“不同于通過當事方之間的嗣后實踐和嗣后協(xié)定進行修改”。(48)同注③,pp.114-115.在新的規(guī)則出現(xiàn)且被各方接受時,則應以“后法優(yōu)于前法”來取代;如果沒有被接受,則可能還需要借助時間要素來合理解釋,以探尋當事方的真示意圖。

        (四)條約解釋的時間要素與條約解釋的整體性或體系性之關系

        時間要素關系到條約解釋的整體性或體系性,故而設定條約的目的、宗旨對于解釋時時間要素的考量可能較為重要。為解決“條約解釋的時間要素”未在《條約法公約》明確規(guī)范所帶來的缺失,在條約解釋時必須通過各種渠道和手段解讀出當事方加入或批準某一國際條約的真實意圖。國際法是各國意志的相互妥協(xié),其表現(xiàn)形式主要是國際條約;因此,解讀出當事方的真實意圖是條約解釋的精髓所在。語言都是有缺憾的,它可能掩蓋了一些真實的意圖;裁判者要讀出這些文字背后的“真實意愿”,才可能使國際法得以發(fā)揚光大,被更多國家所接受。

        為此,對條約的解釋,應基于時間的主軸,通過對條約的目的、宗旨、文本本身,準備工作中的各種文獻及條約簽署或生效后的嗣后文件或慣例等,進行分析和體系性解釋,進而給出相對客觀的裁決結果,這才是解釋的真正目的。國際法的嗣后演變,不應由硬性的規(guī)則來規(guī)定該使用哪套規(guī)則/原則來解釋,但涉及具有最高規(guī)范價值的規(guī)則即強行法規(guī)則的除外。雖然當事方的意愿在表達時所用的術語通常是明確且固定的,而規(guī)范性法律規(guī)則和整個國際法體系是動態(tài)的,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由此術語的含義可能滯后;但無論如何,當事方的意愿應該是決定性的因素。有些學者認為,各方意愿是解決時際性問題的決定性標準。起草條約時的有效規(guī)則應當?shù)玫竭m用,但之后術語的含義可能發(fā)生變化,而此時相關的有效規(guī)則也應該得到適用,除非各方意愿明顯相反。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合理地假定當事各方已經(jīng)意識到了這種變化,且不會違背嗣后產生的強行法。我們認為“在起草條約時生效”這一措辭,從時間角度看,顯然不利于準確把握當事國意圖;而從“條約談判時”開始考量且應延及締結后較長的一段時間,這一表述涵蓋的時間段要長得多,因此,更有助于找到締約方的真正意愿。不論怎么分析,能夠準確把握當事國的“真實意圖”是最為關鍵的。

        強調時間要素的主要目的在于做到解釋的“客觀、獨立、公正”,而同時強調時間要素的客觀性,則有利于限制裁判者的自由裁量權。根據(jù)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其根本目的在于“探尋出當事方的真實意圖”。

        結 論

        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而有效實施的關鍵在于對法律的解釋。但相較于國內法,由于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tài),我們沒有一個凌駕于各國際法主體之上的權威機構來為各主體進行立法、執(zhí)法和司法,故國際法的解釋(主要是條約解釋)對其實施更為重要。國內法可以通過修改來彌補立法的不足,而國際法或條約的修改相當艱難,因此更可以說國際法的活力和生命在于解釋。解釋的精髓在于揭示當事人的真實意思或真實意圖,解釋自國際法誕生之日起就與其相伴而生,乃至今日它依然在學術研究和司法審判中占有顯赫的位置。我們很難想象呈現(xiàn)在國際法院或類似裁判機構面前的任何一個案子不會用到法律解釋。(49)同注⑤,pp.2-3.任何法律,也包括國際法在內,必須同時具有兩個互相對立的性質,即穩(wěn)定性和演進性,借以一方面維持法律的安全,另一方面進行變革。時際法的問題在于難以保持二者的平衡,而時際法的方法在于尋求怎樣保持這種平衡。(50)參見李浩培:《論條約法上的時際法》,載《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6期,第61-70頁。通過合理解釋實現(xiàn)條約制定者的初衷和意圖,維護較為公平公正的國際秩序,離不開正確適當?shù)臈l約解釋,而解釋過程中的時間要素是條約活力的重要表現(xiàn),但現(xiàn)有實踐以《條約法公約》為國際法解釋的規(guī)范依據(jù),對“時間要素”考慮不全,由此給條約解釋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也為裁判者“自由裁量權”的濫用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此,如何通過對時間要素的考量使條約解釋有助于條約的實施,仍是國際法學中一個值得研究的話題,特別是對于我國國際法學者而言,隨著中國日漸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踐行對國際法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們對于國際法的解釋理論與方法的研究,日顯重要,而條約解釋的“時間要素”正是研究的突破點。

        猜你喜歡
        含義
        Union Jack的含義和由來
        英語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1:46
        友誼的真正含義
        這10 句英文,切莫望文生義
        《立法法》第72條第2款中“等”的含義解釋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22
        你知道不銹鋼中“304”的含義嗎
        把握實數(shù)的多重含義
        玩轉高考英語卷中熟詞的偏僻含義
        每個袋子里總有壞土豆
        知識窗(2017年4期)2017-04-12 22:26:05
        虛榮的真正含義
        學生天地(2016年16期)2016-05-17 05:45:55
        關于“獲得感”之含義
        亚洲国产91高清在线| 欧美白人最猛性xxxxx|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18禁| aa视频在线观看播放免费| 全亚洲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少妇性俱乐部纵欲狂欢电影|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视频7| 国产在线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日韩精品|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蜜芽| 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久...| 午夜视频网址|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最新|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 国产美女久久精品香蕉69| 国产在线观看黄|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亚洲夜夜性无码| 欧美xxxx黑人又粗又长精品| 国产又爽又黄又不遮挡视频| 精品久久人妻av中文字幕| 午夜免费啪视频| 国产一品道av在线一二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性色| 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观看| 国产精选免在线观看| 在线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蜜桃| 偷拍一区二区盗摄视频| 蜜桃日本免费看mv免费版| 久久免费网国产AⅤ| 色青青女同性恋视频日本熟女 | 国产sm调教视频在线观看| 自拍亚洲一区欧美另类|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 久久狠狠爱亚洲综合影院|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亚洲av有码精品天堂| 天堂视频在线观看一二区| 丁香花在线影院观看在线播放|